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680章

作者:见月明

  “哎,算了,不说丧气的话了。尽最大努力争取吧,成不成交给运气。”

  他这话半真半假,想抓住这次机会是真,没信心是假。

  他可是志在必得的。

  去年靠着对大同思想的理解,成功被选拔成为内阁行走。

  又用了一年多时间,获得了上上下下一致好评。

  就连朱雄英都称赞过他两次。

  唯一让他不解的,是陈景恪对他的态度始终不冷不热。

  倒也不是对他有意见,而是不管他做的多好,似乎陈景恪都觉得理所应当。

  这让他非常的疑惑,安平侯这是信任我的能力?还是觉得无所谓?

  只是他不敢随意打探陈景恪的想法,也只能在心里揣摩。

  在内阁站稳脚跟之后,他就一直在寻找合适的机会外放。

  现在机会终于来了,他又岂肯错过。

  刘涌笑道:“杨兄谦虚了,以你的能力此次必能获得外放的机会。”

  杨士奇只是摇头:“刘兄过誉了,内阁行走哪个不是俊杰,谁敢言有必胜的把握。”

  “我还说刘兄必能得偿所愿呢。”

  刘涌打了个哈哈,忽然压低声音道:

  “咱们还在这里忐忑,有些人却已经提前踏上青云路了。”

  杨士奇故作疑惑的问道:“哦?刘兄这是何意?”

  刘涌左右看了看,见没人注意才说道:

  “你那位福建本家,散会后被安平侯单独叫走了。”

  杨士奇心中一动,福建本家?杨荣?

  杨荣、杨溥、韩克忠、王艮等人,都是去年地方推举的人才,考核排在前列。

  关键是获得了安平侯的举荐,直接进入内阁担任行走。

  这种待遇,可没少让内阁行走们羡慕嫉妒。

  只是杨荣等人各方面确实出类拔萃,很快就用真才实学堵住了所有人的嘴。

  杨士奇八面玲珑,很清楚哪些人需要深交。

  之前对杨荣等人很是照顾,关系算得上是融洽。

  正因为关系不错,他才更清楚,这几个人有多受安平侯的重视。

  所以,对于陈景恪将杨荣单独叫走,他一点都不觉得奇怪。

  而且也他搞清楚了这位刘兄的目的。

  就是来挑拨离间的。

  心下鄙夷不已,就这手段,也好意思拿出来用?

  而且,人家和我们都不是一个赛道,你嫉妒别人显得更加愚蠢。

  但面上他并未将这个想法表露出来。

  而是假装没有听出来对方的意图,平静的道:

  “勉仁兄本就是安平侯举荐进入内阁担任行走的,安平侯找他很正常。”

  刘涌见他不上钩,不禁有些着急,说道:

  “我的杨兄,你怎么这么糊涂啊。”

  “在这个节骨眼上,安平侯找他做什么?”

  杨士奇恍然大悟道:“原来如此,那看来我要提前恭喜勉仁兄了,这么快就获得出仕的机会。”

  刘涌:“……”

  心累,不说了,走了。

  看着他的背影,杨士奇眼神里浮现出一抹讥笑。

  就这?

  我确实不是什么好人,也很羡慕杨荣他们的际遇,可并不嫉妒。

  这个世界人才多了去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际遇。

  如果我每个都嫉妒,那还活不活了?

  况且,猪队友和神队友,该怎么选答案不是显而易见吗?

  我自然是更希望和有才能的人一起共事,而不是和一群蠢货在泥坑里打滚。

  不过,安平侯这会儿找杨荣到底是为了什么?

  算了,与其关心这个,不如好好想想这篇策论该怎么写。

  -----------------

  杨荣也同样很忐忑,不知道陈景恪找他做什么。

  莫非是想让他去某个试点?

