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太监:多子多福的我如鱼得水 第344章

作者:尘封一天

  与此同时。

  吕文焕所写的书信也被锦衣卫送到了蒙古军中。

  收到信的南宋降将们,一个个脸色变化不定。

  因为吕文焕在林尘的授意下,夸大了目前局势。

  说忽必烈身死,南宋调集了百万大军,在羽林将军林尘的统帅下,将他们这三十来万蒙古主力包围。

  只待粮草断绝时,便展开围剿。

  届时,他们这些降将定然没有活路。

  好在吕文焕与林尘将军有旧,特此写信让他们拨乱反正。

  若是功成,不但没有惩罚,反而有功!

  看完书信的吕文焕旧部们,表情不可谓不精彩。

  再结合最近消息封锁,粮草不济的情况,这些南宋降将顿时明白过来。

  原来是这样啊!

  要说这些降将,本就是墙头草。

  之前能毫不犹豫的投降忽必烈,如今也能在必死之局下再次反叛。

  林尘看着吕文焕旧部们的回信,心中安定下来。

  他的谋划,成了大半!

  *

  *

  *

  另一边,

  乘小船离开的贾似道,不过两日,就从丁家洲一路沿江而走,跑到了扬州。

  不得不说,这位促织宰相跑得倒是挺快的。

  反观被贾似道抛弃的南宋士卒,被蒙古大军一路掩杀一百五十里,死伤惨重!

  若不是林尘抄了忽必烈军帐,蒙古大军可一鼓作气,直扑南宋都城临安。

  即便如此。

  这个消息传到南宋朝堂,也引起轩然大波。

  “这贾似道丧师辱国,臣请斩此獠!”

  “陛下,需征调各地勤王之师,拱卫临安啊!”

  新继位的宋恭宗赵?不知所措。

  是的。

  宋度宗赵禥在得知丁家洲战况后,也不知是肝胆俱裂,还是沉迷酒色导致身体亏损严重。

  消息传回来后,直接暴毙!

  于是赵禥次子赵?在朝堂诸公的紧急拥护之下,坐上了皇帝位置,年仅五岁。

  因而真正能在朝堂说得上话的,乃是太皇太后谢道清。

  宋恭宗年幼,谢道清垂帘听政。

  这位太皇太后,倒是在南宋有几分贤名。

  不过南宋这一烂摊子事,谢道清哪怕是武则天、萧太后在世,也无济于事。

  在得知贾似道战败逃至扬州后,谢道清便下诏将其召回。

  只是贾似道称故拖延。

  看样子,这位促织宰相也知丁家洲之战,自己罪责甚大。

  谢道清望着吵成一团的朝廷诸公,脸色悲苦起来。

  下诏勤王?

  可南宋境内全都被贾似道嚯嚯干净了,哪还有兵丁可供抽调?!

  “陛下,臣请奏求和!”

  “是啊,只有求和才行。”

  此话一出,朝中大臣一致同意。

  不求和,难道继续打吗?

  见此,谢道清别无他法,只好遣陆秀夫持节北上,去与蒙古求和。

  同时,谢道清下诏调夏贵、孙虎臣等军将回京。

  贾似道对于夏贵、孙虎臣这几个坑了他的家伙,在上书奏折当中将丁家洲之战失利的黑锅全都扣在了他们头上。

  可如今局势。

  南宋除开这些人,也没有能战军将了。

  孙虎臣收到招领,倒是回到了临安。

  唯有手中把持数万南宋水军的夏贵不从,显然有二心。

  ……

第368章 陆秀夫求见

  朝会散去。

  得旨意准备出使蒙古求和的陆秀夫忧心忡忡,只好找来时任礼部侍郎的好友邓光荐,直叙心中悲郁。

  “如今朝堂诸公皆无战意,一心乞和,你说,某该如何?!”

