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 第670章

作者:笔下宝宝

  只是这次,辛全的眼神里多了一份深邃。

  “排长,您还记得我刚受伤那会吗?要不是您们一直陪着我,我真不知道现在会是什么样。”临走时,辛全拉着张金称的手说。

  辛全的手上有了茧子,是常年做康复训练留下的印记。

  张金称笑着摇摇头:“这些年,你帮助了那么多人重新站起来,咱们都为你骄傲。”看到他桌上摆着的“优秀康复教练”奖状,张金称的眼眶有些湿润。

  站在熟悉的柳树下,望着康复中心里忙碌的身影,张金称不禁想起那个远去的春天……

  “大哥,你想什么呢?”雷军轻轻地碰了一下正在回想的张金称,他怎么跟阿贵说了几句话就发起呆来了?

  张金称回过神儿来后,向后座一靠说了句:“没什么,我有点累了,先眯一会儿,你们注意点情况。”

  ……

  话说,自从张金称三人去了“金三地区”以后,刘武就率领指挥部坐镇那个军事基地等待他们的消息。

  一连等了十几天都没有消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都着急起来。

  不仅是替他们担心,而且一直这么等待也让他们烦心。

  因为要必须等待张金称三人把敌人的详细情况反馈回来,指挥部才能制定下一步行动计划。

  在没有得到具体情报之前,他们只能等待。

  何秋有种预感,张金称可能会用无线电与总部联系,所以隔一两小时他就到指挥部大厅旁的通讯室溜达一圈儿。

  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天中午的时候电台里终于传来张金称的呼叫。

  何秋激动的跑进指挥大厅,大声地对刘武说道:“老刘好消息,收到'不死鸟'的呼叫。”

  “快,快接过来!”刘武闻言大喜。

  这些天刘武虽然表面平静,但是其他人也能够感觉出他内心也很焦急,在为张金称三人担心。

  张金称把他们三人到达“金三地区”后的情况简明扼要的向刘武进行了汇报。

  总指挥刘武最后对他说:“很好,你们第一步进行的很成功。

  这些'面粉贩'异常狡猾和凶狠,你们一定要注意安全,我等你们的好消息。”

  在与张金称三人建立联系后的第二天,指挥部就收到了一份情报,“大面粉贩”郎三近期要入境。

  这可是条重要消息,刘武亲自坐镇指挥,调动了各方力量,在郎三可能入境的地方进行张开大网,静静地等待这条大鱼的落网。

  当天傍晚,指挥部又收到张金称发来的第二份绝密情报,详细提供了郎老大的导弹发射阵地的准确方位和守卫情况。

  总指挥刘武把这条情报交给参谋长何秋,让他根据情报制定详细的打击方案,在合适的机会就摧毁敌人的导弹基地。

  刘武对张金称三人非常满意,想不到他们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接连发回两份重要情报。

  他高兴地对何秋说:“这'不死鸟'三人真不愧是我们的王牌特种兵,刚进入'金三地区'就发回来如此重要的情报,我们一定要给他们请功。”

  “这说明,旅长您的选择是正确的,他们三个不仅个人素质过硬,而且配合默契,无坚不摧。”何秋发自内心的感叹说。

  刘武望着电子沙盘感慨地说:“这金三地区,可以说是这世界上最为复杂和危险的地区之一,能在这里迅速站稳脚跟和开展工作是非常不容易的。”

  一旁的大队长刘小涛借机会说道:“首长,如果任务需要,我也希望进入'金三地区'跟'不死鸟'他们一起作战。”

  说实话,刘小涛真不喜欢坐镇指挥部工作,他急切地想要到一线里去。

  刘武笑着对刘小涛说:“哈哈哈……你不要急,我们的工作才刚刚展开,后面还有很多任务等你们去完成。

  你以为我把你调过来就是为了传口信?

  那我还不如调个普通战士。”

  “是,我明白了!”刘小涛闻言兴奋地道。

  刘武拿起一个激光发射器,对准大厅正面地图,红点落在一个地方上,然后画了一个圈说道:“我预测郎三从这一地区入境的可能性很大,配合当地……密切注意入境人员。

  一定争取把这个家伙抓捕归案。”

  “是,保证完成任务!”

