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战三国从收编百越开始 第121章

作者:圣代新君

  现在距离这么近,是不是可以把荀彧招揽过来啊?

  以他现在的实力地盘,荀彧总能看一眼了吧?

  “志才,帮我写一封信!”

  戏志才非常清楚金茂的想法,不由得泼冷水道:“主公,文若自有主张。”

  “若是他愿来,自然会来。”

  换而言之,不愿来,强行绑来也没用,就跟孙策一样。

  顶级人才都很有个性。

  金茂脸又垮了,道:“志才啊,你要是不能给我找个人来管九江郡。”

  他直勾勾地看着戏志才。

  后者知道,这是赶鸭子上架,要他管!

  戏志才眼珠一转,道:“主公,九江郡刚经历战乱,光凭几个文士如何能治理得了?”

  “除此之外,您是否想过,万一山贼强盗再度横行,百姓又该如何安心种地?”

  金茂觉得很有道理,示意戏志才继续说。

  “主公请看!”

  戏志才来到堪舆图前,指着九江郡四周。

  “如今九江郡已成一片赤地,四周各州郡也没好到哪里去。”

  金茂不断点头,北边豫州盗匪之患还没平息,东边徐州黄巾又重新闹起来,西边庐江郡刚经历大战肯定也有诸多匪患。

  南边丹阳郡就更不用说了,祖郎根据地的山越不好好处理,还能再爆发一波大乱。

  看起来,九江郡完全被孤立。光靠流民想要恢复生产,同时又恢复民生,难如登天。

  就算土地再肥沃,不能跟会稽、豫章、吴郡三地连成片,将来发展起来,也将是别人嘴边的一块肉。

  当然,戏志才还没想到那么远,他只是凭借直觉,以及不想跟社畜一样当牛做马,才往这方面去思考。

  “主公,您觉得九江郡实行屯田制如何?”

  戏志才提到的屯田制在西汉时期就大规模运用在四方边疆,对于会稽郡来说也不算稀奇。

  因为金茂现在兼任的会稽郡南部都尉,一开始设立时,本质上就是个屯田官。

  永宁县和东冶县就是这么建立起来,发展到现在的规模。

  不过,西汉那时候并没有形成相应的经济社会制度,第一个实施屯田制的人是曹操。

  眼下曹操还在洛阳当议郎,所以,戏志才提出的屯田制也算是因时因地制宜。

  “细说!”

  金茂对历史不懂,但对屯田制很感兴趣。

  戏志才行礼道:“先请主公见谅,这个制度我也是刚刚想到,还不完善。”

  金茂肯定道:“没关系,多大点事。”

  戏志才这才开始将心中所想大致托出。

  也就是在金茂原有的合作基础之上,再加一条。

  “所有土地归主公您所有,不论士卒、俘虏、百姓全都只能获得一定比例分成!”

  戏志才又根据各阶层福利待遇不同,分成比例也不一样。

  士卒最高,能有4-5成,耕战期间包吃住、包分配,偶尔还包配偶。

  百姓其次3-4成,包吃住、包分配。

  流民包吃包住,五年内不参与分成,五年后看情况分配田地屋舍。

  俘虏,戏志才原定是终身不参与分成,金茂觉得太过于残忍,应该给他们一点希望。

  最终,俘虏按照投降态度,分为四个等级,从五年到二十年不等。

  并且俘虏的后代与流民同等,若是一家子都是俘虏,可以累计缩短年限。

  比如父子二人都是二十年,父亲苦干十年死了,这十年可以加给儿子,也就是说,儿子只需要十年就够能获得百姓的身份,反之亦然。

  此外。

  二十万流民按照军队一样,编成四个区,分别设立一名田官。

  每个区五万人,编队到什伍,按照军事管制,要遵守军法。

  这就有两个好处。

  一、不耽误耕种,甚至比百姓种地还好使。

  二、将来有大量的兵员可以随时招募,只要经过简单训练就能成为普通战力。

  将来,万一有敌寇入侵,攻破九江郡都无比困难,可以给后方三郡形成良好的缓冲地带。

  “妙啊!”

  金茂赞叹:“志才,你不亏是吾之子房啊!”

  这次戏志才欣然接受这个称呼:“多谢主公夸奖!”

  “不过,我倒是还有个问题。”金茂犹豫道:“丹阳郡怎么办?”

  丹阳郡刚好卡在豫章、吴、会稽、九江四郡中间,如鲠在喉。

  再加上丹阳郡守周昕态度良好,金茂实在不好意思,现在就翻脸赶人走。

  戏志才笑容危险道:“主公,不可因小失大,有些时候,仁慈会伤到您自己。”

  金茂还是很犹豫道:“周昕不是敌人,我对他下不了手。”

  戏志才非常欣慰,跟着这样的主公也就不用担心,狡兔死走狗烹的结局。

  “既然如此,主公就给周昕一个机会,看他能不能把握得住。”

  戏志才建议道:“我等也可以在丹阳郡回收一些无主之地或者荒地,实行屯田制。”

  “吸纳原祖郎所部山越以及附近百姓,依照九江郡例进行屯田。”

  “若是周昕乖乖顺从照做,一切好说,若是不从…”

  金茂伸出右手往下一斩道:“驱逐或杀之!”

