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596章

作者:见月明

  以及之前相关的思想教育课程,比如什么军民一家亲,军队来自于民等等。

  现在万民受灾,军队岂能坐视不理,必须要做点什么。

  末了他说道:“我们给将士们讲了十年的忠君爱国护民,现在是时候落到实处了。”

  “这次行动既是奉皇命救万民,也是对我们十年抚慰制度的一次考核。”

  朱雄英斩钉截铁的道:“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徐允恭等人表情异常的严肃,起身郑重的道:

  “若不成功,末将等提头来见。”

  抚慰使制度是太子提议建立的,这些年也一直是他在负责。

  可以说,这是他的政绩。

  如果这次行动成功,那他的威望将能直接比肩朱标。

  可一旦行动失败,抚慰使制度就会变成笑话,对他的威望也是个不小的打击。

  而造成这一切不利局面的他们,会不会死不知道,但这辈子的仕途肯定是头了。

  所以,这次行动影响实在太大了。

  解缙震惊之后则是激动,前所未有的壮举,一旦成功大明的军队将会迎来一次巨大蜕变。

  这种行动他竟然有幸参与,并且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又如何能不让他兴奋。

  “臣遵旨,定好好配合神机营,让万民知晓陛下的仁德,明白军队的功绩。”

  老朱微微点头,解缙确实不错,有学识有操守,关键还不死板能领会上意。

  让他来当大明周报的负责人,是真的选对人了。

  不过他并没有提拔解缙,这是留给宝贝孙子的人才。

  等雄英继位,可以提拔他进入礼部或者国子监,最后未尝不能入阁。

  陈景恪也非常满意,解缙直接就抓住了这次宣传的核心。

  首先自然是点明皇帝的恩德,没办法皇权社会万事都要把皇帝摆在第一位。

  其次重点宣传军队的功绩,不能让将士们的血汗白流,要让他们享受应有的荣誉。

  但仅仅是这些还不够。

  他看着解缙,说道:“还要拿历朝历代的军队和大明的军队做对比,让世人明白大明与前朝的不同之处。”

  “最好深度剖析,为何大明军队能这么做,前朝军队不能。”

  解缙马上就明白他的意思了,只有横向对比才能体现出大明的优越之处。

  这种对比,已经普遍应用于宣传工作之中,效果是非常好的。

  大字不识一个的百姓,都能数落出好多大明比前朝优越的地方。

  换来的就是忠诚和认同感。

  大明激进的改革,遭到了很多保守派的反对,却始终没有引起大的乱子。

  很大一个原因,就是百姓记着朝廷的好。

  有人想鼓动百姓抵制新政,也基本得不到响应。

  在百姓看来,这么好的朝廷怎么会制定害民之策?

  肯定是你们这些当官的有问题。

  可以说,大明朝廷是亲眼见识到了,掌握舆论带来的好处。

  解缙作为掌管朝廷喉舌的人,比一般人更明白这一点。

  “好,回去我就收集历朝历代军队情况,和神机营这次的行动做对比。”

  “不过,陈侯何不自己写一篇文章,想来效果会更好。”

  陈景恪点头道:“我会写的,最好请太上皇和太子写一篇。”

  老朱当即就说道:“明天我会派人将文章送到翰林院。”

  朱雄英也同样如此。

  之后老朱、朱雄英和陈景恪,开始向徐允恭他们布置具体的任务。

  其实主要是陈景恪布置任务。

  先给将士们做思想工作,尽量不要让他们带着怨气去灾区。

  每一期的大明周报,都必须读给将士们听,让他们知道万民感谢他们。

  当然,光有荣誉还不行,还得有实打实的好处。

  “告诉将士们,将这次行动当成一次战役。”

  “所有参与的人,皆记嘉奖一次。”

  “受伤者加两级军功,伤残者加三级军功,牺牲者按斩首十级计算军功。”

