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天蚕马铃薯啊
而那些御史听到刘伯温的话,心中极为不满,他们这可是在主持正义,御史向来有风闻奏事之权,这刘伯温竟然对这样的事情无动于衷,甚至还自请惩罚。
旁边的胡惟庸心中极为得意。
为官多年,他对于朱元璋的性格多多少少还是有些了解的,当权者最讲究的就是平衡之道,无论是淮西勋贵还是浙东学派都要讲究一个平衡。
如今的淮西勋贵刚刚失去了头人,这个时候浙东学派跳出来打压淮西子弟,对于朱元璋来说,这就是党争。
以朱元璋的性格,绝对不会按照刘伯温的意思来,最有可能的就是增加淮西勋贵这边的力量,到时候自己的权力增加的可能性最大。
刘伯温似乎也想到了这些,低着头闭上了眼睛,这对他们浙东学子来说可不是一件好事。
然而这时朱元璋盯着面前的刘伯温说道。
“御史有风闻奏事之权,甚至可以直面君王,这是朕给他们的权利,这有何错?”
“如果连御史都不敢说实话了,这朝廷才是真正没救了,刘中丞,你告诉朕,这些御史究竟错在什么地方?”
刘伯温只感觉背后大汗淋漓,而那些刚才跳出来的御史,心中极为激动。
身为御史,为的就是名声,经过这一件事情,他们这些人的名声竟然再上一个新的台阶,至于那些所谓的淮西勋贵,也会心惊胆战。
只见这些人纷纷跪伏在地。
“陛下圣明!”
刘伯温苦笑不已,陛下终究是陛下,这手段当真是了得,弹指之间就收了这些御史的声望,反而自己里外不是人.
第十三章 杨宪告状
第十三章杨宪告状
这时朱元璋紧盯着刘伯温说道。
“当然你也不是一点事没有,你确实有罪!”.
朝堂上的众人不由得屏住呼吸。
来了来了,今天的重头戏来了。
站在一旁的武将饶有兴趣地吃着瓜,反正和他们也没什么关系,这瓜吃得爽。
胡惟庸心中极为激动,虽然这一举动无法将刘伯温踢出朝堂,但是至少也可以让他名声扫地,今后陛下再也难以相信他。
堂堂青田先生刘伯温,被自己玩弄于股掌之中,想到这里胡惟庸心中就极为激动。
然而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朱元璋接下来的话让他大跌眼镜。
“御史有风闻奏事之权,那就是咱的眼睛,咱在每一个布政使司都设有监察御史,就是为了防止地方的官员乱来,可是这段时间咱得知了一个消息,气得咱一宿一宿地睡不着!”
“今天咱就来看看咱们的御史办的好差事,杨宪,将你知道的事情全部说出来!”
杨宪听到这话之后点了点头,随后站出来说道。
“臣经查实,在中都凤阳府附近出现了大批饿死人的情况,这让臣很是疑惑,自天下一统,虽说百姓还未过上富足的生活,但是至少比之前好上许多,又怎会有如此情况,更何况我等从未听说过中都凤阳府附近有灾荒出现!”
“臣留了个心眼便派人调查此事,最终才发现这些百姓都是凤阳府附近的百姓,之所以出现饿死的情况并非他们不愿意耕地劳作,而是他们无地可种!”
众人听到这话,心中一阵哗然。
要知道建国之初,刚刚厘定了土地,至少每一个百姓手中都有一些耕地,怎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胡惟庸听到这句话之后,顿时打了个哆嗦。
此时他急得满头大汗,这下可麻烦了,谁能够想到杨宪竟然在这个时候将这件事情给捅了出来。
占耕地的事情在历朝历代都有,不止这些勋贵子弟,就算是那些普通的地主世家也都在不停地兼并着土地。
这本身就是约定俗成的事情。
除非是做得太过才会惹出来事情正常来说不会出什么太大的事情。
但是这些淮西勋贵以前过了不少的苦日子,再加上这些都是鲁莽军汉,强取豪夺之下,闹出了不少的人命。
本来这些事情都可以私下里面解决时能够想到竟然这个时候被杨宪扒出来了。
此时你户部的官员跳了出来说道。
“此事绝无可能,各地的耕地皆是由我户部厘定的,各地无主的土地除了一部分收归于皇室专有大多数都分给了各地的百姓,这些年从未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又怎会出现如此大规模饿死人的情况!”
