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见月明
然后她叹息一声,道:“你四叔又提起了高煦的事情。”
朱雄英眉头微皱,说道:“不是我不想为他封国,实在是不能开这个先例。”
马娘娘说道:“我知道,你四叔说,要让高煦放弃郡王爵位。”
“什么?”朱雄英声音都提高了几分。
这要是传出去,世人还以为他苛待宗室,把人逼的放弃了爵位。
马娘娘安抚道:“你先别急,听我把话说完。”
“他放弃郡王爵位,然后让礼部按照军功重新为他封赏……”
陈景恪恍然大悟,说道:“原来如此,以他的功劳至少也得是个开国侯……”
“这个法子高明啊,不知是何人所出?”
朱老四自己是没这个脑子的,姚广孝去了次大陆,谁还有这个能力可以想到这样的法子?
莫非朱棣手下还有这样的高人?
朱雄英却没心情关注这个,他冷笑道:
“真是好算计啊,可他就没有想过,如果没有郡王的身份,他有机会立这么多军功吗?”
一直没说话的老朱,忽然说道:“可他就是姓朱。”
言外之意非常明显,他就是郡王,享受特权不是天经地义的吗?
之前他觉得朱高煦讨封很过分,明显破坏了朝廷的规矩。
可现在却觉得,朱雄英有些不近人情了。
朱雄英还想反驳,马娘娘抢先一步说道:
“你应该知道,攻城当围三阙一的道理。”
“如果不给守军留一线生机,他们就会拼死作战。”
“只有给他们留下一条活路,哪怕这条路再危险,他们的决心也会动摇。”
“道理是一样的,朱氏子孙是天潢贵胄,生而享受特权。”
“如果你不给他们留下一条上进的路,他们就会想办法破坏规则。”
“到时候再好的规矩,也会被他们弄的千疮百孔。”
“给他们留下一线机会,即便这个机会千难万难。”
“他们首先想的也不是去破坏规则,而是怪自己能力不够。”
“而且这么做还有个好处,如果后世朱姓子孙里出了大才,也有施展才华的机会。”
一番话说的陈景恪连连点头,确实是这么个道理。
朱雄英也露出若有所思之色。
马娘娘继续说道:“不如这样,高煦的军功折半计算。”
“然后你再针对此事做出调整,后世朱家子孙想从政或者从军,须提前放弃爵位,以平民的身份参加。”
陈景恪心中一动,说道:“娘娘所言甚是,而且不得不说的是,圣皇制定的一些规则,也有诸多不合理之处。”
朱元璋眉头一挑,咋说着说着,说到我头上来了?
“你给咱说说,咱哪里的规定不合理?”
马娘娘和朱雄英也向他看来。
陈景恪说道:“就拿字辈和取名规则来说,就很不合理。”
“字辈好说,麻烦的是最后一个字必须用金木水火土为偏旁。”
“现在朱姓子孙少倒也罢了,一两百年后拥有皇室血脉的少说也有几万人。”
“这几万人要是全按照字辈规则取名,把字典翻烂了也凑不齐那么多字吧?”
“后世子孙想给自己取个符合规则的名字,就只能往生僻字上去找。”
“到时候必然会出现一大堆,老学究都读不出来的名字。”
“那场景……您就想去吧。”
老朱摸了摸胡须,不确定的道:“咱朱家子孙,真能壮大到几万人?”
陈景恪肯定的道:“几万人都是少的,您数数您有多少个儿子,多少个孙子,又有多少个重孙子。”
“就这么生一两百年,您想想得有多少个。”
老朱还真的掰着手指头算了起来,越算他就越高兴:
“嘿,你别说,咱家还真有可能壮大到几万人的规模。”
看着傻乐起来的老朱,陈景恪很是无语。
您是不是忘了咱现在再说什么?
“取名,取名的问题怎么解决?”
