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咸鱼艺术家,整顿娱乐圈 第203章

作者:我住汉江尾

  用的是红姐带过来的电脑。

  至于红姐,则去了齐曦那边的屋子。

  既然红姐更看重阿兰,周孝愚在网上先搜索阿兰的作品和履历。

  阿兰回国后的作品屈指可数,说全是垃圾有点过分,但也差不多。

  唯一有点知名度的还是为电视剧《花千骨》演唱的主题曲《千古》,这还是沾了电视剧的光。

  除此之外,没有任何一首歌能让人叫得出名字,哼得出旋律。

  即便是《千古》这首歌,周孝愚听了也是连连摇头,在系统歌曲库的陪衬下,如今周孝愚的眼光也是极其刁钻。

  《千古》这首歌都不配被系统收录。

  如果不是参加浪姐,如果不是因为长相甜美、人设出圈,恐怕都没人能记得起这个人。

  周孝愚继续在网络上搜寻阿兰的生平履历,先国内。

  她是在2005年参加帝都大学生校园歌手大赛,获得“十佳歌手第二名”及“最佳形象奖”,同年,因为出色的歌喉和姣好的外形,被小日子艾回唱片的星探看中,当宝贝一样签到小日子那边培养。

  阿兰从小学习二胡和声乐,中学在川省音乐学院附中学习的声乐表演,大学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继续学习声乐,师从李双J。

  这个可是一位音乐界的大师,后来因为儿子犯法破天荒的成名,不过是骂名。

  从这里可以看出来,阿兰从小的家庭环境至少也是小康,穷人家的孩子不会从小让你学习声乐的,没钱。

  然后就是去小日子那边后的履历。

  2005年签约艾回唱片,2007年推出第一张日语专辑《明日赞歌》,一时登上小日子雅虎网站检索排行第6位,在那边打开一定知名度。

  2009年3月4日,发行个人首张日语专辑《Voice of Earth》,发行首周登上小日子公信榜Oricon日销售冠军、周销量季军,打破了王非《Eyes on Me》在该榜上第九位的记录。

  2010年1月,分别在名古屋、东J、大阪三地进行个人首轮小日子巡回演唱会,成为首位在小日子举行个人巡演的内地艺人。

  2011年,结束了小日子那边的合约,回国发展,签约帝都的华乐娱乐。

  小日子那边的履历虽然看起来平平无奇,但仔细研究,也能看出阿兰的个人实力,以及取得的成就。

  她应该算是华夏内地在国外发展的最好的一位歌星。

  能在小日子连开几场演唱会就能可见一斑。

  要知道,一般的二线歌手可是没有资格开演唱会的,开了保证亏本,因为没有投资公司愿意接单。

  只是没有达到公司和个人的预期罢了。

  回国后阿兰也并不是孤身一人,同样也有经纪公司保驾护航,华乐这家公司的规模可不小,程萧就是这家公司的签约爱豆。

  那么,这些年阿兰逐渐混成‘活着挺好,死了也无所谓’的水豚习性真的是因为个人性格?

  周孝愚继续查资料。

  结果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

  阿兰在帝都有一栋2亿多的别墅,在很多大城市都有房产。

  阿兰当年用白菜价买下了光线传媒的原始股,不多,也就25万股,当时买下来的时候股票总市值超过1800万元,记住,这是原始股。

  后来光线传媒的市值一度飙升到400多亿,保守估计阿兰的这1800万翻了几十倍,甚至一百倍两百倍也有可能。

  另外,2015年在川省成立的全国连锁顶级夜店space也有她的巨额股份,是幕后大股东之一,股份占比排名前三,是原始股和创始人。

  同时还手持多家上市公司股票。

  除了呆萌,像水豚一样佛系外,阿兰的另一个标签是善于投资理财。

  人家娱乐圈发展一般,但是擅长买股票。

  以上只是据说,毕竟网络上的信息真假参半,但周孝愚略微一思索,觉得八九不离十,别的不说至少帝都的这一栋别墅是瞒不住的,也没有必要造这种一看就能拆穿的谣言。

  周孝愚当下擦了擦冷汗。

  这种富婆,他都有了找对方拉一点投资的念头,这样的人红姐能签下来?

