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 第130章

作者:文盲写小说

李岩看着众人疑惑的眼神,再次解释道:“一切皆有可能,如果真的发生了呢?”

在场的人想了一会,宋献策第一个发话了:“肯定是宣府!辽东是明廷的心腹大患,如果我是崇祯,绝不会放弃任何削弱建奴实力的机会!”

刘宗敏摇了摇头:“大名府吧!这里有两位藩王,而且是亲王,崇祯绝不会坐视不管!”

“对,大名府!崇祯姓朱,赵王和周王也姓朱,他绝不会坐视不管。”

“你说的不对,崇祯肯定选择救宣府!这些藩王只会朝崇祯要钱花,要饭吃,崇祯巴不得他们死呢!”

“大名府!”

“宣府!”

很快,朝堂上分成两派,坚持各自的观点。

以牛金星宋献策为首的一派人认为,如果多尔衮兵败,黄得功会北上宣府。

以李岩和刘宗敏为首的人认为,黄得功会南下大名府。

“肃静!”李自成被吵的耳朵嗡嗡作响,立刻出声制止了众人。

他站起身扫了众人一眼,最后将目光落到李岩身上:“诸位,李先生的前提是多尔衮被黄得功击败!”

“以明军现在的实力,几乎不可能!”

第204章 吴三桂的考虑

“可是,夜长梦多啊!打下大名府,就有数百万两银子充入国库,我军才能做到兵精粮足!”李岩硬着头皮再次劝道。

李自成看着李岩认真的模样,张了张嘴,欲言又止。

他叹了口气后看向刘宗明,然后点了点头。

刘宗敏得到李自成的示意后并没有立刻解释,而是先吩咐军帐门口的士兵退出十步之外,等士兵们离开后他才皱着眉说道:“李先生,诸位!”

“不是皇上不想攻大名,是强攻大名府会给我军造成伤亡!”

袁宗第撸胳膊挽袖子说道:“有伤亡很正常,打仗哪有不死人的?更何况死的大部分都是百姓,只要老营的精锐在,死再多人又有何妨?”

看着袁宗第不可一世的样子,刘宗敏苦笑一声:“问题就出在百姓身上!不,严格来说出在崇祯身上。”

“啊?”袁宗第张大了嘴巴,一脸的疑惑。

“什...什么意思?”刘西尧同样不解。

坐在大帐阴影里的刘芳亮非常认可的点了点头。

他独自带领兵马一路从真定府打过来,遇到了相似的问题!

同样点头的还有李岩,他已经猜到了问题所在。

刘宗敏再次叹了口气:“诸位,崇祯免全国一年赋税的事都知道吧?”

在场的众人同时点点头,进攻彰德府前就听说了这个消息。

“还记得我军的口号吗?”

“记得,开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有人直接念了出来。

“实际情况呢?”

“实际情况...”之前答话的刘西尧话说了一半后,立刻闭上了嘴。

李岩抬起头,大大方方的说道:“实际情况是免三年田赋!”

在他看来,这没什么好隐瞒的。

不纳粮只是幌子而已。

毕竟田赋是朝廷税收根本,想要长远发展下去,必须征收田赋。

秦皇汉武强不强?唐宗宋祖时期国力盛不盛?

强如他们都没能摆脱对田赋的依赖,换成大顺更不可能。

高迎祥造反时

刘宗敏点了点头,“老百姓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我军口号喊得震天响,做的事却与口号相差甚远。”

“崇祯宣布免一年赋税前,我军所到之处百姓们大多开城纳降,夹道欢迎。因为所有人都知道顺军来了就不用纳粮了!”

“兵源更是没有问题。除了投降的明军需要发饷外,其余百姓只需给一口吃的就行。”

“然后呢?说好的不纳粮变成了免三年田赋,本想加入顺军建功立业,却成了送死的挡箭牌,老百姓有种上当受骗的感觉!”

“现在明廷对外宣称免一年田赋,之前慕名而来的百姓由毅然决然的加入顺军,开始变得犹豫起来。现在加入的百姓大多是快要饿死的流民,他们毫无战斗力。”

“这不是一个好兆头!”

“出于兵源和民心问题,皇上决定对大名府使用围而不攻的策略。”

“李先生,在场的诸位,你们还有疑问吗?”

众人沉默,包括李岩。

这个理由虽不是无懈可击,却也十分充分。

强攻就会有伤亡,继续让百姓送死只会加速让他们失去民心。

用投降的明军风险更大,他们极有可能被重金招募,摇身一变再次成为官军。

用老营兵马?

简直是自掘坟墓。

李自成轻咳一声,目光在大帐内四下里看了看。

片刻后,李自成恢复了平静的模样,他淡淡说道:“诸位,围而不攻虽然是牛左辅提出来的,但也是朕深思熟虑后的决定。”

“明军还是那些明军,人数越少,战力越强!人数越多,越是废物!”

“无论黄得功,还是高杰,刘良佐,只要他们敢来,大顺军就能将他们尽数歼灭!”

“有没有信心?”

“有!”诸将同时站直了身体,表情严肃。

“好,朕不攻下大名府,誓不罢休!”

