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450章

作者:见月明

  “风调雨顺的年景还好,能混一口吃的。”

  “要是年景不好,辛辛苦苦劳作一年,最后一算账还要倒欠朝廷一大笔。”

  “为了纳税,多少人被逼的卖儿卖女。”

  “生了孩子养不活只能溺死,我们村东头乱坟岗里面有个大坑,就是专门用来扔死婴的。”

  “老人为了不拖累孩子,选择自我了断的也不在少数。”

  “那日子……惨呐。”

  老汉一脸的不堪回首。

  这话无异于当面抽大嘴巴子,朱元璋彻底破防又羞又怒,面容也有些狰狞起来。

  老汉也被他的表情给吓到了,一时间不敢说话。

  这时马娘娘上前一步,拍了拍老朱的手,说道:

  “你看,一说起悲伤的事情又开始急了。”

  然后对老汉说道:“我家老头子当年也不容易,打小给人放牛,父母兄弟都饿没了,就剩他一个人熬了过来。”

  “所以一提起这些悲伤的事情啊,他的情绪就会失控。”

  “不是针对你的,老哥不要害怕。”

  老汉拍了拍胸口,心有余悸的说道:“老弟刚才的眼神太吓人了……”

  “哎,理解理解,都是苦过来的。”

  然后他忽然想到什么,说道:“老弟这经历,倒是和太上皇差不多啊。”

  老朱两口子:“……”

  马娘娘趁机转移话题道:“既然太上皇当政百姓日子不好过,老哥为何还说他的好话呢?”

  老汉顿时就忘了方才的事情,滔滔不绝的道:

  “以前是我们老百姓见识短,不懂国家大事,只觉得太上皇严苛。”

  “前两年朝廷弄了预备役,我四个儿子六个孙子都去参加过训练。”

  “在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我们才知道太上皇也是没办法。”

  马娘娘故作好奇的道:“哦,此话怎讲?”

  那老汉愤愤的道:“还不是北元造的孽,虽然大明建国了,可北元余孽一直想打回来。”

  “为了彻底将北元击败,太上皇只能征收重税养活军队。”

  “听说北方更惨,人都快打没了。”

  马娘娘颔首道:“确实如此,宋末北方还有几千万人口,到洪武十年统计人口,只有不足千万了。”

  老汉说道:“所以啊……太上皇也是没办法,一开始我们确实觉得太上皇不公平。”

  “后来了解了真实情况就不恨了。”

  “不把北元打跑,我们还要过牛马不如的日子。”

  “而且把北元打败之后,太上皇就马上调整了政策,将我们的税减了下来。”

  “还下令停止征收所有的苛捐杂税,连人头税都免了,现在除了田税再无别的赋税。”

  “那真是几千年没有过的善政。”

  “我们老百姓只是见识少,又不是真的不知道好歹。”

  “这样的明君,感谢还来不及,怎么会去恨他。”

  远处的几个老农见他们聊天,也好奇的凑了过来。

  纷纷打开话匣子,述说着以前的苦,以及今日的甜。

  总之,话里话外对目前的生活非常的满足。

  对太上皇和皇上,更是感恩戴德,期望他们都能长命百岁。

  “大明合该坐拥天下,太上皇、皇上还有太子,都是明君啊。”

  “三代明君,未来的日子能有多好,不敢想,不敢想啊。”

  “对对对,还有太子殿下,别看年龄小,将来肯定是明君。”

  “我们南方的血吸虫病,哎呀当年把我们祸害惨了,多亏了太子才给治住。”

  “要不都说太子是天命圣君吗,还有陈伴读也是天命贤臣。”

  “织布机就是陈伴读改良的,用了新梭子,织布比以前快了十倍。”

  朱元璋的脸色好转了不少,但还是感觉火辣辣的。

  因为按照他的本心,巴不得多征税,从来没有考虑过减税的事儿。

  这些惠民政策,都是陈景恪力主之下才推行的。

  但老百姓不知道这些啊,将功劳归在了他身上,对他感恩戴德。

  妥妥的属于白捡的便宜。

  当然了,朱元璋的强势,才是这些政策落实的主要因素。

  在这件事情里,他的功劳并不比陈景恪小。

  可是对于他来说,功是功过是过,不能因为后来的功就忘记之前的种种苛政。

  所以,他依然觉得羞愧。

  马娘娘见他脸色有所好转也放下心来,继续问道:

  “朝廷强制拆分宗族,将部分百姓迁到北方去,听说民间反对声音很大?”

  那老汉顿时就乐了:“嘿……说起这事儿才好笑。”

  另一个头发花白的老汉也乐呵呵的道:

  “可不是咋地,很多人的亲戚朋友都被迁走了。”

  “一开始大家都不愿意,没少骂朝廷。”

  “后来朝廷将腾出来地分给剩下的人,就没人骂了,都夸朝廷政策好。”

  众人都笑了起来。

  什么邻居,什么亲戚朋友,有地重要吗?

