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娱从雪姨开始 第203章

作者:师牙

  你呢,就是把这几本书,还有你之前积累的那些感受,好好消化一下。”

  叶柯顿了顿,像是想起什么,补充道,声音也压低了些:“对了,剧本的事,目前还处于保密阶段,你别跟其他人说是我透的消息,免得其他演员或者经纪公司都找过来,麻烦。”

  “我知道!我知道!”

  杨蜜立刻像小鸡啄米一样连连点头,甚至下意识地举起一只手,做出一个类似保证的手势,“叶导您放心,我嘴特别严,肯定不跟别人说!规矩我懂的!”

  她想了想,脸上浮现出一丝恰到好处的、带着点不好意思的恳求神色,又往他身边凑近了半步,声音放得更轻更软了些:“那……叶导,我……我能加您一个联系方式吗?

  就是……万一我看完书,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或者写了点东西,想……想请教您一下,方便吗?保证不随便打扰您!”

  看着她那小心翼翼又充满期待的眼神,叶柯笑了笑,没多说什么,直接从口袋里拿出了手机。

  杨蜜脸上立刻绽放出一个大大的、明媚的笑容,飞快地从自己随身的小包里掏出手机存号码,一系列动作一气呵成,生怕他反悔似的。

  叶柯看着手机多了个新号码,再抬头看看眼前这个抱着书、笑容灿烂的姑娘。

  加了联系方式,两人之间的气氛似乎更放松了些。

  干脆两人就倚在书架旁,低声聊了起来。

  话题从现代戏中角色塑造的难点,聊到如何捕捉生活的细节融入表演,又自然地拐到了零八年底她拍摄《仙剑三》时的一些趣事。

  杨蜜说话语速很快,描述生动,偶尔配上一些手舞足蹈的小动作,让那些片场花絮听起来格外有趣。

  叶柯大多时候是安静的倾听者,偶尔插话问一句,或者点评一下,气氛融洽而舒适。

  杨蜜看了一眼窗外,这才惊觉时间过得飞快。

  “呀!叶导,光顾着聊天了,我得赶紧回去了,不然我妈该念叨了。”

  她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我回去就看这些书,看完有想法了,就跟您汇报!”

  她抱着书,脚步轻快地往书店门口走去。

  走到门口,玻璃门自动滑开,她忽然又停下脚步,转过身来。

  杨蜜朝着叶柯所在的方向,用力地挥了挥手,提高了一点声音:“叶导!您别忘了啊!下次要听我的角色分析的!”

  叶柯站在原地,看着她充满青春活力的背影消失在书店门口,融入BJ春末傍晚熙攘的人流和暖色调的街景中。

  他低头,看了看自己手中那本《电影语言的语法》,嘴角忍不住露出笑意。

  这个敢想敢说、目标明确且愿意为之努力的小姑娘,身上确实有一种未经雕琢但潜力十足的天赋……

  …

  这家叫忘归茶寮,确实不好找,藏在国子监附近一条胡同深处,门脸低调,连个显眼的招牌都没有。

  只有门楣上挂着一块小小的、刻着“忘归”二字的木牌。

  叶柯看着这两字,想了下还是走了进去。

  王玲已经到了。

  坐在靠窗的茶桌前,她正低着头,专注地用一把小巧的银壶,细细地浇淋着面前一排白瓷品茗杯,动作不疾不徐,带着一种赏心悦目的韵律感。

  听到门口的动静,她抬起头,那双依旧明亮的眼睛眼尾微挑,那标志性的、带着几分戏谑又透着亲昵的笑容便扬了起来。

  “哟,叶大导演终于肯挪动尊驾了?我这壶水都续了三回了。”

  王玲放下银壶,拿起茶巾擦了擦手,语气里满是调侃,“你再晚来一会估计我茶都喝饱了。”

  叶柯一边脱下黑色风衣,顺手搭在旁边的红木圈椅上,在她身边坐下。

  “很浓郁的调侃啊,你就别取笑我了。”

  叶柯接过王玲递过来的一个容量仅够一口的小品茗杯,微微试了一口,“刚跟调色师掰扯了三个多小时,就为了一帧画面是往蓝里偏百分之五还是往黄里偏百分之三。感觉眼睛都快不是自己的了。”

  感觉这茶顺滑醇厚,独特的山韵蜜香在口腔里弥漫开,确实不一般。

  放下杯子,叶柯轻声道:“你倒是会享受,躲在这世外桃源寻清静。怎么样,你心心念念要捣鼓的那个《鬓边不是海棠红》又折腾出什么新花样了?”

