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界危在旦夕 第422章

作者:通吃

张家媳妇把又厚又硬的冬装穿上,还是觉着手脚冰冷。她搓了搓手,到隔壁屋把两个孩子叫起来。

孩子都十来岁,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可他们肚里没油水,赖在床上不肯起来,嘴里叫嚷着饿。

可饿又能咋地?家里粮食其实根本不够吃。地里中的大米还得去换成红薯之类的杂粮,好歹把肚子糊弄过去,撑到秋收。

“起来了,起来了。我今个带你们去工地上,看能不能求那个老爷发发善心,给你们弄碗肉片饭。”张家媳妇推了推孩子,拿肉片饭当诱惑。

听着要去工地,两孩子倒是来劲,哧溜溜的起床,嘴里嚷嚷着前次开荤吃大肥肉的滋味,回味无穷。

张家媳妇又去厨房烧火弄些热水,蒸了几个馍馍。她想着自己今个只怕也要干重活,从橱柜的角落找出个小瓦罐,挖了一勺黑乎乎的猪油准备做个热汤。

只是挖了一勺又舍不得,觉着太多,她把勺子在罐口刮了刮,抹去大半,剩下的倒进锅里,再加了小半勺盐。

厨房里烟气大,呛人。但水烧开后,猪油的香气还是冒了出来。两孩子惊喜的跑进厨房,嚷嚷着要吃猪油拌饭。

灶台的火光映照母子三人黑漆漆的脸。当母亲的只觉着难受,用粗糙的手掌摩挲孩子的脑袋,点头说今个一定有猪油拌饭吃。

早饭就是盐水猪油汤泡馍,一家人都吃的舒坦。

等太阳出来,张家男人拄了个拐在家门口,望着妻儿去邻居家借来板车,推了两袋大米去村庄附近的工地。

家里必须把男人的腿治好,否则一家四口就要活不下去。

张家媳妇带着两个孩子,铆足劲推着板车走了四五里路去工地。

此刻工地上已经热火朝天,一千多号壮丁受帝都水利部的雇佣和指挥,正在搭建营房,开拓道路,为后续的大规模建设提供便利。

蔡学斌穿了身便装,正跟水利部几个同僚商讨如何雇佣人力,如何调配粮食,如何筹集工具,并一一确定时间点。

去明末时,蔡学斌是以某市秘书长身份加入队伍,充当‘圣光’的大管家。这次时空重启,他就任民政部的部长,辅助水利部搞团队第一个大工程。

密云水库。

这个水库原本是51年开始筹划,58年开建,60年建成。以当时‘新中国’的国力,这个水力工程没有使用太多机械设备,纯粹靠堆人力就在两年完成。

‘圣光’的三年建设规划就参考‘原历史’的建设过程,把密云水库摆在第一位。因为帝都实在缺水,地下水又苦又涩,根本没法作为生活用水。

“我们目前的建设条件比‘原历史’还好些。”蔡学斌站在大坝选址的土地边,“现在的共和国好歹能生产轿车和卡车,另外可以进口些挖掘机之类的。”

水利部的几位也点头,“水库施工的设计方案是现成的,经过这几天的考证,当前的地质和水文条件跟五十年后基本没有差别。

一期工程自调节池至昌平县西崔村,在不缩短工期的情况下,我们不需要动员二十万人,顶多十万就够了。这能大大降低水库造价。”

密云水库修建前,连接水库的潮河、白河十年九灾。下游约600万亩农田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建库后,十年一遇的洪水基本可以无视。日后继续修二期工程,可以抗住百年一遇的洪灾。下游的100万亩滞洪地、河滩地将变成了良田,极大改善帝都的城市供水。

此外在水库上修电站也将跟火电站构成电网,为帝都的工业和生活提供稳定电力供应。有了水和电,社会才能快速进步。

这个水库一期工程从开建到完工就两年,可以说是难度小,周期短,见效快的项目。新生的水利部作为重点主抓。

其调动的人力物力不亚于一场长期军事会战。只要能把它搞定,就意味着‘圣光’团队的两千多成员完成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社会协调。

