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娱从雪姨开始 第141章

作者:师牙

  “感谢评审团。”

  叶柯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遍了全场,那声音略带沙哑,却充满了力量。

  目光在台下的人群中扫过,最后落在了奖杯上的金狮上,叶柯继续说道:“有人问我,陈汉生为什么最后没去死。”

  顿了顿,叶柯思索了下说道:“因为他发现,心里那点热的东西,比死亡更难熄灭。

  所以这个奖,属于所有在生活里挣扎过的普通人。”

  “感谢我的老伙计李洋,这也是我们第三次合作。同样感谢剧组每一位工作人员的付出…

  最后感谢我的家人们!是她们一路默默支持我!”

  台下再次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这掌声是对叶柯获奖感言的认可,也是对他的鼓励。

  走下台时,叶柯的脚步终于稳了些,在四周注视的目光中回到座位上。

  还未坐下,手中的奖杯就已经被李洋和陈素拿去。

  他们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仿佛比叶柯自己还要激动。

  而叶柯对此并不在意,他握着酒杯的手还在微微颤抖,这是他内心激动情绪的外在表现。

  他望着宴会厅里的人群,心中感慨万千。

  这一刻,他忽然明白,所谓的大满贯,从来不是终点。

  就像电影《陈汉生》中,主角攥着的那颗糖,虽然微小,却充满了希望与温暖。

  又像贾樟课镜头里的奉节老街,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与岁月的痕迹。

  还有杜琪峰江湖里的枪火与情义,充满了热血与激情。

  面对现场摄像机拍摄,叶柯面带微笑举起酒杯,对着国内的方向遥遥一敬。

  叶柯知道,此刻的首都、魔都、广州……无数扇窗后,有人正举着酒杯等待。

  那些人,是他的粉丝,是他的朋友,是他的家人,他们虽然身处不同的地方,但此刻,他们的心都与叶柯紧紧相连。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他们共同分享着叶柯的喜悦与荣耀…

  威尼斯电影节的颁奖结果一出来,尤其是叶柯获得影帝的消息,就像一道闪电划破了国内的深夜。

  本来安安静静的夜晚,一下子就热闹得跟白天似的。

  新浪娱乐的服务器在结果公布后才三分钟,就彻底扛不住了,直接宕机。

  编辑们眼睛瞪得溜圆,盯着后台那些跳个不停的红色报错代码,急得指尖在键盘上飞快地敲着,都快敲出火星子了。

  等备用服务器一启动,“叶柯大满贯影帝”这个词条就跟长了翅膀似的,每秒都有3万条新内容刷出来,才半个钟头,各种相关的阅读量就冲破了千万。

  有粉丝翻出好几年前叶柯跑龙套的剧照。

  照片里,他穿着件洗得发白的戏服,那是在《情深深雨濛濛》里,他演雪姨的儿子,看着挺落魄的,但眼睛亮得惊人,一股子劲儿藏都藏不住。

  这条博客配着文字“从群演到传奇,他用了五年”,才一个小时,就被转发了一百万次。

  评论区里更热闹,粉丝影迷纷纷表示恭喜。

  而在外滩的LED大屏幕上,循环播放着《陈汉生》的预告片。

  一会儿是陈汉生攥着水果糖的手,满是生活的粗糙感;一会儿又是叶柯在领奖台上的画面,眼里闪着激动的光,这两个画面交替闪现,看着特别有感觉。

  首都国贸的玻璃幕墙上,“恭喜叶柯”四个金色的大字在黑夜里铺开,亮闪闪的,比电影节现场的聚光灯还要耀眼,老远就能看见。

  据说这两个都是叶柯的神秘富婆粉丝们的杰作,主打庆祝叶柯获得威尼斯影帝和大满贯!

  《人民曰报》的夜班编辑部连夜开了紧急会议。

  本来都定好的文化版头条,说改就改了,重新排版。

  第二天见报的版面上,通栏标题《电影的新高度》旁边,配着叶柯在威尼斯领奖台上的照片。

  照片里的他穿着深灰色西装,手里的金狮奖杯映着灯光,眼神平静毫无波澜,看着特别沉稳。

  文章里写:“当‘大满贯’从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传说变成了真事儿,当咱们国内演员的名字,能和世界影史上的那些巨匠排在一起,我们看到的不光是一个人的光荣,更是一个民族文化自信的绽放。

  叶柯的表演,让世界看到了国人的情感深度——这些都是人类共通的语言。”

  这篇文章清晨六点一推送,很快就占领了各大新闻客户端的首页。

  有粉丝留言说:“小时候觉得奥斯卡离我们老远了,现在才明白,好电影根本不用贴什么标签,能打动人心的就是最好的。”

  娱乐圈的反应就像多米诺骨牌,从凌晨一直蔓延到正午,停都停不下来。

  最先做出回应的是章紫怡的工作室发文:“恭喜叶柯,实至名归。”

