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界危在旦夕 第469章

作者:通吃

列宁则向德国保证,夺权后将建设从巴库到巴统的输油管,通过黑海到罗马尼亚,向德国敞开供应石油。

德国为了石油的事烦得要死,现在它的主要石油供应还靠中国控制的‘加利福尼亚标准石油’。

之所以急着搞‘高压输变电’,本质还是德国‘多煤缺油’。

相比之下,中国原油产量从原来的几乎为零,一路跃升到年产两百万吨。从美国搬来的石油开采和冶炼设备基本建成,并努力进行国产化。

这产量虽然还没办法跟美国的年产超过三千万吨比,但好歹能满足中国自己的大部分需求。

没有石油就没有现代工业。巴泽尔一世恨不能一路吞并捷克、奥匈直到罗马尼亚,然后把军靴踩到波斯湾去。

现场三方笑意融融,背地里各有算计。中德对俄早有协调――沙俄不好,苏俄更不好,谁弱帮谁。

其实俄国现在想造反党派不仅仅有俄共‘布’,乌七八糟的人员特别多。俄共就还有个搞资产阶级改良的‘孟什维克’呢。

对于这些党派,中德都进行接触,并给与必要支援。目前来看,列宁指挥的‘布尔什维克’势力最强,但没有压倒性优势。

按照‘圣光’内部意见,中俄在东北的边境线恢复到《尼布楚条约》时期是远远不够的――俄罗斯就应该是个欧洲国家,中国的边疆应该拓展到北极圈。

俄国在亚洲的部分压根没啥人口,中亚的几个‘斯坦’还是贫穷落后的部落,这些地区却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天与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

没道理把这些留给毛子。

德国则想把边境线推到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一线,中间留毛子当缓冲带就行。其他的就各看本事去抢,谁抢到就是谁的。

对德国佬这种想法,‘老夫子’的评价是‘修理工巴泽尔阁下脑壳有包’。

中国抢的都是人口稀少的落后地区,或原本就是中华文化圈辐射范围。国家有足够体量和文化优势,对这些地方的改造成本很低。

可东欧早就形成民族国家意识,人口又多,怎么可能融入德国?其改造成本极高,光是语言就好几种,根本没法同化。

‘老夫子’给德国开的药方是跟法国和解,建立‘欧盟’。除此之外真没别的好路子。想靠战争扩展边疆的想法在欧洲压根行不通。

光是个‘大波波’就够巴泽尔头大了。

但中德目前属于‘不是盟友的盟友’,紧密合作才是正经。德国佬要朝错误的方向跑,中国若是贸然去劝,巴泽尔说不定还不高兴。

所以王外长只是笑笑,不多说话。

巴泽尔一世则意气风发,“各位。这座输变电站无意是巨大进步,但它实在没什么好看的。随我去附近的装甲兵训练场吧,看看德意志最先进的装甲战车。”

第06章 浩劫将至

大概是当太久的修理工,巴泽尔骤然当上皇帝后有种心态失衡,倾向于好大喜功。这种心理开始还无人察觉。但七年过去,其越来越明显。

见到列宁、斯大林和托洛茨基时,巴泽尔一世表现的过于热情,仿佛粉丝遇见偶像,脸上的笑容就没停过。

除了展示高压输变电,他还得意的向俄共‘布’领导层展示德国的最新成就,装甲部队也大大方方的公布。

鲁尔区附近的训练场有一支充当磨刀石的‘蓝军’。在巴泽尔一世的陪同下,列宁等人检阅了部队,且近距离观看了实战演练。

“1915型‘灰狼’战车。”身穿戎装的巴泽尔亲自充当解说员,指着正在越障跑动的十二吨履带式装甲战车,“它的出现彻底改变战争模式。”

