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盲写小说
“阿济格。”
“在。”
“本王所部兵马按照范先生的意思推迟五日入关,派快马将这个消息送回沈阳。”
随着多尔衮一道道军令发出,整个大宁迅速忙碌起来。
正在喝酒吃肉的八旗兵心中虽有些许不情愿,但还是立刻整顿行囊装备,随着队伍骑马出城。.
数万骑兵在黑夜中犹如一条阴险的毒蛇,行走在蜿蜒崎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
轰!
山海关内,正在处理军务的吴三桂,被炮声吵得停下了笔。
“什么事?”
不多时,一个传令兵慌张的跑了进来:“建奴的镶蓝旗和镶红旗正在集结,似乎是要攻打关隘。”
“什么?”吴三桂直接站了起来。
他伸出双臂,旁边的几名士兵立刻将甲胄拿过来,开始给他穿戴盔甲。
“建奴有多少人?”
“数...数量不明。”传令兵咽了口唾沫。
吴三桂怒目圆睁:“来人,赏他二十军棍。”
“大人息怒,对方旌旗招展,末将确实数不清人数。”传令兵哭丧着脸,哀求道。
吴三桂面沉似水的推开帮他穿戴甲胄的士兵,拿起武器冲了出去。
来到院子里,吴三桂直接往东看。
在关城以东十里的边墙子高地上有一座烽火台。
高八米、底部周长近六十米,上设烟墩,下有营房。
驻兵一旦发现敌情,昼则举烟,夜则举火夹以火炮,传递敌情。
此时烽火台狼烟升腾,火炮的轰鸣声大作。
显然敌人的数量已经超出了想象。
吴三桂立刻登上城楼,拿起千里眼往远处查看。
果然,数不清的八旗兵正在远处集结。
这些八旗兵体型健硕,盔甲明亮,武器精良,胯下的战马膘肥体壮,一看就是精锐之中的精锐。
军阵最前面的是壕桥,这是一种可以用轮子推动的浮桥。山海关护城河宽十六米,深八米,若想攻城需先渡河。
壕桥旁边摆着攻城云梯,重甲步兵站在云梯后面蓄势待发。
云梯并不是加长版的梯子,如果用现代的东西来形容的话,和高空消防车极其相似。
最下面时轮子,轮子上面是车架,车驾四周用木板和铁皮进行防护。
上面是顶棚,顶棚用同样的材料制作而成,但多了一层沾水的棉被或者一些不易燃的东西。
梯子可以折叠,到达指定位置后展开梯子,梯子上面的铁钩会牢牢挂在城墙上,除非云梯毁坏,否则梯子不会被推下来。
攻城云梯后面站着一排排的士兵,他们身穿棉甲,拿着各式各样的武器,等待着命令。
再往后是战车和火炮,拉车的牛马正悠闲的嚼着鲜草,对即将到来的战争恍然不知。
山海关城墙上的士兵们愤怒的握着武器,如临大敌。
这些关宁军都是辽民出身,与建奴厮杀多年。
他们在辽东与建奴厮杀的几十年里,多多少少都有亲人死在对方手上,可谓是世仇。
吴三桂此时已经穿好了盔甲,他放下千里眼,看向一片石方向。山海关一带有两个主要关口,一个是山海关,另一个是一片石。这两个地方地势开阔,是用兵的好地方。
此时的一片石狼烟四起,虽然听不到任何火炮声,但那里肯定已经戒严了。
“打旗语,命令各部严防死守。”吴三桂吩咐道,随后又下军令:“命令骑兵做好准备,等待我的命令。”
“是!”传令兵迅速离开。
山海关城墙高四丈一尺,周千五百二十八丈(高14米,宽7米),自京师东,最号高坚。
墙体两侧及上方用砖和白灰浆包砌,下部砌垒三层条石,即所谓的“土筑砖包”。
墙心为黏土分层夯筑,极为坚固。
城墙上有各种瞭望塔和塔楼,上面的垛口中部下方设有瞭望孔,垛口中砌垛口石,其中心设有弩机支点和火炮支架。
吴三桂拿起千里眼再次看向城外,他到现在还是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山海关本就易守难攻,属于天险之中的天险,而关宁军又是精锐,不但善于守城,也善野战。
建奴怎么敢来的啊?
多尔衮脑子里在想什么?
“总兵大人,要不用红夷大炮试试能不能打到建奴?”吴三桂身边的大将胡心水问。
“打个屁!”吴三桂没好气的说道,他指着远处一些不起眼的标记说道:“山海关守军早就提前做好了点位标记。每年秋天守军都要进行试射,要将弓箭和各种火器的射程都有标记,以利战时射击的准确性和杀伤能力。”
“等,等建奴到达指定位置后,你们看我的旗号再攻击。”
第171章 宣府战事起
这一等,就是半天。
八旗兵既不进攻,也不撤退,懒洋洋的待在原地,甚至有些人都睡着了。
不止守军们懵了,吴三桂也懵了。
围而不攻,是何道理?
转眼间,日暮西山。
在几万关宁军的注视下,八旗兵缓缓向后退去。.
不多时,消失在夜幕前的昏暗之中。
城墙上数万关宁军面面相觑,对建奴这种不合常理的行为大为震惊。
“建奴为何不攻城?”
