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449章

作者:见月明

  最关键的是,皇帝在分权和限制自己的权力。

  所以最开始,群臣都以为自己听错了。

  皇帝要给内阁什么权来着?

  等确定这道命令为真之后,朝堂炸了,没多久洛阳城都炸开了锅。

  随后这道命令以最快的速度,传向全国各地。

  在这件事情面前,什么新区完全不值一提。

  然后不出意料,所有初次听到这个消息的人,都震惊了。

  新皇这是吃错药了?还是被妖魔附体了?

  竟然要重建丞相府。

  当然,大家都知道内阁的权势远远不如丞相府。

  丞相府在法礼上拥有独立的行政地位,可以不经皇帝允许颁布政令。

  胡惟庸架空皇帝,靠的就是这个权力。

  内阁学士虽然拿到了票拟和驳斥权,但批红权也就是最终决定权,始终掌握在皇帝手里。

  这就意味着,内阁学士永远都不可能越过皇帝颁布政令。

  可即便如此,掌握了票拟权和驳斥权之后,内阁学士就有了和皇帝碰撞的资格。

  毕竟你皇帝的批红我们不满意,是可以驳回的,这是律法赋予我们的权力。

  十年前,太上皇用上万条人命为代价才收回的权力,新皇登基一年就还给百官了?

  太不可思议了,简直让人无法相信。

  等大家都反应过来之后,关于此事的看法就分成了两派。

  一派已经迫不及待的高呼陛下万岁,圣天子在朝垂拱而治什么什么的。

  另一派则保持了沉默,太上皇可还健在呢,他到底是什么意思?

  万一他不愿意突然杀回来,后果不堪设想。

  甚至已经有人上书,旁敲侧击的询问此事太上皇是否知晓。

  但朱标依然没有回答,只是让大家讨论此事是否可行。

  那还用问吗,群臣自然一万个愿意。

  可还是那句话,太上皇不说话,谁都不安心。

  朱元璋,依然是笼罩在所有人心头的乌云。

  眼见胃口吊得差不多了,朱标才施施然的拿出一份老朱手书的诏令。

  太上皇对扩大内阁权力的事情,并未给出直接看法。

  却对改革本身做出了指示:

  革新乃系统性的大事,是环环相扣的,要一体施行。

  缺少了任何一环,都有可能会导致全盘皆崩。

  这一点尤为重要,希望大家都能牢记这一点。

  ……

  听到这里,群臣要是还不明白是什么意思,那就不配站在朝堂之上了。

  特区计划和内阁扩权是绑定的,要么都答应,要么都放弃。

  这确实是老朱的风格,当初他就是用涨俸做要挟,迫使百官同意军事变革。

  现在又用起了同样的招术。

  那么问题来了,要不要答应呢?

  废话,这压根就不是个问题,谁不答应谁就是文武百官不共戴天的仇人。

  不就是一个特区吗,搞搞搞。

  只要能把内阁扩权的事情落实,您想干啥都行。

  要是嫌沧海省的面积不够大,可以把山东乐安州也划过去,反正他们是挨着的。

  如此一来黄河出海口就能被沧海省一家独享了。

  于是,两项变革就此通过,并以惊人的速度被落实。

  沧海省特区的官吏任命,各职权部门的组建,可谓是一路绿灯。

  所有相关部门,全部闭着眼睛通过。

  至于原因,那自然是生怕皇帝反悔,要赶紧把此事落实了。

  至于内阁的调整,效率就更快了。

  各衙门无条件配合,只用了几天时间,一整套的对接程序就被落实。

  十二月一日,退朝后大臣们并未如往常一般离开,而是冒着严寒集体候在内阁门口。

  没有人说话,所有人的目光都紧盯着内阁大门。

  李善长等七名内阁学士,则悠哉悠哉的在里面品着茶。

  他们面前的桌子上,摆放的是皇帝批红后的奏疏。

  只是与以往不同的是,在皇帝批红的后面,又多了一道批复。

  专属于内阁的批复。

  而这就是本次内阁扩权的标志。

  从此之后,所有的政令必须两道批复齐全才能生效,缺一不可。

  外面的那些大臣,为的也是亲眼目睹这道批复。

  还有,你倒是他们为何要在这里喝茶?

