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鞭打散父子情,请陛下称太子 第85章

作者:请你吃大面

  “诸位!”

  李承乾起身,长孙冲急忙扶了一把,等他站好后才松手。

  李承乾朝着前面走了几步,道:“自魏晋南北朝开始,礼崩乐坏,纲纪废弛,人心沦丧,胡膻遍地,礼法几乎毁坏殆尽。”

  “我华夏乃是礼仪之邦,若无礼仪,怎彰显我华夏文化?”

  “大唐立国不久,自当肩负起重制礼乐,重塑纲常,重拾人心之举。”

  “孤有心奏请陛下,广邀贤达名士,鸿学大儒,为大唐制定礼乐。”

  “名为《唐礼》。”

  此话一出,殿内轰然。

  《唐礼》

  简单两个字,有多重,在场之人谁不明白。

  不行。

  李二彻底也坐不住了。

  他不再躲在屏风后,径直走了出来。

  见到他出来,李承乾一点都不意外。

  不出来,反倒奇怪了。

  “拜见陛下!”

  众人先是一愣,旋即急忙拜见。

  “诸位免礼!”

  李二笑道:“今日所听所闻,我大有感触啊。”

  “太子奏请制定《唐礼》,朕深以为然。”

  “张士衡,你是礼学大家,就由你来牵头,孔颖达,于志宁,贾公彦等一同编纂。”

  他是迫不及待的就要把这《唐礼》给揽过去。

  什么天子门生。

  什么为将士树碑。

  通通比不过《唐礼》两个字的含金量。

  他命孔颖达,贾公彦等人搞的《五经正义》,天下读书人并不是太买账。

  如今,经过太子一番操作,这《唐礼》几乎是十拿九稳的。

  只需要时间,就能编撰而成。

  李二怎会错过?

  李承乾也不在意。

  毕竟,他以太子之位,搞《唐礼》就有点过了。

  还是让李二去抗压才对。

  他又不是不能插手《唐礼》的编纂。

  这些人都得好好盯着。

  李承乾要的是我注五经,不是五经注我。

  唐初是一个最好重制礼乐的时代。

  一个是李二想要法统的正确性。

  另外一个,思想不统一,在这个过程中,是很好掺杂私货的。

  等到唐以后,可就没有这么好的机会。

  “多谢陛下恩典。”

  张士衡激动不已,主持编撰《唐礼》。

  这样的功绩竟然要落到他的头上。

  他回想起当初还扭捏。

  真是还好没有错过,否则,他要后悔的当初撞死了。

  于志宁,孔颖达等学士大儒,不由羡慕不已。

  “正好诸位名士在此,我也讨教讨教。”

  李二喧宾夺主,坐在李承乾的位置,李承乾坐在他左手不远的位置。

  “太子。”

  “适才我听闻你说为祭奠英灵。”

  李二道:“若是朝廷出面立碑,该如何安排?”

  “大唐将士皆英烈,当为大唐英烈慰灵碑。”

  李承乾道:“宜在承天门之广场树碑。”

  “大唐英烈慰灵碑。”

  众人不由呢喃一句。

  寓意很是直白简单。

  就是告慰英烈的。

  “诸位,你们觉得太子所言如何?”

  李二问道。

  “陛下,殿下所言,自古都没有,臣也不知如何是好。”

  于志宁道。

  李二对他有些不满,轻轻点头了事。

  “陛下,臣对殿下的一句话深为赞同。”

  “自古没有,我们唐朝为何不能有?”

  张士衡正声,道:“我大唐要制定《唐礼》,自当借鉴古礼,但也要拟定新礼。”

  “为英烈立碑,可视为我大唐新礼之一。”

  李承乾给张士衡点了个赞。

  这个礼学老儒,思想并不保守,深得兼收并蓄的精髓啊。

  《唐礼》可借鉴《三礼》,但也要创造出新礼内容来,区别与《三礼》。

  不然的话,还怎么好说《唐礼》是新礼呢。

  没点新礼,拾人牙慧的话,你看有多少眼红的人来喷你。

  “这么说来,孤正好想到个事情。”

  李承乾突然说道:“那日,受陛下之命,前去金光门迎接平定高昌,班师凯旋的大军。”

  “第一眼见到大军,是将旗,大纛在之后。”

  “孤觉得能否统一军中大纛,往后不再有帅旗,将旗,只有一面大唐国旗?”

  嗯?

  有些东西藏在话里。

  很是刺耳。

  先看到将旗,再看到大纛?

  是谁?

  肯定是侯君集啊。

  李二神色有些不自然,他看向房玄龄,好似在说,你怎么没告诉我?

  “殿下所言,倒是不错,只有一面国旗的话,将士们也会更加认可。”

  张士衡刚说话,李承乾又道:“孤还有个想法。”

  “在承天门前,修建一个杆台。”

  “每日旭日刚升,便升起大唐国旗,日落之初降下。”

  “每天用不同的一面,用过的收藏起来。”

  “有功与社稷,有功与天下百姓之人,死后可得国旗覆盖下葬之殊荣。”

  “如此可好?”

  今日更新完毕,明天白天更新

第86章 太子意欲何为啊?

  礼制是个大箩筐,什么都能往里装。

  在经历隋唐之前的大混乱时代,礼乐崩坏的大环境下。

  唐初重制《唐礼》的阻碍,几乎是最小的。

  李承乾想要往里面塞私货,影响大唐,现在是最好的时机。

  各方面的外部压力最小,内部因素也稳定。

  天下承平,国力鼎盛。

  当硬实力强大,那么软实力必然要跟上。

  软硬结合,才是硬道理。

  当大唐用思想荣誉武装起来,只会更加强盛。

  张士衡,孔颖达,于志宁等名士大儒,并不排斥反对重制礼乐。

  一个个喊着要礼敬先贤,遵行先贤的理论思想。

  但他们心里,谁没有超越先贤,成圣做祖的野望啊。

  当然,这种心思,只能藏在心底里的。

  说出来,不知道多少人会辱骂他不敬先贤,离经叛道,欺师灭祖的。

  如今,一个最佳的机遇,就摆在他们眼前。

  心动还是不心动?

  肯定心动的,恨不得把张士衡赶下来,自己去负责。

  假以时日,《唐礼》编撰而成,身为主编的张士衡,说不定摇身一变,就成为自周以后,又一位新圣。

  新圣啊!

  大唐新圣。

  想想他们都嫉妒的要发疯,恨不得取而代之。

  但有什么办法,太子属意,陛下也认可。

  谁让他们编撰个《五经正义》出来,都遭到天下人声讨攻讦的。

  自己不中用,抓不住机遇,能怪得了谁?

  李承乾一句话,在场人几乎脸上都涌现出一抹潮红之色。

  魏征嘴唇哆嗦,双手颤抖,哪怕握成拳头也控制不住。

  一面独特的国旗,迎着朝阳而升,随着日落而降。

  一天只有一面。

  其代表的含义,几乎是天下人心,民意所向,是大唐国运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