  恐怕红姐对阿兰的定位也出现了巨大的偏差,或者掌握的信息不够精准。

  如果‘善于炒股’的人设是真的,阿兰如今水豚一般的佛系性格就说得通了,早尼玛财富自由了,谁还爱奋斗啊?

  奋斗不累?

  “姐,给你看一下资料。”

  周孝愚把自己查到的资料链接给红姐咚咚咚的一股脑发过去。

  半响后红姐的消息回过来了。

  “你等会,我找个圈内人打听一下。”

  周孝愚继续问道:“姐,如果消息是真的,我看八成阿兰是不会出来营业了,我们的计划是不是要更换一下?”

  红姐道:“不更换,我去拉她进来当股东,资金问题不就解决了?”

  周孝愚脑袋上顿时冒出一枚感叹号,还能这么玩?

  红姐解释道:“你想啊,像阿兰这么懒的人肯定不会插手公司事物,而我们小团队又恰好有能打动她的东西,投资也不大,说不定她真的会愿意。”

  周孝愚疑问道:“我们有什么能打动她的东西?”

  红姐斩钉截铁的回复道:“你的作曲才华。”

  阿兰回国后推出来的这些音乐单曲约等于全是垃圾,一个有钱又明白作曲价值的小富婆,说不定还真会被周孝愚的作曲才华打动。

  不过,作为当事人之一,周孝愚就不方便表态了。

  “行,你到时候可以找她谈谈,其他的等谈了再说。”

  撇开阿兰后,周孝愚的目光继续落在杨玉莹的个人履历上。

  关于她前半生的履历就不用说了,堪称无比的华丽多彩,能在华夏娱乐圈历史留名。

  整个华语唱片销量历史榜单上,她能排前三。

  这三人分别是杨玉莹、刀郎和周天王。

  邓丽君也能排前三位置,只不过在邓丽君时代,内地这边还是收音机,压根没有唱片这个东西。

  另外当时邓丽君的歌声被称为靡靡之音,由于某种原因也无法进入内地,不好统计。

  单纯统计弯弯和港岛,以及小日子的话,邓丽君的唱片销量也能进总榜前列。

  譬如邓丽君的唱片销量光靠小日子那边的市场就接近1000万张(所有唱片总销量,并不是单纯的某一张)。

  随便说一组数据。

  1999年的时候,吉尼斯认定王非为华语歌坛粤语专集销量第一的歌手,销量为970万张。

  而截至2012年,不包括盗版,杨玉莹正版唱片总销量达两千多万张,是华夏大陆唱片销量最高的歌手。

  和杨玉莹一比,王非就是‘妹中妹弟中弟’。

  巅峰时期的杨玉莹在华夏内地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属于第一代的流量偶像,至少巅峰期的王非就做不到这种地步。

  也包括后面的刀郎和周天王。

  周天王火的时候,很多30多岁的人压根就不认识他,也从来不会听他的歌。

  所以如果论华语乐坛影响力的话,按照时间和出道顺序应该是邓丽君,杨玉莹,周天王,刀郎。

  这是绝对的前四。

  刀郎的专辑当时火的时候,华语乐坛其他所有歌星的专辑销量加一起才能和他堪堪齐平,所以你知道为什么娜英要打压他了吧?

  杨玉莹的转折点在于某某案,其实某某案和她的关系不大。

  或者说压根就没任何关联,但是因为是公众人物,一时间口诛笔伐,就退隐了。

  (关于退隐原因,章节后面会上传一个《我不想说》的彩蛋章,里面有,但我不保真,毕竟只是网络上查到的资料。)

  第一次复出后,直接登上了一线城市的几大卫视春晚,这里也可以看出当年那件事和她没啥关系,如果有,帝都卫视也不敢邀请她。

  第一次复出期间推出了几张单曲。

  2000年的单曲《故事》,一首新歌外加收录了一些老歌,掺和在一起开卖,卖了大几十万张。

  2001年发行精选专辑《舍不得忘舍不得放》,也是一首新歌掺和大部分老歌,获得480万张销量。

  (这个数据应该有假)