众人听到之后点了点头,但是一些官员似乎已经意识到了什么事情。
只见这时杨宪继续说道。
“若是天灾,定然会由地方报至应天府,但若不是天灾而是人祸呢!”
朝堂之上一片寂静,所有人大气都不敢出。
朱元璋最为看重的就是粮食土地,若是真的出了这样的事情,恐怕朝堂之上又将血流成河。
杨宪丝毫不管这些人惊讶的目光继续说道。
“这些年来,淮西子弟大肆在凤阳府附近,兼并土地,他们以低廉的价格从百姓的手中将土地买回来,那些百姓如果想要生存的话,就只能成为这些淮西子弟的佃农!”
“一些不愿意出售土地的百姓都会被这些淮西子弟强买强卖,甚至还闹出了许多的人命!”
“当地的官府不敢管理这些事情,更不敢得罪朝中的权贵,故而使得这些冤屈难以昭雪!”
朝堂之上的淮西勋贵,听到这一番话有些忍不住了。
这毕竟关系着他们的切身利益。
“杨宪,简直是一派胡言,我等何时做过这样的事情,那些土地都是我们公平买来的!”
“至于百姓成为我们的佃农,那都是自愿的,何来强买强卖之说!”
“正是如此,我等都是有功劳的,若非是我们天下如今还是民不聊生,岂容你在此,冤枉羞辱!”
……这些淮西勋贵,一个个怒气冲冲地盯着杨宪,然而杨宪却丝毫不为所动,似乎这所说的一切和他没有任何关系一般。
朱元璋怒喝一声。
“够了,朝堂之上,大喊大叫,成何体统!”
这些人看到朱元璋生气了,低着头不敢说话。
朱元璋看向一旁的刘伯温。
“朕在各地设置监察御史一职,就是为了避免此等欺压百姓之事!”
“刘伯温,你有什么话可说?”
刘伯温低着头只字未言,他心里很清楚,朱元璋无非是借此机会对他进行敲打一番,凤阳府附近所发生的事情,他并非不知道,只是这些事情实在是不好管。
如今天底下这么多的功臣各自都有封地,其中大多数的功臣都是来自淮西。
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
富贵还乡购买置地,这本就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毫不客气地说,历朝历代的人都是这么干的,只不过这些淮西将领所采用的手段过于激烈。
如果单独这件事情将这些淮西将领全部拿下,自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最好的结局就是各打五十大板。
朱元璋将目光看向这些淮西将领,这些淮西将领像是受到了什么委屈一般,很不服气。
尤其是看着杨宪的眼神,仿佛能够将他千刀万剐。
朱元璋心中极为气愤,都到这个时候了,这些家伙竟然还没有意识到错误。
此时他突然间想到这些军队手中都有着丹书铁券,只要不是造反之类的事情,都可以免死一次。
这或许就是他们如此有恃无恐的原因,看来得想办法将这些丹书铁券给收回来了。
一众淮西将领将,目光看向胡惟庸,似乎想要让胡惟庸来帮他们解决这事情。
此时胡惟庸欲哭无泪,想要成为这些淮西子弟的带头人,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些家伙是真能惹事儿,李善长在朱元璋面前的面子大,不代表他的面子也大。
想起李善长,胡惟庸顿时眼前一亮.
第十四章 胡惟庸的谋划
第十四章胡惟庸的谋划
“陛下,杨宪大人所说的未必属实,或许淮西将领们做得有些过火,但是也没有严重到这样的程度,不如派人去调查一番!”
朱元璋点了点头,他早就已经派锦衣卫去了,不过除了锦衣卫之外,朝堂之上倒是也要派一些人过去。
除了调查这些事情之外,更重要的是招抚民心,体察民意.