水库修好势必能培养一批干部,强化民心士气,下一步就可以滚雪球似的继续复制成功经验。

张家媳妇推着板车,对热闹的工地有些怯怯。她不知道工地上会收粮食,却不知道该找谁。倒是跟着连来推车的两个孩子眼尖,看到了站在土路边站在的蔡学斌等人。

“娘,娘,就是他们。前次给我们吃大肥肉的就是那个当官的。肯定是个大官。”两个孩子扯着母亲的衣角,就想朝前跑。

听着是大官,张家媳妇反而有些怕。她就是个种地的农妇,没见过世面,对官老爷天生畏惧。

倒是两个孩子胆子大又机灵。他们跑向蔡学斌,到了近前就喊‘老爷’,表示想卖粮给工地上,还说自己父亲前日上工被石头砸断腿,求老爷开恩多算几角银钱。

看见两见孩子跪在地上磕头,蔡学斌等人自然待不住,连忙把他们母亲喊来问个清楚。张家媳妇也想跪,站直了都不知该如何说话。

蔡学斌先答应收张家的大米,又指了几块石头,让母子三口坐下说话。

“你男人腿怎么伤的?”

“前几日工地放炮,他离着近,被一块崩飞的石头打断了。”

“腿断了就回家?”

“工地上的管事把他轰走了,说他在工地上不听指挥,伤残自理。”

蔡学斌脸一沉,把工地的管事找来问,确认张家男人还真是自找的――工地放炮,让他离远点,偏不。结果倒霉了。

“工地管理还需要加强。”蔡学斌沉声道:“不过工人受伤,我们还是要管的。这一家的大米先收下,张家媳妇可以在工地上干活,做做饭,洗洗衣,这些都行。

张家男人待会坐我的车去市里,帝都第一人民医院虽然还没建好,但已经可以收治病人了。先把人送去再说。还有这两个孩子,读书了吗?”

工地管事瞧了眼张家媳妇,若是眼前坐着个漂亮的黄花大闺女,他听了这等安排,还以为是国府老爷看上张家媳妇了。

可这农妇面容黝黑,皮肤粗劣,大户人家挑粗使婆娘都不会选这种。可部长老爷愣是把她家照顾的面面俱到――蔡学斌可是民政部长,换过去可是户部尚书。

这张家真是走了狗屎运。

工地管事当即媚笑道:“部长,这就是两乡下野孩子,看着机灵而已,哪里读过书啊?您要是可怜他们,随便给点抚恤就行了。”

蔡学斌却不理会,扭头对水利部的同僚道:“我们民政部直属中小学已经超额了,你们水利部……”

水利部几位俱是苦笑:“现在所有编制都超额。军队要在工人群体中新招一个师,结果报名的就两万。

各部委组建自己的工程队伍和直属院校,没宿舍,没校区,没师资,连资金都不到位。但消息放出去不到半个月,就是不缺干活的工人和学生。

现在全国上下都面临灾荒,失业失地人口数量以千万计算,各地都在向中央要钱求救济。我们以为自己很穷,可地方上都觉着在帝都过的是神仙日子。

段祺瑞等军头为什么渴望外放地方?不就是想要大义名分和财权么?但今天这事既然遇上了,我们也不能不管。

这两孩子的父亲是在水利工程上受的工伤,他们就上水利子弟小学吧。不要学杂费,让这两小子来上学就行。”

听几个大官老爷笑谈,张家媳妇和两孩子还晕晕沉沉的,不知自己交了好运。可工地管事却嫉妒的很。

各部委的子弟学校非同小可,一脚迈进去就犹如鲤鱼跃龙门。学校对外一招生就被没出路的穷人挤破门槛,招生名额不得不多次修正。

这一刻,工地管事真恨不能是自己断了腿。

第11章 X光机

穷困的社会需要传奇,需要模范,需要希望和激励,需要把人心凝聚起来。这是‘圣光’宣传部门那帮学传媒的家伙向整个团队提的要求。

蔡学斌到密云水库的工地视察,顺带给一家困难户解决些难题。他派司机用自己的车把在工地受伤的张大牛往帝都城内送,还安排了张家母子三口的工作和学习。

这样一件先进事迹不能浪费。

几个官员稍微碰头,把水库工程处的宣传干事叫来,要求找工地的工人了解情况,发掘张家四口是否有什么值得表扬的。

是不是生活困难?是。

是不是积极工作?还行。

是不是因为某种英勇表现而负伤?不是,那家伙纯属看热闹,距离放炮点太近。

那就宣传一下张家的爱人吧。丈夫因公负伤,张家媳妇还积极向工地出售粮食,并主动参与工程劳动。

用词朴素点,不要太夸张。毕竟老百姓也不傻。

宣传干事是个前清童生,识文断字,但说话文绉绉的。蔡学斌看了他写的文案,发现像衙门口贴的告示,不是给底层老百姓看的。

“你这不行,这不是给我看的,是说给工地上的工人听的。况且你写的骈四俪六,我也看不懂。”

