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 第131章

作者:文盲写小说

不是他犹豫,是可调之兵实在太少了。

首先,镇标内丁营的兵不能调!这是他的家丁,是私军,也是战力担当!

每逢战事这些人都跟在他左右,有他们在,他吴三桂才有底气!

其次,夷字四营的人也不能调!

这四营兵马由蒙古人和和女真人组成,装备精良,待遇优厚,同时也是战力担当!

不能也不敢调走借给朝廷用。

因为夷字四营的主将虽然都是他的亲信,但这些蒙古人和女真人忠诚度并不是很高,极有可能被朝廷那帮文人想办法收买,成了朝廷的兵马。

派巴克勇和镇标中营则就没有这些顾虑了。

首先,巴克勇是镇标内丁营出身,对他绝对忠诚,不会被朝廷的威逼利诱策反。

其次,镇标中营的战斗力属于中等,既不高,也不低!同等数量下虽然做不到与建奴平分秋色,但自保还是没问题的。

此番远征,自保为上。

片刻后,镇标中营主官参将巴克勇迈着孔武有力的步伐走了进来。

他身材并不高大,但体型十分健壮,里外里透着一股子狠劲。尤其是那张国字脸,在一双大圆眼的装饰下,让人看着就有点胆寒。

走进房门后,巴克勇单膝下跪:“属下参见总兵大人!”

“免礼。”吴三桂说话的同时站起身,将身边的一碗茶递给了巴克勇。

巴克勇也不客气,端起大碗咕咚咕咚将里面的茶水一饮而尽。

看着巴克勇意犹未尽的样子,吴三桂苦笑一声:“玛德,你小子上辈子肯定是因饥渴而死,吃饭喝水跟牲口似的。”

巴克勇伸手将下把上的茶水抹干净,嘿嘿一笑:“我能吃能喝也能拉,上辈子肯定是个大象!”

吴三桂先是陪笑了一会,随即脸色一顿,表情开始严肃起来。

巴克勇知道吴三桂找他有正事,顿时收起笑容毕恭毕敬的站在旁边。

吴三桂轻咳一声:“朝廷来旨意了,要调五千骑兵去往宣府,对抗多铎。”

“啊?”巴克勇揉了揉耳朵,以为自己听错了。

“你没听错!”吴三桂强调道,“建奴兵分三路,多铎携六万人在从独石口入关围攻宣府;多尔衮带两万人从墙子岭入关,在密云一带牵制黄得功;还有一路是济尔哈朗,他们在山海关牵制我军。”

巴克勇眼睛向上翻了翻:“五千骑兵对抗六万建奴?朝廷这是怕我们不死啊!总兵大人你不会让我们去送死吧?”

吴三桂有点尴尬,急忙解释:“此番去往宣府作战,黄得功麾下四万兵马才是主力,我们只是策应。”

巴克勇想了想,说道:“那也不行啊。黄得功和关宁军,再加上其他部队满打满算也就五万多人。同等数量下胜算都不高,五万对六万更没戏!”

吴三桂拍了下巴克勇的肩膀:“能不能胜是朝廷的事,派不派兵是我的事,如果你是我,会选择抗旨不遵还是派兵支援?”

巴克勇无奈的张了张嘴,随后叹了口气。

这是原则问题,一旦犯了这种错误会被朝中那些文臣弹劾的尸骨无存。

“总兵大人的意思是...?”

“此番去往宣府,我给你五千骑兵。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以保存实力为主!”

“如果朝廷怪罪下来,有我在,他们不敢把你怎么样。”

第206章 骑马不喝酒

巴克勇先是点头,然后有些担忧:“总兵大人真的不怕朝廷怪罪吗?”

吴三桂拍了拍巴克勇的肩膀,没有回答他的问题。

现在不是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

当务之急是保存实力。

他吴三桂和关宁军是绑在一起的,一损俱损。

而且,他相信朝廷和皇帝也不愿意看到关宁军白白送死。

“这是朝廷的调令,你率五千骑兵立刻星夜驰往密云,到了之后只听黄得功的将令,其他人的命令一概不听,记住了吗?”

巴克勇伸手接过调令,再次单膝下跪:“属下领命。”

“切记,要像松锦之战那样,能战则战,不能战立刻逃跑,千万不能犹豫。”.

半天后,巴克勇带领五千骑兵匆匆离开山海关,朝密云疾驰而去。

与此同时。

两个骑兵带着吴三桂的将令去往蓟州,让李守鑅时刻关注遵化和青山关一带的情况。

为了不被济尔哈朗抄了后路,吴三桂甚至在山海关外排兵布阵,强行吸引济尔哈朗的注意力。

密云。

黄得功看着手里的旨意,坐在椅子上眉头紧锁。

他有种错觉。

好像此时的他不是黄得功,而是松山的洪承畴,汝州的孙传庭。

都是在皇帝一道道催战诏书下,仓促出兵导致兵败。

现在,终于轮到自己了?

黄得功轻轻甩了甩脑袋,将那个想法彻底甩干净。

可是...怎么打才能赢?

黄得功一时间也没了头绪,他抬起头看向送信之人,忙问:“李指挥使,建奴入关气势正盛,就算能瞒过多尔衮顺利到达宣府,也不一定是多铎的对手。”

“建奴骑兵如云,擅长野战,我手下只有不到两千骑兵,就算加上王永吉和吴三桂的兵马,骑兵总数也不过万余人!”

“更何况这是临时拼凑出来的队伍,没有经过磨合,临阵时很容易出问题!”