  文中还特意配了张两人几年前的合影。

  除了章紫怡,周熏、黄博、徐挣等好几十位明星,都用各种方式表示恭喜,有的发博客,有的接受采访时提到,热闹极了。

  《南方周末》更是专门出了特刊,名字叫《一个影帝和他的时代》。

  记者跑去叶柯就读的北京电影学院,打听他上学时的事儿。

  还采访了过去和他合作过的场务,场务大哥说叶柯那时候就特别能吃苦,脏活累活从不抱怨……

  特刊里写:“叶柯从来不是那种一夜之间就出名的神话。他在剧团跑龙套的时候,会帮老演员背台词,老演员忘词了,他就在旁边小声提醒。

  拍盲井时,为了演好一个矿工,他跟着建筑队搬了半个月砖,手上磨出了好几个大水泡,也没喊过一声累。

  就连这次演陈汉生,他都在居民楼里住了一个月,跟着退休工人一起逛菜市场,听他们讲家里的家长里短,谁家的孩子考上大学了,谁家的老两口又拌嘴了,都记在小本子上。

  那些说他‘天赋异禀’的人,可能没看见他剧本上密密麻麻的批注,红的蓝的笔写得满满的,也没瞧见他为了一个眼神练到凌晨的背影,镜子里的自己都看厌了,还在那儿琢磨。”

  《电影艺术》杂志的主编张池在专栏里写:“比起‘大满贯’这个头衔,更值得咱们关注的是《陈汉生》里那些被忽略的小细节——暖气片上搭着的旧衣服,皱巴巴的;抽屉里放着的泛黄电费单,上面的字迹都快看不清了;窗台上那盆歪歪扭扭的仙人掌,还开了朵小黄花。

  这些带着生活褶皱的东西,才是真正的内容。当叶柯说‘这个奖属于普通人’时,他其实说出了所有优秀电影人的初心。

  艺术从来不是飘在天上的空中楼阁,而是扎根在泥土里的种子,得慢慢发芽、长大。”

  叶柯的手机,从颁奖礼结束后就没消停过,电话、短信几乎是消息不停地蹦出来,响个没完。

  其中有王劲松发来的一张照片:北电校史馆的展柜里,已经专门留出了最显眼的位置,旁边摆着他当年的入学通知书,那泛黄的纸页上,还留着一试时的批注“该生眼里有光”。

  此刻,他们正要回国,飞机上李洋凑过来看他翻消息,突然指着一条笑出了声:“你看范小胖说啥?她说早知道你能拿奖,当初塞给你的水果糖就该按颗收费,一颗抵得上她半年片酬。”

  叶柯笑着摇了摇头,眼里满是轻松看向窗外…

第162章 许情:你真是个怪物

  飞机降落在首都国际机场时,正是初秋的清晨。

  叶柯望着那片熟悉的景致,突然觉得有些触景生情。

  毕竟这几年,每一年都要出国参加欧洲三大电影节,如今他可以说是把男演员的最高奖项都拿了一遍。

  李洋在旁边推了推他的胳膊:“看,底下那黑压压的一片,八成都是来接你的。”

  舷梯刚搭上舱门,就听见机场大厅传来的欢呼声。

  叶柯低头整理了一下风衣领口,带上墨镜准备走出去。

  走下舷梯的瞬间,闪光灯如骤雨般落下。记者们举着话筒往前涌,问题像潮水似的扑过来:

  “叶柯老师,接下来会接好莱坞的剧本吗?”

  “《陈汉生》会拍续集吗?”

  “您觉得现在的成就超过了前辈们吗?”

  叶柯停下脚步,看着四周人群。

  叶柯带着旅途的微哑却格外清晰:“首先谢谢大家来接我。奖杯是荣誉,更是提醒——提醒我不能忘了自己是怎么走到今天的。”

  叶柯的目光扫过人群,像是在寻找什么,又像是在与每个人对视,“确实是有好莱坞的剧本递来过,但眼下我只想继续在国内好好拍电影。”

  其实不止是今年,早在去年柏林时,叶柯就接到过好莱坞那边递来的本子。

  但他根本就无心去参加,毕竟那时候不仅仅准备拍摄《陈汉生》还有《新世界》。

  而且在好莱坞那边,虽然拿的是美刀片酬,可不代表会那么好拿,毕竟就连李连捷都只能饰演反派,据说最后还被反噬了。

  把始皇当做反派饰演……

  叶柯顿了顿,声音里多了几分恳切:“说超过前辈,这太荒唐了。我在上学时就看过许多前辈的电影,那些镜头教会我的,比任何奖杯都珍贵。前辈们是铺路人,我不过是顺着他们的脚印,多走了几步。”

  人群里爆发出掌声,比刚才的欢呼声更实在。有个戴眼镜的男记者突然喊:“叶柯老师,请问你接下还会自导自演么,还是说要到底转型导演?”

