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笔下宝宝
秦淮茹的家人,包括她的父母、哥哥和嫂子,都转变了以往的态度,纷纷对她展露笑颜,热情相待。
因为,自从傍上了李怀德,秦淮茹便彻底释放了自我。她虽已生育三子,但玩弄男人的手段却丝毫不减,这女人天生就懂得如何驾驭男性。
她照样,把李怀德给迷的五迷三道的。
现在地李怀德对她是一“日”不见,如搁三秋啊!
李怀德为取悦秦淮茹,不惜将非法所得的外快大部分用于她身上。
现在的秦淮茹,一身裁剪合体的成品衣服,金项链、宝石戒指熠熠生辉,化妆品、美食、华服应有尽有,生活无忧,尽享奢华。
难怪村里人纷纷议论,秦淮茹丈夫离世后,生活却愈发滋润,想必是傍大款了。
这样的风言风语悄然传入秦淮茹父母的耳中,秦父对此毫不在意,而秦母则忧心忡忡。
“她爹,等淮茹回来,咱要不要问清楚,她外边是不是有男人了?”
秦父横了她一眼道:“问清楚了又能怎么着,让她跟那个野男人分开?”
“就淮茹目前这样的情况,她还能改嫁,找个好人家吗?”
“淮茹之前的日子过得有多苦,你也不是不知道。况且,她现在也没有了丈夫,这样就跟着他人,除了没名分,一切不都是挺好的吗?”
秦母闻言依旧满怀心事的道:“可是,就这么跟着人家没名没分的,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万一哪天,人家开始厌烦她了,那她可怎么办呦!”
秦父闻言不乐意地道:“我看你就是咸吃萝卜淡操心,能管好眼前的事就得了,未来的事谁又能预料得到!”
再说了,搅和了闺女的好事,他有什么好处。谁来给他买那成条的卷烟抽,谁给他买那口感醇厚地“野山二锅头”喝?
闺女以前道是明媒正娶的嫁人了,那又怎么样,还不是吃糠咽菜,想孝敬父母都没能力。
这边,秦淮茹的父母在担心她,算计她。
在另一屋,秦淮茹的兄长与嫂子,也在对她的近况暗自揣摩。
“哎,我说,你妹妹如今真抖起来了啊,她是不是真地傍大款了?”
秦淮茹的哥哥不悦地反驳:“你胡咧咧什么呢?什么傍大款,话说的这么难听。”
秦淮茹的嫂子也不是善茬,“我难道说的不对吗,就她婆家那穷逼养,能舍得让她穿金戴银?”
“别的不说,就她手腕上那个金疙瘩都有着四五两重,这玩意儿她是那来的?”
秦淮茹的哥哥听闻此言,眼中闪过一丝精光,他沉思片刻后,果断地说:“嘿!这确实可疑。我妹妹我清楚,她平时节俭得很,若非突然发了,怎会如此大方地给家里带回这么多礼品?不继续压榨我们就已经不错了。”
他叹了口气,坦言道:“尽管这话听起来有些刺耳,但生活终究是自己的,只要过得舒心,何必在乎他人的看法。”
秦淮茹的嫂子瘪瘪嘴,伸出自己还算像样的手,在丈夫面前晃了晃。
秦淮茹的哥哥不明就理地道:“什么意思啊你?”
秦淮茹的嫂子道:“你不觉得我这手上光秃秃的,却点什么吗?”
“你的意思是,我给你也买地戒指?他妈的,我有那钱吗?”
“你是没钱,但你妹妹有啊,奥,如今她发达了,照顾一下她的亲哥哥能怎么了?”
