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界危在旦夕 第508章

作者:通吃

舷窗外,四台六百马力活塞发动机冒出一股黑烟,随即启动。由于机体终究还是不大,滑跑不到千米便抬起机轮,缓缓升空。

三十几名乘客度过超重感的不适后,确认自己已在天空飞行。‘客-2’先飞往法国,然后沿着南欧向东,进入土耳其和伊拉克。

飞机只在白天飞行,入夜后将在机场宾馆休息。飞行全程犹如一场跨越欧亚的旅行,沿途俱是惊艳的异域风光。

途径波斯湾时,飞机降落在‘后世’科威特。不过当前没有这么个国家,此地出现大量来自中国的建筑工人在修建港口和城市。

沙漠中建城的壮举让卡巴耶娃等人颇为惊讶。客机乘务员充当导游般解说道:“中英法德四国去年达成共同开发波斯湾的协议。

波斯湾周边将化作国际共管区,由四国联合派遣军队和官员进行管理,同时开发当地资源。”

卡巴耶娃忍不住问了句,“那么当地人呢?”

“波斯湾周围都是沙漠。当地只有些非常落后的中东牧民,人口非常少,也没有形成国家。国际社会将以人道主义方式给他们带去文明。”

现在可没有沙特之类的狗大户,只有些蒙昧的部落,靠打劫为生。

欧洲来的乘客对此表示默然,只有两个英国姑娘大声赞叹。卡巴耶娃是俄国人,她下意识的明白事情的真相。

说什么文明,俄国开拓中亚和远东可不就是类似手段么。

卡巴耶娃是地理老师,她很清楚波斯湾的地理位置和重要性,也知道此地已经有盛产石油的传闻。

唯一令人不满的就是俄国不能插手此地。

乘务员还随口提了句,“考虑到各国工商业高速发展,黄金储备越来越难以适应贸易需求,中英法德四国有意换一种硬通货作为货币锚定物。”

涉及经济学的概念,客机上的乘客大多不明所以。乘务员自己也是转述报纸上的新闻而已,却足以令人深思。

这是比战争更大的新闻,本质是黄金作为硬通货,数量太少。工业生产力在‘未来科技’的刺激下正掀起剧烈爆发,金本位越来越无法满足国际贸易的需求。

中英法德打算坐下来好好谈谈,一来联手控制中东,把尚未凝聚成型的狗大户踢开,也踢开美国,自己搞一套石油货币。

美国马可世军政府对此极为愤怒和惊惧,这比中英联手更为可怕。在事实上将目前主宰世界的四个欧亚大国从经济上捆在一起,美国将毫无反抗能力。

届时不用英国打过来,美国也将被孤立。

目前四国尚未谈拢,原因是四家未能就石油份额以及货币权重谈拢。英国想凭借自己当前无可匹敌的工业实力占据一半的话语权,中法德坚决不答应。

法国想拉意大利进来,德国要拉奥匈。中国就拉日韩和东南亚一大批小弟摇旗呐喊,表示要按人口数量分配――另外三家都骂中方不要脸。

但毫无疑问,四国都想快点推进石油货币体系,并加深彼此将的联系――锚定货币,共享市场,顺便将美国干死。

美国是大英的敌人,要不是这个忤逆的不孝子,‘日不落’的大英何至于落得二流国家的境地?

美国是法兰西的敌人,要不是这忘恩负义的王八蛋,法国在欧亚的殖民地何至于被拆的七零八落?

美国是德意志的敌人,两次世界大战都是扬基佬在背后给英法俄输血且最后出来占便宜,否则德国佬何至于功败垂成?

美国还是中华文明圈的敌人,要不是这个自称‘新罗马’的强盗蛮横插横手,中国早就称霸东亚,冲出西太,傲视环球。

别的事都好商量,无非是钞票赚多赚少,但美国佬必须死!

