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界危在旦夕 第431章

作者:通吃

大家的飞机还都像骨架,连符合流体力学的机身机翼外形都尚未确定,更别提进行飞机操控的襟翼、副翼、尾翼的成熟设计。

两架‘1910’进行了大概半小时的飞行表演,其展现的性能给现场所有人极其深刻印象。

国防军官兵自然大为高兴,各国外交官则直接向周青峰打听中国侦察机的性能……以及售价。

售价?

你们想买不成?

开口的是奥匈帝国武官,紧接着意大利和沙俄武官也凑了过来。他们先是询问飞机的性能,并希望能近距离参观。

英美德三国是被选者控制政府,肯定不会要中国的飞机。沙俄和法国的被选者势力也很强,虽然目前还没他们什么消息,但想来也不也会低头。

但这世界还有很多其他国家呀。

周青峰扫了一眼被邀请来参观的各国公使,发现日本、法国、葡萄牙、乃至南美的巴西、秘鲁、墨西哥等外交人员都很有兴趣。

有些是真有兴趣,有些则是忌惮又渴望窃密。

周青峰大手一挥,抓起检阅台上电台话筒,对空呼叫道:“这里是地面检阅台,呼叫‘侦查一号’‘侦查二号’。你们可以降落了。”

电台就放在检阅台的桌上,外观是个带好些旋钮的木头盒子。盒子里很快传来带电流杂音的回复,“一号明白,二号明白。”

一同坐在检阅台的记者和外国武官都把注意力放在天空上,此刻才意识到这不起眼的小玩意可以进行无线通讯。

日本武官冈山源方发出哗然的惊讶声,急切的靠近,瞪大眼睛瞧着周青峰手边的电台,仿佛见到无价之宝般问道:“周先生,你手里的是无线电?”

“是啊。”

“它可以跟飞机进行通话?”

“这有什么稀奇的?”

这当然稀奇了!

在场的武官可都是识货的,把飞机和电台结合在一起,对地面的时间敏感目标可以做到实时监控,这就不是简单的侦察机了,而是居高临下的炮兵校侦机。

无线电不稀奇,1898年,马可尼进行了跨越英吉利海峡的无线电通讯。语音通讯也不稀奇,1906年美国佬就搞过广播电台。

电子管也不稀奇,1904年英国佬就发明了。

但当前的电台体积很大,远距离通讯需要几十米甚至上百米的发射电线,绝对不可能做到很小,小到可以装在飞机上使用。

能把以上要素整合起来使用,这代表相应的科技水平获得了跨越性的进步,已经跟当前主流水平出现十年以上的代差。

要知道苏联在二战时都没法给每个坦克配电台,别提现在一战都没开打的时间点。全世界能批量生产短波电台的就只有几家被选者势力。

两架三翼机降落,立马被几十号外国武官和记者围了起来。他们绕着小巧的侦察机转了又转,还拉着飞行员问东问西,恨不能亲自上去体验飞行。

‘1910’型三翼机还太原始,目前两架只能叫验证机。按杨总师的说法是临时赶制出来练手,证明整套生产流程,训练工人和技师,培养人才。

后续进行优化,单单把发动机油耗降下来,其升限和航程将几倍的增加。周青峰爆出来的数据是按‘生产型’来算的。

最快时速150公里,升限5000米,航程半径两百公里,必要时可以装两挺机枪或炸弹进行空战或对地攻击。

当前各国设计的飞机都还处于实验和竞技阶段,是少数人玩票的产物。否则德国在一战时就不会大规模使用笨拙而昂贵的飞艇。

周青峰展示的是实用化的飞机,这等数据至少是一战后期战斗机的水平,大大超出当前各国的认知――有轻巧灵活又廉价的飞机,谁还用巨怪般的飞艇啊?

这又是一种将改变战争规则的装备。

日本武官悄然问道:“周将军,请问贵方一年能生产多少架这种飞机?”

“一年一千架吧。”周青峰随口爆了个数。在他看来,这飞机没啥技术含量,除了发动机要费点功夫外,整个机体不会比造家具难多少。

就算是发动机,有‘圣光’团队的人员和技术加持,全国各地的十几家发动机厂都将进入井喷式的高速发展期。产品质量数量都将快速提升。

周青峰不敢说比其他对手好,毕竟英美工业实力太强,目前超过中国百倍以上。但这种玩具般的初级三翼机应该不是问题的。

一年一千架?

