捞尸人 第359章

作者:纯洁滴小龙

  这螃蟹不是纯野生,也是有主人的,不过李三江事先打过招呼。

  村里头亲朋之间,到了季节,互送一桶螃蟹,也不算什么稀奇事,就是想卖,也不是那么方便。

  李三江先做了示范,接下来就是小伙子们动手。

  李追远就站在李三江旁边看着,偶尔鼓个掌就好。

  润生抓螃蟹的效率最高,看来以前跟着山大爷断顿时,天上飞的水里游的没少针对。

  阴萌和谭文彬掏得也可以,各自桶里也都装了不少。

  效率最低的就是林书友,他那敏捷的身手在此时没能发挥出什么作用,反而好几次被螃蟹夹到了手,疼得眼睛瞪起,差点起乩。

  李三江在旁边看得于心不忍:“要不你还是算了,等蒸好了你专注吃吧,你这都疼得又起斗鸡眼儿了。”

  抓完了螃蟹,李三江又带着大家去村民家鱼塘里抓鱼。

  主家一家人,笑呵呵地在旁边看着,李三江谈起钱时,对方忙摆手说不要,说三江叔这是打自个儿脸呢!

  李三江也只是客气客气,倒也没真掏钱。

  同住一个村儿的,大家心里都有一杆称,人情往来也不见得非得走现钱。

  因为没到放水收鱼的时候,主家原本想自己布网后穿雨裤下去帮忙赶鱼,但被李三江拒绝了。

  他拍了拍润生:“润生侯,上!”

  润生脱去衣服鞋子,一个猛子跳下了鱼塘,很快就又浮出水面上来,两只手各自抓着一条又大又肥的鱼。

  “李大爷,够不够?”

  “够了够了,喝鱼汤的,谁叫你抓得这么快。”

  孩子们都回来了,他是想带着孩子们搞点娱乐活动的,谁知润生抓螃蟹快,抓鱼也快,难道这么早就得收工回家?

  不过,在润生穿衣服时,李三江好奇地凑到跟前,仔细瞧着润生身上的一个个圈圈印记。

  “润生,你是拔火罐哩?”

  “昂,去去湿气。”

  “那你早说啊,刚拔完火罐没几天,不好下凉水的,容易进寒气。”

  “不碍事的,李大爷。”

  润生当初身上曾被钉过十六根棺材钉,取下后伤口其实已经恢复了,但那圆形的印记,暂时还消不掉。

  有这些气门在,润生别说下鱼塘摸鱼了,就是让他去江里盖房子,他都能操持起来。

  接下来,李三江带大家伙去另一户人家家里抓鸡。

  李三江家里是不养家禽的,他嫌臭,而且也没人手打理,反正有赚钱的买卖,想吃时直接去买就是了,村里这些东西也不贵。

  润生再次主动上前,李三江将他推了回去,禁止大骡子继续动手。

  李三江:“斗鸡眼,你去抓鸡。”

  林书友还在观望,到底谁叫“斗鸡眼”。

  等发现大家都在看着自己时,他才意识到原来斗鸡眼竟是我自己。

  这些鸡是用大围栏半散养的,跑得快,也会啄人,普通人还真不太好抓。

  不过林书友这次倒是对得起自己的身手,只见他还没等主人家开栏杆给他网兜,他就飞身一跃跳入其中,箭步奔袭之下,双手对着那惊跑中的鸡脖子一扣一个。

  很快,他就抓着两只鸡回来了。

  李三江看了看日头,再看看那两只鸡,只能无奈地点点头。

  他是没活动了,家里就这么多口人,总不能现在跑去人家家里,提前买一头猪杀年猪吧?

  而且,他隐约发现这些孩子去金陵回来后,好像真的长大和变化了许多。

  真让他们杀猪的话,似乎也不会费多少事。

  带着收获回去后,所有人都参与了食材处理环节,帮忙烧火做饭,除了阴萌。

  就连李追远,也拿起毛刷,坐在井口边给螃蟹刷了刷泥。

  大菜相继端上桌,大家开始大快朵颐。

  一个个的,到最后都吃撑了,连润生都拍了拍肚皮,示意吃不下去了。

  下午,大家就都围坐在坝子上一边消食一边聊天。

  因为其他人李三江都熟悉了,就专门找林书友问话,林书友就开始介绍起自己的家乡故事。

  温暖的太阳和煦的风,再搭配慵懒的人和一个嘴里“叭叭”说个不停的小伙子,此情此景,确实惬意。

  有路过的村民传来消息,说镇上空地上在搭幕布,晚上要放电影。

  大家中午吃得太撑,晚饭都没什么胃口,就都没吃早早地提着板凳,跑去占位置。

  李三江和周围的村民们聊着天,开口闭口都是:“这不是我家小远侯回来了嘛。”

  后头的小商贩来了不少,阴萌选了些头绳,林书友则买了个泡泡壶,对着谭文彬的后脑勺使劲吹泡泡,把谭文彬的后脑勺都打湿了。

  李追远中途,以出去上厕所的名义,去小商贩那里买了两个泡泡壶,精心挑选了几个小饰品。

  阿璃什么都不缺,以柳奶奶生气起来就砸碎一上等官窑的习惯,你送再贵重的东西都没意义。

  所以这时候,礼物送的就不是珍贵,而是回忆。

  李追远记得自己以前和阿璃来看电影时,阿璃坐在自己旁边,喜欢吹这个泡泡玩。

  看完电影后,大家沿着马路,步行回家,走得稀稀落落,没什么人说话,走在最前头的李三江,嘴里的烟头忽明忽灭。

  村镇上没什么吃夜宵的地方,到家后,李三江就把林书友买的礼品拿出来,给大家分了吃,垫垫饥。

  晚上,李追远想再找李三江聊聊天听听故事,却被李三江拒绝了:“小远侯啊,早点睡,明儿还得早起回学校呢。”