  刘勇让刘小涛去的地方是靠边一个很不起眼的小县城。

  它的对面就是“金三地区”的一个小村镇,那边这十几年来开了很多“耍钱”的地方,当地人都知道这些“耍钱”的场所都是针对对面人开设的。

  不到两年的时间,这个小村镇就变得畸形繁华起来,在这里吃喝玩乐一应俱全,同时也成了三教九流汇聚的地方。

  当天下午,刘小涛从大队里挑选了几名精锐,然后乘坐两辆“勇士”越野车直奔小县城。

  虽然只有几百公里的距离,越野车却跑了十多个小时的时间。

  边境地区的许多山路的确很难走,有些路段的险要是内地人根本想象不到的。

  第二天下午,刘小涛他们才抵达这个小县城。

  刘小涛跟当地接边防上头,所长陈刚是WJ少校,他们已经接到上面的命令对辖区的外来人进行严密监控。

  陈所长对抓捕组的到来非常欢迎,他们人手很紧张,刘小涛一行的到来可以减轻所里的压力。

  刘小涛与陈所长相互交换了一下情况,研究制订了几套抓捕方案。

  吃完饭后,陈所长亲自驾车带刘小涛到城区溜达了一圈儿,实地考察。

  这县城很少,只有两三条主要街道,但是很繁荣,商业和服务业很发达,特别是小型的酒店和宾馆很多。

  陈所长带着刘小涛边走边说:“这些酒店、宾馆没有淡季旺季,多数情况下客人都是满的。

  特别是近两年,既有正规的商客,也有想去对面'找乐子'的不法之徒,鱼目混珠,什么样的人都有。”

  “边地的繁荣对发展当地的经济很有利,同时对你们的管理也带来很大的挑战吧?”刘小涛深有感触地道。

  “可不是嘛,一些不法分子就藏匿其中,特别是那些'面粉贩子'往往都是用正常的对外商业贸易做掩护,暗中进行……”

  陈所又带刘小涛到了边线看了一下,在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对面闪烁的霓虹灯。

  他指着对面的高楼对刘小涛说:“那里就是娱乐场所,说白了就是'耍钱'的地方。

  有的娱乐场所距离边线不到百米,从我们这里一两分钟就可以过去。”

  “怪不得,首长会猜测郎三从这里入境。”刘小涛闻言恍然大悟道。

第707章 意外,神秘人的出现!!!

  其实,刘小涛接受收任务之前,也详细了解过对面的这个异国城市。

  他知道对面这座“金三地区”的小城镇,那里人虽然信仰佛,但是当地最吸引眼球的便是博彩业,有很多人称小勐拉这座城市为,男人的天堂现实版的不夜城,

  霓虹闪烁的街道上,24小时营业的“耍钱”场门口永远停满豪车,穿金戴银的豪客们进进出出,空气中弥漫着金钱与欲望的气息。

  刘小涛翻从资料上得知,这座边境小城的博彩业背后盘踞着错综复杂的势力网络——从M北地方武装到国际洗钱集团,都在这里有着联系。

  更令他心惊的是那些隐藏在“耍钱”场阴影里的故事:有人一夜暴富后横尸街头,有人输光辛辛苦苦打工来的钱想不开跳楼的,还有被高利贷逼得家破人亡的商人。

  陈所告诉刘小涛,几乎每个月对面的湄公河下游都会打捞起几具无名浮尸,“那都是输红眼的客人”。

  街角那些看似热情的换汇摊贩,实则是地下钱庄的眼线,随时向“耍钱”场通风报信。

  这才是真实的情景,那像前几年香江电影中,关于“耍钱”的画面大多是纸醉金迷的风格:热闹熙攘的“耍钱”场中,发牌的荷官性感美艳,主角在D桌上潇洒地甩下筹码,眨眼间赢得大把钞票,身价翻倍。

  这样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很能发生。

  “十玩九输”

  不过也有例外,陈所就告诉过刘小涛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人曾经有人一夜之间赢了六百万的金钱,从此声名大噪。