  2002年发行专辑《妈妈留给我一首歌》,内容同上,老歌掺和新歌,销量接近80万张。

  2003年,发行专辑《我有一段情》,销量大几十万张。

  周孝愚现在正在听的就是以上四首单曲。

  其中复出后的第一张单曲《故事》的风格转变尤为明显。

  明显这张专辑的风格多了一种沉淀,有一种从‘乐子小白文’突然向‘故事向老白文’转变的趋势。

  直接点说就是甜歌不甜了,变深沉了。

  而她原先的唱片公司可能也吃不准,担心市场风险,只想走最保险的捞钱路线,于是才有了一张新歌+几首老歌合成一张专辑,赶紧捞钱的策略。

  如果这首单曲不是因为杨玉莹极具辨识度的嗓音和人气,可能在系统空间的评价中就是一个B级的水准。

  多了杨玉莹的加特后,变成了A。

  再来听一听《舍不得忘舍不得放》,这只单曲就更加的粗制滥造了,系统评级估计低于B。

  后面的《妈妈留给我一首歌》继续走深沉路线,质量水准依旧是低于B。

  2003年的这首单曲《我有一段情》又恢复成甜歌模式,水准勉强达到了B级。

  总的来说,第一次复出后的这四张单曲明显看得出质量水准大幅度下降,唱片公司也不敢在她身上投入更多的资源。

  在加上网络时代的到来,盗版的横行,在2000年出头,你就算是个神仙,你的单张专辑能卖出20万张就算阿弥陀佛了。

  唱片公司也可能是看出来时代变了,实体唱片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在加上复出的成绩不如理想,断了在她身上的投入。

  然后开始第二次隐退。

  第二次的复出在2012年。

  这次复出后开始走综艺路线,中间开了几次演唱会,一直到2018年才推出新的单曲《我在春天等你》,质量也只能勉强达到B级水准。

  让人高兴的是又回到了当初的甜歌风格。

  这次不同的是实体唱片年代彻底消失了,变成了电子数字唱片年代。

  听完杨玉莹复出后的所有单曲后,周孝愚久久无语。

  他在房间内找了找,没看见烟,于是直接带上手机和房间卡出门,在酒店门口的一家小卖部买了一包华子,一瓶水。

  小卖部老板是一位40多岁的拖鞋大叔,已经聪明绝顶了。

  这会店铺的顾客不多。

  周孝愚呆在空调店铺内点燃一根烟,见老板一副百无聊赖的样子,于是抽出一根烟发给他。

  “大伯,能不能随便聊几句,问你几个问题啊?”

  老板正愁没人陪他说话,“没问题啦,你想问什么?”

  “大伯今年多大?”

  “我啊?我80后的,今年35啦。”

  周孝愚心底默默收回了之前对对方年龄的判断。

  “大叔,你平时听歌不?”

  “你还是叫我大哥好了,我都说了我是80后的,看你的样子差不多就是90后,我也没有大你很多啦。”

  “好的大哥,你平时听歌不?”

  “听啊,不过我不听周天王的,他的歌听不懂,我知道你们年轻人都爱听他的歌,但是我品味独特嘛。”

  “那你听什么人的歌?”

  “港岛四大天王知道不?我就听他们的歌。”

  “还有呢?”

  “还有……年代靠前一点的就是邓丽君啊,杨玉莹啊,靠后一点的就是刀郎,现在的新歌是越来越听不懂了,尤其是那什么rap,鬼哭狼嚎似的瞎几把吼,歌词都听不懂,我才30多岁啊,就感觉被时代淘汰了。”

  周孝愚慢慢来了兴趣,靠在柜台上,“如果抛开个人的话,你喜欢听什么样的歌?”

  老板继续说道:“就是那种节奏舒缓一点的都行,现在的人生活压力和工作节奏本来就很快,那种节奏更快的rap像个催命鬼一样,轻松一点不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