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 第659章

作者:笔下宝宝

  并在沈德乾的客厅中安装了窃听装置,很快他们就有了新的发现。

  一次沈德乾和妻子计致玫发生了争吵,这个过程中计致玫指责丈夫不应该总向妹妹借钱,并要求他尽快把钱还给妹妹。

  而沈德乾则声称自己不清楚计采楠从哪来的那么多钱,自己跟她借钱,她也是自愿借给我的,两人说好的还款日期还没有到,如果计致玫再逼自己还钱,自己就去公安局告发她们,让公安来查一查计采楠的钱是哪里来的。

  郑朝阳等人根据这一段对话确定了计采楠确实有过来源不明的收入,这也坐实了她计小姐的身份。

  但是郑朝阳并没有急着对计采楠实施抓捕,而是想通过她来抓到背后的大鱼。

  不过大鱼是谁,郑朝阳他们当时还没有太多头绪。

  于是郑朝阳对于计采楠的社会关系进行了调查。

  这一次调查下来,郑朝阳他们很快发现计采楠不但有个姐姐计致玫,还有两个哥哥。

  这两位也生活在本地,名字分别为计兆堂和计兆祥。

  局长老罗,他看着名单上的计兆祥三个字若有所思,片刻之后他便说出了一个重要的线索。

  原来在燕京解放之前,“果子党”曾经在城中建立了一所特训学校。

  这学校专门训练一些DT分子,他们的主要课程都是从……这样的破坏性工作。

  后来,这所学校的校长向公安机关提供了一份学员名单,计兆祥就是其中最后一批学员中的一人。

  不过市局在此之前就已经根据这份名单抓捕过犯人了,燕京城中并没有叫做计兆祥的人。

  不过一名在押犯人表示自己在入狱前曾经见过计兆祥带着妻子去做产检。

  这说明他应该没有离开燕京,只不过是改换了身份。

  在确定了嫌疑人之后,市局专案组方加大了对和“109”有关电台的搜索力度,很快电讯组长白玲便发现了这个电台的大体位置。

  电台的信号在离王府井不远的南河沿磁器库南岔道一带。

  郑朝阳立即带着齐啦拉开始调查这一带的居民,发现一位叫做计旭的男子进入了他们的视野。

  这名男子当时是煤矿公司的员工,和妻子住在这里,他们还有一个未满周岁的儿子,这和之前犯人看到他们去做产检的线索也能对上。

  很快局长老罗就从之前的特训学校处拿到了计兆祥的照片,经过比对他们确定计旭就是计兆祥。

  为了保险起见,郑朝阳还从监狱中带出了几名认识计兆祥的犯人,并将他们带到了计旭的家门口进行辨认。

  这两名犯人在看到计旭的第一眼便笃定地表示这个人就是计兆祥,郑朝阳等人也终于确定了他的身份。

  不过,此时他们还不能确定计兆祥究竟是不是神秘的“109”。

  于是郑朝阳让齐啦拉在计兆祥的院子附近安装了一个检测器。

  通过观察他们发现每次“109”发送电报的时候,这个检测器都会亮,这也就坐实了计兆祥的特务身份。

  不过,此时他们发现T地方面要求“109”不要再让计小姐取钱了。

  因为这很有可能被发现,他们让计兆祥从几家店铺的老板那里直接拿黄金。

  这个发现也让市局专案组又掌握了几个新的特务窝点,T地方面没有想到这一举动会自断前路。

  由于专案组从“109”的身上得到了许多有用的情报,因此对于几名特务的抓捕工作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展开。

  不过对于他突然升迁的事情公安方面还是十分重视,他们也加急破译计兆祥的往来电报。

  最终他们终于从这些电报中提取出了关键的信息,那就是“兔子”与“北极熊”。

  “兔子”便准备到“北极熊”家里串门,为“兔子洞”的建设争取更大的空间,同时也可以吸取“北极熊”的建家经验。

  具体行程本来是绝密文件,但是计兆祥却不知从哪里弄到了出行的时间表,并且据此策划了两个不同的方案。

  很多,因此DT组织的这个阴谋最终也没有实施……

  因此,专案组决定实施抓捕行动。

  之前郑朝阳等人已经对计兆祥和计采楠等人的行动方式以及家庭住址十分熟悉,因此这次抓捕行动也非常顺利。

  计兆祥和计采楠在被捕之后很快就交代了自己的罪行。

  他们也确实正在准备实施新的破坏计划,而且T地方面也要派出……配合他们的行动。

  于是,郑朝阳、郝平川等人化妆早早来到了计兆祥和DT们约定的地点,到了约定的时间Dt们果然如约而至。

  不过他们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就已经被郑朝阳动人捉住了。

第698章 第一诈骗案!!!