  戏志才恭维道:“主公英明!”

第139章 庐江郡

  庐江郡治舒县。

  陆康已经64岁了,在这个时代绝对的高龄人士,比金茂两个爷爷年纪都大。

  跟普通老人不同,陆康头发灰白身体却很健壮,去年还诞下一子,取名陆绩。

  经过几个月的大战,刚刚歇下来,陆康就感觉到力不从心,就连面对漂亮的妾室,都变得有心无力,化主动为被动。

  过去几个月精力消耗过大,陆康就将诸多政务丢给周家处理,他则逗弄幼子,偶尔再展现一把男人雄风。

  日子过得非常惬意。

  这天。

  “金刺史将要来庐江郡拜访?”

  “可知是有什么事?”

  周杰如实回陆康道:“禀明府,金扬州欲谈庐江郡屯田一事。”

  顿时,陆康十分生气:“简直胡闹!”

  这些日子,九江郡轰轰烈烈的屯田行动,不只是扬州六郡,就连附近几州都闹得沸沸扬扬。

  不管金茂如何向上申辩,他一个还没下发正式任用文书的人这么干,实在过分。

  守城剿匪,陆康、周昕是非常支持的,都上表为金茂说话。而且九江郡人都快打没了,屯田确实是快速恢复的好办法。

  那些不赞同的人,无非是周围几郡犯红眼病的某些人。

  明眼人都看得出,等金茂消化掉九江郡,不是诸侯胜似诸侯。

  到时候,就算金茂没有实际名义,想要撤换他也不容易。

  陆康生气的点不在于这,而是庐江郡在他八年多时间的治理下,风调雨顺,百姓和士族和谐共处,完全不需要什么屯田制来制造矛盾。

  这是政见上的不同!

  周杰小心翼翼说道:“明府还需早做准备,我听说丹阳周郡守因迟迟不肯施行屯田制,已经遭受来自金扬州莫大的压力,怕是不能久任。”

  “他岂敢?!”

  陆康又惊又怒,不由地又想起这段时间,王朗和盛宪所说的话。

  “难道…”

  陆康立即将不该有的念头挥出脑外,对周杰说道:“多谢提醒,我会早做准备。”

  次日。

  陆康没等到金茂,反倒是等来了王朗。

  自从大战结束,王朗就想借机上任会稽郡守,却遭金茂强行留人,要王朗在九江郡帮忙实行屯田制。

  王朗怎么可能答应,一气之下就来到庐江郡。

  老家肯定回不去,去洛阳告状,王朗又怕半路被豫州盗匪给杀了,索性来庐江郡给陆康上眼药。

  奈何陆康油盐不进,就是不听王朗胡说八道,反而斥责其为什么不去帮金茂的忙。

  王朗以超出职责的理由回绝。

  陆康也就不再多废话,也不再接见。

  今天接见王朗,显然陆康还是受到消息的影响。

  “拜见明府。”王朗姿态放的很低,以下级面对上级的礼仪对陆康行礼。

  “王太守是要陷老夫于不忠吗?”陆康起身侧让,不受这礼。

  王朗哭丧着脸道:“一介丧家之犬,有何颜面自称太守。”

  陆康沉默。

  王朗也没再恶心人,道:“我今日前来,乃是为金扬州之事。”

  “我听说金扬州欲在庐江郡行屯田制,此事有违律法,还请陆太守务必拒绝!”

  陆康不置可否道:“我自有分寸。”

  王朗不再多劝,与陆康谈经论典,一直到夜幕降临才离去。

  陆康很反感王朗的做派,却很欣赏王朗在经书方面的才华,不由地叹气:“有才华的人不体恤民情,体恤民情的人又不治经书。”

  “年纪轻轻就身居高位,并非好事。”

  陆康决定,要给金茂好好上一课。

  又过了两天。

  金茂在八百骑兵护卫下,来拜访陆康。

  八百骑兵皆是亲兵卫,且三百多匹战马,是在祖郎手中缴获得来。

  郡守府大门洞开,陆康带着九江郡文武以及各望族代表迎接,这是给金茂最高规格的礼遇。

  “陆太守费心了。”

  金茂赶紧下马步行过来,拱手道:“见过各位。”

  众人纷纷回礼。

  只有陆康不轻不重的刺了句:“金扬州不必如此,礼不可废!”

  金茂扭头跟戏志才对视一眼,都感觉到这趟不会太顺利。

  一番寒暄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