如今朝中的重臣,韩国公李善长在家休养,胡惟庸和刘伯温两人代表着两大派系,汪广洋有其他的事情要做,这件事情确实有一些为难。
不过正好内阁的成员还需要一个,正好趁着这一个机会再提拔上来一个人。
朱元璋将目光看向了杨宪,杨宪感受到朱元璋看向他的目光,心中激动不已。
之所以他在这个时候提出此事,一方面是韩国公李善长不在朝堂之上,否则的话,以韩国公李善长的手段,他未必顶得住,另一方面则是朱元璋有组建内阁的想法。
虽然内阁的权力并不算大,但毕竟是天子重臣,被重用的可能性极大。
若是被朱元璋看中了自己,可就相当于是胡惟庸,徐达,刘伯温这样的存在,这可是一步登天。
这时胡惟庸也感觉到了朱元璋的想法,这可不行,若是真的让杨宪掌权了,岂不是又给自己树立了一个大敌,只见他直接站了出来说道。
“陛下,杨宪大人作为这一次的当事人,调查这件事情并不合适,臣举荐张昶!”
朱元璋扫视朝堂上益州仔细一看,好像还真的没有几个人能够胜任这一个职务。
张昶虽然能力一般,但是为人正直倒是还有些用处。
“既然如此,张昶便由你来调查此事,除此之外,特封以为中书省参知政事,此事调查清楚之后,便同大臣共同参赞中书省事宜!”
以张昶现在的官职,未必能够压得住当地的那些官员,但是如果有这个名头的话,就不一样了。
也就变相地承认了,商场会是最后一个内阁阁员。
突然间得到这泼天富贵的张昶,满脸不可思议。
他在这朝堂之上不属于任何派系,因此和这些官员的关系也一般。
有什么好事情基本上很少想到他。
再加上没有什么突出的能力,在这朝堂上完全就是边缘人物,想不到这泼天的富贵竟然到了自己的头上。
“多谢陛下,臣定然会将这件事情调查得水落石出!”
杨宪低着头,脸色极为阴沉。
该死的胡惟庸,眼看着这个位置就要到手了,结果便宜了张昶这家伙。
胡惟庸看到杨宪的眼神,心中极为得意,这时他站出来说道。
“陛下,凤阳府发生这样的事情,当地的官员不可能不知道,可是过了这么长时间,依然没有任何的消息,显然其中有问题!”
潮中的官员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凉气。
胡惟庸这句话可谓是杀人诛心,地方上并没有传出来任何的消息,却很有可能发生了这些事情,足以说明一件事情是有人将这些消息给压下了。
朱元璋最讨厌的就是欺下瞒上,我是真的有人将这消息按压下来,对于中书省来说可是一件极大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能够做出这样事情的就只有一个人,那就是韩国公李善长。
事情涉及韩国公李善长可不是什么简单的事情。
朱元璋此时也非常纠结,不管怎么样李善长刚刚立下了功劳,这就直接找他的麻烦,倒是有一种过河拆桥的意味。
更何况李善长好不容易离开了朝堂,若是利用这一个机会将他给薅回来的话,那才是让人头疼的事。
淮西勋贵听到胡惟庸这一番话,不由得眼前一亮。
妙啊。
通过这件事情将李善长也给扯进来,到时候李善长不得不出面解决这件事情,最好的办法就是和他们淮西勋贵合作。
到时候李善长就算是想要从朝堂之上急流勇退,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朱元璋叹了一口气。
“这件事情朕自然会调查清楚!”
“今日之事先如此,退朝!”
胡惟庸心中极为得意,虽然今天的事情有些意外,但是还算得上是不错,至少将李善长又重新从韩国公府薅了出来。
更重要的是经过这一件事情,淮西一众勋贵未必会继续相信李善长。
到时候自己就是淮西勋贵新的头人,而有了李善长这个虎皮大旗,今后行事也会方便许多。
上一篇:家父崇祯帝,请陛下称万岁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