  时隔多年,当刘之野向家人追忆那段峥嵘岁月时,往昔的从警生涯依然清晰如昨,每一个细节都鲜活地浮现在眼前。

  那年,二十八九岁的刘之野刚从“北朝”“三八线”归来,正值人生最富朝气的年华。

  挺拔的身姿透着军人的坚毅,炯炯有神的双眸闪烁着不灭的热情,浑身都散发着年轻人特有的蓬勃朝气。

  虽然警队生涯对他而言是一个全新的起点,但刘之野凭借着过人的毅力与“天赋”异禀,在短短两年间就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当年的刘之野就像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以惊人的速度在燕京公安系统崭露头角,成为同僚们交口称赞的传奇人物。

  在短短两三年间,得益于系统“金手指”的帮助,刘之野仿佛一位历经数十年刑侦磨砺的老将,不仅参与侦破众多重大案件,更屡次担纲专案组核心,屡建奇功。

  尽管刘之野在公安系统的履职时间仅有七八个年头,又因机缘巧合重返军队序列,但这段看似短暂的从警生涯却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在这不足十载的岁月里,他先后荣获“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公安系统英模”、“一等功”,“冶金部优秀干部”……等殊荣,其办公室的荣誉墙上挂满了各级嘉奖令。

  更令人瞩目的是,他多次受到“大、小王”的亲切接见,在公安部年度表彰大会上作为模范代表发言,其破案经验被编入警校教材,成为新一代刑警学习的典范。

  随着时光流逝,许多尘封已久的重大案件逐渐解密。刘之野时常在茶余饭后,将这些惊心动魄的往事娓娓道来,向侄子刘勇讲述那些不为人知的内幕。

  就在刚才,他提起挚友郑朝阳当年侦破的敌特分子暗杀案时,眼中仍闪烁着追忆的光芒。

  说到动情处,刘之野话锋一转,向刘勇透露了自己亲身参与的一桩惊天大案。

  这起案件震惊全国,被后世称为“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大诈骗案“,其涉案金额之巨、手法之狡诈、影响之深远,至今仍为公安系统所津津乐道。

  刘之野清楚的记得那是六十年代初,正逢“三年困难时期”,全国上下勒紧了裤腰带共赴难关。

  这时的刘之野在公安系统工作的第三个年头了,此时的他已是燕京公安系统里赫赫有名的刑侦专家。

  三月十九日这天大天清早,刘之野如往常一般用过早餐,正准备驱车前往红星厂保卫处上班。

  窗外春光明媚,枝头新芽初绽,本该是个平静的工作日。

  突然,客厅里的电话铃声急促地响起,打破了清晨的宁静。

  那铃声格外刺耳,仿佛预示着不寻常的事情即将发生。

  刘之野快步走向电话,听筒里传来市局于局长低沉而严肃的声音:“刘之野同志吗,立即来市局一趟。”话音刚落,电话就被干脆利落地挂断,连一句多余的解释都没有。

  握着话筒的手微微发紧,刘之野的心猛地一沉。

  直觉告诉他:这通突如其来的电话背后,必定出了什么大案要案了。

  刘之野深吸一口气,目光变得锐利起来,转身快步走向门口,连外套都来不及仔细穿好。

  那年头早上也没有什么车,刘之野是一路超速来到了市局。

  当他踏入市局大门时,眼前的情景让他心头一紧——各分局的刑侦负责人和辖区派出所的所长们早已齐聚于此,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凝重。

  这阵仗,显然是有事发生了!

  3月18日这天,XX银行的办公室里,来了一个身穿灰呢子大衣,脚蹬皮鞋的瘦高个。

  这个人手里提着一个皮箱,自称来自ZWY,专门给行长同志送来急件。

  打开皮箱,里面没有其他东西,只有一个印着“ZWY”字样的大信封,信封上面写着“速送”,还特别备注了一行小字限定送达时间“下午5时40分”。

  秘书拿过信封,小心拆开,发现是一张批文,“某领导”:……办赵某一同志收。”

  值班秘书还在为这笔巨大的款项暗暗吃惊,来人却已经匆匆离开。

  看了眼手表,批文上所说的时间已经快要到了,值班秘书便给分行打电话,要求他们半小时内将20万元现金送到民族饭店,交付给一个叫做赵某一的同志,拨款的通知马上就由李副局下达。

  由于总行的几个行长都在外地参加学习,日常工作暂时由研究设计局的这李副局主持,要批款正需要他下令。

  李副局毕竟是工作多年的老同志,拿过批文一看,心中不免疑惑起来:“这20万元可不是小数目,怎么不走财政部,直接让我们批款呢?”

