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笔下宝宝
“拜干亲”就是认义父、义母,是流行全国的一种保育习俗。在北方叫“认干爹,干妈”;在南方则称为“认寄父、寄母”,俗称“拜过房爷、过房娘”。
既然要“拜干亲”,那么就得择一个吉日举行仪式。届时,做父母的除了要准备丰盛的酒席外,还要替自己的孩子预备孝敬干爹、干妈的礼物。
这份礼物中,最重要的是送给干爹的帽子和送给干妈的鞋子,另外,还要配上衣料之类的物品。当然,干爹、干妈并不是只进不出。
干爹、干妈还要送给干儿子、干女儿的东西一定要有饭碗,筷子和一把长命锁。
过去,为了这些礼物,有钱的人家都是到首饰店去订做银碗银筷,或者到护国寺、白塔寺喇嘛那里去买木碗,以免小孩因失手而打碎。如果万一打碎碗的话,就被认为是很不吉利的事情。
说实话,发展成像刘之野与郑朝阳的这种关系;除了血缘上没有关系意外,其实与一家人一样,不是亲兄弟胜似兄弟。
咱们长话短说。
随着与会领导和师里的各位逐渐到齐,今日的会议正式拉开帷幕。
时至年底,师里的各项事务繁忙而紧张,仿佛一场无声的战役正在悄然进行。
部队在年终岁尾,一般都特别的忙。除了日常工作以外,还有年终考核、评功评奖、年终总结这三件“大事”。
因为,这是警卫二师迎来成立后的首个春节,此前全军大比武中,这支年轻的队伍斩获殊荣,荣获全军嘉奖,备受瞩目。
于是在今日的会议上,谢政委果断提议年底为全师举办一场盛大的庆祝大会,此提议迅速得到了师党委其他成员的热烈响应和一致赞同。
在会议中,众人积极出谋划策,共同致力于将这场庆祝活动打造得尽善尽美,想着年底好好放松一把,缓解一下近来紧张的心情。
另外,还安排了一些过年期间的具体工作安排和注意事项。
比如说,按照部队里的老传统,每年除夕夜,许多部队都会安排让干部到各个哨位站哨、执勤,将在大年三十这段官兵最容易出现想家的时光,交给战士。
干部除夕夜站岗,可以说是在军队被一代代官兵赓续传承的优良传统。
站哨执勤的干部用实际行动叫响“跟我上”,时刻真诚真心感动着官兵。
还有的就是,军营里是封闭的,虽然不能跟家人们团圆。但是过年期间,除了日常训练以外,还有各式各样的娱乐活动。
大凡,连队主官、排长能够跟战士玩在一起、乐在一起,哪怕活动相对枯燥。
比如,部队里经常玩的“老三样儿”:篮球、足球与排球活动。但下面的战士依然会玩得津津有味,参与度也很高。
而如果活动进行到最后,连队主官若能当场给参赛优胜的单位与个人,颁发一些小奖品,则会将活动直接推向高潮。
其余的,比如庆祝会、包饺子等等,都需要各级主官的一线参与,而这种参与也必须要深入班排,而不能只是做做样子。这一点,其实战士们也心知肚明。
…………
然而,这与刘之野关系不大,他当前的核心工作是专注于军事训练与各部门间的协同作战。
会后,刘之野迅速截住郑朝阳,简短地通知:“我将前往炮团视察训练,若归期延误,你先行回去吧。”
“对了,小虎大了喜玩欢玩具枪,我早已经准备好了,待会儿让小华给你送过去,你去给孩子一个惊喜。”
郑朝阳听闻此言,瞬间愣住,眼神随即黯淡。他简洁而诚恳地表达感激:“之野,幸亏有你们在。若非你们,小虎的童年恐怕……感激不尽!”
刘之野假装不瞒地道:“说什么屁话,小虎不仅是你的该子,他也是我的干儿子,用得着你谢?”
然后,他在郑朝阳的胸脯上轻捶了两下,“走了,我今天的行程挺满的,没功夫跟你搁这边瞎扯……”
郑朝阳目送刘之野渐行渐远,嘴角微扬,无声地笑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在这纷扰的世间,能有如此深厚的情谊,实乃幸事。
————
警卫师炮团加农炮营一连正在训练。
全连在驻地外面跑完5公里武装越野。然后连长宋世发带领全连人员迎风站在空旷的田野上。
连长宋世发喊道:“打到倒MD”,全连干部战士一起大声喊“杀”。
接着,宋世发喊:“打倒SX”,全连干部战士一起大声喊“杀”。
最后,宋世发又喊:“打倒各国FDP”,全连干部战士一起连声大喊三声“杀、杀、杀”。
炮兵连队的早操有自己的特点。由于部队营区有限,他们每天早晨就背着个人战斗行装(冲锋枪或者步枪,子弹50-70发)在驻地外面跑步5公里进行体能训练。
而且体能训练完毕后,还要喊上这么几嗓子。
为什么要这样训练?因为加农炮的初速非常高,射程也是地炮家族里面射程最远的一种。
在火炮发射时候声音特别大,扬起的尘土也非常大。所以要求炮阵地的人员,在下达射击诸元和重复射击诸元时候,必须声音特别洪亮甚至是在吼叫。
为了适应炮阵地的环境需要,战士们每天早晨出操都用这种办法锻炼嗓音。
今天是炮团的实弹考核,炮兵团的靶场远离京城。
刘之野带队视察了该部的实弹训练,还与王杰团长亲自到炮兵阵地检查工作。
加农炮营一连一排一班的实弹射击非常顺利,首发命中。
轮到我一排二班实弹射击时,刘之野发现是一个熟人站在瞄准手位置,立即让宋连长下令停止操作。
刘之野走到小战士的面前说:“小李同志,我们又见面了。你有把握首发命中吗?”李抗战一见是他,心跳的厉害,紧张的有些说不出话来。
宋连长在旁边见状,赶紧汇报到:“他的各种训练都取得不错成绩,半自动步枪和机关炮射击精度非常高,今天小李没有问题,首长您就放心吧!”