  他们不走,我啥时候才能分到地?

  最初的那个老汉说道:“我家以前没地,只能给人家当佃户。”

  “就是那次迁徙人口,朝廷给我家分了八十亩水田。”

  “看到这两只羊了吗?就是去年才买的,家里还喂了好几只鸡。”

  “以前地里的一根草都是别人家的,上哪养得起羊啊。”

  其他人也你一言我一语的述说起来。

  宗族被拆分的最厉害,当地百姓突然发现,骑在他们头上作威作福的乡绅恶霸就没了。

  再加上分了地,顿时就成了新政的拥护者。

  家家户户分了地,养起了猪羊鸡等家禽家畜。

  自己当然是舍不得吃的,都是卖给有钱人家。

  不过有了钱,逢年过节还是能见到一些油腥的。

  总之就是,洪武十六年十七年之后,百姓的日子就变好了。

  马娘娘听的欣慰不已,老朱也终于恢复常态,重新加入进来。

  众人一直聊到半晌午,那几个老汉各自起身离开,不一会儿一人提着两个罐子重新回来。

  “聊着聊着就到了用饭时间,老弟、弟妹你们别嫌弃,一起用一点如何?”

  远处的汤和见状就想过来,被朱元璋摆手给阻止了。

  “哈哈,谢谢几位老哥,那咱就不客气了。”

  这会儿民间依然是一日两餐,早上起来干半天活儿吃第一顿饭。

  有些人是再干半天吃第二顿饭,还有些人则是干完一天活,晚上回家之后才吃第二顿。

  因为吃完饭就睡觉,早上起来又饿了。

  百姓就会觉得浪费,往往都是对付两口就当是吃过了。

  所以仔细算起来,每日只吃一顿半饭。

  这就导致百姓普遍营养不良,大街上十个人有九个是麻秸秆。

  几人打开一个瓦罐,里面装的是水。

  怕两人不懂,一个老汉解释道:“这是开水……血吸虫会在水里产卵生长,我们这里现在都喝热水。”

  另一个老汉紧接着附和一句道:“这也是分了田的好处,以前没有柴,谁家都不舍得喝热水。”

  “现在有田了,稻谷的秸秆可以当柴烧,一年都烧不完。”

  老朱不禁想起了陈景恪经常说的一句话,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此言大善啊。

  为了防治血吸虫,要喝热水。分了田百姓才有柴火烧,才能喝得起热水。

  一环扣一环啊。

  大家匀出一个碗倒满水递给老朱:“老弟别嫌脏,凑合着用一用吧。”

  老朱大笑道:“哈哈,老哥这是把咱当那些享清福的大老爷了,咱也是泥腿子出身呢。”

  几个老汉笑而不语,你们两口子真当俺们老汉眼瞎是吧。

  老朱也知道自己的话没有说服力,也不在多言。

  接过碗大口喝了起来,没有一点嫌弃的样子。

  见此,几个老汉都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哈哈,现在我信了,老弟你是真的吃过苦的。”

  “是啊,换成别的老爷,看到我们的碗眉头都快拧成疙瘩了。”

  说笑间,几个老汉动手打开了第二个罐子。

  朱元璋好奇的探头看去,却发现里面竟然是一个个的菜团子。

  说是菜团子也不合适,大概有十分之一左右的米,算是米菜混合的饭团子。

  这玩意儿他太熟悉了,穷的吃不起饭的时候,这就是最好的口粮。

  或者说,这就是以前老百姓的日常吃食,只是多加了一点米。

  可是……

  “几位老哥,刚才咱不是说日子有所好转吗?为何还要吃这些东西?”

  最初那个老汉笑道:“老汉就是贱命一条,吃不了好的,这些东西已经足够了。”

  花白头发老汉说道:“是啊,你看看这菜团子,可都是最肥的野菜,没有一点草根。”

  “我还咬牙掺了一把米……哎,浪费,太浪费了。”

  另一个秃头老汉说道:“都被白米饭养刁了,以前草根树皮都吃不上,现在这么好的饭还嫌弃。”

  几个老人见老朱不信,纷纷说起家里的情况。

  “我家这五年时间盖了三所房子,地基足足用了五十层砖。”

  “盖完这些房子,现在家里还余下一千多斤稻谷。”

  “那可是一千多斤上好的稻谷啊……以前哪敢想这样的好日子。”

  百姓的房子,日子稍微好一点的用土坯,最多地基用三五层青砖,防止水浸泡。

  日子差的直接用泥垒,日子再差的就只能露天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