  叶柯不知是不是自己原因,让王玲居然想要转型做监制,并投资。

  王玲闻言,放下茶杯,从手边拿出一叠厚厚的、满是修改痕迹的A4纸剧本,“别的环节推进得还算顺利,就是觉得这结尾……

  格局小了,也太殉道了。”

  她翻到最后一页,指着一段用红笔重重划掉又写满旁白的部分,“女主为了守护奉献了几乎一切,青春、爱情、甚至亲情,最后虽然成功了,但身边空无一人,太孤寂,太悲了。

  我知道艺术追求深刻,但我觉得现在的观众,走进电影院或者打开电视,还是需要一点温暖和念想的,需要看到付出之后,不仅仅是苍凉的胜利。”

  她说着,身体很自然地微微向叶柯这边倾斜,像是在陈述,又像是在寻求认同:“你记得不?当年你帮我琢磨《雪姨》那些戏…”

  她抬起眼,目光恳切地看着叶柯,“这次你也得帮我,给我笔下的女主也留点光亮,一点实实在在的、能落到地上的念想。

  我这制片人的第一步,走得是战战兢兢,可就指望你这点金胜手给掌掌眼了。”

  叶柯接过剧本,沉甸甸的。

  他直接翻到最后一页,忽然低低地笑出了声,摇了摇头:“这算不算是风水轮流转?

  当年在剧组里,我可是勤勤恳恳当助理,结果被你当私人跑腿了。

  现在倒好,轮到我坐在这儿,还得给你这前辈改起剧本结局来了。”

  调侃归调侃,但叶柯还是沉吟片刻,“加场戏怎么样?不要那种空泛的展望。

  就在女主看似赢得一切,却感到无比空虚的时候,让她回到故事开始的地方。

  看到她一直培养、但曾因理念不同而产生过冲突的那个年轻孩子,正在用她当年教导的方式,一丝不苟地、带着敬畏心地处理着核心事物。

  女主默默看完全程,没有打扰,但在离开时,把自己珍藏多年的、象征着传承与信念的信物,悄然放在了年轻人必经的路上。

  无需言语,技艺和精神在无声中完成了交接,她也真正放下了执念,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新的方向。”

  王玲听着,眼睛倏地一亮,顺手拿起桌上的茶杯,作势要敲他的手背,动作俏皮又带着长久相识才有的熟稔与不设防:“我就知道,找你准有办法。

  这个无声的传承好,比硬加个合家欢的尾巴高级啊!”

  她放下茶杯,手腕微抬,执起公道杯给他续茶。

  因着动作,领口稍稍松开了些许,露出一截纤细的、若隐若现的珍珠项链,珠光温润。

  叶柯下意识地把目光移开,投向窗外。

  虽说两人无需这种客套,但在正事面前就该公事公办了。

  王玲敏锐地察觉到他这瞬间的回避,不由压低声音,带着点促狭的、了然的的笑意:“怎么?现在功成名就,是大导演了,见着点风光反倒不好意思了?

  这可不像你啊,之前可是饿的不行。”

  “我饿?看似某人比我还饿么。”叶柯端起茶杯又抿了一口,借着氤氲的热气掩饰嘴角泛起的、带着窘迫和怀念的复杂笑意,“毕竟某人饿到半夜翻身,我可是深有体会啊……”

  见被他说破,王玲脸色不变也不在意道,“《寄生虫》听说都送到戛纳去参赛了,你啊!还真是比我想象的还要有出息。”

  叶柯转过头,正好撞进她带着笑却又无比认真的眼底,那里面有关切,有回忆,有毫不掩饰的欣赏,也有一种“我看着你长大”的笃定。

  心里像是被什么东西轻轻烫了一下,一股暖流倏地蔓延开,流向四肢百骸。

  他知道王玲这些年并不容易,从“雪姨”、“恶女专业户”这类标签化的角色里挣扎出来,不断尝试各种戏路,挑战自己,如今又迈出做制片人这一步,这背后的压力、决心和勇气,他多少能体会到。

  他笑了笑,很自然地接话,带着一种“理应如此”的随意:“你这戏,大概什么时候开机?

  提前跟我说,给我留个角色,我去客串一下。”

  他略一思索,“嗯……就演个去铺子里订东西的老主顾,或者街上擦肩而过的路人?反正台词越少越好,露个脸,给你站个台。”

  王玲闻言,脸上的笑容瞬间彻底绽开,眉眼弯弯,显然十分受用。

  她拿起茶勺,轻轻在他摊开的掌心虚点了一下,像是完成了一个小小的、带有契约意味的仪式:“这才够意思!算姐没白疼你一场!放心,台词保证不超过三句,不耽误您叶大导演的宝贵时间。”

  她心情大好,热情邀约,“晚上别安排别的了,就在这儿吃。厨子新研究了什么分子料理版的‘龙井虾仁’,听着玄乎,味道据说还真有几分那股清香。”

  最后王玲带着笑意揶揄道:“吃饱点,晚上有力气!”

  最终这顿所谓的分子料理龙井虾仁,吃得有点超时。

  菜式确实精巧,虾仁被处理成透明的凝胶状,配上用龙井茶萃取的泡沫,视觉上很有新意,味道也清爽。

  但对他们二人而言,吃什么还在其次,重要的是这种难得放松的交谈氛围。

  两人一边吃,一边自然而然地聊起了许多圈内的旧闻和新事。

  回想上次见面,叶柯和王玲已经隔了几个月。

  毕竟她大部分时间是在魔都,而叶柯则是在首都。

  “前几天在一个活动上碰到张导了,他那边好像有个新戏在筹备,角色设定挺不错的,我觉得气质跟你挺搭,你有没有兴趣去试试?”

