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鞭打散父子情,请陛下称太子 第84章

作者:请你吃大面

  “君王立宗庙,供奉先祖,是铭记先祖的伟业与功德,享后人香火,供后人瞻仰。”

  “百姓宗祠……。”

  李承乾认真倾听,李二等人也是严肃对待。

  祭祀问题。

  不管是在什么时候,都是最为重大的事宜。

  说白了,也就是身后名。

  名声好的,入宗庙祠堂,享千万人膜拜,万家香火。

  声名不好的,是没有资格的。

  人们追求的,就是死后留下痕迹,死后享受香火。

  没有人想看到自己死后,一了百了。

  要不怎么说,断了一家香火,相当于毁了人家的传承。

  “有人立功立业,创造出大功绩,大造化,为后人所利。”

  “如诸多先贤受后人敬仰礼拜,就是他们有功与天下大事。”

  张士衡道:“我们若是遗忘他们,那谁还会再做出造福天下的大事来呢?”

  “戎,是兵戈,与祭祀并列,实则是刀兵不得擅动。”

  “要动,需要谨慎小心,因为军事牵一发动全身,所以要谋划周全,万无一失,慎之又慎才行。”

  “……”

  李承乾问道:“孤受教。”

  “祀与戎,相辅相成。”

  “也明白祭祀是不忘伟人先贤的功绩,令后人效仿崇敬,继承先贤的遗志与思想。”

  “但孤有一点不解。”

  他这话一出,众人神色再次肃穆几分。

  太子问出这个问题,肯定不会这么简单,必然有后续的。

  所以。

  这就来了。

  “孤听闻,作战的将士,奋勇杀敌,有功可赏,战死也能福泽后代。”

  “是这样吗?”

  李承乾道。

  张士衡道:“有功必赏,哪怕战死之后,朝廷也会抚恤家人。”

  “嗯……。”李承乾点头,道:“这确实是战死之人,应该得的。”

  “但这是否有点过于简单了?”

  张士衡等人一愣,道:“为何简单?”

  “这是人之常理,朝廷抚恤优待,是以慰战死亡灵。”

  “若无死后抚恤优待,将士岂能用命厮杀?”

  李承乾摆手,“孤不是这个意思。”

  “孤觉得,推翻无道昏君,比如暴隋残虐,隋炀帝残暴冷血,视天下黎庶入草芥,天下百姓揭竿而起,灭亡隋朝。”

  “生的人,立功受赏,荣华富贵,死的人,却无人问询。”

  “这样是不是对有功的人们,有些欠妥了?”

  “又如大唐天军征讨无道,他们皆是为国而战,拼死沙场,生者论功,死者后代殊荣。”

  “可将士死了就死了,虽然抚恤优待后人,但是不是相比于存活的将士,对他们有点不公啊。”

  他语速不徐不疾的说道:“因为存活功臣,他们依旧能够优待后人。”

  “如此一来,我觉得,有点亏待战死,为国而战浴血沙场的将士了。”

  “死了的将士,难道就不是功臣了吗?”

  众人都面面相觑。

  他们想不明白,殿下说这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就连李二都扬起了眉头,也猜不透李承乾的想法。

  “那殿下,你以为该如何?”

  张士衡反问道。

第85章 《唐礼》

  李承乾没有着急回答,他抿了一口茶水,润了润嗓子,这才开口。

  “祭拜天地,祷告宗庙,拜祭圣贤,祭奠先人。”

  “为何独独不能,参拜战死沙场的英灵?”

  他神色肃穆,声音清朗,在大殿中响彻,“为建立大唐,推翻暴隋,开创新朝,血染战场魂归天地的英灵,只是用抚恤优待后人。”

  “只有后人时时祭拜,如何能彰显他们的英勇与大义?”

  “大唐不能遗忘他们,给点抚恤,就一了百了,不再过问,那无疑是背叛。”

  “大唐百姓能够安居乐业,更是该感念他们英勇的牺牲与奉献。”

  “没有战死的英灵,何来今日安定强盛这大唐,何来百姓之今日?”

