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见月明
陈景恪一脑门的黑线,对奶娘说:
“把孩子抱走吧,圆圆也抱走。”
三个奶娘如遇大赦,连忙抱着仨孩子逃也似的离开了。
朱雄英目送三个孩子离开,才没好气的道:
“不就是让你帮着处理了一点政务吗,你至于吗。”
陈景恪冷笑道:“一点?算了,我懒得和你掰扯这个,说点正事。”
朱雄英眉头微皱,说道:“难道真有大事?”
陈景恪瑶瑶头,说道:“有大事我就让人喊你了,说点别的。”
最近朝廷确实没啥大事,主要朱雄英刚登基,没有选择激进政策。
而是延续了建章朝的风气,人心迅速安定下来。
当然,要说完全没大事儿,那也不可能。
远的不说,朱棡攻打西域就是头等大事。
但这件事情是早就做好的计划,执行就可以了。
他们说的没有大事,是没有意外的大事发生。
朱雄英立即就猜到了他的打算,说道:“准备发表大同世界了?”
陈景恪颔首道:“思想界的人心,开始乱起来了。”
“最近各学派的大儒,纷纷出山开坛授课。”
确定理学被摁死,之前被理学压制的各学派,自然就变得活跃起来。
大明周报收到的稿件,增加了数十倍,而且每一篇都是高质量的那种。
朱雄英有些头疼的道:“我每天都能收到类似的奏疏,向我推销他们的学说。”
这一点陈景恪自然也知道,就说道:
“思想界不能长期混乱,这不利于国家政策的稳定。”
“而且最近朝廷确实没有什么大事,我也能专心处理这些事情。”
“所以我决定,趁此机会发表大同世界。”
第477章 佛教东传带来的
对于陈景恪的决定,朱雄英自然是支持的。
立即说道:“我会让翰林院刊印此书发行天下。”
接着两人商量了一下细节,主要是如何推广此书,如何应对到来的抨击。
之后陈景恪又分别去见了老朱和朱标,向他们说了自己的打算。
两人自然也都是支持的。
和宫里沟通好,陈景恪就去翰林院,找到了方孝孺。
得知陈景恪准备正式发表大同世界,方孝孺无疑是非常高兴的:
“哈哈……早就应该发表了,周报会出一期特刊,专门刊登此书。”
陈景恪倒也没有反对,他的目的就是尽快填补理学留下的空白,借助官方途径无疑是最方便的。
至于会不会有人说三道四……
当年孔夫子周游列国,不也是希望游说国君,获得他们的支持吗。
理学也是获得了皇帝的支持,才最终压倒其他学派,成为显学的。
陈景恪走同样的道路,没人能指摘什么。
只不过他的书,天然就获得了皇家的支持,少了游说的过程而已。
“先刊印第一篇吧,探一探大家的反应。”
方孝孺也觉得这个主意不错,说道:
“好,我马上安排人排版。”
所谓第一篇也就是总篇,何为大同。
其内容,就是讲述华夏文化里,关于大同思想的发展演化。
在文章里,他先是总体性的阐述了华夏文化的起源。
诞生于三皇五帝,成熟于西周,光大于春秋战国。
诸子百家都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而对诸子百家影响最大的,或者说诸子百家之所以能诞生,离不开两块基石。
其一道家,其二儒家。
道家和儒家,将先贤的思想汇总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思想。
比如儒家思想的主体,就源自于周公召公的思想政策。
而其余诸子百家,都受到了这两家的启发才诞生的。
甚至很多学派,就是基于这两家的思想,延伸出来的支脉。
秦汉时期百家争锋,最终儒家胜出。
华夏文明发展到这里,其实一直是独立演化的。
在这个过程中,并未受到外来思想的影响和冲击。
所以,说华夏文明是起源文明,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但就在儒家脱颖而出后不久,佛教出现了。
一个全新的,完全不同的思想体系出现,对华夏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而受冲击最大的,就是道家和儒家。
因为当时就剩他俩了,而且他俩也是当时华夏文明最重要的外在表现。
一向讲究无为而治的道家,反应却是最快的。
他们迅速的,吸收了佛教思想、组织架构等方面的优点。
