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从科举落榜开始造反 第150章

作者:大秦阿冰

  而贾英和凌不疑二人,则是一前一后的拱卫着皇帝和皇后的圣驾。

  大军离开京城数十里后。

  大明宫,太上皇迅速召见了义忠亲王,雍王世子二人入宫觐见。

  “如今锦衣卫来报,皇帝已经离开京城,你们二人有何想法?”

  看着下方的孙子和侄孙子,太上皇面无表情的淡淡开口。

  义忠亲王当即拱手激动的说道:“皇爷爷,如今乃是天赐良机,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等了十数年,终于等到一个如此重要的时机。

  义忠亲王此刻感觉皇位已经在向自己招手,简直是近在咫尺,唾手可得。

  雍王世子却是沉声开口道:“启奏陛下,臣以为还需要再等上几日才是。”

  “等到雍顺帝彻底远离京城时,咱们再拨乱反正,皆时陛下重掌中枢,雍顺帝鞭长莫及,只能无可奈何。”

  太上皇听了,当即点头道:“你说的有道理,不过这几日咱们也不能干等着。”

  “大同,太原,榆林,甘肃,宁夏,固原六镇兵马皆在朕掌控之中。”

  “即刻起,飞鸽传信,让他们集结兵马南下,除了必要留守关隘的士卒外,全部南下,等皇帝进入关中或者蜀地之后,便大军围杀。”

  “最少也要将皇帝给围困锁死在蜀地或者关中。”

  太上皇此刻一副自信满满的模样。

  关中和蜀地因为秦岭的关系,关隘众多。

  无论是关中的函谷关,潼关,武关,大散关,萧关。

  还是蜀地的剑门关,阳平关,阴平关,皆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等到皇帝的圣驾抵达关中或者蜀地时,太上皇再突然发难。

  届时,最低都可以让大周一分为二,太上皇统治北方,雍顺帝统治南方。

  义忠亲王笑着道:“皇爷爷英明,六镇兵马出动,即便四皇叔身边有贾英和凌不疑二人,届时也是无力回天。”

  皇帝西巡就带了一万多一点的兵马。

  六镇大军围杀,加上还有关隘,耗也能耗死雍顺帝。

  雍王世子笑着补充道:“不仅仅如此,届时爷爷也会从蜀地出兵337,与大军前后夹击。”

  雍王这些日子在蜀地也不老实,早就听从了太上皇的安排,偷偷的招兵买马,筹集粮草。

  加上有着太上皇支持,届时整个蜀地的数万大军也能参与进对雍顺帝的围杀之中。

  蜀地与六镇大军前后围杀,足足有十余万大军,他们就不信了,雍顺帝身边那一万多人能逆天了。

  太上皇接着说道:“京城之中也不要忘记了,那皇城司,五城兵马司,禁军,京营,最好能收买过来,掌握在我们手中。”

  京城中这些人也足足有好几万了,算是一股不小的势力。

  义忠亲王分析道:“皇爷爷,皇城司是不可能被收买的,顾千帆那人乃是四叔死忠。”

  “五城兵马司,禁军,京营倒是可以尝试着收买。”

  “冯唐,程始二人被四皇叔提拔的时日尚短,归属感应该不强。”

  “京营之中,贾琏此人乃是出自荣国府,荣国府史老太君早已经明确支持我。”

  “甚至还不惜让她孙女贾元春做我的王妃,因此贾琏此人我可以试着收买过来。”

  “除了荣国府外,史家也已经暗中投靠我,他们二人在京畿附近军卫所也有上千士卒。”

  太上皇闻言,内心十分满意义忠亲王所做的一切。

  他并不反对义忠亲王偷偷的收买拉拢势力。

  太上皇笑着说道:“此次朕重掌中枢,再临九五之尊后,便立你为皇太孙。”

  义忠亲王闻言,又是一阵激动。

  虽然没有直接把他推上皇位,但义忠亲王也没有多想。

  由太上皇重新登基为帝,肯定比义忠亲王直接登基称帝要好许多。

  太上皇重返皇位,无论如何都不能算是谋逆,和义忠亲王是不一样的。

  因此,也能动摇许多人的反抗心理.

第一百四十三章荣国府,史家相继叛乱。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时间一连过去半月。

  西巡大军进入关中,抵达秦岭附近后,看见八百里秦川连绵不绝,贾英内心忍不住有感而发。

  “子舜依旧还是如从前那般,好文采。”

  雍顺帝此时从马车中出来透气,正好听到贾英在作诗,不由得赞叹。

  正在这时,后方的凌不疑上前拱手说道:

  “陛下,前方即将抵达骅县,如今天色不早了,得加快速度,赶在天黑之前入城。”

