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从和面开始 第689章

作者:糖醋虾仁

  这么矢志不渝的吗?

  等他拍完照片,才注意到这台大G的车牌号是湘A,便自来熟的冲袁康打招呼:“你的车吗?真帅气!”

  袁康笑笑,跟他聊起了山西。

  “以前我在太原上学的时候,每年吸进肚子里的煤灰差不多能做俩煤球。不过这几年那边的环境好了很多,也看不到漫天的煤灰了。”

  郭兴旺点点头:“煤灰确实少了,从进山西的地界开始,冯爷爷就一直在念叨着,山西变了,没以前那个味儿了。

  当时我不知道他在说什么,现在看来,应该是见不到那漫天的煤灰,不适应了。”

  几人边说边聊的进了酒楼,郭兴旺跟大家打了招呼,便溜达着去了厨房。

  回来了就得上班,可不能闲着。

  而且他还肩负着振兴山西面食的使命,不能偷懒。

  不仅他没选择休息一天,石磊也换上工作服去后厨开始干活儿,看得徐拙一阵好奇,这到底是去采风还是搞什么职场拓展训练了?

  怎么跑一圈回来变得这么爱岗敬业了?

  要不……

  回头以团建的名义,让店里的人都跟着冯卫国出去溜达一圈?

  半小时后,冯卫国出现在了后厨门口。

  嗯,换了身衣服,洗了把脸,好像还剃了胡子。

  整个人看上去,至少比刚下车那会儿年轻了五岁。

  嗯,要给粉丝留个好印象嘛。

  也就这会儿,冯卫国才有时间跟袁康闲聊两句,问了下袁德生的情况,再回忆一下去年一块儿在扬州大学的过往,然后就把话题扯到了山西菜上。

  确切的说,是扯到了莜面栲栳栳这道面食上。

  莜面栲栳栳,是用莜面做的一种面食,因为外型像栲栳,也就是俗称的笆斗,所以被称为莜面栲栳栳。

  之所以有两个“栳栳”,主要是跟晋方言的发音有关,晋方言中有很多叠词,栲栳栳就是其中之一。

  而所谓的莜面,指的是由莜麦加工而成的面粉。

  莜面中含有钙、磷、铁、核黄素等多种人体需要的营养元素和药物成份,可以治疗和预防糖尿病、冠心病、动脉硬化、高血压等多种疾病,还富含亚油酸,对人体新陈代谢具有明显功效。

  在山西北部乃至河北蒙古一带,吃莜面是一种传统。

  其实隔壁蒋大彪的蒙古菜馆中,就有蒙古莜面。

  不过蒙古莜面一般是做成面条吃,跟莜面栲栳栳不一个形态。

  聊完这些,趁着大家兴头正起,冯卫国起身去后厨准备制作,让大家好好尝尝。

  因为在场的除了他和袁康,其他人都没见过莜面栲栳栳,也不知道什么味道,完全加入不了这个话题。

  作为山西十大面食之一,莜面栲栳栳的做法不算难,不过跟小麦面粉为原料的面食相比,多少还是有些区别的。

  比如,莜面需要用滚烫的开水和面,然后再进行蒸制,最后配上浇头或蘸着蒜泥陈醋汁吃。

  袁康对制作的过程不是很感兴趣,趁着这个机会,他开车回公司处理手头的活儿,顺便再把昨天拍的视频上传了。

  这两天徐文海的视频,点击量明显上涨,一些健身博主美食博主都跳出来讨论徐文海的那些做法。

  有人说热量依然很高的,有人说根本达不到健康的目的。

  特别是第一期鸡胸肉的几种做法,更是被一群健身爱好者口诛笔伐。

  在这些人眼中,鸡胸肉只能水煮,别的做法全是异端,全都是对健康无益的。

  但是更多的人却觉得,在追求健康的同时,稍稍给美味让步也无可厚非。

  再说视频中徐文海的几种做法,根本没放任何油脂,盐分的用量也很少,怎么就成了罪不可赦了?