老朱这才回过神,美滋滋的道:“嗨,那就用生僻字呗,有个名儿就好。”
马娘娘翻了个白眼,没好气的道:
“我看你是乐糊涂了……景恪这个意见提的好,这个问题得提前解决了。”
“嗯,字辈可以不用动,只需要把金木水火土偏旁的规矩去掉就可以了。”
老朱不乐意的道:“那可是咱费尽心思才想到的,怎么能改呢。”
马娘娘直接无视了他:“就这样吧,到时候与高煦的事情一并宣布。”
陈景恪则说道:“不如这样,没出五服的继续沿用字辈和偏旁取名规则。”
“出了五服的子孙,只需要沿用字辈规则即可。”
老朱连忙说道:“好好好,这个法子好,就这样吧。”
马娘娘也说道:“嗯,这样也好。”
朱雄英自然更不会有意见了。
于是事情就此定下。
之后朱元璋和马娘娘召见了桑敬,将凤阳的事情告知。
桑敬虽然也知道很麻烦,却依然毫不犹豫的就答应下来。
至于插队分封,又会给予哪些好处,大家都没有明说。
有些事情说的太明白,反而显得没有人情味儿。
桑敬就问了一个问题,治到什么程度。
老朱的回答充满了杀意:“治到百姓畏惧律法为止。”
-----------------
朱雄英也没有耽搁,立即就下旨,桑敬的永义国即刻建立。
并赐下了国王印信、服饰等仪仗。
同时还将运往其他封国的物资,抽调了一批给永义国。
并且命桑敬的嫡长子即刻开赴永义国。
要知道,此时离过年也就剩下七天时间。
这是连年都不让人过了。
诸侯王们一时间都有些摸不着头脑,还以为桑敬怎么得罪皇帝了。
但马上他们知道是怎么回事儿了。
在桑敬的嫡长子出发后,朱雄英又接连下达了好几条命令。
比如,命凤阳留守回京述职。
比如,任命桑敬为钦差大臣巡视凤阳。
第555章 即刻
桑敬接到任命之后,没有做丝毫停留,出了宫门直奔码头。
乘坐上早就准备好的官船,以最快的速度前往凤阳。
目的自然是防止凤阳的官吏们得到消息,提前销毁某些证据。
关于桑敬的任命很快就传开了,群臣这才知道是怎么回事儿。
对此诸侯王们有人羡慕,这个机会咋就没轮到我呢?
危险?确实有危险,可把事情办好了收益也非常大啊。
你以为封国建立起来就完了?
五根手指还不一般短长呢,大明一百多封国能一视同仁吗?
冒点险帮皇帝背黑锅又咋了,子孙后代都能跟着受益。
也有人不以为然,都已经功成名就了,何必再玩命呢?
除此之外,大家感触最大的还是皇帝惩奸除恶的决心。
连凤阳老家都要大动干戈,其它地方手段只会更加激烈。
也有部分人收到消息后脸色大变,立即派人去凤阳通风报信。
只是很显然,他们的速度是赶不上桑敬的。
这还不算完,为了表示惩奸除恶的决心,朱雄英宣布今年元日大典停办。
这个命令一出,朝堂一片死寂。
所有人都知道,事情大发了。
事实上,不少人都抱着侥幸心理,认为皇帝正在气头上。
等气消了,锦衣卫那边再抓一些典型,事情就过去了。
而且国朝事务繁忙,皇帝哪有那么多精力操心这件事情。
等皇帝被别的事情牵绊住精力,就没空关注此事了。
总之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命令是命令,执行是执行,大家有的是办法大事化小。
但皇帝先是命桑敬为钦差大臣前往凤阳巡查,现在又把元日大典给停掉。
这代表的东西就不一样了。
说明皇帝明显没有息事宁人的打算,而是要当成眼下的首要任务来做。
这就让他们失去了斡旋的余地。
而且不得不说的是,虽然底层有不少百姓作恶。
可干坏事最多的还是官宦家属,或者是和官吏有所勾结的人。
单纯的老百姓想作恶,顶多也就是在村里横行霸道。
敢出村秒秒钟就会被当典型给抓起来,然后成为官吏们的政绩。
皇帝下如此大的决心来办理此事,绝不是官吏们想要看到的。
他们开始拼命劝阻。
什么元日大典乃国之庆典,天下人都看着呢。
元日大典辞旧迎新,也有向上天祈福之意,不能随便取消。
自大明立国以来,元日大典就从未停办过,陛下不可开此先例啊。
莫说是大明,纵观历朝历代也未听说过这种事情。
上一篇:全民领主:开局扮演秦始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