冈山源方对这个数字报以百分百的怀疑,他绝对不相信,绝对不接受,绝对不认可――当前的中国怎么可能有如此强大的生产能力?

大日本帝国都没那么强嘞!

第26章 蠢!

当驻帝都的各国外交武官在南苑观看国防军动员大会,英国公使朱尔典出现在帝都东面的通州运河码头,窥探国防军用于平乱的第二个团级战斗队登船运输。

为了这次运输,国防军的工兵干脆在通州的石坝码头新修了道路和栈桥,专门安装了蒸汽吊机,用于军队重装备装运登船。

国防部征集了两百多艘招商局在内的客运货运船只,外加三千船工和民工。这些人接受一周纪律训练后用于在沿途为军队提供后勤保障。

朱尔典带了几名英国军官试图靠近码头,却被国防军的宪兵下令后退,哪怕显露英国人身份也不行。一名带队军官用流利的伦敦腔问候了查尔斯一世的健康。

面对宪兵手中明晃晃的刺刀,朱尔典极为恼怒。

过去中国军队和官员不这样的,别说当面问候英吉利国王健康了,就是稍有怠慢都万分惶恐,生怕‘友邦惊诧’。

可现在的中国中央政府却‘咄咄逼人’,种种收回主权的措施接连不断。在中国横行几十年的洋人倍感不习惯,仿佛遇到奴仆造反,利益受到侵犯。

日本公使伊集院彦吉也在码头附近,他看到了朱尔典,靠近后问候几句,低声道:“阁下,觉不觉着这支中国军队跟过去有很大不同?”

“确实有些不同,就像一只土狗敢向狮子展露爪牙,可悲又可笑。”朱尔典带着英国人的傲慢,语带不屑的横了日本公使一眼,“阁下又有什么发现?”

伊集院彦吉脸皮厚的很,不理会英国佬意喻双关的嘲讽,沉声道:“中国军队的动员速度太快了。他们早有准备。”

一支军队战斗力有多强,不是简单看装备多少飞机大炮,更是看平常训练和动员速度。暴力机构比企业更强调管理水平,水平差要死人的。

两三千人的团级战斗队带着大量辎重和重装备从军营呼呼的跑出来,卡着时间在码头登船,最高效的利用了道路和栈桥的通行能力,非常快速的登船离开。

这如行云流水般的机动令人赏心悦目,需要良好的通讯和组织,各个连队的人员和装备才能协调一致,不会出现交通要道被堵塞的状况。

大量土木工程狗最擅长干这种事了。毕竟大型工地就是人员物资每日每夜的往复流动,浇筑的水泥可不会停下来减缓凝固速度。

组织管理上稍有差池,轻则耽误工期,重则工程出现重大隐患乃至推倒重来。这不但影响工程质量还要被克扣费用,乃至进监狱。

除了发现人员运输流畅,伊集院彦吉还看到不少被油布覆盖的军用车辆。毕竟现在卡车技术很烂,连续跑一千多公里烂路,非得出现大比例抛锚不可。

目前国内可没有随处可见的机修点,也缺乏维修配件和修理工,车辆装船运输不但省油还省事。

可伊集院彦吉在码头附近瞧了半天,愕然发现自己所见的火炮都改为用卡车拖曳。国防部东拼西凑给团队战斗队配了一百多部车辆。

“阁下,你没发现这些中国人没有战马吗?”

