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从科举落榜开始造反 第194章

作者:大秦阿冰

  宣读完了文官这边,就该轮得武将了。

  文官那边,贾英也没有提拔的太过分,提拔亲属心腹是有必要的,但也不能全安插上。

  得留一些位置出来,给天下俊才,让他们有动力能往上爬。

  因此,六部之中的如吏部,刑部这两个重要的实权部门,便是贾英留出来的。

  朝廷上不可能全都是皇帝的心腹,否则朝廷上的位置全被这些人把持,便是一摊死水。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平东侯贾芸忠心耿耿,履立大功,加封平东侯贾芸为一等国公,赐号魏国公。”

  “加封平西侯贾环为一等国公,赐号宁国公。”

  “册封平南侯薛蟠为一等国公,赐号燕国公。”

  “册封荣国公贾琏为京营节度使,官居正一品。”

  贾链,贾环,贾芸,薛蟠四人不仅仅是支持贾英发动兵变,黄袍加身的铁杆拥护者,从龙之臣。

  这四人更是和贾英有着血缘,姻亲关系。

  而且南下平定李自成叛乱中,也立下了不少功劳。

  贾链已是一等国公,不好封王,封王必须得有灭国之功。

  因此,贾英便将京营节度使一职交给他。

  此官职从前一直是贾英在兼任,不可谓不信任。

  “臣等领旨谢恩,叩谢吾皇恩典,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贾链,贾环,贾芸,薛蟠四人皆是满心欢喜的拜谢。

  如此一来,大周武勋之中,便有六大国公。

  分别是曹国公顾千帆,赵国公凌不疑,魏国公贾芸,燕国公薛蟠,宁国公贾环,荣国公贾琏。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加封三等县侯牛继宗为一等国侯,兼任蓟州总督。”

  “加封三等县侯冯唐为一等国侯,兼任大同总督。”

  “加封一等伯爵冯紫英为三等县侯,兼任太原总督。”

  “加封一等伯爵柳芳为三等县侯,兼任榆林总督。”

  牛继宗,柳芳,冯唐,冯紫英等人虽然在南征过程中没有立下太大功劳,但也支持了贾英发动兵变,也是从龙之臣。

  牛继宗,冯唐等人皆是喜出望外,连忙谢恩。

  宣读完了所有册封的圣旨后,贾英便开口了。

  只见贾英沉声开口道:“朕登基首日,为表仁慈,大赦天下,十恶不赦者不赦。”

  新君登基,一般都会大赦天下,表示自己是一个仁义之君,贾英也不例外。

  不过那些犯下大罪,十恶不赦者,肯定是不能赦免。

  “陛下仁慈。”

  百官齐呼呼高喊。

  贾英只是微微一笑,继续说道:

  “朕登基之后,当开恩科,选取天下大才。”

  新君登基,加开恩科也是惯例了。

  科举一般三年一次,加开恩科,对天下学子皆是一个好消息。

  文武百官也没有感觉到意外。

  但随即贾英接下来的话,便让所有人震惊得目瞪口呆。

  “此次恩科,不考八股文。”

  “凡是熟悉农事,工事,政事者,皆可报名参加科举。”

  八股文,毒瘤也。

  许多人明明在其他方面拥有大才,例如宋应星,擅长工事农事。

·· ········求鲜花0 ········

  偏偏不擅长八股文,就做不得官,被埋没在民间。

  贾英不考八股,就是要发掘那些被埋没的人才。

  当然,贾英也给纯粹读书的学子留了一条活路。

  八股取士已有数百年,大周学子皆是学习八股文,不是一朝便能废黜的。

  即便如此,已经有老臣跪下来磕头,痛哭流涕恳请道:

  “陛下三思啊,科举不考八股,天下学子苦读寒窗数十年,知晓自己所学付之东流后,只怕是天下民怨沸腾啊。”

  贾英当即沉声道:

  “朕思虑许久,才下定此决心,朕又不是没给那些学子留活路,他们若是擅长政事,不也可报名参加科举吗?”

  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贾英压根就没将这些人看在眼里。

  士农工商,工,农才是根本。

  只要得到这二者支持,这大周江山社稷就倒不了。

  谁若敢妄言,怕不是嫌活得太久。

  看见贾英霸道的压下此事,百官内心皆是无奈,只得遵从。

  新君登基之首政,他们若是就反着来,只怕是嫌活得不耐烦了。

  “朕登基第二件事,便是继承太上皇之政,继续推行变法。”

... ..... ...