…………
南锣鼓巷四合院。
闫大妈与冉秋叶兴师是问罪而来,偃旗息鼓而去,她们被秦淮茹三招两式的给打发了回去。
易大妈目睹贾张氏公开道歉后,便不再追究,带着闷闷不乐的易援朝一同返回家中。
后院的许大茂,听闻骚动,远远观望,却未上前掺和,只是默默旁观。
秦淮茹如今已非他能轻易接近,记得那次,李怀德将他召至办公室里,一番“训诫”后,他果断与秦淮茹划清了界限。
李怀德,此人狡诈阴险,如今正迈向权势的巅峰,大权即将落入他手。
这王八蛋在副厂长的位置上,站稳脚跟后,就逐渐地露出了獠牙,跟杨厂长开始掰起了手腕争夺起红星厂的话语权来。
红星厂内,厂长和书记之后,李怀德已跃居第三把交椅。他暗中笼络人心,不少人已悄然站在了他的阵营。
他的女人,岂能是许大茂随意能招惹的。
许大茂也是能屈能伸,以前都是秦淮茹来舔许大茂。现在,是许大茂倒过来舔秦淮茹了。
身份的转变让秦淮茹深感愉悦。她看着像条哈巴狗一样围着她转的许大茂,心中不禁得意,嘴角勾起一抹嘲讽的笑意:“许大茂,你也有今天?”她的内心透露出一种难以掩饰的轻蔑和快意。
“这要是姓刘的就更好了……”
“刘之野,我一定会让你付出代价的,一定会的……”秦淮茹的面庞逐渐扭曲,但她的愤怒与狰狞,却无人能够窥见。
…………
娄晓娥静静地站在许大茂背后,目光复杂地扫过他的背影,她轻声问道:“大茂,你在看什么?”声音中透露出几分好奇与不解。
许大茂回头,淡淡地对她说:“没什么,刚才看到老贾家又和邻居起了争执,我就是看了一会儿热闹。”
娄晓娥犹豫片刻,直言不讳:“大茂,你是不是有什么秘密瞒着我?最近你的行为有些反常,和秦姐之间是不是有什么……”她的话语中透露出几分担忧和伤心。
许大茂脸色骤变,断然否认:“别胡说!我和秦姐只是同院的邻居,现在还是同事,能有什么特别关系?”
娄晓娥无视他的解释,继续低声自语:“是不是因为我一直未能为你生育,你才……”她的声音虽小,却透露出深深的忧虑和自责。
“大茂,要不然咱们俩去医院检查一下吧,瞧瞧到底是什么原因,好不好?”
许大茂闻言,脸上阴晴不定地道:“我没病,去检查什么?我看你就是有病……”
第353章 故人
第353章 故人
这时间一晃,就是一个多月过去了。
老京城的春天来的就是这么早,这么突然。
差不多就是在第二天的早上,你就会发现,嫩绿的芽叶就会滋发在枝条上,盎然而有生机,就像沏好的碧螺春,散发着磬人的气息和生气。
永定河里的冰床化成了春波,河两边的柳条变了青,垂点在水面上。明媚的春光、满眼的嫩绿。
舒展了筋骨的人们,兴冲冲的迈开了腿脚,一冬的龟缩,在这个季节里释放了缺憾。
而守着“春捂秋冻”老理儿的人们,厚厚的棉袄还没有下身儿.
大天清早的,刘之野就歪着脖子,悄悄地起了床,看了一眼正在熟睡的娘三个,随后走出房门。
院子里母亲邓茹,正在摆弄着几盆花。
入春了,有的花已经开了。漫山遍野粉色的桃花,黄色的迎春和白色的水仙,但要属二月兰开的最早,在屋旁、街边或是家里的花盆里,绽开的娇嫩又紫气冲天,最先预示着春天的到来。
“迎春人人欢喜,有谁喜欢送春?忠心的、执着的二月兰没有推托这个任务。它迎春来,伴春在,送春去。”
刘之野跟正专心致志打理花草地母亲,打了一声招呼:“妈,您早啊!”
邓茹闻声仰头瞅了他一眼,只见刘之野也同样地仰着脑壳往天上瞅,不由地问道:“怎么了这是,瞅什么哪”?
刘之野扭着脖子道:“没怎么,就是昨晚脖子睡落枕了。”
邓茹闻言,将手中的喷壶一放,“嗨!来让我瞅瞅……”说着,她让刘之野低下头,给她儿子揉起了脖子。
“还成吗,不成的话,让你爷爷给瞧瞧?”
刘之野轻扭了下脖子感觉好多了,“嘿,舒服多了,还嘚是您啊!”
邓茹见他没事了,有蹲下身子打理起来这些花花草草。
刘之野道:“妈,我想吃荠菜饺子了。现在已经立春了,吃野菜正时候,鲜亮!”
邓茹轻描淡写地说:“想解馋还不容易,饭后我便上山,挖些野菜回来给你做個野菜宴。”
“得嘞!那我先去锻炼了……”刘之野一听,高兴地窜出了院门。
邓茹在他背后笑着摇摇头,儿子是难得搁家里休息几天,马上又要出去学习了。
她是变着法的想给刘之野改善生活,生怕他在外面吃不好。
只是家里人闹不明白的是,刘之野究竟是中了什么邪。
他对桌上丰盛的鱼肉佳肴视而不见,偏偏对那些不起眼的野菜、山间野味情有独钟,吃得津津有味,乐此不疲,仿佛那才是他心中的珍馐美味。
这不刚“立春”,他们家就吃起了野菜来了。
京城的春天是从“立春”就开始的,春节过后,就是热热闹闹和万象更新中迎着她的到来。
而真正的老京城人,由打“立春”起,家家户户的便张罗着吃春,这叫开春第一口。
早年间,从平头老百姓到宫里边儿,都要尝尝这口儿。
最讲究尝的就是入春头场春雨后的荠菜,用荠菜炒鸡蛋、炒肉丝、炒豆腐、包饺子。
嘿,这味道没治了!