  听到这个封赏,徐允恭等人心中的石头顿时去了大半。

  永远不要小看军功爵的影响力。

  尤其是牺牲的人直接给十个人头的军功,绝对能让将士们疯狂。

  要知道,就算是精锐老兵,几十年下来也不一定能杀这么多人。

  关键还是十个人头的军功,能换取的好处太大。

  第七级功勋骑尉,底层士兵能拿到的最高荣誉了。

  有了骑尉身份,就可以优先获得提拔。

  有了军官身份,才能立下更大功劳,获得更高的爵位。

  就算当场退役,这辈子也能在功劳簿上躺到死。

  还能传给子孙。

  能确保家族三代无忧。

  三代之后降到公士,那也拥有见官不拜等特权。

  可以说,普通士兵奋斗一辈子,目标也就是骑尉。

  现在徐允恭他们担心的,不是将士们会不会有怨言。

  而是害怕有些人为了军功主动寻死。

  死我一个,惠及子孙家族,抱着这样想法的人可不少。

  说完如何安抚将士们,陈景恪才开始说具体的赈灾要求。

  以千户所为单位,将军队分散派往受灾最严重的地区。

  到达目的地之后,了解当地受灾情况。

  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安置点,并去救援百姓。

  说白了,他们此行的目的就两个,重建秩序、救济百姓。

  至于洪水,陈景恪没有提硬性要求。

  只是告诉他们,如果决口能堵,那就尽可能的堵住。

  实在堵不住,也不要做无谓的牺牲,把百姓救出来转移走即可。

  他们这次过去是为了救人,不是为了送死。

  这更是让徐允恭等人放下了最后一点担忧。

  一开始他们还以为自己的任务多么艰巨……嗯,确实也不轻松。

  可至少有了明确的方向,能看到完成任务的希望。

  等任务安排好,徐允恭等人立即返回军营去做准备。

  时间紧任务重,每多耽误一刻,就会有很多百姓遇险。

  朝廷没有给他们预留什么准备时间,即刻出发。

  朱元璋他们也没有闲着,立即换上了龙袍衮服,在一众侍卫的簇拥下来到承天门上。

  此时承天门下已经聚集了上千名官吏。

  他们也从内阁学士的嘴里,知道了派神机营去赈灾的事情。

  自然是议论纷纷,大多数人都持反对态度。

  然而他们更加惧怕老朱的威胁,那是真的会让他们去灾区的。

  现在去东南……还是算了。

  不过这个世界永远都不缺不畏死之人,等老朱出现,就有十余名官吏跪在地上祈求收回成命。

  军队不可轻动啊。

  老朱却没有生气,而是看着这些人,问道:

  “你们可知咱向来说一不二?”

  一名官吏说道:“臣等知晓陛下乾纲独断,现在又有了内阁支持,定然不会听我等的谏言。”

  老朱表情严肃的道:“那你们还敢劝咱?”

  那名官吏一脸坚毅的道:“臣劝谏陛下非为私心,只为公义。”

  “听不听在陛下,说不说在我们。”

  “若陛下政策有误我们不说,愧对皇恩,愧对朝廷俸禄。”

  老朱神色里闪过欣赏之意,却并没有表现出来。

  因为他知道,一旦自己这么做了,马上就会有成群的人站出来反对。

  目前还是需要铁腕,才能推行这一命令。

  于是,他严厉的道:“那你们就自己摘下头上的乌纱,随神机营去东南灾区吧。”

  十几名官员,默默的摘下头上的官帽放在身前:

  “陛下保重龙体,臣等去了。”

  说完起身退往一边。

  群臣纷纷让开道路,用复杂的目光看着他们。

  有钦佩,有无奈,有嘲弄……

  只有极少数人知道,这些人只要能安全回来,以后得仕途将会更加顺畅。

  老朱用目光扫视群臣,喝道:“还有人反对吗?”

  群臣皆低头不语。

  老朱冷哼一声不再说话。

  很快徐允恭带领神机营两万四千名将士到达。

  朱元璋率领文武百官为他们壮行。

  仅此一点,就让无数将士激动的浑身颤抖。

  这种待遇还有谁?

  本就因为丰厚奖赏,对这次行动充满期待的将士们,更是热血沸腾。

  恨不得马上到达灾区大展拳脚。

  之后将士们到达码头,登上早已经准备好的运输船,顺流之下前往灾区。

  没多久,朝廷派神机营去抗灾救民的事情就传开了。

  举世震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