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盲写小说
于是乎,建奴士兵纷纷在山林中寻找水源。
他们南下的速度被强行放缓。
多铎和豪格坐在空无一物的屋子里,大眼瞪小眼。
多铎叹了口气:“明军坚壁清野竟然做的这么狠绝,屋子里面的东西搬空也就罢了,还断水,投毒。”
按照计划,他今天应该急行军到达龙门卫一带。
现在行军放缓,被多尔衮知道了会降罪的。
“哎!”胸怀壮志的豪格被这件事打了当头一棒,他躺在地上长叹一声,突然想起了什么,坐直了身子多铎:“豫亲王,阎应元什么来头?竟然凭小小的水源问题,就能延缓我军行军速度!”
“其他的不知道,只知道他是北直隶人,之前在江阴任典史一职,后被崇祯紧急调往北京,因为守城立了大功,被崇祯封为宣府巡抚兼兵部右侍郎。”多铎站起身,向外走去。
“此人防守有一套啊!”豪格大声提醒。
“无妨,小小阎应元,我多铎必将他生撕活剥!”
第172章 龙门卫不战而降
豪格并非真心关心多铎。
他看着眼前这位比他年纪还要小的叔叔,心里有种说不出来的排斥。
皇太极死后豪格和多尔衮都想当皇帝,双方势均力敌,相持不下。
多尔衮随机应变,提出以拥立皇太极第九子福临为帝,由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和他共同辅政,结果获得通过。
多铎作为多尔衮的弟弟,自然是多尔衮一派。
豪格提醒多尔衮的目的,是怕他轻敌导致损兵折将。
此次入关重点劫掠宣府一带,而宣府的大部分物资都被阎应元囤积到宣府镇中。
他和多铎合兵入关,可谓荣辱与共。
有功,双方平分。
有过,也是双方均担。
豪格跟着多铎走出屋门,再次提醒:“此次你我领兵六万入关,兵力虽众,却也应小心谨慎才行,若顺利攻下宣府,则是大功一件;若损兵折将,咱俩都逃不过处罚。”
多铎放完狠话后也冷静下来,他拍了下豪格的肩膀,二人再次走回屋内。
拿出地图后,两人相对而坐开始商议。
“明军坚壁清野,现在百姓和物资都被集中在几座坚城之中,分别是龙门卫,龙门所,长安所,延庆州,永宁,怀来卫,保安州和宣府镇!”
“我们是一座一座的攻,还是直奔宣府镇?”豪格指着地图,看向多铎。
二人合兵一处,虽然权利对等,但多铎毕竟是他的叔叔,于情于理都得对他客气一番。
“摄政王说让我们十日内攻下宣府镇,一座一座的攻城,时间上肯定来不及。但如果不攻城,后路被封也是隐患。”多铎面色严肃。
“去往宣府镇有东西两条路,西边这条路是直接穿过龙门卫;东边这条是顺着独石水逆流而上,先过赤城堡,再过龙门卫,最后到达宣府镇。”
看着地图上密密麻麻的山路,多铎和豪格几乎同时伸出手指,不约而同的指向龙门卫。
......
龙门卫。
城墙上的守军看到漫山遍野的八旗兵后,脸色瞬间变得惨白。
烈日下,八旗兵装备精良,精神饱满。
最前面的是汉八旗,他们大部分是投降建奴的明军,还有少部分辽东的辽民。汉八旗善攻城,每逢攻坚他们必定冲锋在前。看書菈
后面是建奴八旗步兵和蒙古八旗,再往后是建奴骑兵以及外藩蒙古骑兵。
虽然数不清具体人数,但粗略一算有数万之众。
整个龙门卫守军也不过区区六千余人,面对数万八旗兵瞬间丧失了抵抗的决心。
“丰大人,你既不听从阎大人的命令招募百姓守城,也不迁徙百姓去往宣府镇避难,现在建奴兵临城下,该如何是好?”
龙门卫指挥使丰正宁身边站着他的好友范箴,正喋喋不休的发着牢骚。
丰正宁苦海仇深的看着远方,后悔道:“我以为阎应元是胡闹的,谁曾想建奴竟然真的来了。”
“难不成他阎应元能预知未来?”
范箴叹了口气:“能否预测未来已经不重要了,当务之急是如何退敌!”
退敌?
丰正宁看向身边的守军,发现他们脸上写满了恐惧。
建奴从独石口三次入关,每次入关都劫掠百姓,抢夺牲畜,奸淫妇女,杀人如麻。
这些边关得老百姓早就对建奴产生了心里阴影。
有能耐的早早前往内地,剩下的人除了卫所军属,就是穷苦百姓,想走走不了,只能默默承受。
“投降吧,投降还能有活命的机会,不投降建奴会屠城!”
丰正宁叹了口气,先是想宣府镇的方向看了一眼,又向京师所在的方向抱拳拱手:“陛下,建奴来势汹汹,我丰正宁为保全城百姓的性命无奈投降,望陛下见谅。”
范箴顿时怒不可遏:“丰指挥使,投降事小,粮食事大!城中有万石粮食,一旦投降建奴,这些粮食就会成为他们的补给。你...想过吗?”
丰正宁无奈的摇了摇头:“如果没有粮食,建奴还是会屠城,范兄,对不住了。”
说罢,丰正宁一挥手:“建奴来势汹汹,锐不可当!来人打开城门,与本官一起出城投降!诸位千万不要反抗,否则建奴会屠城,你们也不想自己的家人被杀害屠戮吧?”