刘之野没有说话,在火炮旁边默默的走了几步,突然问李抗战:“你瞄准手训练了多少时间?”
李抗战立正回答:“报告首长!训练了10天。”
刘之野将宋连长叫到一旁继续询问李抗战的训练情况,然后离开炮位回到阵地后面,示意炮击继续。
然后,宋连长下达了准备射击的口令,在实弹装填完毕以后,李抗战按照训练了无数遍的操作规程,完成了射击标尺的装定,双手稳稳的操作着火炮的方向机和高低机,精确瞄准到1000米外的 2米X 1.5米白色靶子的黑色靶心。
准备完毕后大声向宋连长报告:“二班射击准备完毕。”
随着宋连长高举的三角红旗落下和下达发射的口令,李抗战轻轻的按下了火炮的击发机,85加农炮一声巨响,长长的炮筒猛的后座,火炮周围掀起巨大的尘土。
差不多5秒以后,远处山边传来炮弹爆炸的闷响。
这时李抗战从瞄准镜里看见2 X 1.5米的白色靶子上面没有任何炮弹穿过的破洞,他当时头一下子就蒙了。
宋世发连长从侦察班的炮队镜里面,也没有发现炮弹穿过靶子的破洞,刘之野在炮位后面,使用望远镜也没有发现炮弹穿过靶子的痕迹。
宋世发赶紧命令前方布靶的人员,立即跑步到靶前查看是否中靶。
在等待的几分钟里,炮阵地一片寂静。突然无线电步话机传来报靶人员的报告,弹着点在50 X50厘米的黑色靶心!由于靶心是黑色,炮阵地无法看清楚。
好消息传来,连长宋世发立即向参谋长刘之野和王团长进行了报告。
刘之野走过来说到:“好小子,不错!副统帅说炮兵训练一个月就行。你们炮团却创造了炮兵训练10天就打中靶心的好成绩。”
接着,他又问李抗战,“小李,你入党了没有?”
连指导员杨阳颇有眼色地在旁边赶紧回答,“首长,我们明天就讨论让小李同志的入党申请。”
李抗战闻言激动地脸都红了,他终于要入党了。
第344章 学习刘之野 赶上刘之野 超过刘之野
第344章 学习刘之野 赶上刘之野 超过刘之野
李抗战,与刘之野是熟人,他正是街道办主任王姨家中的老疙瘩,而且他们两家关系莫逆,宛如一家人。
那么,李抗战究竟为何会出现在警卫二师,还成为了一名士兵呢?
这话还得从去年李抗战高中毕业说起。
李抗战去年高中毕业,遗憾落榜。王姨夫妇建议他复读一年,今年再战高考,争取圆大学梦。
可是这皮猴子,打死也不愿再读书了,坚决地拒绝了继续深造,一心只想毕业后参加工作,追求个人的生活独立。
王姨夫妇最终无奈妥协,只得点头应允。细想之下,高中生也算是个不错的出路,至少毕业后能步入公职,成为国家的一份子。
知子莫若父,李景琦对李抗战的跳脱性格深感忧虑,唯恐他在工作中因冲动而酿成大错。
他就想着磨一磨李抗战的性子,最好送出去锻炼一下。
两口子正琢磨着怎么安排李抗战的时候,恰巧刘之野两口子前来串门子了。
刘之野听闻王姨的忧虑,果断地表示:“王姨、李叔,此事我来处理。我保证,定能将抗战老弟锤炼成一块坚韧的好钢。”
李景琦听闻此言,眼中闪过一丝亮光,“哦?你的意思是推荐他加入公安队伍?”
刘之野点头微笑,言简意赅道:“我们支队下半年的招新工作已启动,入选者将接受为期三个月的军事训练。”
“我觉得可以把抗战老弟送去锻炼锻炼,这小子的性格我知道,虽野性难驯,但正义感强烈。
他之前地每次惹事生非,他也并非恃强凌弱,而是挺身而出,为弱者打抱不平……”
“这是没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只要走对了路,这臭小子一定会成才的!”