  这种争端,在好几个平台都有。

  至于争端的挑起者,自然是袁康了。

  宣传湘满楼那会儿他用过这招,现在用起来更加得心应手,很轻松就挑起了两方的争论,而且时不时还用小号扮演一下理中客说一些风凉话。

  在袁康正四处拱火的时候,冯卫国则是在四方酒楼后厨,开始做莜面栲栳栳。

  先把颜色比面粉深一些的莜面放进盆里,然后倒入开水,用筷子搅成面絮,再下手揉成面团。

  揉面团的时候,徐拙把这活儿接了过来。

  面食是徐老板的强项,而且他对这个名字很怪异的山西美食也挺感兴趣。

  所以就想动手做着试试。

  学会学不会不重要,关键要有参与感,这样吃着味道才会更好。

  莜面团揉好后,冯卫国便说道:“其实这个时候,把面团分成小块放在蒸锅里蒸一下,口感会变得光滑,不过做起来有点麻烦……”

  他还没说完,徐拙就拿着菜刀,把案板上的面团切成了好几块。

  为了好吃,些许麻烦算什么?

  再说店里有蒸柜,想怎么蒸就怎么蒸,想蒸多久就蒸多久,跟麻烦二字可扯不上任何关系。

  不过这面团本就是烫面,再蒸一下怕是会变得更黏。

  这真的会好吃吗?

第1018章 美味出锅

  徐拙按照冯卫国的提示,把分好的面团用手稍稍按扁,然后平放在蒸盘里,送进蒸柜中开始蒸制。

  “冯爷爷,这玩意儿要是蒸透的话得蒸多久啊?”

  冯卫国笑着说道:“十五分钟就行了,这个步骤,主要是用热气让面团松弛一下,这样面团才会变得光滑。”