蔡学斌花了一个多小时才让前清童生把宣传稿改成天津快板的形式,简单上口――竹板那个一打呀,别的咱不夸;夸一夸,政府为民修水库,为了咱大家……

重点强调共和国改天换地的豪情壮志,劳工张大牛不幸负伤,张家媳妇卖粮求药,被领导及时发现并送医救助。

老童生捻着山羊胡子很不高兴,觉着自己的文采被浪费了。这等泥腿子才喜欢的快板根本不应该出自他手。

蔡学斌和水利部的同僚也苦笑抱怨,“我们就不该找前清文人来干宣传,应该找天桥说书说相声的来。”

水利部的几位哈哈发笑,有人道:“宣传还是小事,我这几日走访附近几个村子,移民安置的土地问题更难啊。”

蔡学斌更头疼了,他作为民政部的部长亲自来工地,就是为了解决动员劳动力以及移民的问题。

目前中国社会太落后,没经过土地革命的洗礼,地方势力盘根错节。老百姓没把自己当国家的主人,军队受纪律约束还能义务劳动,其他的就别想了。

什么主人翁精神,没有的事。

‘原历史’上修建密云水库,土共能从周围近三十个县区抽调二十万民工参加劳动,九个月搬迁五万移民。

现在‘圣光’控制的共和国是个瘸腿政府,只能靠花钱雇佣以及机械设备来弥补动员能力的不足。

蔡学斌希望‘抄作业’能让工程难度降低,在1913年完成水库建设。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让帝都的发展走上快车道。

“土改什么的,暂时不用想了,军队没完成整训,政府没那份力量。只能靠科学的规划和高效管理加以弥补。”蔡学斌说道。

水利部几位倒是很有信心,就差拍胸脯打包票了,“放心,我们可都是基建狂魔,来自各大建设集团,国内国外的工程都干过。

当初管理的项目也是土木狗加农民工慢慢干成的,工地上什么狗屁倒灶的事没有?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不发生的。眼前真是小场面。”

