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战三国从收编百越开始 第124章

作者:圣代新君

  “确实是个有才能的宗室。”

  “可我有个疑问,为何调任颖川郡守时,他要拒绝呢?”

  唐瑁苦笑道:“典军校尉何苦难为我,金刺史并未向我说起这些。”

  曹操展颜笑道:“我也是为汉室天下忧愁嘛。”

  “若是人人都是刘宗正(刘虞)一般,一心为国,天下哪来的乱子?”

  这一点,唐瑁深表赞同,刘虞确实牛掰。

  曹操又问道:“您今晚来这里,想必是为了金刺史之事吧?”

  “放心吧,此事以成!”

  “本初已经说服大将军,不日任命文书就将发下去。”

  唐瑁大喜:“不知该如何感谢中军校尉(袁绍)?”

  曹操凑近道:“有需要时,袁中军自会告知。”

  唐瑁替金茂连声应下。

第141章 荀彧想请荀攸走一趟

  豫州颖川郡颖阴县,荀家。

  荀彧十分无奈地叫来荀攸帮忙整理书信,戏志才的来信不多,反倒是金茂的来信都能装车了!

  虽说如今金茂就在九江郡,但不能操之过急把荀彧吓跑,写信就更加方便。

  以前一两个月一封信,现在一个月三四封信!

  金茂也不再像先前一般,疯狂舔荀彧,而是聊些家常,问问近况,顺便将极度缺文士的现状向荀彧诉苦。

  说实话,荀彧更能抗住先前的模式,反倒是现在这样频繁来信,荀彧扛不住了。

  “公达,我该如何回复金扬州的来信啊。”

  荀彧一边整理信件,一边很是烦恼道:“数年来信尚未停止,金扬州的诚意日月可鉴,可叔父尚未入仕,我如何能先入仕啊?”

  荀爽是荀家目前声望最高的人,荀彧要是先一步接受金茂的征辟,到时候,荀爽就没有退路,只能出仕。

  这种陷长辈于不义的行为,荀彧绝对不会做,可金茂从未中断的书信又让荀彧很不安。

  这事要是传出去,荀彧怕是要身败名裂。

  人家那么欣赏你,然后,你一点都没表示?

  就算要拒绝也得果断一点!

  这不符合儒士的行为准则。

  所以,荀彧非常纠结。

  换作以前,金茂还是个小卡拉米,荀彧还能当视而不见。

  如今洛阳那边传来消息,金茂马上就是名正言顺的刺史,再加上其可怕的综合实力,妥妥一方军阀。

  荀家虽为颖川望族,可不能跟袁家相提并论。

  袁绍袁术等人可以看不起金茂,荀家要是看不起,那真是灭族之祸。

  荀攸自然明白荀彧的烦恼,可他也没什么好办法。

  思来想去,荀攸提出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

  “叔父何不询问从祖父?”

  “他老人家见多识广,总比我们要有见地。”

  一语点醒梦中人!

  荀彧恍然大悟:“真是当局者迷!”

  “公达随我拜访从父。”

  荀攸摇头拒绝道:“叔父且去,我帮您整理书信,看看能否为金扬州出谋划策一番。”

  荀彧击掌道:“公达先整理,等我回来一起想点好办法。”

  荀攸颔首。

  …

  荀爽宅邸门口。

  荀彧仔细整理一番衣冠,面对这位叔父,不得不庄严一些。

  “荀氏八龙,慈明无双”说的就是荀爽,他表字慈明,世人尊号为“硕儒”!

  得到通禀后,荀彧穿过前院来到中堂。

  只见荀爽仰躺着,一手支撑头颅,一手拿住竹简,就着阳光看书。

  荀彧恭敬行礼后,就跪坐一旁安心等候。

  “文若来了。”

  荀爽看完竹简,拿起刻刀在一卷新书简上刻写着什么,头也不抬地询问:“有何事?”

  荀彧再次一礼道:“禀叔父,这些年扬州刺史一直未曾中断写信。”

  “从最早时二三月一封信,到如今一月三四封信。”

  “我尚未回复一封信,不知该如何办,特来询问叔父。”

  荀爽停下刻写,抬头看向荀彧。

  这个身具大才的侄儿,荀爽自然时刻关注着。

  作为上一辈的天才,荀爽非常清楚作为这辈的荀彧不会说些无用的话。

  联想起几年前,荀彧委托好友戏志才前往乌伤县未归,如今已经成为金茂手下重臣。

  很快,荀爽就想明白荀彧想说什么了。

  “倒是我耽误了你们的前途啊!”