李抗战在一旁站着,他一个小辈没还没长辈同坐的资格。
其实是,李抗战向来对刘之野心存畏惧,因斗殴频繁,派出所成了他的“第二课堂”。
他也不敢让父母知晓,每次都是刘之野出面将他捞出来。当然了,刘之野出面地后果也挺严重。
李抗战听闻能当公安,即刻兴奋地跃起。长期受公安人员“熏陶”,他对这個职业充满着敬畏,梦想着自己个儿有朝一日也能穿上警服,与犯罪分子进行较量。
没想到,如今梦想照进了现实。
李景琦与王姨对此深感满意,李抗战热衷于当公安,既能得到锻炼,也让人放心他未来不会走偏。
况且,还有刘之野这么大哥照应着,李抗战只要别不着调,未来的成就定然差不了。
就这样,“精神小伙儿”李抗战被塞进了集训营。还别说,这小子有股子韧性,愣是熬过了三个月的“魔鬼训练”,加上他文化水平高,成为了支队的重点培养对象。
再后来,随着治安总队的改编,文化水平高的一些战士们就被挑选进了技术兵种。
李抗战在那种环境下,毅然加入了炮团。凭借他出众的文化素养,即使身为新兵,其操炮技术也丝毫不逊色于老兵们。
在二师,李抗战这样的典范屡见不鲜。原治安总队的战士们普遍文化水平高,多数具备初中及以上学历,不乏高中生、大学生。
这些高素质人才为警卫二师的技术兵种提供了丰富的优秀兵源,确保了部队的整体素质与战斗力。
六十年代,夏国的战士们普遍文化基础薄弱,他们中大部分仅具备小学文化水平,或是来自农村,鲜少有机会接受教育。
这些朴实无华的战士们,却用他们的勇气和坚韧,书写着属于他们的传奇。
伟人说过:“要好好学习啊,一个军队没有文化可不行。”
这时期每支部队里都有本政治部下发的《汉语拼音》,因为有的战士入伍时甚至还只会写自己的名字。所以他们平日里需要看这样书提升自己的知识。
部队里也会组织学习文化的活动,这样有利于战士们学习新知识和巩固已经会的知识。战士们参加活动非常踊跃,学习的热情十分高涨。
夏军一直有重视文化教育的传统,早在红军时期,夏军一直都非常重视对军队士兵的教育。
当年收获季起义后,夏红四军就成立了教导队,专门教导军队中的中低层干部,每天除了和敌人交战,就是要用来学习。
而随着规模扩张,各个部队都会开设随营学校,用来培训干部。
夏红军委还把各个部队的学校整合起来,成立军事政治学校,让那些热爱学习,意志坚定的干部,进入到学校接受专业性的现代军事教育。因此,夏红军能够出如此多优秀的指挥员。
而对于普通的夏红军战士,军队对于他们的要求就是基本完成扫盲,需要能够认识至少认识500个字,能达到写信读文件的程度,如果真的非常热爱学习,那就可以继续深造。
到了抗战前,夏红军战士的识字率普遍已经达到70%以上,另外地30%基本上都是新招收的战士,由此可见当时红军整体地文化程度是非常高的。
在部队这个热血的熔炉中,即便是“碎铜烂铁”,也能被锤炼成坚韧不拔的钢铁战士。
所以,部队的退伍转业战士们,就成为地方上炙手可热的人才。
他们兼具文化与素养,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是各行各业争相吸纳的宝贵资源。
刘之野频繁深入部队视察,他的一些事迹也在全师上下传开,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随着最新一期的《夏国解放军报》上的头版头条,“学习刘之野、赶上刘之野、超过刘之野”把“刘之野训练法”以及刘之野给推上了舆论地高潮。
至此,“大抓教练员、大办教导队、大兴教学法”全面掀起了全军性地练兵热潮。
有一次,刘之野在视察某步兵连队时,对部队里正在热衷地“刘之野训练法”又提出了著名的“练兵三问”。
“在深山密林里,刮着狂风、下着暴雨,既没有指北针,又没有向导,你们连能不能夜行百里到达指定位置?”
“在各种距离上,在表尺规定的射程内,不论出现什么目标,你们连的战士能不能一举枪就把敌人消灭掉?”
“在两百米以内,在猛烈的炮火下,你们连的战士能不能勇猛地冲上去,用刺刀、枪托消灭敌人?”
二师全体官兵听得知后若有所思,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广大官兵亲身体验教学方法、提出意见,进一步集中群众智慧,不断完善教学组训方法,在相互学习、互相探讨的教学实践中,锻炼本领、提升素养。
总结,“红、活、硬、细、实”就是“刘之野教学法”精神内涵。
“红”,就是思想红、跟党走。
以信仰筑牢思想之基、以忠诚厚植制胜之源。牢固树立“全时待战、随时能战”的观念。
“活”,就是激发官兵创新潜能,尊重官兵主体地位,发扬军事民主,鼓励创新创造。
上一篇:大内侍卫,开局祖传刀法大圆满
下一篇:诸天,从一世之尊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