  陆秀夫作为朝中为数不多主战派,提及此事语气带着不满。

  他很清楚蒙古乃一头恶狼。

  如今恶狼冲破篱笆,入了门院,自然就是要吃人的。

  反观作为屋主人的南宋朝廷,还觉得能割肉饲狼,苟延求生。

  在陆秀夫看来,若是不能力挫蒙古大军攻势,求和之事定然不可能成功。

  所以他对此行出使蒙古,不抱多少希望。

  邓光荐听闻好友的抱怨,长叹一口气。

  他如何不知这些事情?

  如今满朝文武,更多想得怕是待蒙古大军抵达临安,如何投降保命了。

  哪还有敢战之心?

  就说他邓光荐,有心殉国吗?

  邓光荐念想到一家老小,心中默然无语。

  当然。

  摄政的谢道清没光想着押宝在求和之上。

  贾似道在其数道圣旨之下,终于从扬州回到了临安。

  这位促织宰相本以为眼下朝中无人,他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却不想被过去政敌抓住丁家洲之战失利问责。

  更有新任左丞相陈宜中请奏宋恭宗,请杀贾似道以谢天下。

  类似弹劾贾似道的奏折不计其数。

  最后还是谢道清这位太后太后出面,以贾似道侍奉三朝皇帝的勤勉,怎能因一朝之罪责罚?

  再以杀文官,不符合本朝礼法为由,将贾似道贬黜为高州团练使,择日上任。

  兜兜转转。

  这位给南宋覆灭踩了好大一脚油门的贾似道,最后竟还能活下来。

  不过。

  在贾似道上任高州团练使的路上,被护送县尉郑虎臣所杀,也算是罪有应得了。

  待贾似道身死的消息传回来,无数受过其害的百姓拍手称快。

  然而。

  南宋朝廷这些天所做的事情,对于所面临的局势根本没有任何改善。

  至于被南宋寄予厚望前去乞和的陆秀夫一众,却听到了一些不一样的消息。

  “你是说,一个叫林尘的将军,率军突袭蒙古大汗忽必烈军阵,斩杀后断蒙古大军粮道,如今将三十万蒙古主力围困在了丁家洲东岸?”

  陆秀夫听着眼前士卒所说消息,瞪大眼睛,全然不敢相信。

  倒是这队南宋溃兵在这位朝廷大员面前唯唯诺诺,只敢点头称是。

  按照这队溃军所说。

  那位林将军正在集结当初贾似道所率溃兵,意图吃掉包围圈的蒙古大军主力。

  他们便是去投效林将军的。

  闻言,陆秀夫大喜过望!

  若真是如此,那朝廷还有救啊!

  这位林尘,林将军,当真是挽大厦将倾的国之栋梁啊!

  “且带本官去见那位林将军!”陆秀夫很是急切。

  至于原定的乞和之事,被其抛之脑后。

  再有林尘这边。

  这段时间他可没有闲着。

  做了两手准备的林尘,一方面招抚吕文焕旧部,一方面收拢南宋溃军。

  要知道,贾似道当初带来丁家洲的南宋军队,多达二十万。

  除开已经跑路的六万水师,尚有大量溃兵四散。

  所以,当他振臂一呼,短短数日之内,便收拢四万余人。

  林尘把这些人都交由卫青统辖。

  虽说南宋士卒战斗力感人,但聚在一起也足够壮壮声势了。

  于是,林尘麾下兵力迅速膨胀,眼看就要突破十万大关。

  “是时候了。”

  林尘看着沈炼等潜伏蒙古军中的锦衣卫发来的消息。

  没错,这段时日,缺粮的蒙古大军已经开始宰杀马匹充饥了。

  当然。

  不是没有想要突围跑路的蒙古军将。

  可在张横张顺两兄弟各率水军船队封锁江面,沿江巡视之下,根本无处可逃!

  要么,就继续往南宋腹地进军,靠劫掠地方补充粮草。

  可蒙古军中,无人敢做这个决定。

  特别是一些蒙古军将得知忽必烈死了,心思各异。

  也有不乏弃军而走,试图返回北方的蒙古贵人们。

  这些蒙古贵人大多是忽必烈亲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