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 第599章

作者:笔下宝宝

  一年前那个在信任射击中手抖的“菜鸟”,如今已是旅里公认的顶尖射手。

  “确认目标,六顶迷彩帐篷,东南角有卫星天线。”他汇报时,瞄准镜十字线稳稳套住一个走出帐篷的军官,“疑似蓝军旅长。”

  耳机里突然插入中队长的咆哮:“菜鸟别轻举妄动!等大部队——”

  “猎鹰小队,执行'斩首'。”大队长的刘小涛声音突然切了进来,冷静得像淬火的钢,“给你们二十分钟。”

  郑卫东与林小雪对视一眼。

  按照演习预案,他们只是侦察分队,主力攻击至少要三小时后才能到位。

  但大队长长的命令不容置疑。

  林小雪飞快敲击键盘:“电子干扰准备就绪。”

  “狙击组就位。”郑卫东对身后两名队员打出手势。

  秒针走过第十五分钟,蓝军指挥所突然警铃大作。

  林小雪启动了全频段干扰,所有通讯屏幕同时雪花纷飞。

  就在警卫们乱作一团时,郑卫国的狙击枪响了——空包弹准确命中“蓝军旅长“胸口激光感应器。

  导演部判定:红方特战分队成功“击毙“蓝军指挥官。

  回营的直升机上,队员们兴奋地讨论着刚才的行动。

  郑卫东注意到林小雪一直盯着电脑屏幕,眉头紧锁。

  “怎么了?”他凑过去问。

  林小雪调出一段波形图:“干扰时意外截获的真实信号,来自演习区西北二十公里。”她压低声音,“.,不是演习内容。”

  郑卫东一惊,那边可是边界。

  这时,中队长的卫星通讯电话突然响起。

  整个机舱安静下来,只听见中队长简短的应答声:“明白,立即转向目标区域。”

  挂断电话,中队长的目光扫过机舱:“演习结束了,这次是实战任务发现武装贩D集团”他顿了顿,“情报显示对方可能有自动武器”

  直升机在距目标五公里处悬停。

  队员们顺着绳索滑降,迅速消失在丛林中。

  林小雪背着近三十公斤的电子战设备,动作却比男兵还敏捷。

  选拔时脚上的伤疤早已硬化成茧,此刻正火辣辣地提醒着她当初的誓言。

  渗透过程异常顺利。

  当郑卫东在预定狙击点就位时,透过瞄准镜看到了触目惊心的画面:七名衣衫褴褛的村民和一名……被捆在村中央的核桃树下,五名持枪匪徒正在往他们身上浇汽油。

  “疯了吗”郑卫东的手指扣上扳机,又强迫自己松开。

  距离太远,风速不稳,他只有七成把握。

  耳机里传来各小组就位的报告。

  中队长的指令清晰传来:“稳住,等谈判专家——”

  “他们要点火!”郑卫东突然低吼。

  瞄准镜里,一个头目模样的男子正打着打火机。

  时间凝固了。

  郑卫东想起信任射击时林小雪的话,想起父亲牺牲前写在日记里的话——“军人犹豫的瞬间,就是流血的时刻”。

  呼吸平稳,心跳减速。

  世界只剩下目标和扳机。

  枪响了。

  头目后脑炸开血花,打火机在空中划出弧线。

  几乎同时,其他特战队员开火,剩下四名匪徒还没反应过来就栽倒在地。

  “目标清除!”各小组的汇报接连传来。

  郑卫东却浑身发冷。

  他刚刚真实地结束了一个生命。

  瞄准镜里,那颗头颅像西瓜般爆开的画面挥之不去。

  “各小组报告状态。”中队长的声音将他拉回现实。

  “猎鹰2号.任务完成。”郑卫东声音干涩。

  人质获救后,林小雪在匪徒营帐里发现了卫星电话和笔记本电脑。

  当她破解开机密文件时,倒抽一口冷气:“中队长,这不是普通D贩!”

  屏幕上显示着一份详细的边境布防图和运D路线,标注着巡逻队时间和火力配置。

  中队长经验丰富,闻言眼神骤冷:“立即将这一情况上班旅部,现场所有人都记住保密……”

  他转向郑卫东,“干得漂亮,但下次别这么鲁莽了……”

  郑卫东立正敬礼,却看见中队长拍了拍他肩膀:“不过,如果是我,我也会开枪。”

  返程途中,林小雪发现郑卫东不停摩挲右手食指——扣扳机的那根。

  她默默递过口香糖:“第一次都这样。”

  “你好像很懂?”郑卫东勉强笑了笑。

  林小雪望向机舱外翻滚的云海:“我父亲是缉D警,在我十岁那年所以我才当兵。”

  郑卫东怔住了。

  他总算明白了这个女兵为何总在对抗训练时那么拼命。

第651章 归途风云!!!

  一九九八年六月,燕京西站。

  何秋拎着军绿色旅行包走出车站,五年未归,这座城市的喧嚣与变化让他一时恍惚。

  他深吸一口气,空气中混合着汽车尾气和路边小吃摊的香气,熟悉又陌生。

  “参谋长,真不用我陪您回去?”身后,同行的机关干事小李紧跟着问道。

  何秋转身,拍了拍小李的肩膀:“到这就行了,你也回家瞧瞧去吧。记住,关于我家的事”

  “明白!绝对保密!”小李立正敬礼,“祝参谋长探亲愉快!”