“这有什么奇怪的,中国虽然落后,但还是可以从国外进口车辆的。况且他们自己也有汽车厂,虽然产量小的可怜。”

朱尔典是外交官,对军事上的变革不是太敏感。虽然他也觉着想中国这样的国家,军队淘汰马匹显得非常不合理。

由于当前卡车技术不成熟,世界各国的火炮还都用马车拖曳。

可中国军队的马匹数量大大减少,连预备的草料也随之减少,甚至连炮兵连的人数也减少了。

一个正常六门制轻型炮兵连的兵力应该在一百五十到一百八十左右,其中有近半是专门照顾军马的。

可现在军马没了,马夫没了,运草料的车辆也没了。整个炮兵连的人数砍掉近一半,运载和机动力反而提升,显得非常灵活。

伊集院彦吉亲自数了运输炮兵的车辆,嗖嗖的就在他眼前跑过几十辆卡车,被码头的蒸汽吊机装上船,突突突的就开走了。

虽说大部分步兵还是要靠两条腿徒步行军,但重装备却为此得到强化。跟在朱尔典身后的英国武官也对此皱眉,向公使阁下连连附耳低语。

“中国缺乏优质马匹,所饲养的滇马和蒙古马普遍矮小瘦弱,难以承担军用驮马的重任。所有他们似乎在进行某种非常大胆的军事改革。”

朱尔典当即反问身后的武官,“这种改革会有什么影响?”

“现在蒸汽卡车的实用性较高,但中国人选择了更加轻型的内燃机作为卡车动力。其故障率高,可靠性低,一旦战场上大量抛锚,反而不如用马车。”

英国武官给出否定回答。但英国在技术革命上并不保守,武官又加了句:“我们正好观察这次战争,或许能为今后的军事改革提供方向。”

朱尔典却愈加烦躁,他不在乎什么军事改革,在乎的是这场搅屎能不能成功。

日本公使谈及国防军的动员速度和卡车的运用,如果中国政府因此获得巨大的战力优势,对英国来说可就不妙了。

朱尔典忽而对伊集院彦吉说道:“日方是否愿意在维护中国秩序上出一份力?”

听到对方有求于己,伊集院彦吉一改弓腰低首的姿态,转而扬起头反问道:“英方对当前局势持何等立场?”

朱尔典不说话,反而是他身后一名武官答道:“张勋的军队很难抵挡中国正规军的攻击,或许日方能出一份力。”

伊集院彦吉不置可否,很滑溜的答道:“我们可以考虑一下。”

