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 第590章

作者:笔下宝宝

  在枪林弹雨中,他凭着过人的胆识和军事素养,成功获取了关键情报。

  然而在撤退途中,为掩护战友,王凯不幸遭遇敌军伏击,身负重伤。

  经过全力抢救,这位年轻的战士虽然保住了性命,却永远失去了左小腿和四根手指。

  从死亡线上挣扎回来的王凯,用鲜血和忠诚诠释了军人的担当。

  部队授予他三等战功,并批准他光荣入党。

  当时,按照国家优抚政策,被评为三级伤残军人的他本可以在省级荣军医院享受终身供养,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但王凯却不甘于此,选择回到家乡参加工作。

  回到家乡后,王凯被安置到市一农机公司工作。

  几年前,这家农机公司破产了,王凯和妻子又双双下岗。

  作为一名有血性的军人,面对困难,王凯迎难而上。

  九三年,王凯在“刘家庄慈善总会”的帮助下,选择在“京西银行”无息贷款了十万元钱,创办了诚信农机经营公司。

  创业不容易。

  初期,农机的进货、送货、安装、维修,王凯都一人承担。

  为了考察市场,寻找好货源,他拖着伤残的身体走南闯北,自己也不记得在火车站的地板上度过了多少个夜晚。

  有一次,王凯偶然得知,滇省省曲市一家食品机械厂生产的一款米粉机,加工出来的米粉特别好。

  王凯立马揣着几万元现金,登上了前往滇省的绿皮火车。

  不眠不休站了20多个小时,找到厂家时,王凯的假肢连接处已经磨破了皮,左小腿肿得像胡萝卜一样。

  见此情况,这家厂长十分感动。

  于是,在货源紧张的情况下,只收了王凯一半货款,就让他带走了60台米粉机。

  还主动帮助他在当地租了一辆货车,把货拉回南湖。

  从滇省到南湖,四天三晚,王凯每晚都蜷缩着身子,睡在副驾驶室里守着货。

  等到车子抵达时,他已经站都站不稳了。

  好在,60台米粉机很快被抢购一空,也让他有了第一桶金。

  直到去年,王凯的诚信农机经营部升级为市振兴农机销售有限公司,代理了12个知名农机品牌、60余个品类。

  今年,年近四十的的王凯又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要回村里创办荣军农机合作社。

  这一决定遭到了全家人的强烈反对。

  但王凯十分坚持,他说:“不想再看到老乡为了100块钱而发愁。”

  他以一名退役老兵的情怀和担当,踏上了乡村振兴的新征程。

  “我们家那边发展比别的区县都慢。每次回老家,看到还有老人在用牛耕地,心中就一阵阵酸楚。我们比别人落后了10年。”王凯找到村干部讨论乡村振兴的思路。

  村干部提出:“村里老年人多,对现代农机的接受度一时没有那么高。

  能否从村里其他退役军人入手,让他们先走上致富路。”

  说干就干,很快,王凯带领7名退役军人创办了荣军农机合作社,为周边稻农提供代耕代种代收代烘等服务。

  虽然离开了军营,但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信念,一直根植在王凯的心底。

  王凯他本人也是“刘家庄慈善总会”的受益者,他学着“刘家庄慈善总会”每年从盈余中提取公益金,用于福利事业:给家境困难的村民和退役军人购买意外险,资助父母残疾的学生上学,对村里的老弱病残户、退役军人及军属,采取少收或免收作业费的方式进行帮扶等。

  高亚平,1962年8月出生于江北沙洲县,1981年参军入伍,加入当时隶属于金陵军区的“硬骨头六连”。

  这支连队历史悠久,曾在抗倭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参加了多次战斗,展现出顽强的战斗精神,培养出了无数英雄人物。

  “硬骨头六连”自1939年3月成立以来,以14名红军骨干为基础,经历了漫长的战争岁月,直至新夏成立后,仍然屡次完成重要任务。

  无论是在抗M援C,还是应对自然灾害,六连都以坚定的意志和出色的表现屡次获得上级的认可。

  1964年,六连被总部授予了“硬骨头六连”这一光荣称号,这不仅是对部队的认可,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作为这支英勇部队的一员,高亚平从未让这份责任蒙羞。