......

山海关。

吴三桂看着手中的调兵命令和圣旨,脸上阴晴不定。

“怎么了吴兄?”吴三桂的谋士方光琛直接站了起来。

吴三桂没说话,而是将调令和圣旨递到他手中,脸色有些难看。

等方光琛看完之后,吴三桂才小心翼翼的问道:“方兄,我该怎么办?”

方光琛眨了眨眼睛:“吴兄难道想抗旨?”

吴三桂谨慎的向外面看了一眼,发现没有其他人在场后才小声回答道:“也不是不能。济尔哈朗每日都会派兵骚扰,我只需派骑兵出城进行对峙,就能上疏朝廷把骑兵都留下。”

“然后呢?”方光琛嘴角带着笑意反问道。

吴三桂深吸一口气:“然后...我还是我,大明平西伯,辽东总兵,镇守山海关!”

“非也!”方光琛使劲摇头,“我的吴兄啊!你以为满朝文武都是傻子吗?上一次勤王若不是有王永吉和关宁军的功劳,你早就被砍头了!”

“他...他敢!”吴三桂被方光琛的话气到了,差点喊出崇祯的名字。

方光琛反问道:“吴兄说说,当今陛下为什么不敢杀你?”

吴三桂激动的站了起来:“原因很明显,关宁军是大明唯一成建制的精锐部队,杀我等于自掘坟墓!而且我的人会像当年毛文龙部下一样,用另外一种方式替我报仇!”

“再者,如果杀我不成,我会毫不犹豫的投降建奴!”

方光琛一边叹气一遍摇头,他继续反问道:“吴兄,你错了,彻头彻尾的错了!”

“什么意思?”吴三桂不明所以。

方光琛还是没有回答,而是继续反问:“吴兄的本意是在乱世之中保存实力,或择明主,或自立门户,对不对?”

吴三桂不说话,既没有承认,也没有否认。

方光琛微微一笑:“如果投降了建奴,吴兄还能保存实力吗?一旦吴兄投降建奴,他们会毫不犹豫的挥师南下,攻取中原,对不对?”

这一次,吴三桂点头同意了。

建奴的狼子野心早已路人皆知。

“打仗就要用兵,用兵就会死人!你觉得建奴会把你放在哪个位置?放到辽东镇守他们的大后方,还是放在前线冲锋打仗?”

“亦或是,削了你的兵权让你在家养老?”

第205章 关宁军编制

听完谋士方光琛的言论后,吴三桂呆呆的坐在椅子上,沉默良久。

方光琛说的话虽然不好听,但说的都是实话。

如果拒不奉旨调兵,就是明着对抗朝廷。轻则获罪,重则像刘泽清一样被人用计除掉。

就算朝廷暂时放过他,后续也会找他的麻烦。

如此一来,他只有向建奴投降这条路可以走了。

现在投降建奴这条路真的可行吗?

关宁军与建奴有世仇,之前缺饷严重时都没投降,现在饷银充足能投降?

就算真的投降了,他吴三桂下场无非三种。

一,像那些汉八旗一样攻城掠地,冲锋在前!

虽然能够建功立业,拿银子拿到手软,但打仗就会死人,每死一个人他的实力就会减少一分。

等关宁军死完了,他就失去了利用的价值。

二,被建奴调往辽东,镇守他们的大后方?

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卧榻之侧尚不能容他人酣睡,建奴绝不会轻易将后方交给他。

最后一条则是被削了兵权,像他舅舅祖大寿那样没事喝茶饮酒听听小曲,成了废人。

不行!

这三种下场都与他的期待相差甚远甚至截然相反!

最关键的是,大明的基本盘还在,继续给大明效力才是明智之举。

吴三桂对着方光琛抱拳拱手道:“多谢方兄指点一二,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方光琛微微一笑,拱手还礼后自行退出了房间。

吴三桂又思考了片刻后对着外面吩咐一声:“来人,让镇标中营参将巴克勇来一趟。”

关宁军编制屡有变化,但大致有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孙承宗、袁崇焕时期的关宁军。

当时的关宁军编制是统编十五营。

分别是前锋三营,后劲三营,中权三营,左翼三营,右翼三营。

这十五营又分别下设左中右三营,分属战兵,守兵以及堪战援兵不同序列。

到了祖大寿时期又曾设了夷字四营,分别是平夷左营,平夷右营,降夷左营,降夷右营。

夷字四营属于编制外的部队,但就是这些人让关宁军声名远扬。

(堪战援兵和战兵都能野战,前者的战斗力比后者强,而且强很多,属于精锐之中的精锐。)

第二阶段是吴三桂时期的关宁军,此时的关宁军编制变为镇标七营。

分别是镇标内丁营,镇标左营,镇标右营,镇标中营,镇标前营,镇标后营以及镇标大拨营。

镇标内丁营属于精锐之中的精锐,也是吴三桂的私人家丁。人数虽然不多,但战力极其强悍。

吴三桂思考了很久,这才决定派巴克勇带领镇标中营的骑兵主力,并从其他营抽调一些骑兵前去宣府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