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鞭打散父子情,请陛下称太子 第150章

作者:请你吃大面

  “他此次在军中救死扶伤,挽回许多将士的性命,并研发出消毒,缝合等治疗方式。”

  “孤以为,不管是对将士,还是对天下百姓,都是大功一件,该为其论功行赏。”

  “伯父觉得呢?”

  他之所以不惜亲自指点工匠,赶制出纺纱织布两机,还将棉花纺纱工艺拿出来。

  目的其实很简单。

  就是要给孙思邈请功。

  但这请的功一点都不小,甚至还要触犯到军方的利益。

  李孝恭突然发现,这好处不是那么好拿的。

  太子给出这么大的利益。

  这功能小吗?

  “太子想要给他请多大的封赏?”李孝恭问道。

  “封侯!”

  此言一出。

  长孙冲与李治瞪大了眼睛,李孝恭也是猝不及防。

  他就说,这好处烫手嘛。

  李承乾面色平静。

  他用纺纱织布,以及棉花来,换孙思邈一个封侯。

  就问够不够?

第132章 封侯之难,朝廷政策

  封侯拜爵,是显赫功名的代名词,也是人生高光时刻。

  历朝历代,追逐封侯之人,如过江之鲤,数不胜数。

  但封侯的条件,却极为苛刻,要求极高。

  惟有军功才是最快最有效的捷径。

  军功封侯,含金量最高,也最有说服力,天下也认可。

  当然,也有其他做出大功绩,可以封爵的,但想要一步登天,靠大功绩封侯,难度不是一般的高。

  孙思邈作为一介布衣,早年并没有为官,如今入朝为官,也不过一年而已。

  以八十多岁的高龄,想要封侯,不亚于异想天开。

  不论是长孙冲,还是李治,都觉得太子有点想当然了。

  但对李承乾来说,这不是不能操作的。

  孙思邈虽未布衣,但素来有不小的名望,李世民对其也多为看重。

  此外,他为其他人治疗看病,也积攒下不少的人脉与关系来。

  李孝恭更是视之为救命恩人,十分感念这份情谊。

  生老病死,是个人都要面对的,孙思邈高超绝伦的医术摆在那里,谁敢保证没有求人家的一天?

  文官那边。

  李承乾能保证长孙无忌,魏征,高士廉等人不会出言反对,会保持中立的态度。

  乃至于文官,怕是也会集体沉默。

  因为这涉及到一个重大问题。

  封侯,向来以军功为主,可以说是军方的自留地,是他们的底线,更是他们骄傲所在。

  如果没有军功就封侯,那他们封侯的功名,是不是大打折扣,降低封侯的含金量了呢?

  你要想打破军方的骄傲,军方能不激烈的反对?

  这次孙思邈若是能够封侯,那是不是可以说明,家中子弟也可以靠着其他门路,不走军功,也能走上封侯拜爵的道路呢?

  凡事都怕破例,怕开了口子,有前车可以借鉴。

  所以。

  孙思邈想要封侯成功的压力,几乎都是来自于军方。

  李承乾就必须要把军方头子,李孝恭给说服,并拿出足够的利益,去打动他们。

  为什么他要这么做?

