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 第126章

作者:文盲写小说

不多时,李若琏身穿戎装走了进来。

他身上的担子十分沉重。

不但要收集各地的情报,铲除内奸;还要负责招募、训练锦衣卫。

此时的他刚刚操练完毕,得到消息后便迅速赶了回来。

“陛下!”李若琏抱拳拱手。

崇祯看着李若琏愈发黝黑的面庞,心里很是欣慰。

大明朝不缺有能力且忠诚的人,缺的是信任和契机。

“尝尝盒子里的东西。”崇祯面带笑意的吩咐道。

李若琏没有任何犹豫,拿起盒子打开后捏了一把直接放进了嘴里。

“别...”崇祯想阻拦时已经迟了。

李若琏强忍着咸味将细盐咽了下去后忙问:“不知陛下...有何吩咐?”

“你...吃的太多了。”崇祯在心里叹了口气。

这李若琏也太忠诚了,问都不问直接抓了往下咽。按照他的定价计划,那一把盐至少几钱银子。.

哎!

李若琏咸的有些难受,吞了几次口水后才再次拱手:“陛下刚才让臣吃的是盐吗?”

“嗯,此盐名为细盐,你觉得这细盐味道如何?”

“此乃上上品。”

“那你认为细盐能卖多少钱?”

李若琏认真的想了想。

大明不同地区盐价不同,江南一带每斤盐价格约为十到二十文,京师每斤盐约为五到十文左右(北京附近有晒盐场)。

至于内陆地区的食盐价格,完全看当地商人的脸色,听闻陕西一斤盐的价格飙升到了九十文。

简直是暴利!

考虑到这种细盐的品相和味道比内廷的盐还要好,李若琏思考再三后说出了价格:“陛下,臣以为细盐能卖到二百文到五百文之间!”

崇祯淡淡一笑:“李指挥使胆子太小了,往大了想!”

李若琏有点尴尬...

他以为自己胆子够大了,没想到与皇帝的预期相差甚远。

“半...半钱银子?”李若琏犹豫道。

明代一两银子理论上能兑换一千文钱,但是在银本位的影响下,一两银子有时能兑换一千五百文,两千文,甚至更多。

崇祯不打算让李若琏继续猜了,他开口说道:“一两银子能买一两细盐。”

“啊?”李若琏惊声失色,“这...就算细盐再好,卖这么贵,谁...谁买啊?”

崇祯淡淡一笑:“所以朕让你来就是为了商议此时。”

“臣...愚钝!”李若琏直接放弃了。

领兵打仗,抓人搞情报是他擅长的领域,高价卖盐...他实在没有办法。

崇祯再次笑道:“你先去做三件事。”

“第一件事,在京师繁华地带买一件铺面,牌匾上写周商二字。在锦衣卫中挑选两三个精明能干之人,扮成伙计卖东西。”

“此地既是商铺,也可以成为锦衣卫的秘密联络点。”

“周皇后负责提供货物,你们负责卖,售卖所获得的钱财全都归周皇后所有。”

李若琏重重的点头称是。

这对他来说没有任何问题。

别说铺面了,哪怕皇帝想买一整条街他也能轻而易举的办到。人手更好说,新招募的锦衣卫就有擅长此道的人才。

“第二件事你先记在心里,等建奴退兵后第一时间安排下去。”

“遵旨。”

“等建奴退兵后,你在与蒙古人互市的地方再开一间铺面,让蒙古和建奴商人都品尝一下细盐的味道。然后以细盐为引,通过这些商人买卖建奴和蒙古人的情报。”

李若琏点头的同时脑袋还是晕乎乎的,道理他都懂。商人逐利,只要给的钱够多,就能买到想要的东西。

可是,他怎么也搞不懂眼前这位皇帝有什么办法卖高价盐。

见李若琏疑惑,崇祯脸上的笑意越来越浓:“第三件事,安排锦衣卫在偏远之地寻找一些长寿且身体好的老年人,聘请其坐堂。如果有人问细盐为何卖如此贵,就让他以细盐为噱头,讲述长寿之道。”

“明白了吗?”

李若琏感觉自己被什么东西狠狠按在地上摩擦了一番,他诧异的抬起头盯着崇祯:“陛下的意思是...此盐能延年益寿?”

崇祯眉毛一挑:“不然呢?贵就要有贵的道理!”

感觉有一扇大门缓缓朝他打开了...

原来,东西还可以这样卖!

“可是...”李若琏还是有疑虑,“可是陛下,如果还是每人买又该如何?总不能让铺面闲着没有生意吧?”

“哎!”崇祯叹了口气,这李若琏果然没有经商之道。

从古至今,富人都有自己的圈子。只要一个人买这个东西,其他人都会买来试试。

“此事,需要你找李阁老配合一下,他年纪大了,迫切需要长寿之法。”

话音刚落,殿外传来小太监的声音:“陛下,内阁首辅李邦华在门外求见。”

第198章 大名府之围

崇祯顿时一喜,说曹操曹操就到。

“宣!”