  在部队的培养和战友们的帮助下,高亚平成长迅速,毫不犹豫地担任了班长一职,并且在不久后光荣地加入党。

  1984年,对高亚平来说是个重要的转折点。

  在这年7月,他所在的部队被派遣至前线,参加了著名的“两山轮战”。

  六连战士们发挥了传统的英雄本色,敢于迎接艰难险阻,连续打退敌人的进攻,完成了坚守阵地和夺回高地等多项艰巨任务。

  尽管取得了最终胜利,六连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其中包括高亚平。

  1985年1月11日,这一天成为高亚平一生中最难以忘记的时刻。

  下午,六连接到命令,摧毁敌人的几个暗火力点,并在任务完成后迅速撤退。

  在任务执行过程中,高亚平所在的班担负了严峻的任务,负责坚守172号阵地并观察敌情。

  虽然敌方的火力点在我方猛烈的炮火攻击下很快被摧毁,战士们开始有序撤退,但敌人并未罢休,集中火力展开了猛烈的反击。

  炮火弥漫,战场变得如同炼狱。

  高亚平迅速行动,冒着枪林弹雨,带领战士们有序撤离。

  然而,当他发现有一名战士仍然未能及时撤退,身处火力重重的危险之中。

  高亚平毫不犹豫地冲回阵地,冒着极大的危险将战士拉入掩体中。

  在紧张的时刻,高亚平将冲锋枪递给了战友,准备自己也进入掩体,却未能及时避开敌人来袭的炮弹,瞬间爆炸发生,他当场重伤,失去意识。

  昏迷了五天五夜,高亚平被紧急送往后方医院进行救治,期间辗转了三家医院,经过了七次手术,最终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然而,由于伤势过重,高亚平却失去了双腿和左手,成为了特等伤残军人。

  他的伤情成为自卫反击战以来最为严重的战斗伤害之一。

  战斗英雄高亚平因此获得了一等功,成为了特等伤残军人,虽然身体留下了永久的创伤,但他的精神却从未被击垮。

  伤愈后的高亚平脱下军装,回到了家乡,尽管身体不再适合继续服役,但他并未因此放弃,反而以坚强的意志开始了人生的新篇章。

  高亚平回到老家后,经组织安排,以及“刘家庄慈善总会”的帮下他进入大学学习文学。

  在艰苦的学习过程中,高亚平秉承着军人的拼搏精神,克服重重困难,最终顺利毕业。

  尽管高亚平不再从事军职工作,但他凭借坚强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在商界取得了成功。

  毕业后,高亚平在“刘家庄慈善总会”的帮助下创办了自己的公司,专门经营消防器材。

  高亚平凭借勤奋与诚信,公司逐渐壮大,从一个小门店发展为连锁企业,也成为了当地商界的成功人士。

  值得一提的是,他在这期间也收获了属于自己的爱情。

  那是在沪海养伤期间,一篇关于他事迹的报道引起了年轻女工王秀兰的关注。

  被高亚平英勇事迹所打动的她,决定亲自前往沪海照顾他。

  经过相识和相知,两人最终结为夫妻,组成了美满家庭。

  于大龙、王凯、高亚平……这些人不是个例。

  多年来,“刘家庄慈善总会“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困境中的人们前行的道路,帮助他们重拾希望,拥抱幸福人生。

  从解决温饱到资助学业,从医疗救助到就业帮扶,这份爱心接力从未间断,让温暖在每个人心间传递。

第644章 老部下的来信!!!

  李卫国颤抖的手指紧紧捏着那封泛黄的信纸,窗外的老槐树沙沙低语,将四月的阳光剪成细碎的金箔,斑驳地洒在他褪色的军装上。

  牛皮纸信封是三天前送到的,歪歪扭扭地写着“李卫国同志亲启”,落款处“张铁柱”三个字让他的心脏猛地一颤。

  厨房里飘来腊肉的醇香,老伴正在灶台前忙碌。

  李卫国小心翼翼地将信折好塞回信封,起身时膝盖发出轻微的咯吱声——这是长津湖留给他的“纪念”,每逢阴雨天就疼得像有冰锥在骨缝里钻。

  “秀芹,把我那件呢子大衣找出来。”他掀开蓝布门帘,看见老伴正踮着脚往房梁上挂腊肉。

  那是去年腊月腌制的,红白相间的肉条在穿堂风中轻轻摇曳,油星子滴落在青砖地上,洇出一个个深色的小圆点。

  “大热天的穿呢子大衣?”老伴转过身,围裙上沾着几粒花椒,“又要去看那些老战友?”