  “江南地区所有土地,分给无地之民,按照每户人家人头来分,一户一人一亩地,一户三人便是三亩地,使耕者有其田。”

  “辽东,朝鲜,安南三地,也必须推行此策。”

  “其余省份,责令士绅们退还自己家族霸占的良田。”

  “百姓可租赁,分为三到五年,赎买土地。”

  贾英登基第二件事,便是继续推行变法。

  那些已经被打烂的地方,以及安南,朝鲜这两个新归附之地,可强行推行变法。

  其余省份,则是不能直接搞一刀切。

  那些士绅也是人,也要吃饭

  至于全部没收土地为国有,那也是不现实的。

  这片土地上从来就不缺阳奉阴违者,人精太多。

  若是全部收为国有,名义上来看是所有人都没有了土地,交由集体来管理。

  但其实这些权贵,士绅,官宦,总能利用手里的权利,公器私用,将国家土地偷偷霸占为自己家的。

  实际上最吃亏的还是普通老百姓,他们才是真正的没了地。

  若是收归国有,百姓私自在地上盖房耕种,这些掌握权利者,还要给他们安一个违法的罪名,压根没处说理。

  这片土地上的人,对于土地的热爱,是难以想象的。

  而且直接没收的话,阻力太大,天下士绅们皆不会答应。

  让想要拥有耕地的农民,交付三五年的土地赎金,再由朝廷出面协调,才是最好的。

  如此一来,总有士绅不想和朝廷,天下大势做对。

  即便还有想负隅顽抗的士绅,也被分裂成两派了。

  这些俱不服从朝廷政令的,可以杀鸡儆猴,以儆效尤。

  “陛下,此策一出,只怕是大周社稷又要风雨飘渺了,陛下三思啊。”

  依旧还是有忧心大周江山社稷的大臣出来劝阻。

  即便是从强制没收,变成赎买,依旧还是会激起天下士绅的强烈反弹。

  贾英闻言,当即冷哼道:“哼,朕登基第一日,便处处和朕作对,是何道理?”

  “这天下土地那么多,倭寇,北元,西域,大理,南洋,天竺,他们有本事霸占百姓之良田,没本事出去抢蛮夷的?”

  “难不成都只会窝里横,内残外忍?”

  “朕登基第三件事,便要昭告天下,我大周从此以后当征战列国,灭其国,占其地,为后世子孙造福。”

  “即便是罪在当代,朕也要功在千秋,开启汉唐盛世。”八.

第一百七十六章?给贾宝玉封爵?赐婚夏金桂

  当退朝之后,贾英的圣旨也随即传遍了大周各地。

  一时间,天下皆惊。

  科举不考八股文了?

  岂不是说他们以往寒窗苦读数十年的努力,皆化作了流水,竹篮打水一场空?

  擅长农事,工事者,竟然也可以参加科举?

  好在贾英也给他们这些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学子们,留了活路。

  照样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只是不考取八股文了而已。

  若是胸有国策,擅长政事,依旧有把握者,也可报名参加科举。

  那些读八股文读傻了的腐儒书呆子,想做官是不可能的。

  有能力者,到哪里都不会混得太差。

  贾英这道政令,虽然断了许多八股学子的仕途,但也没有一条活路都不留。

  科举学子落榜的威力,没有人比贾英更清楚。

  而那些自认为有大才的学子,很快也猜出了此次恩科科举可能考取的方向。

  估计是恢复往日唐宋之时,让他们在试卷上发表策论,自身对国事的看法。

  以此来取士。

  而与之变法的圣旨传出去后,也引起了许多士绅的不满和反对。

  但贾英将士绅分裂成两派的做法,取得的效果也是十分明显。

  有士绅反对,自然也有被震慑住,不敢反抗的。

  江南地区的惨状,如今世人皆知。

  就因为阻挠变法,整个江南的士绅都被屠戮一空,抄家灭族。

  江南那边推行的变法,更为激烈,直接强制没收土地,分田地给农民。

  大周其余各地的士绅们,也有不少人觉得贾英这道政令算是收敛了许多。

  至少没有强制没收了,改成赎买了。

  当然,若是有士绅敢继续反抗的话,肯定少不了抄家灭族,其名下“三五三”土地分给无地农民。

  依照贾英的性子,绝对干得出来。

  他不介意杀一个人头滚滚,血流成河。

  事实也是如此,大周各地发生了一些士绅带头闹事的,直接被安上与朝廷作对的罪名,诛九族。

  其名下的土地,也被分给了无地的农民。

  一时间,不少士绅皆是十分无奈的接受了贾英的这道政令。

  如果说责令士绅们退还土地,乃是大棒的话,那么贾英鼓励士绅去抢占蛮夷的土地,便是甜枣了。

  一手大棒,一手甜枣,直接让这些士绅们想反又不敢反,甚至有人内心期待着,大周早点开启征战列国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