“这个问题问的好,我也不知道!”
“看着咋咋呼呼挺吓人的,没想到屁都没放一个就跑了,这些八旗兵也太怂了!”
“不攻城才好呢,只要攻城,就会互有伤亡,大家伙都散了吧!”
随着眼前的危机解除,关宁军纷纷走下城头轮番休息。
吴三桂捋着胡须思索片刻后微微一笑,吩咐传令兵:“传令火炮兵,向建奴退兵的方向放两炮。”
胡心水摸着后脑勺更是疑惑:“建奴已经退兵了,更何况我军的火炮够不着建奴,为何还要放炮?”
吴三桂拍着胡心水的肩膀语重心长:“放炮是态度,以后你会懂得!”
轰轰。
两声炮响之后,吴三桂迈着开心的步伐走下城墙。
他迅速回到房间,提笔书写题本:
“臣吴三桂恭请圣安。”
“建奴于五月十八日午时末在山海关外集结攻城。臣率部奋勇杀敌两个时辰,保关隘无忧。”
“此战建奴一无所获,我军杀敌上千,乃大捷也!”
“......”
看着吴三桂的“捷报”,崇祯愤怒之余又有些无奈。
城中的锦衣卫早已将消息传了出来,建奴并未攻城,吴三桂在建奴走后空放两炮,然后回城休息。
“吴三桂这封塘报意味深长啊!”崇祯将手中的塘报递给内阁首辅李邦华。
李邦华看过之后眉头紧锁,过了一会叹道:“吴三桂说攻打山海关的建奴有数万之众,也就是说...”
“李阁老猜的不错,吴三桂是通过塘报告诉朕,如果京师再遇战事,他有心勤王也是无能为力了。”崇祯咬着牙,脑海中涌现出无数个计划。
片刻后,那些计划又烟消云散。
关宁军与刘泽清和左良玉的兵不同,杀了吴三桂不会迫使关宁军投降,反而逼迫他们造反。
想擒贼擒王之策,难!
“他吴三桂,真该死啊!”李邦华见手中的塘报缓缓放下,心中激愤不已。
谎报军情军功,欺瞒皇帝,无论哪条罪状都能让吴三桂人头离地。
但是...
他手里有兵,既不能逼急了他,也不能惹恼了他。
属实憋屈。
“李阁老,宣府那边还没有消息吗?”崇祯问道。
李邦华缓缓摇头:“五月十八日放哨兵在独石口一带发现了建奴踪迹,随后再无消息传来。依臣来看,建奴此时应该正在攻打龙门卫或者龙门所。”
“这两个地方山路崎岖,消息传递的慢。”
“密云一带没有消息传来,应该没有发现建奴踪迹。”李邦华补充道。
就在崇祯打算回宫休息的时候,一个小太监举着两个信封从外面疾奔而来:“皇爷,宣府塘报,大名府塘报!”
崇祯和李邦华同时站了起来,小太监将塘报递给王承恩,王承恩得到示意后直接将信封打开念道:“大名府塘报。”
“保定总兵李性忠在大名府北与李闯贼刘芳亮部野战,此战杀敌四千,损失七百余人,大捷!”
“战后刘芳亮兵退广平府,据守不出。李性忠则驻守大名府,等待陛下圣旨。”
“好,大捷的好!”崇祯松了一口气。
他并不担心李性忠的战力,他自己麾下本就有将近一千的关宁骑兵,这些骑兵在平原上就是屠夫一般的存在。
唯一担心的是李性忠手下的李自成降兵,怕他们复降李自成。
现在看来,那些担心是多余的。
见崇祯点头,王承恩拿起第二封塘报:“宣府塘报。”
“五月十八日建奴破开长城,从独石口入关。由于宣府坚壁清野,井水投毒,断河水等策略......
......
“玛德,这水有毒!”一个建奴士兵捂着屁股,急不可耐的脱下裤子,当着一帮士兵的面噗呲噗呲的喷了起来。
“你他妈的滚远点,老子正喝粥呢!”
“别喝了,水里...有毒,明军在里面下泻药了,草踏马的,疼死我了!”建奴士兵迅速换了个地方,这才避免脚下的鞋被秽物沾染。
“不能啊,我用羊试了,看它喝了没事才放心喝的。”正在喝粥的建奴士兵端着碗,疑惑的看向那只绵羊。
不看还好,看完之后他生气了。
因为那只羊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一样,站在原地悠闲的吃草。
“羊没事啊!你他娘的骗我!”
“不信...你就...喝,拉肚子...别找,我!”那个建奴士兵再次换了个地方,面有憔悴之色。
不多时,上面传来了军令。
“明军在水里投了毒,有砒霜,有巴豆。大夫(军医)说,羊吃巴豆不会拉肚子,但人和马不行。所以,以后再遇水源需要用骡马试毒,切记切记!”
有了这道军令,所有人都相信了。
他们恋恋不舍的将碗里的米粥倒掉,开始重新寻找水源。
辎重里有水,但那些水不会轻易启用,是用来应急的。
独石堡往南百余里都是山地,虽然附近的龙门川和独石水主干断流,但其余支流多少还有些水。
上一篇:你黄巾小兵,也开无双单挑吕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