  荀爽又是叹息又是语重心长道:“伱们不必因为我而有所顾虑,若是真觉得扬州刺史乃明主,就去投靠吧。”

  荀彧下拜,并未道谢。

  “叔父,还请教我。”

  荀彧问道:“何为明主?”

  这倒是把荀爽给搞懵了,这不像是荀彧的作风啊。

  不过,荀爽还是非常认真地进行思索,荀彧学习的经书足够多,荀爽也不准备用那些陈旧话语来解释。

  “若是天下太平,整个天下唯一的明主,只能诞生在一人之上!”

  “若是天地分崩离析,英雄就会层出不穷,明主自然流落人间。”

  “当今天下动荡,能够选贤举能,安定一方也算是小有成就,可还算不上明主。”

  “若能匡扶汉室,扶大厦于将倾,明主也!”

  荀彧下拜道:“多谢叔父指教。”

  荀爽问道:“在你看来,扬州刺史可是明主?”

  荀彧摇头道:“我看不出来。”

  荀爽不由好奇,问道:“为何?”

  “观其言不知其行,如雾里看花,不真切。”荀彧说道:“一切都要亲身体会方可知。”

  荀彧赞赏地看着荀彧道:“去吧,你也该出去游学一番。”

  不料,荀彧满脸纠结道:“叔父不知,扬州刺史有个不良嗜好。”

  荀爽看了眼荀彧白净的脸庞,又看了眼其身上白色纱衣,若是点上朱唇,美艳不可方物!

  再联想到金茂宗室之后,荀爽不由地表情怪异。

  荀彧立马明白荀爽在想什么,立马否认道:“非是龙阳之好!”

  实在是刘邦遗传下来的坏习惯,两汉加一起二十几位皇帝再加上近百位强大的诸侯王,一小半都有这个不良嗜好。

  这不是遗传,都没人信!

  可荀彧越是解释,荀爽越是觉得就是如此。

  “既然如此,文若请求相识好友前去不也一样?”

  “我听说你广交好友,有三五个知心之人,何不请求他们代为观察,难不成你们只是泛泛之交?”

  荀彧更加纠结了:“叔父不知,扬州刺史不良嗜好就是这个!”

  荀彧将戏志才去往乌伤县的经过大概讲述一遍。

  “当时,扬州刺史还只是代理县令,却也敢扣留志才不放,如今…”

  剩下的话不用说,荀爽也明白,不由地大乐:“竟还有这般趣人。”

  又能治理地方,又能行军打仗。强留人才不好,却恰恰说明识人善用,求贤若渴。

  荀爽玩笑般说道:“依照文若这般说,扬州刺史确实是个人物,将来成就不可限量。”

  “我曾听闻典军校尉曹操被汝南名士许邵评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文若觉得扬州刺史何如?”

  荀彧想了想,道:“不好评价。”

  荀爽点头道:“那就说明,在你心里,扬州刺史已能与典军校尉曹操相提并论。”

  荀彧不置可否。

  “我听说扬州刺史才19岁,比你还年轻!”

  荀爽叹气道:“他还未成型,若是有人能匡弼其走正道,绵延大汉气数之人,必定是他!”

  “文若,你不必担忧家族之事,我尚在,还能为你们撑起一片天。”

  荀爽建议道:“去吧,我相信你能扶正扬州刺史,令其走上正道!”

  荀彧下拜道:“叔父见谅,我尚未做出决定。”

  “那你可还有疑问?”荀爽也不强求。

  “没有了。”

  荀彧告辞。

  荀爽却说道:“我听说你跟荀攸关系很好,荀攸早慧,不如让他替你前去。”

  “一来,你也相信荀攸。”

  “二来,即便荀攸投效扬州刺史,也没什么大事。”

  荀彧仔细想了想,便应下道:“喏!”

  出了荀爽宅邸,荀彧长出一口气。

  荀彧做不出决定的原因在于,他是荀家下一任家主。

  荀爽年纪大了,随时都可能去世,到时候就要荀彧来挑起大梁。

  荀彧就算再想去,也是不能直接投效金茂,这将视为整个荀家一起投效。

  这是不可行的一件事!

  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从来都不是大家族的生存处世之道。

  荀爽自然也看出这一点,所以才有荀攸代替荀彧的说法。

  对此,荀彧很是意动。

  荀彧家。

  荀攸已经将各类书信整理完毕。

  有关政事的内容放一起不多就五卷其中还有四卷来自戏志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