  “嗯!”李卫国沉声回应道,他回到卧室,目光落在床边的老书桌上。

  那里摆着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皮盒子,里面珍藏着用红绸布包裹的三等功勋章,底下压着一张泛黄的老照片——那是1952年春天在铁源拍的,十几个年轻人挤在土墙前,笑得见牙不见眼。

  最右边那个浓眉大眼的小伙子,正是张铁柱。

  绿皮火车吭哧吭哧地驶过华北平原,李卫国将脸贴在冰凉的玻璃窗上。

  窗外翻滚的麦浪让他想起了朝鲜的雪原,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那时候张铁柱还是炊事班长,总能把冻得像石头一样的土豆煮出肉汤的香味。

  “山姆”的飞机在天上拉出白线,老张的铜勺在锅里搅出漩涡。

  “同志,麻烦让让。”一位挎着帆布包的妇女挤进座位,带来一股槐花蜜的甜香。

  李卫国把腿往里收了收,呢子大衣下露出擦得锃亮的皮鞋——这是1955年授衔时配发的,鞋跟补过三次,擦上鞋油还能照见人影。

  车厢摇晃得像急行军时的背囊,对面座位上两个年轻人正在争论“要不要继续够买'燕太'酒业的股票”。

  李卫国闭上眼睛,耳边忽然又响起炒豆子般的枪声。

  那是在铁源,张铁柱带着炊事班往前线送饭,半路遭遇南韩溃兵。

  老张抡起扁担撂倒三个,缴了支美式卡宾枪,从此改行当了机枪手。

  “保城站到了!”列车员扯着嗓子喊道。

  李卫国一个激灵睁开眼,怀表显示下午三点十分。

  月台上挤满了挎着箩筐的农民,扁担头挑着的嫩黄瓜还带着晨露。

  他紧了紧手里的网兜,里面两瓶衡水老白干碰得叮当作响。

  县农机厂家属院比想象中还要破败。

  墙皮剥落的筒子楼像被炮火轰过的碉堡,阳台上晾晒的床单在风中无力地飘动。

  李卫国数着门牌号,在第三单元二楼最东头停下脚步。

  聪门缝里飘出浓重的中药味,混合着煤球燃烧的硫磺气息。

  敲门声惊动了楼道里的声控灯,昏黄的光晕中,门开了一条缝。

  李卫国看见半张沟壑纵横的脸,右眼蒙着灰白的阴翳——那是第二次战役时被弹片刮伤的。

  “报告!排长,三连炊事班张铁柱.”沙哑的嗓音突然哽住,独眼眨了眨,滚出一颗浑浊的泪珠。

  李卫国感觉喉咙发紧。

  他清楚地记得老张受伤那天的情景:战地医院的帐篷里,卫生员举着煤油灯,用镊子从他血肉模糊的眼眶里夹出一块锯齿状的弹片。

  当时老张咬着毛巾没吭一声,冷汗却把床单浸透了一大片。

  “老排长,您来了,快请进!”张铁柱佝偻着背,蓝布衫袖口已经磨出了毛边,激动地向李卫国打招呼。

  这时,屋里传来女人撕心裂肺的咳嗽声,带着痰鸣的喘息像要撕裂什么。

  在十五瓦灯泡昏黄的光线下,李卫国看清了屋里的陈设:掉了漆的五斗橱上摆着老人家的瓷像,墙角的蜂窝煤炉子冒着青烟,双人床上的被褥补丁摞着补丁。

  最引人注目的是墙上挂着的一张老照片——年轻的张铁柱穿着军装,怀里抱着一把“波波沙“冲锋枪。

  “丫头离了婚,就在纺织厂当临时工,她娘这肺病.……”张铁柱搓着皲裂的双手,但是却非常结实有力,“哎,这几年厂里效益不好,都半年没发工资了。

  厂里好多工人都下岗了,我是真没办法才想着麻烦您。”

  “柱子,咱们俩是什么关系?有困难你不来找我,我才要生气呢!”李卫国说着,把带来的几瓶酒和礼品放在掉漆的方桌上。

  他突然想起58年那会儿,他们跟着刘营长是最后一批从北朝回来时的情景,在北朝驻地里喝庆功酒。

  张铁柱举着茅台说要干到一百岁,结果被酒呛得满脸通红。

  窗外暮色渐浓,远处工厂的汽笛声像受伤的野兽在哀嚎。

  李卫国摸出怀表,表盖内侧嵌着一张小小的照片——这是当年为救他而牺牲的指导员留下的。

  铁源阻击战,指导员用身体替他挡了子弹,鲜血喷在怀表链子上,怎么洗都留着淡淡的锈色。

  “柱子啊,”李卫国从包里掏出一个厚厚的信封,“这是两万块钱,你先拿着给弟妹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