在科威特城停留时,卡巴耶娃能在城内的宾馆望见港口方向彻夜不熄的灯火,那是数万从中国来的劳工正加班奋战。

乘务员的小道消息表示英国曾经希望拉印度劳工来搞建设,但发现无论组织还是纪律远不如中国建设队伍。

印度目前还只是个地理名词,言语风俗千变万化,英国只能从占人口不到百分之二的锡克族征兵,人力资源远没想象中那么富裕。

只有文化语言统一的中国才能随随便便调个几百万人口出来。

虽然沙漠干活很辛苦,但总比在田地里刨食强,受训的建筑工人可是天然的优质兵员和建设者。干完活就可以直接在中东继续搞开发。

住了一夜,卡巴耶娃的旅程继续向东,穿过伊朗和印度抵达缅甸的曼德勒。这座城市非常简陋,去年才被中国控制,倒是符合欧洲人对东亚的想象。

这里冬天依旧温暖潮热,树林四季常青。从寒冷西欧来的乘客必须换下冬装,穿上舒爽的夏装。

到了曼德勒,卡巴耶娃才知道自己必须被隔离半个月才能继续前往昆明。因为一场流感疫情正在全球肆虐。

按乘务员的话,“不用担心,这场发生于1918年的美国大流感已经度过其巅峰期,病毒的毒力正逐渐减弱。且目前各国都开发出疫苗,确保降低其危害。”

美国大流感?

欧洲来客闻所未闻。

“你们没注意到这两年各国都加强了防疫吗?好吧,这两年到处都在打仗,也许你们真没注意。但其实有一场比战争还可怕的流感从美国爆发,席卷全球。”

客机乘务员来往欧亚,消息灵通,确实能说出些别处听不到的惊世消息。

“现在世界人口才十八亿,但据说有超过五亿人口感染了这场来自美国堪萨斯州的流感,死亡超过一千万。”

“英媒曾经报道过,说这是来自‘地狱的病毒’,很可能是美国马可世军政府企图颠覆世界而创造出来的可怕生物武器。”

“目前各国都强烈谴责美国军政府,要求派出调查团前往堪萨斯州的芬斯顿军营进行病毒溯源。美方已经断然拒绝,非常心虚。”

“报纸上说,若非各国防疫反应快,这场美国大流感造成的感染数和死亡数都将翻倍。可就算如此,它造成的危害也是前所未有的。”

“中国为了防疫,不得不关闭了一半的对外口岸,且严格执行隔离措施,免得疫情在国内爆发。可算如此,我们也承受了不小的损失。”

乘务员的话让来自欧洲的乘客莫名恐慌。

有人联想起去年所知的不少流感死亡事件,随后痛声大骂美国佬太过卑劣,制造了天灾般的疫情。

就连卡巴耶娃都心头惶惶,她同样回忆起去年在圣彼得堡发生的诸多不幸,包括她的亲人死于来历不明的流感。

高烧、头疼、咳嗽、脸色发青、肌肉酸痛、食欲不振……当乘务员谈及感染美国大流感的症状,所有乘客无不心惊肉跳。

对于有意识防疫的各国来说,这场来势汹汹的恶性流感还算可防可控,但对很多落后地区来说,这就是天灾。

非洲的冈比亚,流感抹掉了大部分村庄的痕迹;在印度德里,有的火车离站时车厢上还全是活人,到站时却满是尸体;

南非开普敦一位幸存者回忆,他下班搭乘公交车回家的路上,亲眼目睹了车厢里6人死亡,包括司机……

“听说美国的状况不太妙,因为其军政府正在大规模征兵。可怜那些年轻人聚集在军营中,毫无防备的就感染上恶性流感,并在几周内痛苦死去。”

“英媒报道说美国的医院挤满了人,医护人员都在逃散。大批病人得不到照顾,只能眼睁睁的等死。”

“现在欧亚各国都在讨论如何对美封锁,包括限制其人员和货物进出。中国目前划分出少数几个中转地,专门执行对外商贸和人员隔离。”

乘务员末了还得意的加了句,“各位放心,目前各国中,中国是执行防疫做的最好。大批军队在负责边境管理。相比之下,欧洲真是表现的无所谓。

你们即将踏入伊甸园。”