这话说的把蔡学斌逗乐了。

‘圣光’团队中要说那个能力是被选者中最强的,肯定要属建设部门。什么中建交建铁建电建,都是干过超级大工程的精兵强将。

搞工程的有个特点,个个都是‘万金油’,从政经商教学参军搞管理,能用到任何一个行业。

‘圣光’团队中有三百多工程精英,是目前政府内最好的‘救火队员’,哪里缺人就朝哪里调。

在这些基建狂魔眼里,只要民政部能确保后勤供应,密云水库的工程真心不值一提。他们都指望把祖国山河再建设一遍,使之迸发出震惊世界的伟力。

张家媳妇送来的两袋大米被工地买下。中午她就在工地上干了个打杂的活,负责给一千多号雇来的劳工当厨娘,包每日两餐,月薪两元六角。

对于一个没文化的农妇来说,这个薪水也不少了。毕竟太祖当图书管理员时,月薪八元,已经算高薪。

张家媳妇战战兢兢的,不敢相信自己能赚这么些钱。农民一向缺乏现金,平日只能以物易物,赚点钱是很难的事。

两个孩子也顺利的吃到了肥肉片的午饭,开心的在工地上来来回回的跑。他们对工地上的货运卡车最为感兴趣,不停绕着转。

这卡车来自陕西重汽,时空重启后变成一家年产量不到两百的作坊式企业。其生产的卡车也是古董级。

产品名称叫机械驱动载货车,10马力双缸汽油发动机,整车重量一点二吨,载重量一点五吨,就是个在车厢下装发动机的四轮马车。

其动力通过皮带轮传向车体后桥,通过钢板和扭力弹簧进行减震,设计的相当粗糙,车速也慢,但相比人力手推车却又有质的改变。

这破玩意已经是当前最先进的高科技,水库工地上只有十五辆,目前用来运输工具、燃料和食物。

帝都附近有门头沟、房山、杨坨等好几个煤矿。煤炭质量不错,低硫、低氮、低磷,开采也较为方便。

现在天冷,卡车运来的蜂窝煤成了城市和工厂必须的取暖和生活物资,所有运力都安排的非常紧张。

两个孩子靠近简易食堂的灶台就觉着暖和,这比自家漏风的屋子舒服多了。他们想帮把手去搬蜂窝煤,被工头训斥后,才老老实实的缩到母亲身后。

蔡学斌说要把两个孩子送去上学。张家媳妇也不懂,只当老爷要把两孩子收去当仆人。她觉着是天大的好事,又跪下要磕头。

临别时,当母亲的哭的两眼泪汪汪,摸摸老大的脑袋,抱抱老二的身子,一个劲的叮嘱要听老爷的话,到城里好好干活,最好永远别再回来。

两孩子吃肥肉片时还高兴的大呼小叫,被母亲一哭吓的慌了神,叫嚷不想走。可他们立马就挨打,被骂做没出息。

蔡学斌批了个条,让司机把张大牛和两孩子送往城内第一人民医院筹备处,地点在东交民巷的使馆区,后世叫‘帝都医院’,前身是1905年建的‘德国医院’院。

这医院最早是‘八国联军’进北京时德国佬建的战地医院,附近还有美国人创办的同仁医院,都是入侵者为自己军人和侨民提供医疗服务而建设的。

巴泽尔一世打算跟中国搞好关系,顺势将这座医院转交给了中方,包括医院内的十几名德籍医护也成为中方雇员。

负责卫生部的李院士对这座两层楼高,有二三十张病床的医院非常满意。富尔曼老头自告奋勇,担任这所医院的院长兼外科主任。

蔡学斌的轿车把断腿的张大牛直接送到富尔曼的手里。老头瞧了眼伤口,摇摇头道:“粉碎性骨折,必须做手术。但很幸运,我们正好造了一台x光机。”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光射线,几个月后拉塞尔·雷诺兹就制成了世界第一台x光机。它使人类在没切口的情况下,观看人体内部。

这么重要的设备,‘圣光’不可能不需要。但靠进口就免了,太贵。中国需求量太大,必须靠自制,以当前的技术水平,核心部件是‘钨丝x射线管’。

和明末那次类似,被选者可以携带不超越1910年技术水平的物资进行时空重启。物资以重量计算,只要背得动就行。

‘圣光’团队两千多人,靠周青峰和玛莎的血清强化,人均背负重量超过一百二十公斤,带到1910年的物资总重超过两百五十吨。

这其中有一半是工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籍资料。为了尽可能减重,团队将文本内容全部拍成了微缩胶片。

大部头书籍的内容被缩小到极致,必须靠投影仪才能看清,靠影印版重新印刷复现。此举将上千吨重的文字资料缩减到不到百吨,大大节省了运输重量。

除了文字资料,团队还带来了种类繁多的实物。比如一万颗巴西三叶橡胶树的种子,它们将在条件合适的时期由团队‘热科所’的成员种到海南去。

橡胶是现代工业必需品,种下去至少六到八年才能割胶。但巴泽尔一世对中国的橡胶种植表示高度关注――德国想要赢得一战,必须获得足够橡胶。

除了大量农业良种,团队携带的货物中包括各种1910年的高科技货物,其中就有十根‘钨丝x射线管’。

团队技术人员自制了第二代x光机所需的滤线栅和钨酸镉荧光屏,并因陋就简的在医院内建了保护性的铅室,制造了铅层防护服,搞定了拍摄医用x光的全套设备。

“作为在本医院第一个拍x光的病人,我将很荣幸的亲自给你操作。”

富尔曼老头笑呵呵的拍拍担架床上的张大牛,“别怕,你将享受这个时代最先进的科技。让我看看你的骨头碎成啥样了?”

听到高鼻深目的外国人讲中国话,还是被‘通晓语言’直接翻译的地方腔,张大牛像白日见鬼似的惊怖――有个怪物在向他口吐人言。

还说什么要看看骨头?

太吓人了!

第12章 病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