随后,正在南京筹备义勇队英国韦乐沛中校接到来自帝都的情况通报。

首先是中国国防军动员速度非常快,二月中旬至少有两个配备大量火炮和卡车的步兵团抵达南京。

其次是日方愿意召集在上海附近的日裔浪人加入英国组织的义勇队。这批浪人成分复杂,大多是退伍后找不到活路的日本军人,正好可以利用。

韦乐沛对中国国国防军的反应速度也非常惊讶。他回复朱尔典,表示自己借助怡和洋行的关系,从上海购买到一万支步枪和几十门火炮,以及大量辎重。

另外他从上海的租界雇佣了一千多的雇佣军,包括七百名受英国军官指挥的印度士兵,以及部分华人。

这些人员和装备正搭乘铁路向南京而来,名义上算张勋麾下。日本人若是能加入,无疑大大提高韦乐沛这支义勇队的实力。

“但不到半个月的时间也太短了,短到雇佣军无法磨合。”韦乐沛原以为战争要等到三四月份才爆发,但现在大大提前了。

可在隔天,更糟的消息传来――中国国防军拥有高性能的飞机,可以进行‘两百公里’半径内的空中侦查乃至打击。

更要命的是这种飞机上装备了非常先进的无线电设备,可以将空中侦查到的情况及时汇报到地面。

这意味着国防军地面各部间也将拥有轻便灵巧的无线通讯。

作为外交官,朱尔典对通讯技术的进步倒是敏感。他迅速向伦敦汇报,得到的消息一喜一忧。

伦敦回电表示英国最近也获得了诸多科学技术方面的进步,高性能飞机、卡车和电台只是其中之一。

这些技术将大大提高军队战斗力。但大英帝国依旧拥有冠绝全球的国力优势,这点无可置疑。

坏消息是这些优势一时半会没办法惠及远东的英国势力,而中国取得同等优势顶多算在英王的预料之内。

查尔斯一世亲自回电慰勉了在中国的朱尔典,并授权他用一切可能的手段遏制中国,尤其遏制其中央政府的权力扩张。

一系列电报汇总到韦乐沛中校手里,这位英国武官顿觉压力山大。

上海的租界内正在到处流传他组建义勇队的消息,包括《大公报》《字林西报》等中外报刊都在刊登相关新闻。

整个东亚都在关注这场可能决定地区走向的战事。

帝都外交部已经向英国使馆提交抗议,强烈反对英方干涉中国内政的举动,并调动了所有宣传机器向全国揭露西方列强的丑恶嘴脸。

朱尔典表示英国处于中立,南京发生的事情属于张勋的个人雇佣。但这种糊弄人的话语骗不了任何人。

内忧外患之际,原本蛇鼠两端的各省也不得不站出来表态支持中央。大部分知识分子好歹要点脸,知道站出来反对英国干涉,痛骂张勋卖国,坚决维护国家统一。

冯国璋此刻已经带兵抵达上海,看到报纸上接连不断的消息,只能哀叹道:“张少轩犯傻吗?他把英国人拉进来,举国皆敌,谁敢帮他?”

段祺瑞看了报纸也是大骂,“大帅也是糊涂,如此大是大非之事,怎么就让张勋胡来?萧总统的位置本来不稳,现在反而固若金汤。”

就连南方革命党对此也怅然若失,除了少部分脑残支持外国干涉,大部分同盟会成员只当啥事都不知道,既无法赞同,也不想反对。

孙大炮早年闹革命还寻求过英国支持,可他这会在檀香山得知消息,也是长叹,“大英还以为现在是‘太平天国’时期么,或是想再来一次‘八国联军’?

英国人傲慢惯了,朱尔典想怎么来就怎么来,却不知道当今之中国已然变了。如今民智渐开,如何能再容忍列强干涉?

明明一场内斗,偏偏变成国战。中央获胜自然是举国同庆。萧金浪之独裁更巩固几分,我革命之路又艰难几分。”

此刻唯独张勋自己毫无自知之明,反而欣喜于英国援助之快之多。他忙着给袁世凯报喜,自夸是获得列强支持,此战有胜无败。

袁世凯接到电报气得够呛,就回复一个字――蠢!

第27章 反应迅速

1910年2月8日,王信以临时少将身份,带两千人的团级先遣队沿京杭大运河南下,于15日抵达扬州,原地驻扎,构建阵地和营房,跟南面的镇江隔江相望。

在15日前,卡佳带的行动队分成三个组,分散在南京、上海以及镇江。

一个两人情报组布置在扬州夹江和长江的交汇口,举着高倍望远镜清点江面上航行的军用船只。

“一艘挂米字旗的巡洋舰,无法判断型号,大概两千五百吨,装备中口径舰炮和鱼雷。四艘千吨级的鱼雷驱逐舰,可能是大胆级,也可能是女妖级。

两艘英国巡洋舰试图封锁夹江,其驱逐舰还在向上游进发,可能是要封锁京杭运河。另外还有十几艘挂着膏药旗的日本巡防艇跟在英国佬屁股后头。”

清点过程中,一名情报员猛的放下望远镜,朝江面上骂了声‘操’。

阴沉沉的天地间刮着寒风,江面上不仅仅有列强的军舰,还有大量祖祖辈辈在此捕鱼的中国渔船。

这些竖着硬帆,抛洒渔网的小船在洋人的坚船利炮面前显得非常渺小,也成了被戏耍和肆虐的目标。

在距离情报组不到两公里的江面上,英国驱逐舰撞翻了两条打渔的中国帆船,还利用自己高速航行掀起的波浪,将十几艘小渔船浪翻。

望远镜中可以清楚看到英国水兵在船舷上哈哈大笑的嘴脸,以及落水渔民命悬一线,拼命呼救的困窘和急迫。

两名情报员恨的目眦欲裂,一边向已经抵达扬州的王信发报示警,一边捏紧拳头。他们无可奈何,只能相互安慰,降临这个世界就是为了结束如此屈辱和悲怆的一幕。

长江一贯是中国南北间难以跨越的天堑。特别是当英国佬赤裸裸进行干涉,还把日本也拉了进来,如何渡江就成了国防军面临的难题。

共和国外交部向朱尔典提出抗议后,这位英国公使干脆撕破脸,要求英国海军中国分舰队派出军舰阻止中国国防军渡江,为扶持张勋提供时间。

这位公使既希望保留跟中国官方的关系,又妄图保留英国在中国攫取的所有利益,完全是把中国当殖民地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