  雍顺帝点了点头,也没有多想。

  当日,西巡大军便进驻骅县。

  骅县位于蜀地汉中府下的一个县城,南边乃是剑门关,北边乃是阳平关。

  西巡大军抵达骅县后,雍王也早已经收到太上皇的飞鸽传信,让将领率领五万蜀军秘密的抵达了南门的剑门关。

  而六镇总督也和雍王一样,皆是收到了太上皇的密信。

  太原,大同,榆林,固原,甘肃,宁夏六镇,共凑了八万大军,一起南下,共同对付雍顺帝。

  八万九边大军此刻也已经抵达了陈仓县,随时准备进入汉中,占据阳平关,与蜀军形成前后夹击之势。

  与此同时,京畿附近的蓟州镇五万大军,也秘密的调动起来。

  大周九边重镇,除了辽东镇总督乃是凌不疑,无法拉拢。

  宣府镇袁崇焕也早已经暗中投靠雍顺帝之外。

  足足有七镇总督和兵马听从太上皇。

  荣国府。

  史老太君也已经收到了义忠亲王派人传来的密信。

  看完之后,贾母内心也是一阵激动。

  太上皇即将拨乱反正,再次重返至尊之位。

  这次机会,对荣国府可是千载难逢。

  只要押对了宝,站好了队,一个从龙之功肯定是跑不掉的。

  不仅仅如此,日后义忠亲王登上皇位后,靠着贾元春的关系,荣国府可就要成皇亲国戚了。

  “鸳鸯,去唤政儿来一趟。”

  看完密信后,贾母让人去唤贾政过来,共谋大事。

  不多时,贾政便抵达荣庆堂。

  “儿子见过母亲,不知母亲唤儿子前来可有何事?”

  贾政给贾母行礼问安过后,便下意识的问道。

  贾母看着这个小儿子,叹道:“政儿,老身要是没记错的话,你如今也有四十了吧?”

  贾政一本正经的回道:“回母亲,儿子如今正是不惑之年。”

  贾母悠悠说道:“人常言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你如今已到不惑之年,按理来说正应该是加官进爵,仕途大好的时期,可如今你沦为白丁,可知晓是何缘故?”

  这话却是让贾政不由得一阵疑惑不解。

  贾政挠了挠脑袋,问道:“母亲,儿子沦为白身,不是因为王氏那个蠢妇惹恼了如海吗?”

  贾母有些恨铁不成钢,继续问道:“那宝玉被罢官革职,永世不得袭爵,又是为何?”

  这话更是让贾政疑惑了,这些事情贾母应该心中知晓才是。

  贾母看着不开窍的儿子,恨声说道:“你如今已到不惑之年,想不到你依旧看不透这些事情` 」。”

  “这一切都是因为荣国府没人能撑起门楣,权势不足,远远不如先荣国公在世时,是个阿猫阿狗都能来欺辱荣国府一番。”

  “倘若你和宝玉是个中用的,能有先荣国公那般,那林如海和盛紘二人敢弹劾你和宝玉吗?你们父子二人何至于沦为一介白丁?”

  贾政此人虽然喜欢读书,但却是读成了迂腐的书呆子,只知做学问。

  却是不知人情练达即文章,世事洞明皆学问。

  倘若能明白这点,想方设法的往上爬,依靠荣国府的诸多资源。

  也不至于之前二十年,一直处于一个工部从五品员外郎的小官一动不动了。

  而贾宝玉条件比贾政更好,拥有荣国府,王家,薛家,史家,林家等诸多资源,却是更加的废物,不知上进。

  这父子二人一个整日和清客闲谈下棋,一个和丫鬟厮混,是一个比一个不如。

  贾政当即跪在地上,自责道:“儿子没用,没有父亲和祖父那般能力,让母亲失望了。”

  “不过好在琏哥儿是个中用的,如今已是一等国侯,日后说不定能成为国公,再次重拾祖上门楣。”

  贾政的话,让贾母别提有多郁闷了。

  贾母恨声开口道:“老身怎么就有你这么蠢的儿子?”

  “大房是大房,二房是二房,老身百年之后,你以为你们二房能跟着大房享福?”

  “以琏儿和凤辣子二人的性子,他们日后定然是要和你们分家的。”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留你二房在府里,难免会反客为主。”

  “皆是你和宝玉还有兰儿等人被赶出府中,你又该如何养活你一家老小?”

  贾政闻言,连忙摇头。

  否认道:“即便分家,琏哥儿也不至于不管不顾,多少会分于我二房田产店铺财物。”

  贾政自认为自己没做什么对不起二房的事情。

  王夫人害得王熙凤两次小产之事,他一概不知。

  但此事贾母却是知道一些。

  身为荣国府老祖宗,宅在后院几十年,贾母什么阴邪手段没见过?

  而且王夫人做的此事,她内心也是默认的。

  贾母一心偏袒二房,想让二房袭爵,继承荣国府。

  “老身就实话告诉你吧,你道为什么凤辣子忽然就不与她姑母来往了,态度大为改变?”

  “这一切都是你们二房做的孽,害得她两次小产,凤辣子定然是知晓了此事,才忽然疏远冷淡你们二房。”

  贾母无奈,只得将这些陈年往事都说了出来。

  贾政听完事情经过后,是又惊又怒。

  当即便是愤愤不平说道:“母亲,儿子早就说了就不该留那蠢妇的。”

  贾母摆了摆手:“现在你知晓你二房与大房的仇怨了?”

  “你就说说,你们二房在外面得罪了忠顺亲王,在荣国府内又得罪了大房。”

  “你还在幻想着日后会有好日子过?不落得个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下场,就不错了。”

  贾母的话,犹如晴天霹雳,让贾政是如遭雷击。

  贾政浑身颤抖,额头上冷汗直冒,对未来的日子也是感觉到了一片绝望,不知该如何是好。

  即便贾元春即将被义忠亲王给纳为王妃,只怕是也无济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