  叶柯笑了:“要是有好的角色,合适的话,我还是会去演的,毕竟我是个演员。

  要是有其他导演的邀请,我也会去试一试的。”

  毕竟如同温情跟叶柯说的,已经有一群导演在吐槽说叶柯,现在都是自己跟自己玩。

  但这真是冤,叶柯只是觉得那些角色根本不适合自己。

  总不能好不容易积攒的口碑,被嚯嚯没了。

  “哦?”男记者的声音带着好奇,“不是说你拒绝那些电影的邀请,甚至有人说你只愿意去拍摄大制作的电影?”

  叶柯:“一派胡言,相对于大制作,我更看重角色本身设定,是否符合。”

  叶柯就差没说也看重电影剧情质量,想想还是算了,这话一说指不定又要得罪哪路神仙了。

  陈素悄悄碰了碰他的胳膊,示意该往前走了。

  叶柯点点头,对着人群再次致谢,转身走向贵宾通道。

  经过拐角时,他看见几个穿校服的学生举着画牌,上面用马克笔写着“叶柯最棒!”,画牌边缘还粘着五颜六色的糖纸,风一吹,像串小灯笼。

  通道尽头,王劲松正跟几位老教授说着什么,看见叶柯过来,连忙迎上来。

  “回来就好!”

  王劲松拍着他的后背,力道不轻,带着长辈特有的实在,“校史馆的展柜特意做了恒温装置,奖杯知道你舍不得,但是三座奖杯复刻的摆进去总行了吧,旁边再放你当年的龙套剧照,让学弟学妹们看看,光靠天赋走不远,得靠脚底板磨。”

  “我有点受宠若惊啊!老师。”确实叶柯听到这话,真的感觉有点惊讶同时压力倍增。

  “哈哈哈,应该的!”

  想到对面中戏那群家伙的嘴脸,王劲松不由畅快笑道:“行了,走吧,这趟来回也够折腾的,我们就不打扰你们了。”

  叶柯诧异:“老师,你们不一起走?”

  叶柯还以为他们这是特意来机场等自己,打算让自己去趟北电演讲,毕竟这事情不是没有过。

  一眼就看出叶柯的小心思,王劲松不由揶揄说道:“放心吧,抓壮丁不是这么抓的,等你休息好了,什么时候有空就提前打个招呼,我好组织下。”

  听了这话,叶柯也只能点点头,几人干脆一同走出车库,而温情和江武熊已经在那等候多时了……

  回国后的第一周,叶柯的行程被采访排得满满当当。

  但叶柯之前就特意跟温情和整个团队交代过,推掉那些综艺邀约,只留下三家纸媒和一个纪录片团队。

  其实这几个,都是当年他跑龙套时,愿意给他版面写豆腐块报道的媒体。

  今天的《电影周刊》专访,定在北电的老摄影棚。

  而此时的记者刚举起相机,叶柯突然拿起军大衣往身上套:“就穿这个拍吧,比西装自在。”

  摄影师笑着调整镜头:“您现在可是大满贯影帝,穿这个会不会太随意?”

  “随意才对。”

  叶柯拽了拽大衣下摆,“我之前接受你们采访时,那时还在外面拍电视剧呢,而且就穿着这件衣服。”

  话题从威尼斯的领奖台聊到《陈汉生》的创作,叶柯的手指总无意识地敲着桌角,那是他思考时的习惯。当被问到“如何保持对角色的敏感度”。

  叶柯突然起身走到窗边,指着楼下练早功的学生:“你看他们,每天五点起来吊嗓子、练身段,不是为了某天突然成角儿,是怕功夫搁久了生锈。

  我也一样,努力去体验不同生活,体验每个角色带来的不同方式。”

  采访进行到一半,王春紫端着保温杯路过,看见叶柯就笑:“听说你把奖杯给校史馆了?”

  “不是,是王劲松老师安排人去复刻的。”

  叶柯迎上去,“荣誉是给别人看的,能力是自己的,所以其实放哪里都一样。”

  王春紫指着记者的笔记本:“跟他们说说你当年写的人物小传?厚厚三大本,比专业编剧写得还细。”

  叶柯不好意思地挠头:“那时候不懂技巧,只知道努力去把角色都琢磨透。比如演农民工,就去查98年的最低工资标准,算他每天能吃几两饭,这些都记在小传里,演的时候心里就有底。”

  《电影周刊》记者顺着王春紫的话追问:“听说您为了《陈汉生》写的人物小传,就列了整整五页?”

  不客气的接过王春紫递来的保温杯,叶柯笑了下:“不止是生活饮食习惯。比如陈汉生是1963年生人,我特意查了那年的粮票制度,算他每月能领多少粗粮细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