捞尸人 第360章

作者:纯洁滴小龙

  谭文彬觉得,学校年底评比优秀教师的话,校长真该看看小远哥的课程表,绝对没有人情往来。

  今天上午三四节课,李追远选的是思政朱教授的课。

  课堂上有一个现象很明显,那就是朱教授真的用自己一节节课所表现出的扎实理论与理论联系实际的引导能力,让这节课的教学氛围逐步发生了变化。

  很多学生真的听进去了,也开始去思考。

  课堂上,阴阳怪气的声音少了很多,偶尔有“觉醒者”和“独立思考者”语出惊人……

  收获的也不再是大家的跟风起哄,而是对其不尊重老师和破坏大家学习氛围的不满。

  在时代低迷的浪潮里,总有一些人,默默做着一道光,坚守照亮和影响着周围的人,只有时间,才能证明他们是否正确。

  这节课结束,大家都意犹未尽,有学生希望朱教授继续往下再讲讲。

  朱教授:“下次吧,同学们要吃午饭了,得赶紧去食堂。”

  同学们发出笑声,收拾起东西离开教室。

  李追远照旧是最后一个走的,朱教授这时也向他走来:

  “小远,你中午有事么,虽然临时邀请很唐突,但是,我夫人想见见你,她对你这个喜欢看古籍的年轻人,很感兴趣。”

  “感谢您的邀请,这是我的荣幸。”

  起初,李追远并未觉得这有什么,值得记录,却不至于太大惊小怪,但当朱教授下一句话说出口时:

  “唉,本来早就该邀请你去家里坐坐的,但我的夫人,前阵子刚生了一场怪病,现在也不见得好转。原本想等她好些时再邀请你,可现在,我怕她等不了了,唉。”

  浪,

  来了!

新年快乐,求月票!

  大家,新年快乐!

  小龙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学业和工作顺利,最重要的是,身体健康!

  上个月更新了接近34万字,平均日更新超过一万。

  说实话,累是真的累,自发书以来,基本就没娱乐活动,几乎全部精力和时间都在码字上了。

  但没办法,我也没料到大家月票能投得这么猛,弄得我是真不好意思懈怠。

  感谢大家的抬举,帮《捞尸人》拿到了上个月的月票第一。

  我是真没料到这本书会有这个成绩,没预想到把书节奏写得这么慢,也有这么多人喜欢。

  新的一年,新的一个月,我会继续努力码字更新。

  月初还是双倍月票时间,此时投一票算两票。

  这个月,我会继续肝下去!

  求大家的月票支持鞭策!

第130章

  江水的暗示当然不会那么简单,简单的,是李追远。

  因为在生活中,能让李追远真正在意的人和事,少得可怜。

  这是他的缺点,他本人因此很难去触发因果,所以他需要谭文彬他们去帮自己接触。

  这也是他的优点,他可以站在第三者视角,去审视这些线索,归纳总结,探索规律。

  不过,眼前的这位朱教授算是一个特例。

  李追远自己也早就发现了,他对某些特定人群,有着更高的接受度和包容度。

  朱教授获得了李追远的认可,少年愿意去与其接触。

  其他人得在每天几十几百乃至更多的因果线索里去一个个排查,少年这里数量极其有限,近期好不容易接纳了这一条线,结果它居然出问题了。

  除非江水的水滴没溅洒向自己,但凡它向自己洒了一点,哪怕就一滴,那么在李追远的视角里,

  朱教授……已经是湿透透的了。

  “那我们现在就走吧?”

  “好。”

  《走江行为规范》:

  一:当因果线索出现苗头时,前期危险系数普遍会比较低。

  二:新出现的因果线索需要呵护,要顺着它的路线走,尽可能地不去破坏其发展,以期获得更多的信息。

  所以,李追远没让朱教授等待一下,自己再去喊一个同伴一起去。

  人家只是邀请了自己,人家夫人在病重中也只是想见自己,要是自己再带一个人去,那原本的发展线路就可能发生变化。

  朱教授所住的家属院并不在校内,而是在校外的一处老职工小区。

  小区环境不错,前面有一条人工河,朱教授家就在临河的那栋的一楼。

  一楼自带的小院子里,长满了花,看得出是经过精心地裁剪侍弄。

  推开门,走进屋,屋内有一股中药味道,混杂着淡淡的兰香,不算太好闻,但比起普通有病人的家庭,这味道真的算很不错了。

  “小远,我给你拿饮料?”

  “教授,我喝水就是了。”

  “喝水?好。”

  朱教授给李追远倒了一杯茶,递送过来时,李追远从沙发上起身,双手接过。

  随后,朱教授指了指卧室,对李追远表示失陪,只见他先在门口轻轻敲门,呼喊了两声,得到里头的微弱回应后,才打开门走了进去。

  坐在沙发上的李追远,打量着客厅环境。

  客厅里有很多书,不是那种装饰填充,每一摞书的摆放位置,都是方便人取读。

  墙角放有画架,画架上盖着一层白布,两侧有堆起来的画纸,有素描有油画。

  屋子不大,东西放得很多,显得有些逼仄,但整体氛围却很让人舒服。

  来时路上,朱教授和李追远简单介绍了一下家里的情况,因为夫人身体原因,老两口没有要孩子,扶持相伴到如今。

  李追远放下茶杯,身子往沙发后轻靠,感知到一侧有东西倒下,伸手将其扶起,是一个相框。

  相框原本用油皮纸包裹,但被人打开过,不过摆放时被刻意开口位置朝里,似是不愿意让人看见。

  当它倒下后,里头的相框滑出一大半。

  相框通体黑色,框边雕刻有冥纹条痕,再结合其中间的黑白照片,可以看出来,这是一份遗照。

  里头的女人年纪大了,但眉眼依旧柔和,即使是脸上密集的皱纹也无法遮挡住她的端庄大方。

  这应该是知道自己身体不行后,提前去拍的遗照。

  很多老人都会这么做,一是为了有备无患,防止真走了后家人手忙脚乱;二是因病痛而走的人,遗容普遍不是太好看,所以有必要趁着状态还行时提前拍好,给自己在葬礼上留一份体面。