  他倒是想去,可有一说一,他并不觉得自己能做好。

  主要是学习时间还太短,对新政和新思想了解并不透彻。

  强行去大概率会把这点好印象给弄没了。

  所以他已经暗暗做出决定,如果陈景恪真让他去试点任职,就委婉的拒绝。

  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陈景恪确实想让他外放,但不是去改革试点任职,而是去边疆从军。

  杨荣看了看自己粗壮有力的臂膀,很想大声说一句,你不能以貌取人啊。

  不能因为我长得壮又略懂一点点武艺,就让我去从军吧。

  我文采也同样很出众的啊。

  我想当文官,我想主政一方,我想当内阁学士……

  然后,话到嘴边就变成了:“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安平侯也。”

  “您怎么知道我更喜欢军略啊。”

  陈景恪笑着看了看他的大块头,转而说道:

  “交趾、漠北、辽东、西域、吐蕃、东海舰队你自己选一个?”

  杨荣陷入了沉思。

  交趾、辽东两地已无大规模战事,重在镇压叛乱,教化百姓。

  要的是水磨工夫,需要几十年才能看到效果。

  漠北虽然战事不断,但大明已经占据绝对优势。

  更多的工作依然是内政建设。

  这三处更考验的是耐心和行政能力,军事手段只是辅助。

  关键是,这三处局势非常明朗,国家也已经有了成熟的治理之法。

  他去了也就是一个无情的工作机器。

  吐蕃那边,目前并不在朝廷的规划之中,以安抚为主。

  只要土司不造反,朝廷也不会管他们。

  真要是雄心勃勃搞事情,反而容易坏了国家的整体规划。

  他去了也难有什么作为。

  西域倒是战争不断,族群众多局势复杂,秦晋燕三王在那里纵横捭阖。

  而且只要不傻都能看得出来,未来大明的主要征伐对象,就是安西乃至极西诸国。

  去那里是最能锻炼人的。

  但去那里也有个缺点,无法第一时间接触新政。

  时间长了,容易落后于版本。

  到时候重回中原,怕一时间也难以适应。

  至于东海舰队……您别看我是福建人,可我对水战并无了解啊。

  而且,大明在海上有敌人吗?

  尤其是新式炮舰普及之后,那真的是海上横着走。

  除了天灾,看谁都是弟弟。

  我去那里能干啥?看水师火炮炸鱼吗?

  陈景恪似乎猜到了他在想什么,补充了一句:

  “接下来一两年,水师有一场大仗要打。”

  大仗?现在还有谁能让水师大动干戈的吗?

  杨荣疑惑不已。

  不对,安平侯说的是大仗而不是硬仗。

  什么叫大仗?参与的人多都算是大仗。

  硬仗是什么?难啃的骨头,那才叫硬仗。

  所以大仗不一定是硬仗。

  那么大明周边,谁人多?

  杨荣脑海里浮现出一条虫子(地图形状),然后脱口而出道:

  “大明要对日本动手了?”

  陈景恪赞叹的道:“看来我让你去从军是正确的选择,怎么样,要不要去?”

  杨荣大脑飞速运转,打日本难在登陆。

  现在大明水师天下无敌,最难的一点解决了。

  而且大明十几年经略,日本包括虾夷人,都已经筋疲力竭。

  大明王师过去,基本不会遇到太大的阻力。

  可以说,这就是白捡的功劳,还是灭国之功。

  搞不好还能挣个爵位回来。

  然而,经过一番思考之后,他毅然决然的选择了拒绝:

  “如果可以,我想去西域。”

  陈景恪问道:“哦,为什么?”

  杨荣没有过多解释,只说道:“安西才是未来最大的舞台。”

  这就相当于放弃了封爵的机会。

  陈景恪满意的道:“好,有志气,那就去西域吧。”

  “晋王正需要人手,你先去他麾下当个参军事吧。”

  参军事就是参谋,之前被废除后来军制改革又重新恢复,并且确定了职权范围,级别为七品。

  现在杨荣是从八品,这次过去在级别上算是升迁。

  不过想必没人会觉得他这是升迁。

  从内阁行走,到西域当个没有实权的参军,怎么看都像是贬官。

  杨荣却并不觉得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