  等到深夜,李追远又听到了风声。

  他走出房间门,来到露台,下方坝子外,小黄莺又出现在了那里。

  夜幕下,她长发湿漉漉的垂落,一身黑色的旗袍让其脚上的红色高跟鞋显得分外诡异。

  不过,正当李追远打算下去接她上来时,她却只是抬头看了看李追远。

  然后,双臂轻垂在两侧,转身,隐没进了黑暗中。

  过去两晚,在回忆里,她已经尽兴。

  所以今晚,她是特意来与李追远做告别的。

  明天,等李追远他们一走,萧莺莺就会处理好家里的事,回到李三江家,继续上班。

  李追远抬头看了看天上那残缺的月亮,回屋休息。

  翌日一早,大家吃过早饭,进行告别。

  李维汉将花生、脆饼、香肠等东西,往车里塞。

  崔桂英则把家里各种咸菜咸酱用网兜装好,递送过去。

  李三江给每个人都发了个红包,林书友的最厚,是别人的双倍,因为他是第一次来家里。

  许是早已在昨日就做了铺垫,又或者是在老人们眼里,本就是孩子的放学上学,离别的情绪是有,但远不至于那般夸张热烈。

  三个老人站在村道边,对着他们挥手,等小皮卡开远后,他们将手放下,人却没走,一直到小皮卡彻底消失在视线中,李三江才拍了拍裤腿,说道:

  “家里的细麻雀儿,又飞走喽。”

  ……

  相较于老人们的洒脱与看得开,返程的皮卡车里,众人的氛围,显得有些严肃与沉闷。

  要离开桃树林保护区了。

  想再肆无忌惮地笑和踏踏实实地睡,都成了一种奢望。

  虽然以前的生活也不至于那般紧张压抑,大家大部分时间也是照常生活,可哪怕就是只缺了那么一点最后的安心,就只多了那么一丁点的危险因素,心态上,也是截然不同的。

  坐在副驾驶位的李追远,扭头打开了后车窗,看向坐在后头的润生他们。

  “算算时间,算算阶段,也该到下一浪了,轻松稳妥的时光已经过去,大家记得切换好身体和心理状态。

  打起精神,提高警觉。

  可以输于实力不够,可以败于计划纰漏,但绝对不能死于犯蠢。

  诸位,

  我们可以坦然面对所有结果,除了遗憾。”

  谭文彬、润生、阴萌:“明白!”

  林书友:“知道!”

  正在开车的谭文彬看了一眼后视镜,嘴角露出一抹微笑。

  以前的小远哥,是不会郑重其事地说这些话的,他会用很简单的语言甚至只是一个眼神,来对你进行警告。

  刚刚那番话,明显不是小远哥的风格,小远哥体现出了超出以往的耐心。

  看来,对小远哥来说,回家和去见阿璃一样,都能起到增加人情味的效果。

  既然如此,那自己身为船头吆喝,自然得做得更加热情奔放!

  来吧,激情燃烧起来。

  谭文彬伸手将磁带推进去,按了播放键,费翔的声音自里面传出:

  “你就像那冬天里的一把火,熊熊火焰温暖了我的心窝。每次当你悄悄走近我身边……”

  李追远:“所以,接下来……”

  我艹!

  谭文彬吓得赶紧把音量关闭。

  然后扭头对着车窗外吹起了口哨,仿佛刚刚那个放音乐打断龙王讲话的并不是自己。

  “所以,接下来,不要去刻意规避日常交往,要凭自己本心做出选择:

  这种人,你是否会搭理,这些事,你是否会去做。

  要学会走一步看三步把自己看做一个圆点,一切与你有瓜葛的人和事,都要抽出成线。

  抓住波浪来临前,任何一滴率先飞溅出来的江水。

  我在这方面存在不足,就,辛苦大家了。”

  谭文彬、润生、阴萌:“知道!”

  林书友:“明白!”

  林书友:“……”

  李追远讲完话了,主动去打开音量,把声音调到最高:

  “你就像那一把火,熊熊火焰温暖了我!”

  ……

  回到学校后,生活重新回归原本的轨道。

  润生在店里卖货,遇到那位老乡学生华侯时,也会和他说几句南通话。

  阴萌仍然会和郑佳怡去逛街,俩人风格习惯相近,喜欢只逛不买。

  不过,俩人偶尔会去古玩街转转,阴萌需要了解和熟悉一下行情。

  她家祖上阔过,那也是两千年前的事了,她爷爷要不是有小远在,靠她,都没办法把爷爷送进祖坟。

  所以她对古玩古董这些的理解,和普通人没多少区别,多看多学习一些,也能方便下次出门时捡挂落,卖了再攒点钱,买个大巴车?

  这样回去时,小远哥就能把阿璃带上,坐到最后一排,也不受影响。

  阴萌觉得自己这个计划很好,身为团队一员,有时候这不是为了拍马屁,而是为了表现一下自己的上进心。

  谭文彬则是上课、家里、审计,几处地方轮流跑,好在皮卡也不用天天进货,他可以开着小皮卡出去,要不然光打车费都得让人心痛。

  林书友的活动轨迹几乎和谭文彬重叠,唯一不重叠的区域就是谭文彬和周云云独处的时间,他会很乖巧地消失。

  李追远则继续自己的“全校大选修”上课模式,继续淘优秀老师。

  有时候,谭文彬没课时,也会顺着小远哥的课表去蹭蹭那些老师的课,别说,能得小远哥认证的老师,别管他讲的外系的东西自己听不听得懂,但真的觉得这老师很有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