李邦华迈着沉稳的步伐走了进来。

他看到地上摆着的东西后有些诧异的看了一眼崇祯:“陛下这是...?”

“李阁老来尝尝细盐!”

李邦华根本没给崇祯面子,他直接拒绝道:“陛下稍等,臣先说正事,大名府塘报!”

崇祯一愣,有种不好的预感。

按照惯例,地方出现以下三种情况才会向朝廷发送塘报。

一,有重大敌情。

二,与敌军交战并且胜利。

三,与敌军交战但是失败了。

他面色凝重的说道:“李阁老请讲。”

李邦华深吸一口气,从袖子里拿出塘报,先是解释了一番:“李闯贼已经包围大名府,这封塘报是李性忠派人乔庄打扮成灾民,混入流贼营中带出来的。”

见崇祯点头后,李邦华将塘报缓缓展开,一字一句的念道:“李闯贼与刘芳亮合兵一处,携六万之众兵临大名府城下,连日来深掘壕沟,广布鹿角,只围不攻,似是效仿第三次攻打开封之策。夏粮收获在即,城中存粮不多只能支撑月余。”

“臣(指李性忠)恭请陛下再思良策,以解大名府之围。”

嘶--

崇祯听完塘报的内容后,转身走到龙书案旁边,坐在龙椅上眉头紧锁。

自北京一战失败后,李自成比之前小心谨慎了许多。此次围攻大名府竟然放弃了攻城,而是使用第三次攻打开封时的策略。

崇祯十五年,李自成第三次攻打开封。

由于之前两次失败让他损兵折将,所以第三次攻打开封时使用了围而不攻的策略。

顺军在城外按兵不动,他们掘土挖沟,布置各种障碍物和陷阱,把开封围了个水泄不通。

同时,由于夏粮已熟,顺军把附近的庄稼全都收割充作军粮。

而且还时不时地去附近州县抢钱、抢粮食。

由于附近没有可用之兵,所以收粮的顺军并未遭到抵抗。就这样,李自成的数农民军一边吃着新收的粮食,一边幸灾乐祸的继续围困开封城。

三个半月后,黄河决堤。

李自成并未趁势进城,而是带兵离开。

而此时的开封城已是人间地狱。

李自成围城的第一个月,城内民粮耗尽,为了活命,老百姓们把所有能吃的东西都吃了,别说野草,就是树叶树皮都啃光了。

第二个月,随着饿死的百姓越来越多,官府开始动用府库的存粮。

本就发放不多的官粮无法满足饥饿的百姓,城中的猫鼠,虫子,草根甚至军马的马粪被被人抢了吃掉。

第三个月,人相食。

剩下的半个月,除了官军,城中的百姓活着的人宛如死人,而死了的人只剩下森森白骨。

崇祯再次叹了口气,看向李邦华:“李阁老怎么看?”

“这...”李邦华也没了主意。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算有心救援大名府,京师也没有可派之兵。

吴三桂在山海关防备建奴,不能动。

王永吉和高第在蓟州组成二道防线,也不能轻举妄动。

黄得功在密云与多尔衮对峙,更不能动。

唐通在居庸关,镇守京师北门户,一旦阎应元的宣府镇失守,居庸关将是京师最后一道屏障。

还是不能动!

太难了...

李邦华有种生无可恋的感觉,流贼和建奴一个在北,一个在南,一个在关外,一个在关内,将大明朝搅得天翻地覆。

怎么办?

是任由李自成做大做强?还是冒险派兵前去驰援?

援兵将李自成击败还好,如果不敌,大明朝将自食恶果。

更关键的是,就算援兵将李自成击退。

一旦建奴冲出黄得功的包围,或者宣府镇失守,那么京师将岌岌可危。

李邦华犹豫良久后摇着头说道:“如果非要派兵支援的话,也只有蓟州的王永吉和高第可以用。”

“但是...蓟州之兵除了王永吉的三千多骑兵外,其余都是守军,与李闯贼作战并无多少胜算。”

李邦华的意思很明显,现在的大明朝承受不起失败。

如果非要派王永吉他们驰援大名府,周遇吉战败带来的影响可能会再次发生。

崇祯深谙此理。

他紧闭双眼,思考着对敌之策。

李自成用的是围而不攻之策,大名府有一个月的存粮,就算派兵去救也不用急于一时。

山海关的济尔哈朗虽然只是佯攻,可是一旦发现吴三桂有异动,他会毫不犹豫的下达进攻命令。

密云的多尔衮虽然与黄得功发生了小规模冲突,但是看不到他进攻的欲望和时机。

宣府的多铎则全力围攻宣府镇,誓要将阎应元和宣府镇踏平。

崇祯睁开眼,看着李邦华说道:“李阁老,朕以为大名府可以救。”

“陛下...”

“李阁老不要急,先听朕说!”李邦华刚要说话被崇祯打断。

李邦华无奈的点点头,毕恭毕敬的站在原地认真的听了起来。

“陛下,臣...”李若琏正打算离开,被崇祯伸手制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