  他又把批文上上下下读了一遍,确实这是“某某”的亲笔字迹,再看大信封,也是Zw院正在使用的款式。

  就在这个时候,恰好来了一通“某某”办公室的电话,说到银行要尽力配合工作云云。

  李副局自然而然地把这个电话和20万批款的事情联系到了一起,不再有任何迟疑,立即通知分行给那个赵某一同志送款去。

  分行的三个干部亲自取出了20万现金,装得满满一袋子,送到了民族饭店。

  ……

  在饭店大厅里,一个穿着藏蓝色中山装的男子从沙发上站了起来,快步迎上去。

  “你就是赵某一同志吧?”三个干部问道。

  “对,这是我的介绍信。”这个赵某一递过来他的介绍信,上面盖着“小王”办公室的公章,证明了此人的确是赵某一。

  “行,你清点一下,然后给我们签个收条。”干部们拿过介绍信,邀请赵某一点清款项。

  这个赵某一只是打开袋子瞟了几眼,就撕下一页纸写了收据。

  把收据递给送款人的时候,他还故意说:“没事,你们办事认真负责,谁还能信不过?”

  翌日,几个外出公干的行长回来了。

  他们得知有这样一笔巨大的支出,就给“某某”办公室打电话,询问该怎么入账。

  没想到,“某某”办公室的回复却叫几个行长惊诧万分:“赵某一同志查无此人,且'小王'并未批过这笔钱。”

  很快,市局的同志接到报案,有骗子伪造“某某”的亲笔签名批文,从银行骗走了巨款20万现金!

  “某某”知道此事后大为震怒,特意交付部里督办,限期破案。

  刘之野当时就心想:“好家伙,这个'赵某一'究竟是何方神圣,竟敢打着'某某'的旗号这样骗钱?”

  部里下了死命令必须限期破案,市局从各部门抽调精英共同参与破案,刘之野就是其中之一。

  这个案子本就难度非常大,而且给的破案时间有限,又增加了破案难度。

  那年头可没有录像监控,也没有什么联网大数据,银行报案以后,市局手里只有四件犯罪分子留下的线索:

  ZW院各部使用的大信封一个,伪造的“某领导”亲笔批文一张,伪造的“领导”办公室介绍信一封,“赵某一”手写的收据一张。

  市局技术人员将这四件关键证物取回,连夜进行分析。

  他们得出了一个结论,这四张纸上的手写字迹,虽然字体不同、风格迥异,但是基本上可以断定是出自一人之手。

  鉴定结果显示,这所谓的“某领导”的亲笔签名,也不过是这个自称“赵某一”的犯罪分子所仿冒的。

  毋庸置疑,这个犯罪分子必然有较高的文化水平,而且熟悉公文写作的格式。

  随着研究分析的深入,从这四件证物上,刘之野他们专案组又发现了许多信息:

  大信封不是仿造的,而是1959年印制的,但并非全新,而是被犯罪分子用刀片刮除过旧的字迹,封口处也存在二次密封的痕迹。

  伪造的“某领导”办公室介绍信,上面的公文是犯罪分子用钢板和蜡纸、印油自己印制的,并非是印刷厂机器印刷的;

  上面的公章,则是犯罪分子用彩笔自己勾描出来的。

  这两处,仔细比对正品,能够看出粗糙许多。

  虽然公安的技术骨干能够轻松甄别为假冒,但是一般的工作人员,如果不仔细分辨,还是难以区分,这也就给了别有用心的犯罪分子可乘之机。

  很快,犯罪分子使用的油墨和纸张的种类也被鉴定出来,市局的同志们开始在燕京各地采购样品用于比对分析。

  不过这些纸张和油墨购买人数众多,并不能得到什么有价值的线索。

  不过令人欣喜的是,那张伪造“某某”签名的批文,用的却是货真价实的各部常用公务用纸。

  这张纸是八开大小,中间对折有两条短横相连,左右各是红色的15横格。

  不过这种公务使用的稿纸,各部委并未统一,专案组只能让各部提供所用的纸张样品,逐一比对证物上的特征,最终确认:犯罪分子所用的纸张,来源于贸易部!

  4月2日下午,专案组派遣专人抵达贸易部。

  在大房间里,贸易部的保卫处工作人员,已经把所有公职人员的档案袋拿来,供专案组的同志们翻阅。

  一夜的工作之后,喜出望外地发现,一个名叫“高卓”的人,他的档案袋中出现了“赵某一”的名字!

  专案组的同志们多次翻看高卓的档案,越来越觉得此人大有嫌疑!

  高卓生于1924年,年轻的时候曾经加入过“果子党三清团”,还混过一段时间的帮会。

  1948年从东北大学经济系毕业。

  眼看全国解放是大势所趋,他又报考了我军开办的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