  自然是摆谱端架子,通过这件事情告诉天下人,内阁的时代来了。

  不论你是六部大员,还是其他部门的官吏,都是内阁的下属。

  见了我们,就得客客气气的赔笑脸。

  过了好半晌,李善长才说道:

  “诸位,差不多了吧?”

  徐达颔首道:“都是中枢大员,让他们等太久也不好。”

  邱广安只感觉浑身轻飘飘的,几以为自己活在梦里。

  需要时不时的掐一下自己的大腿,才能控制住激动的情绪。

  虽然没有丞相之名,但所有人都知道,内阁学士就相当于丞相。

  丞相啊,这是之前他做梦都不敢想的好事,没想到竟然有一天真的落到了自己头上。

  他由衷的感谢陈景恪,没想到当初的一份善意,竟然会有如此大的收获。

  听到两个大佬发话,他连忙附和道:

  “悉听两位国公吩咐。”

  其他人自然也都是同样的意思。

  虽然都是内阁学士,可也有高低之分。

  李善长和徐达才是领头的。

  李善长用目光询问了一下徐达,等他点头之后,才开口说道:

  “将这些奏疏送往各部吧。”

  早已等候多时的内阁行走们,激动的道:

  “是。”

  内阁成为中枢最高行政机构,他们这些行走也水涨船高,可不就是很激动吗。

  这几名行走抱着奏疏离开没多久,内阁外面就传来了欢呼声。

第354章 当面抽老朱大嘴巴子

  苏州府昆山县,老朱和马娘娘一身朴素的行走在乡间小路。

  汤和带着两名侍卫跟在身后,更多的护卫则在远处警戒。

  路两旁是整齐的农田,田间有许多百姓在劳作,还有一些小孩子在地头玩耍。

  一幅欣欣向荣的美好画面。

  老朱神情里非常的满意,嘴上却说道:“冬日还需劳作,百姓苦啊。”

  马娘娘岂能不知道他心中所想,却并没有配合,而是故意说道:

  “都是当政者无道,才让百姓终年劳作不得片刻喘息。”

  老朱脸一黑,这媳妇一点面子都不给啊。

  只是还不等他反驳,就听路边一放羊的老汉说道:

  “大妹子这话可说不得,若没有太上皇和当今圣上,百姓哪有今天的好日子。”

  老朱顿时乐了,朝马娘娘使了个得意的眼神,然后蹲下身笑呵呵的道:

  “老哥此话怎讲?”

  那老汉也是个碎嘴子,见老朱搭话顿时就打开了话匣子:

  “我前半辈子经历了北元乱世,那世道才是人吃人。”

  “地全是大户人家的,就我们村和隔壁村,全是一个姓赵的大财主家的。”

  “两个村子的人,都是他们家的佃农,未经他们家允许,路边的一根草都不能动。”

  “一年到头忙碌就为了混口饭吃。”

  “后来乱世一起,连饭都吃不上了,草根树皮都吃光了。”

  “等到太上皇建立了大明,我们的日子……嘿……”

  朱元璋见他一言难尽的样子,非常的好奇,追问道:

  “大明建立后怎么样了,老哥你怎么不说了。”

  马娘娘似乎猜到了什么,露出一幅看好戏的表情。

  老汉左右瞅了瞅,小声说道:“我和你说了,你可别乱传。”

  老朱一拍胸脯,说道:“老哥放心,咱这张嘴那就是铁打的,保准不外传。”

  老汉这才说道:“大明建立后,我们也就是从牛马不如,变成了牛马罢了。”

  老朱大吃一惊,没想到会是这个结果。

  马娘娘戏谑的表情,更是让他脸上有些挂不住。

  不过他也没有和老头置气,而是不服气的问道:

  “为何会如此?咱可听说太上皇最恨贪官污吏,爱民如子……”

  老汉应该是嘴不把风,听到这话顿时乐了:

  “嘿,要说太上皇恨贪官污吏老汉不反驳,要说爱民如子……”

  说到这里,他反问道:“听口音老弟是北方人吧?”

  老朱点点头,说道:“北方人,过来做点小生意。”

  老汉说道:“那就难怪喽……这么给你说吧,洪武十六年以前,我们这里的田税是别处的两倍。”

  “还有苛捐杂税加起来三十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