  这牵扯到他后续的谋划。

  也是跟文官想的几乎一样,当孙思邈封侯,往后其他人想要封侯的难度,自然会降低。

  在旧贵族势力面前,李承乾想要有所作为,触动他们的根本,不至于最后落得被动。

  就需要扶持一批新贵起来。

  让新贵跟旧贵打擂台。

  有新贵们的拥护,当旧贵族撂挑子不干事的时候,李承乾才不会举步维艰,才能够逐渐撕裂旧贵族体系。

  改革不是想当然就能成功的,触动人家根本利益,别说他太子,就是皇帝,要么被拉下马,要么最终妥协。

  这是你死我活的斗争,是要流血的。

  因此,这个谋划很大,也很深远,必须隐秘。

  目前他从来没有跟人提起过,也绝对不会公之于众,宣之于口,只能是悄无声息,不动声色之间进行。

  因为新贵,目前不存在,更别谈有什么根基。

  当他的意图暴露,怕是直接胎死腹中,根本不可能有任何的可能性。

  培植扶持新贵力量,等到他们有根基立足,还需要等上五到十年,乃至于更长的时间。

  李承乾还年轻,他等得起,也耗得起。

  时间越久,对他来说越是有利。

  等到旧贵族们老了,就将会是新贵族登场之时。

  他许多时候,拿出来的东西,之所以给别人指点,不据其功。

  目的就是想通过这种分蛋糕的手段,给他人机会,也是拉拢他人,为己所用,忠臣于己。

  外人不清楚,但本人肯定明白,自己这爵位官职是怎么来的。

  若没有太子,能有他今天?自然对李承乾必然会感激涕零,铭记五内。

  毕竟,那些东西对李承乾这个皇太子来说,名头落在他头上,不过是多点名望而已,锦上添花罢了。

  但给他人那就是实实在在的功劳,进身之阶,妥妥的天大恩典。

  谁要不感念,谁不明事理,那就是狼心狗肺,忘恩负义。

  孰轻孰重,李承乾心里自有计较的,看的也很长远。

  东西拿出来了,对大唐有利,还能培植新贵。

  何乐而不为呢?

  当前,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推动孙思邈封侯之事。

  只要孙思邈成功封侯,踏出这一步,才有未来可言。

  现在就看李孝恭的态度了。

  只要拿下他,李承乾就不用去多费口舌,自是由李孝恭去说服其他的王公大臣。

  李孝恭久久没有说话,李承乾也并不着急,慢慢的品着茶水,等他的回答。

  “殿下。”

  李孝恭终是开口,道:“封侯太高了。”

  “我承认孙学士对我有救命之恩,但大是大非面前,我不能私心作祟。”

  李承乾不置可否,“孙学士救治伤兵,也该算是军功。”

  “伯父何必为难?”

  “再者……。”

  他见李孝恭要说话,不给他开口的机会,继续说道:“这个封侯,也与其他不同。”

  “哦?”

  李孝恭讶异道:“封侯还有所不同的?”

  “臣不解,愿请殿下赐教。”

  李承乾笑道:“很是简单,孙学士封侯,不与其他侯爵等同,无食邑待遇。”

  “他只有封侯头衔,以为荣宠。”

  “由朝廷发放俸禄,安排其衣食住行等待遇。”

  封侯,最大的关键,其实在于食邑的问题上。

  食邑越多,地位越高,权力越大,收益也是最多的。

  但这次,却是不赏食邑。

  将有食邑侯与无食邑侯,给区分出来,也算是分出高低之别。

  这不是李承乾让步,是他本就朝着这个方向考虑的。

  以后的新贵,大概也会朝着无食邑的方向发展。

  但他现在给李孝恭这么一说,是一个折中的法子。

  李承乾拿出来的东西,交换一个无食邑侯,地位明显要比其他有食邑的侯爵要低。

  让人接受的程度,大大提高。

  至于说孙思邈觉得,没有食邑,不配算是侯爵。

  那完全没可能。

  封侯这么难的,都落下来了,朝廷都供养你,还要什么自行车?

  李孝恭眉头紧锁,李承乾不给他多考虑的机会,道:“纺纱织布机器,孤交给伯父,但只有两年的时间。”

  “两年之内,凡是产出的布匹,皆是由朝廷收购,发放给军中将士作为御寒,或者是裁剪新衣。”

  “伯父应该知道,此次北地之事,府兵让陛下,朝廷都极为不满。”

  “府兵制改革势在必行,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

  “各地府兵多数会转为开垦屯田之用,只有少数府兵重新招募入伍。”

  府兵制,在现在是巅峰战力,已经出现的苗头,在李承乾没有叱骂侯君集之前,李世民等人并不重视。

  但现在不同。

  接连出现这等事情,放大来看,只要目光长远,都能发现其中的弊端。

  不能再这样持续下去了。

  必须要进行改变。

  不然,真等到有一天,出现无天子,无朝廷,无军纪,只认钱的情况。

  李世民这一辈人都掩埋黄土之下,谁还能压制的了?

  再则。

  这次北征薛延陀,战事太久,还出现府兵家破人亡的情况。

  虽然没有传开,但朝廷却是收到相关奏报,把消息给压了下去。

  却也不能做到无视不管。

  北地大军如今还没有解散,各自带回,就是多种因素导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