守军们本就没有反抗的决心,见主将投降,纷纷放下放下武器,打开城门往外走。
范箴上前一步抢过丰正宁的佩刀,把刀出鞘:“丰正宁,你妄为朝廷命官,竟敢不战而降!”
“之前朝廷欠饷,你投降也就罢了,现在朝廷一不欠饷,二不欠粮,你为何不抵抗?”
“我...”丰正宁语塞了。
对于投降二字,他早已麻木不仁了。军无斗志,民无民心,他又能做什么?
建奴来了,他投降。李自成来,他还是选择了投降。
官军来了,他更是毫不犹豫的选择投降!
只要给朝中那些文臣送点银子,让他们在皇帝面前美言几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来人!”丰正宁吩咐左右,“把范箴绑了,防止他做出极端之事。”
丰正宁怕范箴惹恼了建奴,对方一气之下屠城。
范箴看着众人羔羊般的表现,心如死灰。
一个人投降是出于恐惧,所有人都投降是没有骨气的表现。
大明子民尽然如此不堪了吗?
当年太祖皇帝驱逐鞑虏时,那些百姓可不是这样的。
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他后退两步将刀刃对准脖子,大喊一声:“诸位!”
“我死不足惜!但是在临死前想告诉你们一句话!”
“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建奴不会因为你们投降而对你们仁慈,他们只是觉得没有必要。”
“因为在他们眼里,你们是羔羊!任凭宰割的羔羊!”
“他们只会在需要的时候,烹羊宰牛!”
“我范箴生是大明人,死是大明鬼,绝不向建奴投降!”
“你!”范箴指着丰正宁:“早晚会后悔,我在黄泉路上等着你!”
说罢,范箴横刀一挥,自刎而亡。
(真实历史上的范箴。明季北略:布衣范箴见京师告破,自感社稷倾覆,山河无望,绝食而亡。)
丰正宁愣了片刻,叹了口气,继续麻木的指挥士兵出城。
出城后这些人跪在道路两旁,等待建奴接受他们的投降。
第173章 备战待敌
“龙门卫塘报!龙门卫塘报!”正在城中检查守城器械的阎应元,听到传令兵的声音后,迅速抬起脑袋。
“龙门卫塘报,龙门卫指挥使丰正宁不战而降,龙门卫已落入建奴手中!”
“什么?”
阎应元气的猛拍大腿:“丰正宁误我!丰正宁误我啊!”
此时的他已经不能用后悔来形容了。
当初执行坚壁清野的政策时,阎应元有两个计划。
第一个计划是将部分百姓迁往居庸关内,剩下的百姓全部集中到宣府镇内。
因为宣府镇这座城不并不是很大,容不下宣府几十万百姓。考虑到巨大的工作量以及运输能力,他放弃了这个计划。
第二个计划是在宣府内选出几个易守难攻的城池,分别将百姓们迁过去,派信任的将领死守。
最终,他选择了第二个计划,并派丰正宁继续坚守龙门卫。
万万没想到,他竟然投降了。
锦衣卫百户张峰正好走进来,见阎应元顿足捶胸,急忙问道:“阎大人为何如此恼怒?”
阎应元甩手将塘报递给张峰,咬牙切齿道:“丰正宁不战而降,投降事小,城中的一万石粮食将成为建奴的口粮。”
“如此一来,我的坚壁清野之策等于白做了!”
张峰掐指算了算,安慰道:“建奴此次出兵五六万,一万石粮食只够他们吃十几天的,影响不大。”
阎应元重重的吐出一口闷气,心里稍微舒服了一点,随后问道:“商队出关了?”
“是,已通过的嘉定伯的商队将一千石粮食,一千套甲胄以及盐、麻、棉等物资给蒙古喀尔喀部送了过去。”
“如果对方履行承诺,他们会在一个月后会穿过察哈尔部驻地,袭扰开平卫,蒙古人称之为多伦诺尔,那里是建奴此次入关的中转地,储备了大量的粮草。”
阎应元欣慰的点点头,草原就是好,没有地形的限制骑兵可以做到一天奔袭几百里!
但是...
守城不能靠蒙古人,而且蒙古人也靠不住。
思考片刻后,阎应元吩咐道:“来人,除各城门必要守卫外,召集所有士兵和招募的守城百姓去往校场,本官有话说。”
“是。”
等传令兵走后,阎应元意味深长的对张峰说道:“张百户,那些卖国的商人在此地经营数十年之久,他们虽然死了,但还有余党逃匿。”
“本官虽然已经派重兵把守城中储存粮草,火药,器械的仓库,以及几十处水源。但还是有被城中奸细破坏的可能,劳烦张百户和锦衣卫在城中多费费心,尽快将那些奸细一网打尽。”
“阎大人客气了,属下这些天一直没闲着,请阎大人放心。”
“嗯。”阎应元点头后转身离开,带着众人去往校场。
随着阎应元的到来,原本吵闹的校场瞬间安静下来。
所有人都看向阎应元,目光中充满了感激。
阎应元收复宣府后只做了四件事。
第一件事是废除了军籍,把那些军户从压迫中解救出来。
虽然知道政策时朝廷制定的,但这些军户和军人还是对阎应元感激不尽。
他们被压迫了十几代人的情绪,在那一刻被解放了。
想不感激都不行。
第二件事是成立土地司,分土地。
军户的田地全部收回国有,然后再往外卖地。
军户如果想继续种地,那么土地司根据军户的人口,按照每人最多五亩的上限,往外卖地。.
(明代有上田,中田和下田之说,实际卖地的时候会根据田地的属性对数量进行更改,这里就不过多赘述了。)
上一篇:你黄巾小兵,也开无双单挑吕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