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761章

作者:见月明

  朱雄英秒接道:“公忠体国?那就我是坏人了?那锦衣卫的报告是伪造的?”

  “下面已经烂成了这幅样子,有人向上面汇报吗?”

  “内阁统管国朝内政,他们就是这么管的?”

  陈景恪说道:“按照按照以前的标准,这些确实不算什么大问题。”

  “或许下面的人也是因此,才没有向上汇报。”

  朱雄英怒道:“以前是以前,现在是现在。如果还抱残守缺,那大明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落实雇工法你们拖延搪塞,打击犯罪你们觉得劳师动众。”

  “社会风气是怎么败坏的?”

  “今天这里差一点,觉得没什么。每天那里差一点,又觉得问题不大。”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里差一点,那里差一点,社会的风气焉有不败坏的道理?”

  “这点道理你们都不懂,圣贤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

  内阁七学士脸色别提多难看了,被指着鼻子喷,这还是多年来第一次。

  但他们不敢怪朱雄英,而是恨极了下面的人。

  劳资们天天维护你们,结果你们就弄了个这?

  说实话,刚看到锦衣卫报告的时候,他们也无比震惊。

  社会上竟然已经存在如此多的问题,这要是不管,恐怕社会风气、道德水准会大滑坡。

  这对熟读华夏典籍的他们来说,是绝对无法容忍的。

  他们可以接受穷,可以接受弱小,但绝不能接受社会风气败坏。

  因为穷、弱小只是一时的,只要努力总有变富变强的那一天。

  道德水准一旦大滑坡,那就彻底没救了。

  陈景恪见气氛烘托的差不多了,再说就真的让人下不来台了,给朱雄英使了个眼色,说道:

  “阁老们也是被下面的人给蒙蔽了,相信经过这一遭,他们能认清现实,支持朝廷政策的。”

  说着他又给几位阁老使眼色。

  内阁学士们还能说啥,就坡下驴表示支持陛下的一切命令。

  朱雄英也顺水推舟道:“哼,每人就此事给我写一份奏疏,明天就呈上来。”

  “我要看到你们对此事的态度,和解决的办法,不要想糊弄我。”

  见他将自称重新换成‘我’,大家都知道暴风雨过去了,纷纷松了口气。

  陈景恪又宽慰了几句,朱雄英也逐渐平静下来。

  就在众人以为事情就此过去的时候,他又突然开口说道:

  “这次行动,需要动用地方驻军了。”

  内阁七学士有五个大惊失色,动用军队?

  但因为刚才的事情他们也不敢再强烈反对。

  詹徽小心翼翼的道:“安平侯,此事是否再商榷一二?”

  还不等陈景恪说话,同为七学士之一的傅安却说道:

  “如果锦衣卫的调查属实,不出动军队是无法遏制此事的。”

  众人都知道,他在南洋的时候,也是杀的血流成河。

  现在南洋能大治,多赖他打下的基础。

  所以,对于他的意见,大家都不敢不重视。

  景川公曹震也颔首道:“现在已经不是简单的处置几个劣绅、奸商那么简单了。”

  “有百姓参与进来,光靠锦衣卫那点人,是无法解决的。”

  “如果不能用雷霆手段将他们震慑住,反而会激起民变。”

  他是元末乱世杀出来的,说出来的话更是没人敢不重视。

  民变,一个熟悉又陌生的词。

  大明已经有十七年没有发生过民变了。

  研究历史的都知道,即便是所谓的大治之世,都经常有民变发生,只是规模大小的问题罢了。

  以大明的国土面积和总人口,十七年没有民变,在历史上都是少有的盛况。

  也正因为这么长时间没出现过民变,以至于很多人都下意识的忽略了这个问题。

  所以当这个问题被重新提出,阁老们都心中一惊。

  朱雄英也忍不住深吸口气,十七年没发生过民变,要是在他当政时期发生了,那这脸就丢大了。

  所以他斩钉截铁的道:“此事就这么定了,景川公你和顾大都督尽快拟定一份方案呈上来。”

  曹震回道:“是。”

  朱雄英又看向另外六个人,说道:“我不管你们内心里是怎么想的,此事就此确定。”

  “我不希望你们谁因为私心拖朝廷后腿。”

  詹徽六人神情一肃,回道:“谨遵圣命。”