又融合了阴阳家、方士等学派的精华,形成了道教。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儒家。
在面对佛教的冲击时反应就过于迟钝,未能及时做出调整。
在学术思想上,一度落于下风。
所以从南北朝一直到宋朝建立,思想界一直是佛道争锋,而儒家敬陪末座。
之后,陈景恪又具体分析了,佛教文化从哪些方面,对华夏思想造成了冲击。
比如慈悲为怀、普度众生、众生平等。
佛教的这种思想,包含着一种非常宏大的终极人文关怀。
作为统治一个族群,一个面向所有人的思想,这一点是必不可少的。
但当时的儒家在搞什么?亲亲相杀。
所谓亲亲相杀,就是根据亲疏远近,来确定人和人的关系。
我不从整个人类层面去看待亲疏远近,而是从血统、亲缘这个小圈子去看待。
这与佛教的那种,放下自己的身份,以一个宏大的角度来看待所有人,高下立判。
而且必须承认的是,儒家是西周时期形成的贵族文化的总结。
孔子认为,贵族高贵的不是血统,而是教养。
贵也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通过后天教育获得的。
那么教育的模板是什么?
就是西周形成的贵族文化。
孔子将其汇总形成了儒家思想,然后广收弟子将这种思想传授给天下人,让所有人都成为‘贵族’。
所以孟子有云: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
但是,儒家也同样没有否认阶级的存在。
相反,它还特意强调了阶级属性和阶级特权。
最典型的体现就是: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这种对阶级的强调,在面对佛教‘众生平等’时,显得是那么的无力。
面对同样的问题,道家就处之泰然。
因为道家本身也有这方面的思想。
庄子《齐物论》曰: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而且这一类的思想,还经过了一定的发展。
所以在面对佛教冲击的时候,道家将先贤现成的思想拿出来加以演化,就形成了自己的‘众生平等’理论。
儒家虽然也有类似的思想,比如‘大同’。
然而并没有被重视,也没有人去拓展这方面的内容。
所以,南北朝一直到唐末,佛道争锋儒家只能干看着,是有其内在原因的。
但儒家并没有真的固步自封,他们也一直在寻求突破。
隋朝王通就提出三教合一理论,只可惜他并没有找到合适的路子。
等到韩愈、柳宗元时期,儒家终于摸到了窍门,开始汲取佛道两家的精华,完善自己的思想。
到宋朝时期,张载张横渠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思想。
他的‘民胞物与’思想,让儒家拥有了自己的‘众生平等’。
佛教带给华夏的,还不只是这些。
比如,让思想更加简单易懂。
儒道皆诞生于贵族文化,是非常繁琐难懂的。
尤其是儒家,需要‘博雅’来熏陶、培养贵族气质和心性。
孔子提倡六艺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了‘博雅’。
然而,‘博雅’就注定了和穷人无缘。
只有脱离了生产的富人阶级,才有能力去‘博雅’。
佛教思想简单易懂,大字不识一个的老农,也能听得懂。
这对于学问传播,影响太大了。
它倒逼着儒道做出改变。
道家在这方面,反应也非常迅速,很快就有了简单易懂的道教思想。
五斗米教能大兴,就是得益于这种简化。
而儒家,直到二程时期才完成了这种简化。
二程摒弃了儒家以前追求的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开始追求直通本性。
那些诗词歌赋之类的通通不要,通过言传身教,直接掌握‘理’。
这种简化,为儒家的推广,扫平了最后一点障碍。
所以,儒家能在宋朝大兴,不只是因为皇家的支持。
还在于它自身的变革。
上一篇:全民领主:开局扮演秦始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