“陛下又催促我在短时间内与多铎决战,总兵力不占优势,骑兵更没有优势可谈,说实话,很难赢!”

黄得功开口就是大实话。

虽然没有表达对大明皇帝的不满,但句句都显露了不满。

明军仓促出兵导致失败的例子太多了,他不想重蹈覆辙。

这说这些话既是对皇帝和朝廷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

李若琏向门口看了一眼,然后从手里掏出一封密信递到黄得功手里。

黄得功刚要发问,被李若琏的噤声动作制止了。

他急忙打开密信,发现是崇祯的亲笔信后顿时心头一震。

看完密信内容后,黄得功额头开始冒冷汗。

“这...这也太险了!万一...”

李若琏平静的摇头道:“万一又如何?陛下说了,兵行险着才能在建奴身上捞到便宜。”

“陛下还说了,只有把建奴打疼了,才能让他们短时间内不敢再次南下!大明也好趁着这段时间休养生息,剿灭流寇。”

“如果黄总兵没有疑问的话,就按照旨意办吧!”

黄得功没有立刻回答,而是再次打开手中的密信,盯着上面的看了很久。

远在京师的大明皇帝,好像对三十六计颇有研究。

出手就是诡计!

虽然不清楚此计能不能成,但从他的角度来看,此计堪称完美!

瞒天过海,以逸待劳...等等计谋都在这封密信里有所体现。

当一个计谋被领兵的将领认可后,这个计谋实施起来就没有任何阻力了。

黄得功认真的将密信折好放进信封里,随后小心翼翼的放进袖口里,对着李若琏说道:“这封密信内容太重要了,怪不得陛下会让李指挥使亲自来送信。”

李若琏点点头:“靖南伯如果没问题的话,我就回京师交旨了。”

黄得功用眼角的余光看了眼窗外,客气了一句:“要不,吃完中午饭再走?”

“也行!”李若琏又坐了回去。

黄得功脸上的伤疤不受控制的抖了抖,但说出去的话就是泼出去的水,想收回是不可能了。

更何况,眼前这位锦衣卫指挥使是皇帝眼前的红人。

作为在外征战的武将,必须与京师大臣们结交,否则一旦打了败仗,那帮文人会把他们这些武将骂的一文不值。

而皇帝又极易受到蛊惑。

要不是他勇卫营再加上胜多败少的战绩,早就被文官们拉下马了。

既然李若琏有心留下来吃饭,他就好好招待一番。

出兵宣府的事不急于这一时,况且关宁军和王永吉高第还没到,急也没用。

“来人,备一桌酒席,今天我要与李指挥使不醉不休。”

“等等,”李若琏出声制止,“一会还得骑马,就不饮酒了。”

当时虽然没有骑马不饮酒,饮酒不骑马的规矩,但骑马饮酒很容易坠马受伤,进而导致死亡。

李若琏不怕死,但不想这么憋屈的死。

历史上,坠马受伤导致死亡名人有好几位,这里列举两个人。

以一个汉文帝的儿子,梁孝王刘武坠马而亡。

另一个是满清豫亲王多尔衮,酒后骑马打猎,坠马受伤后不治而亡。

黄得功尴尬的笑了笑:“那...我以茶代酒?”

李若琏摇头:“靖南伯喝酒就行,我以茶代酒。”

“好!来...”黄得功的人字还没说出来,李若琏再次打断了他。

“等等...今天中午炒菜用这种细盐。”说罢,他从怀里拿出一个精致的木盒,递到黄得功手里。

“细盐?”黄得功大为不解。

锦衣卫吃饭都精细到这种程度了吗?还细盐...粗盐粒碾碎不就是细盐吗!

见黄得功疑惑,李若琏解释道:“这是民间最新进贡的长寿盐,有延年益寿的功效,陛下也在吃。”

黄得功脸上的刀疤再次不受控制的抖了抖,用复杂的眼光看向李若琏,虽然没说话,但眼神里充满了各种质疑。

质疑锦衣卫的能力,更质疑这长寿盐的功效,同时对被骗的皇帝表示关心。

“不信可以尝一尝!”李若琏提议。

“尝就尝!”黄得功满不在乎的打开盒子,又将盒子里的纸包打开,捏了一点白花花的盐放进了嘴里。

“嗯?”黄得功瞪大了眼睛:“这长寿盐...竟然不苦也不涩!果然是好东西。”

“还有吗?多来点!”黄得功仅仅尝了一口就喜欢上了这种盐。

烤肉如果用这种盐,味道将提升数倍。

李若琏缓缓摇头:“此盐虽然是用来吃的,但我不建议靖南伯吃这种盐。”

“为何?”

“因为贵!在京师一两银子只能买一两长寿盐!这还只是标价,实际售价甚至超过了十两银子!你我怕是吃不起啊!”

“那陛下送来此盐是为了什么?”

“都知道靖南伯在京师结交了一些权贵,陛下的意思是靖南伯下次送礼时,别送银子了,送这种长寿盐。”

第207章 翁之琪的任务

结交权贵...送银子...

听到这些话从锦衣卫指挥使的嘴里说出来后,黄得功后背开始冒冷汗。

他本想解释,却见李若琏淡淡一笑:“靖南伯放心,陛下虽然什么都知道,但绝对没有怪罪你的意思。”

“君臣之间有君臣的规矩,朝臣之间有朝臣的规矩。同理,朝臣和你们这些在外领兵的武将也有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