一战没打,堑壕战消失无踪。各国被选者很默契的回避了‘tank’这个词,改用战车。

训练场上的战车比中国临时凑合的蒸汽战车小得多,又比原历史的英国‘马克’、法国‘雷诺’、德国‘A7V’更加完备。

受限于冶金工业,‘灰狼’采用板簧悬挂,全向双人炮塔,150马力柴油机,50毫米坦克炮,前装甲为六十度倾斜的三十毫米硬化合金钢,15吨车重。

这种战车展现快速越障、短停炮击、加速避让等战术动作,可靠而灵活。但在巴泽尔收获满满赞誉之余,斯大林在旁边问了句……

“战车确实是划时代的陆战武器,中国人已经在对日作战中展现其威力。但这真的是德国最先进的战车?听说美国人造出了更强的。”

巴泽尔仿佛受到侮辱般,涨红脸半天不说话。

1916年末,美国陆军骄傲的宣布,自家的底特律兵工厂生产了一款划时代的装甲‘猛兽’,代号‘格兰特’的战车。

它拥有扭杆悬挂、300马力柴油机、自重21吨、三十公里时速,六十毫米前装甲,90毫米战车炮。

这一系列指标让其他各国现役,制造、研发,乃至在图纸上的战车全部落伍。就好像‘无畏舰’出现后,前无畏时代的战舰通通成废铁。

中德对此大为震惊,虽说没看到实物,却又不敢说美国造不出来。毕竟美利坚的工业实力摆在那里,谁也无法否认。

扭杆悬挂远超板簧悬挂,300马力柴油机堪称强劲动力,21吨车重代表厚实装甲,90毫米战车炮能打穿任何对手的防御。

中国运到非洲的轮式战车也用90毫米火炮,但那时低膛压型号,专门用于欺负弱者。高膛压高初速的90毫米战车炮原本要到二战末期才会出现,现在提前了二十多年。

这太奇幻了。

中方向底特律兵工厂联系,表示对其新战车非常感兴趣,希望采购相关技术。‘底特律’答应了,但美军不答应,顶多让中方武官看了下战车的静态展示,连拍照都不允许。

对于这种严峻的情况,中德陆军和军工企业急的冒火。想不通底特律兵工厂怎么就搞出‘大跃进’了?

但对手搞出来了,自己就得跟啊!

否则打起来就得死。

对于斯大林的询问,巴泽尔憋了半天才挤出一句,“我们也有相应的型号,但目前属于绝密,还不方便展示。”

绝密?那就算了。

斯大林也就那么一问,毕竟沙俄目前搞的坦克还不如德国的‘灰狼’。比如柴油机是进口美国货,只有120匹。

前装甲倒是有60毫米,但因为俄国冶炼技术不过关,等效德国30毫米的优质装甲钢,车重倒是足足19吨。

战车炮用的法国货,性能倒不差,但炮弹靠进口。

真打起来,德国‘灰狼’能虐死沙俄同类。也正因为很多关键部件靠进口,沙俄战车数量不多,反而喜欢便宜的装甲卡车。

号称‘红军之父’的托洛茨基又问道:“贵军这支装甲部队里为什么有很多亚裔面孔?”

“那是中国国防军派驻德国训练人员,我们两国互派部队充当‘对抗性的假想敌’,演练中绝对不会手软。”

巴泽尔对此倒是很自豪。

中德互派精锐充当对方的假想敌蓝军,把各自的部队虐的苦不堪言。对于视荣誉为生命的军队来说,不管以什么方式被击败都是极致耻辱。

德军中老顽固也特别多,但被虐几次也就不说话了。

托洛茨基是明知故问,他下一句继续道:“中国的装甲兵也装备‘灰狼’系列战车吗?”

‘灰狼’是一个车族,包括装二十毫米机炮的步兵战车,装105毫米短管榴弹炮的突击战车,装120毫米迫击炮的支援战车。

还有指挥车、运输车、医疗车、抢修车等等多个变种。通用底盘能节省造价,方便后勤,它是中德两国装甲部队在今后五年内的主战装备。

巴泽尔得意的点头表示,“当然,这款战车是中德联合研制。德国向中国出口了全套生产线,连工程师都是我们帮他们培训的。其甲等师必定有个装甲团。”