  这是目前内阁和皇帝形成的默契,在事情做出决定前,大家可以各种提意见。

  朱雄英就算生气,也最多喷他们一脸唾沫,不会真的拿他们怎么样。

  但事情一旦决定,都必须全力以赴去做。

  谁拖后腿谁出局。

  之前他们反对激进推进人权,那是因为这个命令还没有正式下达。

  现在朱雄英决议这么干,他们马上就放弃了自己的想法,开始围绕这个计划制定方案。

  不过陈景恪也知道,目前的默契局面来的很不容易,也不想破坏。

  所以他还是给几位学士解释了出动军队的原因。

  先是讲了不管的后果有多严重,又说了查办的难点在哪。

  “这次我们不光是要打击黑恶势力,还要同时把雇工法落实下去。”

  “如此一来,劣绅奸商和黑恶势力很容易就会勾结在一起。”

  “他们有钱有人,会发生什么事情,方才曹公已经说的很清楚了。”

  最后表示,锦衣卫力量不足,无法展开如此大规模大面积的行动。

  也无法应对可能发生的民变。

  地方差役不可信任,因为本地人会相互包庇。

  况且就算他们不包庇,也会害怕被报复不敢出力。

  军队就没有这方面顾虑了。

  可以说,动用军队也是对地方官吏的一种保护。

  “地方官吏置身事外,等锦衣卫和军队的行动过后,他们也好出来收拾残局。”

  一番解释下来,几位内阁学士果然都露出释然之色,纷纷说道:

  “安平侯顾虑周全,是我们想的太简单了。”

  如此,在高层愉快的氛围下,达成了共识。

  一旁的内阁行走们,也听得连连点头,并再次赞叹。

  还得是安平侯啊,这么棘手的事情都能快速的理清,拿出方案,并统一大家的意见。

第545章 逆转潮流

  这么大的事情,不可能他们几个关着门就确定了,很多细节需要商榷。

  各部门又要如何参与,这些都需要提前计划好。

  况且,也得去请示一下老朱和朱标不是。

  从内阁出来,朱雄英和陈景恪两人就前往慈宁宫,正好朱标也在这里,省的多跑一趟。

  由陈景恪开口,将此事告知了老朱、马娘娘和朱标三人。

  听闻过后,三人脸色都非常凝重。

  强硬如老朱都有些迟疑了,道:

  “动静是否有些太大了?万一逼起民变就不好了。”

  倒不是他年老变怂了,而是因为他经历过乱世,知道民变的可怕。

  朱标也说道:“是啊,这么折腾一次,恐怕又要乱上许久了。”

  马娘娘却说道:“你们的想法是对的,这种事情如果不及时制止,以后再管就难了。”

  “但你们的手段太过激烈了。”

  “可以一地一地的来,这样就算有民变也只是一地之事,朝廷反手就可以镇压。”

  老朱连忙点头说道:“对对对,妹子说的这个法子好,可以一地一地来吗。”

  朱雄英刚想开口争辩,就被陈景恪伸手阻止:

  “是我没有说清楚,情况看似很复杂,其实非常简单。”

  “出来作恶的,只是其中的一小撮人。”

  “大多数百姓刚刚分到土地,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他们是最不想折腾的。”

  “恶霸横行,最先受到的伤害的也是他们。”

  “若说最想奸商恶霸死的,也是深受其害的百姓。”

  “我们在行动之前,要宣传到位,让百姓知道朝廷在惩奸除恶。”

  “如此他们就不会被裹挟。”

  “大多数百姓不参与,剩下那一小撮人,是翻不了天的。”

  朱元璋说道:“咱就怕有人借机生事。”

  陈景恪回道:“那您太小瞧均田制的威力了,百姓是从大明朝廷手里拿到的土地。”

  “只要他们的土地不丢,谁都别想鼓动他们造反。”

  “况且就算有人成功鼓动部分百姓又如何?大明百万大军还怕他们?”

  “更何况,武器研究院早就研发出了新式火器,其威力是现在火器的百倍。”

  “就算他们集结几十万大军,也不过是土鸡瓦狗罢了。”

  老朱眼睛一亮,说道:“咱早就想去看看了,择日不如撞日,走走走……”

  说着起身就准备往外走。

  马娘娘没好气的道:“毛毛躁躁的像什么样子,先把这件事情说好再去。”

  老朱讪笑重新坐下:“看我,都糊涂了。”

  马娘娘忧心的道:“我不是怕有人造反成功,大明现在国祚稳固,不是谁都能动摇的了的。”

  “我只是不想多造无辜的杀孽啊。”

  朱雄英说道:“皇祖母仁慈,但我有三点理由,证明此次行动势在必行。”

  马娘娘颔首道:“你说。”

  朱雄英说道:“第一点,千百年来百姓都以旧礼法为准则,如果不能扭转他们的认知,大同思想就无法真正落实。”

  “想要落实大同思想,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百姓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