  就是这相框上的冥纹……显得有些过于专业。

  不仅仅是简单的形似,指尖摩挲时,还能清晰感受到每一道冥纹之下的内部精细分叉,这是标准的地经铭刻。

  有这种手艺的人,都能去给柳奶奶订做家里祖宗牌位了。

  换言之,这相框手工成本,非常昂贵,而且有时候都不是价钱的问题,还得搭进去人情。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细节,也不晓得是摄影师还是化妆师的技术好,这黑白遗照中的老夫人,竟给人一种细腻的红润感。

  这是一种很诡异的反差,因为它本不可能呈现出这种效果。

  李追远侧倾身子,想看看相框镜子是否有什么特殊,检查之后也并未发现什么异样。

  可当重新审视这张遗照时,好像又有了细微的变化,她好像动过,里面的人物视角也似乎产生了偏移。

  李追远从口袋里拿出一张自己画的“试纸”,贴了一下,符纸毫无反应。

  这还真是奇了怪了,难道真是自己的错觉?

  虽说来这里就是为了找信息线索的,但少年真没想到,刚进这里所触碰到的一张遗像,就把自己给卡住了。

  乃至于连他本人,都陷入了到底是科学、艺术还是玄学的三角关系中,拿捏不准。

  卧室内传来两个人的脚步声,李追远将遗像放了回去,贴到自己身后,准备待会儿起身时让其再落倒一次好借机开口询问。

  朱教授搀扶着他的妻子出来了。

  老夫妻俩同姓,都姓朱。

  朱夫人先前被唤起后,应该简单梳理打扮了一下,但从她的脸上,依旧能看出病态。

  她是真的风烛残年了,可能年纪上还没到,但身体已经接近某个临界点。

  “朱奶奶好。”

  李追远站起身问好,身后的遗照再次倒下。

  朱夫人面带微笑看着李追远,伸手轻拍自己丈夫的手,说道:

  “你说得没错,这孩子确实长得好看,有那么一股子书香气质,让人喜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看看这屋里屋外的陈设,以及朱夫人退休前的专业,就能瞧出她的兴趣和喜好。

  不过,这还是李追远第一次被人称呼有书香气质。

  想来,那些死在李追远手里的死倒与邪祟,也不会开口对此表示反对。

  “孩子,坐吧。”

  “好的,奶奶。”

  李追远坐下时,触碰到了遗照相框,他伸手去整理。

  朱夫人对这个毫不避讳,反而主动问道:“拍得好看吧?”

  朱教授起身,要去收拾那遗照相框,他对自己妻子问一个孩子这个,是有些不满意的,但也只是宠溺的笑笑,他晓得自己妻子不喜那些约束。

  “好看的。”李追远一边将相框递给朱教授一边对朱夫人说道,“感觉拍得比您现在真人都好看。”

  “呵呵呵。”朱夫人捂着嘴笑了起来,这次不再是含蓄矜持,她是真的开心到了。

  对其她女性说,照片里的她比真人好看,她大概会不高兴,但朱夫人追求的就是这个效果,被夸赞承认,心里也就踏实安心下来。

  “奶奶我身体不好了,就想着照得好看点,这样我就算人不在了,咱们朱先生坐在家里想我时,看看我的照片,也不至于太过腻烦。”

  朱教授附和道:“对对对,漂亮得很,漂亮得很哟,晚上不放供桌上了,我抱着上床睡。”

  朱奶奶脸红了,啐道:“呸,孩子在呢,你瞎说什么。”

  怕这个话题划走,李追远抓紧问道:“是在哪里拍的照,照相馆么?我一个哥哥打算和他对象去拍艺术照,正愁不知道选哪家。”

  朱奶奶说道:“正阳街十字路口那儿,萍聚照相馆。”

  “哦,好,我记住了。”

  “老板虽是个年轻的,但技术是极好的,很细致负责。”朱奶奶又补了句,“价格也不贵,你倒是可以推荐你哥哥带着对象去试试。”

  “那这相框,也是照相馆里配的么?”

  “这是当然,这相框精致,条纹我很喜欢,价格也不贵,不过你哥哥肯定不会选这一款,有其它款式的。”

  一位返聘教授一个退休教授,生活吃喝自然不愁,但也和富贵沾不上边,他们俩的专业,也很难赚到外快。

  能让他们觉得便宜的东西,价格肯定不会高。

  昂贵的东西卖成白菜价,那就是照相馆有问题。

  接下来,朱奶奶问了李追远看过哪些书,李追远当然不会把魏正道摆出来。

  摸着老人家的喜好,说了一些书,朱奶奶还问了几个问题,李追远都答上来了。

  朱奶奶很惊喜,示意李追远跟着她进书房,又考究了少年的字和画。

  朱教授推门说道:“午饭做好了,你们怎么样了?”

  朱奶奶苦笑道:“本想着提点一下孩子,可这孩子的字画造诣,比我还高,要不是现在身子不好没精力了,我都想拜这孩子为师了。”

  李追远的字本就练得很好,很小的时候李兰在书房里工作,地上堆满了拓印下来的碑文,他就在那上面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