  “他们用生命建立起了大唐,却永远见不到大唐盛世。我们却不能忘记他们的功绩,否则,我们于心何安?”

  “有祭祀天地的地方,有祭祀先人的宗庙,却没有一个地方,祭祀战死英灵的场所。”

  他昂头,高声道:“飘荡在战场上空的无数英灵,他们魂归何处?”

  “为国而战,为国而死,为民献身,为民就义。”

  “他们是为了国家,为了天下百姓。”

  “一家之口,承载不了这一份大义,一个宗庙,也不是英灵的归宿。”

  “只有国家,只有天下,一同来承担,才能肩负这一份顶天立地的大义,才是英灵魂归之地。”

  李承乾目光威严的扫视全场。

  “因此,孤以为当由朝廷出面,以国家之大礼,祭拜为国捐躯,战死沙场,保家卫国的将士。”

  “树碑,以纪念英灵之功绩,让天下百姓人人感念祭奠。”

  “如此,国之大事在祀在戎,才不会是一句空话,才会更加厚重!”

  殿内鸦雀无声。

  人人皆是目瞪口呆。

  殿下之言,过于惊世骇俗。

  毕竟,在以前从来没有人想过,会以立碑的方式,去纪念那些战死的将士。

  “殿下……。”

  “此事从来没有过的……。”

  张士衡的语气有点发抖。

  “以前没有。”

  “我大唐为何不能有?”

  李承乾掷地有声,道:“我大唐不会忘记,为国捐躯的将士,不管他地位高低,军职大小。”

  “只要他是为国而死,我们就应该铭记他的功绩,用大礼的方式来祭告英灵。”

  “让他死后享受天下黎庶的敬仰与感念。”

  “活着的是功臣,死了的,他们更应该才是功臣。”

  这一段内容。

  在场的人都很难消化。

  毕竟自古以来,就没有这么一说。

  太子突然义正言辞的提出来,听起来是有那么个道理在。

  一时间却有点难以接受。

  李二双眼有点放空。

  他作为行伍出身,天策上将,自是知晓军中情况。

  率领大军打天下,南征北战,不知道多少将士,在他的手下作战而死。

  但他从来也没有想过,会去感念那些将士的付出。

  眼里只有军功,只有击败对手,何曾会想起那些战死将士。

  死了,抚恤优待后人就是。

  哪里还会管那么多。

  毕竟当兵打仗是天经地义的。

  还想着祭奠他们,又不是自己的先人,又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人物。

  李绩听得有些发麻。

  太子的一席话,他几乎知道,传到军中会引起多大的轰动。

  尤其是最下面的将士。

  他们并没有多大的追求,混口饭吃,不饿死就成,要是死了,还有抚恤,有军功的话,更好不过。

  谁知道,现在朝廷要立碑,自己死后还能享受国家,天下百姓参拜的殊荣。

  那还得了。

  他敢说,将士们会更加卖命。

  士气将会达到前所未有的高。

  身后事,不担心,身后名,这下也有了。

  还有什么好怕的?

  “若事真成,大唐军队将所向披靡,战无不胜。”

  他心里默念道。

  李承乾安静的注视着众人的讨论。

  他的想法很简单。

  就是给大唐将士上个光环。

  也是用这种方式,来提高军队的凝聚力与战斗力。

  他还不信了。

  开天辟地头一遭,大唐将士能不跟打鸡血一样狂暴了。

  当然,他是在一点点的去影响军队的思想,去改造他们,最终给他们套上不敢肆无忌惮的枷锁。

  你死后都要享受国家祭奠了。

  还伸手伸脚的去拿东西,还去欺负百姓,你良心过意得去?

  润物细无声。

  李承乾要的就是这样的效果。

  不知不觉的,大唐军队就会受到束缚,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军纪中有,良心中更有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