托洛茨基跟斯大林对视一眼,有些不太爽。他们很难理解德皇为毛跟中国绑那么紧,就差同穿一条裤子。

要不是德国帮忙,就凭中国尚且处在萌芽阶段的工业体系,光靠跟美国财团合作,其发展速度会慢很多。

中国若装备同样的战车,俄国东面所受威胁骤然增大。尼古拉二世的黄俄罗斯计划自然化作泡影,向蒙古渗透的想法也无疾而终。

相反,中国正在朝中亚方向修铁路,俄国担心中国切断自己跟西伯利亚的联系。俄共‘布’也是俄国人,没法对此无动于衷。

检阅了蓝军装甲部队,列宁感谢巴泽尔一世对自己的救治以及对俄共‘布’的支持,并表示自己要返回俄国为武装暴动做准备。斯大林和托洛茨基也将跟随离开。

宾主互道郑重,随即握手分别。

等列宁离开,巴泽尔随即向来访的王外长问道:“如果沙俄发生内乱,中国打算怎么做?夺去远东?”

王外长摇摇头,“中方常委会希望继续维持五年以上的和平。电力的普及会带来新市场,远没到要靠战争来解决问题的时候。”

巴泽尔当即摇头,想插一句。但王外长继续道:“不过我们也很清楚战争随时可能爆发。特别是俄国情况特殊。”

现在的奥匈帝国可不是后世的奥地利加匈牙利,而是囊括了捷克、斯洛伐克、以及小半个巴尔干半岛。

原本一战火药桶是巴尔干半岛被引爆。

但德国调整外交政策后,就没打算再被奥匈拖进战争——费迪南王储就是再死一百次也白搭。

但没了巴尔干半岛的火药桶,沙俄这个火药桶更大——现在波兰不存在,其领土被德国和沙俄瓜分。德俄接壤,有铁路连接。

英法为了给德国持续压力,希望维持沙俄政权,更不希望苏俄出现。因为俄国如果内乱,不管沙俄还是苏俄,短时间内都没办法管西欧。

列宁为了稳定政权,若是跟巴泽尔再签个《布列斯特条约》,英法将会疯掉不可。

因为这个合约意味着:

俄国丧失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肥沃土地(波兰、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芬兰和白俄罗斯),以及高达6000万的人口,同时失去了全国54%的工业以及33%的铁路。

大清再怎么腐败无能,再怎么丧权辱国,再怎么无耻下作,签了一千多个卖国条约,也没干出这种事啊!

现在的德国没战败,其领土也不过五十多万平方公里。它若是吞下这口肥肉,不管打不打‘一战’,英法都将被迫提前动手,必须将德意志帝国给拆了。

否则德国将拥有一亿两千四百多万人口,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领土,发展个十年二十年,真要成为神圣罗马帝国了。

原历史中,列宁大概是看准了德国虚弱,在1918年3月签了《布列斯特条约》,同年11月就借口德国战败,把这条约当废纸给撕。

可现在历史走向已经无法预测。

德国可不是‘一战’后虚弱无力的没牙老虎,反倒是沙俄很可能被列宁的暴乱搅的天翻地覆,元气大伤。

按‘德意志’被选者最完美的打算,是沙俄苏俄打的两败俱伤,又同时并存。德国乘机签约东扩,逼迫俄国割让领土,一直到阿塞拜疆的巴库,最起码也要拿到乌克兰。

当然,上帝也搞不清列宁会不会再签这种葬送国家的条约。

但法国佬不可能把国家生死赌在列宁手上。为了遏制德国,它一定会联合英国背刺挑起战争——中美倒是真可能隔岸观虎斗,等欧洲打成一团糟再说。

现在欧洲真的是风云变幻,英法都非常紧张。

南非总督巴克斯顿男爵还发报文让查尔斯一世去教训中国——查尔斯脑壳进水才会在这个关键时刻节外生枝去找中国麻烦。

英国被选者已经做好准备,哪怕中国国防军出兵东南亚,他们也是能扛就扛,扛不了干脆撤退,绝不会把本土舰队调往远东。

法国也是很早就开始掏贷款给普大帝强化沙俄,就是希望尼古拉二世能坚持住,千万别让列宁一伙上台得势。

普大帝不选加入布尔什维克,也是有类似考虑——面对无损甚至更强的德国,新生的苏俄大概率是扛不住。

不管巴泽尔一世是选择消化列宁割让的领土和人口,又或者乘机进攻法国统一欧陆,甚至打了法国掉头再打俄国。对俄国人来说这都是噩梦。

哪怕吞下这么多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国家和人口很可能会让德国消化不良,但巴泽尔一世和‘德意志’团队绝不会放弃这个称霸欧陆的机会。