  何秋回了个标准的军礼,目送小李离开后,才转身融入车站外的人流。

  他身着便装——一件普通的深蓝色夹克和黑色长裤,但挺拔的身姿和锐利的眼神仍让他与周围人群格格不入。

  “五年了”何秋喃喃自语。

  上一次回家还是九三年,那时他刚被提拔为大队参谋长,父母和妻子在车站依依不舍地送别。

  如今,三十出头的他已是西南大区“黑豹特战旅”参谋长,肩扛上校军衔。

  一辆出租车在他面前停下,司机探出头:“同志,去哪儿?”

  “东城区,何氏大厦。”何秋报出地址时,仍有些不适应这个名称。

  司机眼睛一亮:“哟,何氏餐饮啊!那可是咱们燕京数一数二的大型餐饮企业了!”

  何秋微微一笑,没有接话。

  车窗外的景色飞速后退,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与他记忆中的燕京已大不相同。

  四十分钟后,出租车停在一栋二十多层的现代化大厦前。

  何秋仰头望去,“何氏餐饮集团”六个鎏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他记得五年前离开时,家里还只是拥有十几家连锁餐店的中型企业呢。

  “先生,有预约吗?”大堂前台,一位穿着职业装的年轻女孩礼貌询问。

  何秋刚要回答,一个洪亮的声音从电梯方向传来:“小秋!”

  他转头,看见父亲何雨柱正大步走来。

  虽然已经六十出头,但父亲依然精神矍铄,只是两鬓的白发比记忆中多了不少。

  “爸!”何秋快步迎上去。

  何雨柱柱一把抱住儿子,用力拍打他的后背:“好小子,总算知道回来了!”松开后,他上下打量着何秋,“瘦了,也黑了,边境那地方不好待吧?”

  何秋笑笑:“习惯了。爸,咱们公司.”

  “走,上楼说!”傻柱揽着儿子的肩膀走向专用电梯,“海燕正在开会,知道你今天回来,特意把下午的时间都空出来了。”

  电梯平稳上升,傻何雨柱简单介绍了这些年公司的发展。

  从引入职业经理人团队,到建立现代化管理体系,再到去年成功上市何秋听得目瞪口呆。

  “所以,现在海燕是.”

  “总经理,实际掌舵人。”何雨柱骄傲地说,“你媳妇儿厉害着呢!比我这老头子强多了。”

  电梯停在28层,何雨柱领着何秋穿过明亮的走廊,两侧是忙碌的办公区域。

  员工们见到何雨柱纷纷问好,同时好奇地打量着何秋。

  总经理办公室门前,何雨柱停下脚步,神秘地眨眨眼:“你自己个儿进去吧,给你们小两口点私人空间。”说完,转身离开了。

  何秋深吸一口气,轻轻敲门。

  “请进。”熟悉又陌生的女声从里面传来。

  推开门,宽敞的办公室里,落地窗前站着一个身着米色职业套装的女性。

  她背对着门,正在打电话:“…….这个季度的财报必须按时发布,董事会那边我来应付.”

  听到开门声,她转过身来,话音戛然而止。

  徐海燕,何秋的妻子,一年多不见,她剪了利落的短发,眼角多了几丝细纹,但整个人散发着成熟女性特有的魅力与自信。

  她手中的电话慢慢放下,嘴唇微微颤抖。

  “秋秋哥?”

  何秋站在原地,突然不知该说什么。

  这几年聚少离多,他们之间似乎隔着一层无形的屏障。

  徐海燕先反应过来,快步走过来,却在距离何秋一步之遥时停下,眼中闪烁着泪光:“您您回来,怎么也不提前说一声.”

  “想给你个惊喜。”何秋轻声说,伸手抚上妻子的脸颊,擦去那滴滑落的泪水。

  下一秒,徐海燕扑进他怀里,紧紧抱住他的腰:“混蛋.一年多连电话都那么少.”

  何秋搂住妻子,闻着她发间熟悉的茉莉花香,心中某处坚冰悄然融化。他低头吻了吻妻子的发顶:“对不起,我们旅刚组建,别说是我了,人家刘武不是也一年多没回家了吗.”

  两人相拥良久,徐海燕才从他怀中抬起头,抹去眼泪,换上职业性的微笑:“何参谋长,要不要参观一下咱老何家的产业?”

  何秋笑了:“求之不得。”

  接下来的两个小时,徐海燕带着何秋参观了整个集团总部,从研发厨房到财务中心,从品牌部到即将开业的高端餐饮项目组。

  何秋惊讶于妻子的变化——她言谈举止间透露出的自信与决断力,与几年前那个温柔内敛的妻子判若两人。

  傍晚,何雨柱和王秋菊在南锣鼓巷95号院老宅设宴为何秋接风。

  老宅已经翻新扩建,但保留了原来的四合院格局。

  何秋的母亲王秋菊见到儿子,又是一阵泪眼婆娑。

  “妈,您身体还好吧?”何秋扶着母亲坐下。

  “好着呢!“王秋菊擦着眼泪,“就是惦记你边境那么危险”

  “行了,老太婆,”傻柱打断道,“儿子这不是好好的吗?来,尝尝我亲自下厨做的红烧肉,还是老方子!”

  席间,一家人其乐融融。

  何秋了解到更多关于公司的事——如今何氏餐饮在全国已有近百家分店,去年营业额突破五亿元,成为行业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