  叶柯夹起一块造型奇特的“虾仁”,状似随意地问道。

  他知道王玲虽然现在重心在向制片人转型,但遇到真正能打动她的好剧本、好角色,她还是愿意演的。

  王玲拿着筷子的手顿了一下,随即摆了摆手,语气清醒而冷静:“本子我大概听人提过一嘴,也托人打听了一下。

  角色戏份不算多,更多是功能性,算是男主角成长路上的一个‘贵人’或者‘点缀’吧。”

  她放下筷子,拿起纸巾擦了擦嘴角,“到了我这个年纪,经历过起伏,再回去演那种镶边的花瓶,或者纯粹为了衬托主角而存在的角色,没太大意思了。

  要么,是真正能撑得起戏、有灵魂有厚度的主要配角。

  要么,就像现在这样,自己折腾点有意思的、自己能做主的项目…”

第214章 许情的愈合愈开

  处理完《失孤》繁重的剪辑收尾工作,叶柯带着一丝疲惫踏入了中影创投会的现场。

  他刚走进休息室,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就被一个极具穿透力、带着浓重口音的熟悉大嗓门喊住了:

  “哥,可算找着你了!”

  叶柯循声转头,只见王保强穿着一身与他气质极为……相称?

  居然是亮色运动服!

  只见王保强正兴高采烈地拽着一个男人的胳膊往这边快步走来,脸上洋溢着毫不掩饰的雀跃,像发现了什么了不得的宝贝。

  被他拽着的男人脚步显得有些局促,身上那套深灰色西装看起来熨烫得笔挺,似乎有点紧张。

  这人正是凭借《春光灿烂猪八戒》猪八戒一角打开知名度。

  却在尝试向编剧、导演转型道路上屡屡碰壁的徐争。

  “叶导,想不到你也在这,之前拍完疯狂的石头后,就一直想找机会拜访你!”

  徐争连忙伸出双手与叶柯相握,“宝强跟我念道您好几回了,说您眼光特别准,懂电影,更懂我们这些创作者心里想的东西,今天总算见着真人了!”

  王保强在一旁用力拍着徐争的胳膊,笑得见牙不见眼,迫不及待地当起了推介人:“哥,你是不知道,徐争哥鼓捣的这个剧本,老有意思了!

  讲的是春运回家的事儿,那感觉,跟我当年揣着几百块钱,挤绿皮火车来首都闯荡的时候一模一样,特真实,特接地气。

  他之前找了好些投资人聊,可人家都嫌春运这个题材场景太乱,拍出来不好看,周期还长。

  我寻思着,这故事您肯定能懂,就拉着他在这儿蹲着等您了!”

  叶柯握着徐争的手,倒也不是不认识,毕竟之前宁昊的电影就已经认识了。

  他的目光扫过那个被紧紧护着的文件夹,上面用黑色记号笔清晰地写着《人在囧途的字样。

  这玩意这么快就出来?

  不该是泰囧么?

  疑惑归疑惑,但叶柯笑了笑,语气平和:“宝强这小子,平时看着憨直,但对戏、对好故事,直觉很准。

  他能这么不遗余力地夸一个剧本,看来是真被戳中了。

  公路喜剧这个类型,在国内电影市场这几年确实比较少见,敢于碰触现实题材,尤其是春运这个老大难,不容易。”

  徐争听到这话,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像是溺水的人抓住了浮木,一直紧绷的肩膀似乎都松弛了半截。

  他下意识地往前凑近了半步,语速加快,迫不及待地阐述起来:“叶导,不瞒您说,这个剧本不是我一个人凭空编出来的。

  最开始是刘仪伟老师那边有了个初步的想法和框架,想做一部咱们国内版的《飞机、火车和汽车》,讲一个身份悬殊的两个人结伴回家的故事。

  我觉得这个点子特别好,有发挥空间,就拉着田羽生他们几个志同道合的伙伴,真的扎扎实实跑了三个不同规模的火车站,蹲点观察,跟那些急着返乡的农民工兄弟、放假回家的学生聊天,听他们讲路上的各种遭遇和趣事。

  我们把听到的、看到的,那些鲜活的细节都往剧本里填——比如网上抢票怎么也抢不着的焦躁、火车上挤得双脚离地还能被架着走的无奈、服务区泡面因为水不开永远泡不软的尴尬……这些细节,保强都帮着我把过关。”

  他一边说,一边小心翼翼的把剧本往叶柯面前递过去,显露出内心的激动与不安:“就是……就是目前资金方面还差着一大截。

  好多投资人看了本子,都说春运拍出来不像喜剧,倒像是一部反映社会现实的纪录片,担心市场不买账。

  可我和团队始终觉得,恰恰是这种源自真实生活的心酸和无奈里,不经意间流露出的那些笑点,才最能戳中人心,让人笑着笑着就心里发酸,酸过之后又觉得温暖。您看这几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