还有另外一种吃法,就是吃的时候,烙好一张张薄薄的面饼,卷了炒好的荠菜特别香嫩,象是嚼着春天的味道。
老京城人,在春天里有吃野菜的习惯,比如说白蒿、柳树芽儿、榆树钱儿、枣树芽儿、花椒叶儿、香椿都可以直接吃,也可以蒸窝头做团子。
就拿榆树钱儿来说,春天一到,人们就开始捋榆树钱儿,做成棒子面窝头或是贴饼子。
倘若是做菜团子,家里有条件的,就在榆钱儿里放上花椒油或点点儿香油,吃起味道都是极好的。
刘之野刚出门不久,天上就开始下起了蒙蒙细雨。
这雨滴落在身上,他也不觉得冷,反而觉得很舒服,这是入春以来的第一场雨。
连续两年的多雨水天气,在今年又开始干旱了起来。刘之野也不知道,全国其他地方的天气如何,要早做打算。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京城地区的人们,如今最盼的还是有场春雨。
而每到下雨时,嘴里都要叨念:“春雨贵如油啊”,于是喜笑颜开的,暗暗盘算着这一整年都该是好光景。
瑾莹剔透的雨滴,挂在嫩嫩的树叶上,播撒在干涩的大地上,更浇灌在老京城和京城人的心里,神怡而畅快。
春雨把刘家庄原本姹紫嫣红装扮的更加耐看,雨后的晴澈,永定河也仿佛只有一步之遥。
一场雨来的快,去的也快。
总体来看,未来几天,刘家庄地区是,晴天多,雨水少,暖意铺面而来。
目前正是赏春花的好时节,这种干燥温暖的天气利于花粉传播,在这样的天气里,易敏感人群需外出需注意防护。
刘之野,也不着急回去,就这么漫步在雨后的山路上。
这一两天,他比较悠闲。
鉴于刘之野即将踏入军事学院的深造之旅,他正紧锣密鼓地筹备,力求将手头事务妥善安置,以免后顾之忧。
比如说,“破烂候”、许大茂、闫解成等人的“老物件”回收大业,以及与郝顺的海产品买卖都需要他提前安排好。
最近几年,刘之野除了还在继续收购这些老物件,高档木材、玉石、宝石、药材意外,只剩下来回倒腾海产品了。
随着刘之野对老物件回收的执着日益加深,他手下的寻宝团队在京城周边掀起了一股不小的“寻宝”热潮。
不断地将那些隐匿于市井巷陌、蒙尘已久的“老物件”一一挖掘出来,其力度之大,几乎到了“掘地三尺”的地步。
一时间,社会上流传的各类老物件,仿佛都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牵引,最终汇聚到了刘之野的手中,成为他私人收藏中的璀璨明珠。
自然灾害的阴霾散去后,一些人逐渐从困境中恢复元气,手中的那些藏品,自然不再轻易割舍,更不愿见其被低价抛售,沦为市场的浮萍。
京城周边,能回收的,都差不多回收了,即使有些人手里还有,这回收地成本也是越来越高,得不偿失。
于是,刘之野就将目光,瞧向了京城隔壁的津港。
比起京城,津港地区的“遗老遗少”、资本家、有钱人更多。
津港在清末民初就成为了一个名流汇集的场所,吸引了众多历史人物。
其中包括清朝的“遗老遗少”们、珉国时期的失意总统和总理们、失去势力的军阀们、想办工厂办实业的资本家们,以及倭寇投降后再次投机的汉奸们。
这些人物因为各种原因选择了津港作为他们的居住地或活动地点,使得津港在近代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这里肯定有无数地“老物件”等待着刘之野的挖掘,“天与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
随着财富的累积,对刘之野而言,金钱渐渐化作了冰冷的数字,反正这么多钱他也花不出去,只能继续搞收藏。
况且,如果没有他去对这些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话,恐怕它们将在短短数年间化为乌有,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
如今,刘之野的空间已经扩大了两百多个立方米的空间。
内部珍藏着逾三十万件古董艺术品,件件皆是时光的印记,其中不乏被誉为国之瑰宝的顶尖之作。
这些藏品之多,即便是刘之野本人,也难以一一细数,他更多的是将它们妥善安置于内,鲜少轻易取出,以供个人赏玩。
上一篇:大内侍卫,开局祖传刀法大圆满
下一篇:诸天,从一世之尊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