  这人就是被称为亚洲“耍钱王”的尧云。

  尧云靠“耍钱”为生,从一穷二白的穷小子变成了衣冠楚楚的新贵,让人啧啧称奇。

  只是,自古以来,靠邪门歪道得来的荣光,大多是要还回去的。

  尧云的一生堪称是成也“耍钱”,败也“耍钱”。

  他曾因为在桌上一夜暴富、风头无两,最终也因为“耍钱”而被剁掉双脚、成为了残废,最终赤条条地离开了人世。

  《桃花扇》唱道:“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

  “耍钱”,就是这样一个让人从刹那繁荣迅速走向永久衰败的过程。这,大概就是一直以来国人对“耍钱”避如蛇蝎的原因吧。

  尧云是赣省F州人,因为父母都有工作要忙,所以他打小就在外婆身边长大。

  老人家照顾孩子,总是格外的溺爱,兼具他是家中独子,因此日益被宠溺得无法无天了起来。

  九岁那年,尧云被送去读小学。

  生性顽劣的这小子很难坐住板凳,学习成绩自然也是一塌糊涂。

  但是尧云虽然学习不好却十分聪明,只是不肯把注意力放到书本上,甚至十分厌学。

  为此,尧云的家人给他转了四次小学,都没能激起他的学习兴趣。

  尧云父亲的同事见到这个孩子聪慧顽劣的样子,曾私下里偷偷和他父亲说:“你这儿子,如果能听话,他就是一条龙;

  如果他不听话,那他就是一条无可救药的蛇。”

  尧云的父亲知道对方是在委婉提醒自己要严加管教孩子,可是他面对儿子的教育问题也十分焦头烂额。

  尽管尧云的父母进行了很多努力,依然没能让孩子完成义务教育,尧云小学都没读完就退学了。

  离开了学校的束缚,尧云能惹的事情就更多了。

  他的父母跟在他屁股后面收拾烂摊子,日子过得鸡飞狗跳。

  为了让尧云感受到生活艰辛,赚钱不易,他的父母把他送去建筑工地打工。

  那年,他十六岁。

  这大概是尧云父母此生做过的最后悔的决定。

  去建筑工地以前的尧云还只是一个惹是生非的青少年,在建筑工地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尧云居然因此而染上了“耍钱”的爱好。

  建筑工地的活枯燥劳累,工人们闲下来的时候就躲在阴凉的地方玩扑克。

  这些人玩的也不大,多是菜票、粮票一类的,只是为了疏解一些劳累。

  尧云最开始只是旁观,最后却爱上了这种不劳而获的感觉。

  很快,因为沉迷上了“耍钱”,尧建云输光了伙食费,成为了一个靠借钱勉强活着的穷光蛋。

  正在一筹莫展之际,有一个人跟他讲,“耍钱”不是光靠运气就能赢的,还要靠技巧。

  有的人能赢很多次,未必是因为运气好,还有可能是因为他出老千了,而别人看不出来。

  人家跟他讲这番话,本意是劝尧云不要再玩了,“耍钱”就是坑钱的营生。

  可是这番话到了尧云脑子里却全然变了个味,他的想法是:“如果学会了技巧再去'耍钱',那岂不是能够百战百胜?”

  这是尧云第一次知道了“出老千”这个概念,从此他开始观察“耍”桌上其他人的一举一动,又到处打听哪里能学到出千的手法。

  最终,他听说某某地下“耍钱”有一个叫杨大光的千王,玩技高超,出千手法天衣无缝。

  尧云闻讯后大喜,他向姐姐借了些钱,就去找杨大光。

  后来,他跟在杨大光身边鞍前马后,终于学习到了一些比较高明的出千技巧,慢慢也能靠“出老千”赚钱养活自己了。

  到后来,他甚至比自己的师父杨大光还要技艺高超,从此出师。

  因为身边的人都不怎么富裕,尧云即使是赢也只能赢一些小钱,他自然不满足于此。

  于是他开始找门路结识有钱人,,曾在四天之内赢了八十万。

  要知道在九十年代,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才几百块钱。

  在那个时候看来,八十万基本是可以让人衣食无忧一辈子的数额了。

  尧云却依旧不满足,他将目光转向了东南沿海一带看起来颇为富贵的地区。

  在某沿海发达城市,尧云开了一家店铺,明面上看起来是正经营生,实际上是用来拉富豪“耍钱”。

  依靠和富豪“耍钱”,尧云几乎达到了日进斗金的程度。

  无论是名车豪宅,还是大牌奢侈品,他买起来眼睛都不眨一下。

  后来,尧云甚至富有到出入需要保镖的程度。

  凭借着混迹江湖多年的油嘴滑舌,尧云甚至追到了一个十分漂亮的女朋友。

  他的女朋友不但年轻,还是一个大学生。

  最风光的时候,尧云在一夜之间就赢得了600万,从此在“耍钱”圈名声大噪,人送外号“亚洲耍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