第73章 潮热的……

二月的曼德勒,气温已经稳定在二十四度以上。空气潮湿,偶尔闷热。

卡巴耶娃换下冬装,穿上清凉的长裙,撑着一把油伞,沿着伊洛瓦底江的河岸缓缓散步。

江面上,几艘突突冒烟的蒸汽船大煞风景,拉着木材煤炭之类货物在水面移动。

对面江岸更是耸立几根烟囱,去年建立的炼铁高炉冒着黑烟,蒸汽动力的鼓风机发出呼呼动静,日夜不停。

隔离区的栅栏外是成片农田,瘦小的当地农户在准备春耕。

几头黄牛和一台蒸汽拖拉机作伴。每当那暴躁的机械启动,可怜的黄牛会哞哞叫喊,撩蹄逃散。

不过那台恼人的蒸汽拖拉机坏了,修理工绕着它忙上忙下。十几个孩童围成一圈,上午等到下午,就为看它重新启动,犁地破土。

相比耕牛拉动的单刃铁犁,蒸汽拖拉机带动的犁刀有至少七八道刃口。对辛劳的农户来说,看它轻松的翻开泥浪,有种畅快和愉悦感。

但对卡巴耶娃等欧洲人来说,中国入侵了这片宁静祥和的土地。工业文明的毒雾和污水将淳朴憨厚的农户变成市侩急躁的乡巴佬。

曼德勒的炼铁厂只有高炉,是最普通的冶炼设备。它的技术含量不高,工人只需短期培训就可以大规模普及。

中国国内就在几乎每个市都建类似‘五小企业’。虽然不能出产优质钢材,但生铁熟铁的批量供应好歹普及了铁制工具。

曼德勒也没能例外,已经按照中国的方式展开建设。学校,医院,工厂,政府,神秘而荒蛮的亚热带风情被摧毁的一干二净。

卡巴耶娃向隔离区的管理员抱怨炼铁厂的噪音,还问为什么不能保持缅甸这片亚热带净土的自然风貌?

相比大半年都处于冰天雪地的圣彼得堡,潮热的缅甸给欧洲女人带来潮热的心情。她喜欢翠绿的森林,以及稍加运动便汗津津的气候,讨厌炼铁厂的废气和污水。

管理员是中国人,很年轻,会点英语。他解释了一番工业化的好处,也承认炼铁厂没把污水和废气排放管理好,却又拿出一叠报纸向卡巴耶娃询问……

“俄国每年有一千多万吨的钢铁产量,为什么高加索的农民还用木犁?”

卡巴耶娃被问的手足无措,她怔怔许久,没料到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年轻人会知道俄国的高加索,更没料到对方会反问农民和木犁的话题。

高加索的农民在用木犁吗?她支吾着,思索着,最后有些羞愧的摇头,表示自己对高加索并不了解,无法回答。

可那位中国管理员却搬出了更多的报纸和书籍,追着卡巴耶娃询问关于俄罗斯的社会人文,地理风俗。

这年轻人有张红扑扑的脸,总是带着问题出现。

若是在圣彼得堡,卡巴耶娃会猜测对方是否在追求自己。可在这潮热的曼德勒,他只是个勤奋好学而已。

在年轻人的笔记本上没有情诗和散文,没有华丽辞藻和优美格言,倒是记了些炼钢炼铁,养猪种菜,历史地理的内容。

未亡人对这些没兴趣,倒是愿意跟这年轻人聊聊普希金和屠格涅夫。可她的美貌和成熟抵不过知识的魅力。莫名……挺失落的。

年轻人引用了上抄来的一段话,“中国已经有很多人在研究政治和战争,因此我应该学习自然和社会科学。至于艺术之类的,也许我的孩子有机会学习。”

此刻,卡巴耶娃才意识到自己面对的不是什么荒蛮土著,丛林野人,而是很特别的群体。其智慧一点也不比自己差。

曼德勒的隔离营有四五百名来自欧洲的人员,管理员也上百人。

他们除了每日照顾隔离人员的吃喝拉撒,但凡有空就组织起来学习,时刻忙碌,彼此督促,生活充实,不愿浪费一丝一毫时间。

“现在机会很多,只要努力读书实践,总能出人头地。”

“报纸上说‘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国家有很多地方等着我们去建设。”

“昆明去年新建七所中专,两所大专。今年录取名额将多一倍。只要通过七月份的全省统考,我就能去进修。”

“广播里总是说,一个人的命运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现在历史给了我们机会,就要抓住。”