  莜麦因为生长在高寒地区,所以跟小麦有很大区别。

  比如莜麦从收割到端上餐桌,要经历三生三熟才行。

  莜麦收割下来拉到场上脱粒,这些莜麦籽儿都是生的,算是“一生”。

  莜麦粒想要磨成莜麦粉,得先像做芝麻香油那样把麦粒炒熟才行,这是“一熟”。

  莜麦炒熟后磨成面粉后又成生的了,所以这是“二生”。

  莜面和成面团的时候要用开水和面,开水把面已经烫熟,这是“二熟”。

  和好的面团再次加工成栲栳栳的形状,成了生胚,这是“三生”。

  做好的栲栳栳上锅蒸制,蒸熟后出锅,就成了“三熟”。

  莜麦的三生三熟,不仅体现了高寒地区粮食的难得,也反应了这一美食的珍稀之处。

  也或许正是这样的折腾,才赋予了莜面的美味与可口。

  让这道别样的美味,在面食种类繁多的山西脱颖而出,成功跻身十大面食之列。

  在蒸制面团的时候,冯卫国也没闲着,他开始准备配莜面栲栳栳的浇头。

  莜面栲栳栳这道美食是需要搭配浇头或者蘸料吃才美味的,最常见的有羊肉臊子浇头、西红柿炒鸡蛋浇头和陈醋蒜泥或者辣椒油蘸汁。

  有的地方也会做一些类似炸酱的卤汁,浇在蒸好的栲栳栳上面,吃起来也非常美味。

  今天毕竟是展示,所以冯卫国准备的浇头蘸汁很丰富。

  光浇头就有四种,有菌菇臊子浇头、番茄鸡蛋臊子浇头、羊肉臊子浇头和五花肉臊子浇头。

  而蘸料有蒜泥陈醋和店里的辣椒油,他说山西还有占辣椒酱的,但是店里没有这玩意儿,而徐拙做的剁椒现在还不能吃,所以只能作罢。

  各种臊子的做法比较简单,就是把肉切成小块儿,然后放锅里煸炒,再加水微炖,搭配点配菜,这就行了。

  要搁以前,这些全都要冯卫国亲自做才行。

  不过现在不用了,他只是把各种食材配一下,便交给了郭兴旺去做。

  嗯,徒弟嘛,就是工具人。

  不用白不用。

  十五分钟很快过去,徐拙把蒸柜中的面团端了出来。

  这会儿的面团看上去比之前更软了一些,表面也变得更加光滑。

  等到稍凉之后,徐拙根据冯卫国的提醒,把面团又揉了一遍。

  莜面跟面粉不一样,要是小麦面粉这样折腾,早就没法用了。

  但是莜面面团依然很筋道,揉起来跟做烩面的面团有点相似。

  高寒地区生长出来的粮食,其筋性果然是平原地区的粮食没法比的。

  把面团揉好后,不用醒面,直接趁着面团还温热直接揉搓成长条,然后再分成一个个比指肚略大的小剂子。

  接下来,就该做栲栳栳的造型了。

  冯卫国拿着一个面剂放在案板上压扁,然后放在菜刀的刀面上,用虎口的部位按着面剂向前推。

  然后,这面剂就成了一个不太规则的长条。

  而且因为是用虎口部位推出来的,所以面片的厚薄并不一致。

  但莜面想要好吃,就得这样做才行。

  把面片从刀面上揭掉,然后卷在食指上,做成一个中间空的圆筒形状,这就是莜面栲栳栳的生胚了。

  把做好的圆筒一个个竖放在蒸盘里,等到蒸柜里蒸汽上来后,冯卫国让徐拙把蒸盘放进蒸柜中,开始蒸制。

  莜面栲栳栳的蒸制时间不用太长,顶气蒸五六分钟就行。

  因为莜面和面的时候基本上已经是熟的了,再加上面团又被蒸了十几分钟,至少已经有九成熟了。

  所以再蒸几分钟,把栲栳栳加热一下就能吃了。

  八分钟后,徐拙把蒸好的栲栳栳从蒸柜里端出来,然后用筷子小心的把这些犹如圆筒的面食取出放在盘子里。

  浇上一勺郭兴旺做好的浇头,就可以吃了。

  “羊肉臊子台蘑汤,一家吃着十家香,来来来,小拙,尝尝这道美味的山西美食。”

  冯卫国把一盘加了羊肉臊子浇头的栲栳栳递给徐拙,让他品尝。

  徐拙也没客气,用筷子夹起一个夹杂着羊肉臊子的圆筒送进嘴里,稍稍咀嚼,就顿时瞪大了眼睛。

  这玩意儿……

  实在是太好吃了!

  莜面口感稍稍偏硬,比较筋道,但是在制作的过程中因为蒸制过,口感上又有些滑,有点类似刀削面的加强版。

  而莜面表面那被虎口部位压出来的凹凸不平的褶皱上面,挂满了羊肉臊子的汤汁,吃起来鲜美异常。

  而且这些汤汁,又让口感劲道的莜面多了几分香味儿和滋润,吃完之后只想接着继续吃,连叫好都顾不上。

  连着吃了好几口,徐拙从旁边没放浇头的盘子里夹了一个,在做好的蒜泥蘸汁中蘸一下放进嘴里。

  顿时一股浓郁的酸辣味儿就在口腔中弥漫开来。

  这股酸辣味儿配上莜面筋道的口感,一下子就让人升华了。

  仿佛世间万物都变得不重要了,脑子里只剩下继续吃的念头。

  这大概就是美食的魅力所在吧?

  至于其他浇头和蘸料,味道虽然各不相同,但都非常美味可口。

  徐拙一连吃了两盘,这才打着饱嗝放下了筷子。

  美味,实在是美味。

  刚才做的时候他搜了一下相关资料,说乾隆去五台山时候对这道美味流连忘返,称吃这道美味为人生快事。

  徐拙顿时就没多大兴趣了。

  因为美食圈里傍乾隆这个清朝网红的菜品实在是太多了,多到让人有些审美疲劳。

  而且几乎所有美食都是那么一套说辞,真让人提不起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