当巴泽尔问起‘沙俄内乱’,王外长知道德国佬真正想什么,拦不住也不能拦。换‘圣光’遇到这等机会也不会放弃的。

外长强调和平,但也重审一点……

“中德目前是全天候的战略合作伙伴。中方在欧洲没有领土方面的利益诉求,只希望德国政府在真正有把握时行动。”

白话就是——德国佬,你要打是你的事。你打得好,我会出来捡便宜。你打的不好,别指望我会帮你。

巴泽尔好像没听懂,哈哈大笑。

第07章 俄国困境

向德皇告辞后,列宁等人搭乘火车离开德国,准备返回沙俄。和他同行的足足有七八百人,是近些年德国为俄共‘布’培训的武装人员。

火车飞驰,列宁等人却没闲着。他们在一个个车厢走动,亲切会见受训的军事种子,跟军官和士兵交谈,一来鼓舞士气,二来了解情况。

很意外的,车上还有百来名中国留学生和工程师,都很年轻,四分之一是女性,最大的也没三十岁。

他们占据了一截车厢,衣着簇新,容光焕发,带了大包小包的行李,安排好座位后便摆开了糖果零食,望着车窗外飞退的德国城镇和田野,谈论归国后的工作。

列宁颇感好奇,询问这些中国人的来历。

“我们是公派德国留学生和工程师,已经在汉堡、柏林、慕尼黑的学校和工厂待了六七年,现在终于要回国啦。”

留学生的队长能说一口流利德语,法语俄语也难不倒他。再细一问,这批人是中国教育部人才筛选计划的首批,属于拔尖中的拔尖。

1910年,教育部就筛出一批七八岁到十几岁的好苗子。等统一全国后,四亿多人口中能筛出上万的优秀英才。

这些人大多被送往国外学习和实践。经过五年左右,他们有的擅长组织管理,有的精于科学应用,有的思辨敏锐,有的博学多才。

从前朝继承的老旧官僚越来越跟不上时代,还时时拖后腿。

国家发展需要新鲜血液。教育部召唤一部分留学生回国,填充到公务、科研、企业管理、工矿建设、农田改造等诸多领域。

列宁问留学生队长,“你回国后能担任什么职位?”

“我是研究社会管理的,按说能进部委。但革命战士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留学生队长推了推眼镜,“我打算去乡镇,再到农村,到田间地头去改变我的祖国。”

这个回答让列宁大为讶然。

因为俄国革命者,不管哪个党派,都不怎么在意农村。哪怕是俄共‘布’的关注点也在城市工人身上。

农村、农业、农民,很长时间是被各国统治者忽略乃至蔑视的群体,被认为是极端落后愚昧的象征。

贵族意识和血统论在西方流传千年,是不可能轻易扭转。哪怕是列宁也觉着研究社会管理的知识分子在农村待着属于埋没人才。

留学生队长看出对方意思,笑笑说道:“欧洲各国进入工业时代已经两三百年,哪怕是俄国的主要人口也在城镇。

但中国不一样,大部分人口在农村。

党组织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摸清楚基层状况才好针对性的施政。我的父母就是农民,我很清楚家乡父老有多么需要改变,我不能为了个人享受就回避自己的责任。”

俄共‘布’的社会研究一直干的不咋地。其原历史夺权太轻松,长期忙于清除混进革命队伍的异己,对农村更是压根没怎么研究过。

列宁稍作沉思,得出的结论是中俄两国革命环境完全不同。他转而聊些别的话题,发现中国留学生中还混了十来个西方面孔,且全部是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