积极而进取的言语颇能打动人心,卡巴耶娃忽而觉着陌生的中国年轻人散发自信的魅力。对方总是很乐观,对未来充满希冀和向往。

相比之下,想要复仇的卡巴耶娃带着寻死的灰暗心理。她本以为见到中国人会满腔怒火和恨意,可实际上她提不起多少力气。

大概是亚热带的潮热天气叫人懒洋洋的,叫人忘记来中国的任务。面对求知好学的中国年轻人,卡巴耶娃很难端起高高在上的俯视架子,缺乏心理优势。

隔离区附近有工厂,还有军营。每日除了炼铁厂单调乏味的机械声,就是军营的号声和呼喊有些看头。

缅甸很穷,生活条件恶劣。英国势力撤离后,留下的缅族势力孱弱无能,很轻易就被潮水般涌入中国移民占领基层。

这种占领绝不是平静的民族融合,反而带着浓烈的血腥味。背后制定政策的周青峰根本不相信不同民族和种族间有绝对的平等。

从‘后世’美国种族矛盾,南斯拉夫解体,中东乱局,哪怕中国自己的经验,所有实例都证明――主体主民族若是失去绝对优势就等着国家分裂吧。

为了子孙后代少些麻烦,‘圣光’自然要强势推行同化政策。

在卡巴耶娃看来,军营中二十四小时热热闹闹。

来自缅甸不同地区和族群的青壮人口被塞进来接受熔炉般的军训。他们将被抹去原有的身份识别观念,统一接受中华文明圈公民的新身份。

这其中不仅仅有男兵,还有数量不少的女兵――提升女性地位可以有效拆解保守的旧有社会体系,因为男人没办法自己生孩子。

英雄的孩子需要有英雄的母亲,工业化需要男女平等。

当年轻女性被征召起来受训,东南亚的顽固势力开始还毫不在意,但用不了多久就惊恐发现社会变化的速度超乎想象。

不加入到中国主导的体系中,年轻人连老婆都找不到。这对强调传宗接代的地方豪强而言是毁灭性打击。

卡巴耶娃的亡夫是沙俄军官,自然少不了观察军营里的中国军人。她很惊讶的发现中国的军官没什么架子,丝毫不介意跟士兵一起摸爬滚打。

没有特供伙食的军官餐厅,没有开舞会沙龙的将校俱乐部,没有不可逾越的上下尊卑,能看到连排军官端着餐盘跟士兵一起蹲在训练场的土坎边谈笑吃喝。

看着很是土气,但实战中……

隔离营里有英国人,传回欧洲的战报也显示大英的澳新军团就在这支土里土气的军队手里连吃败仗。少不了有人对中国军队评头论足。

“知道吗?澳新军团在曼德勒跟中国训练的缅甸军队交过手。”

“你说的是汉密尔顿中将指挥的澳新第一军吧,他们打的很顽强。”

“算了吧,那就是一场灾难。澳新军团被招募后缺乏训练,又不适应亚热带雨林的气候,对地理环境一无所知,缺乏军事情报,三个月损失两万兵力,不得不退回仰光。”

“我之前很不理解大英为什么放弃东南亚,可来了这里后不得不承认,这鬼地方适合旅游,但不适合作战。”

卡巴耶娃没参与男人们的争论,但来中国前看过部分英媒的报道。有说澳新军团英勇顽强,也有说整个东南亚的战斗完全是灾难。也许两种观点都正确。

就伊洛瓦底江两岸的地理环境来看,这里常年植被茂密,温热多雨,压根不适合大规模部队行动。

由于道路条件差,后勤补给困难。雨林作战注定以营连级轻步兵为主,重武器根本施展不开。缅甸军队肯定占些便宜。

澳新军队则缺乏‘天时地利’,完全违背‘兵力分散,火力集中’的战场原则,被困在大城市和主要交通干道周边难以动弹。

如果缅甸军队还是历史上那般弱渣也就算了。可他们接受中国教官训练,强化了重机枪和轻型火炮。班级小队还有火箭筒加强。

在隔离营附近能看到去年被缅军游击队摧毁的澳新军团碉堡。

水泥工事外的壕沟还没填平,被修缮后的堡垒成了当地人的谷仓。上头留有十几个无后坐力炮平射造成的破口,可以想象驻守其中的澳洲土佬被打的有多惨。

卡巴耶娃的亡夫曾在信中描绘在远东跟中国军队交手的场面,言语中令人印象深刻。

“中国人总是利用黑夜和地形摸到我们阵地外,甚至可以苦苦忍受寒冬,潜伏十几个小时,纹丝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