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民国当小编 第518章

作者:约翰留着长长的胡子

在批判《武训传》时,中央让上映和上海市委再组织工作组到山东调研,重新调查武训的真实经历。调查的时候,工作组意外发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武训家不远的地方,还出了一位黑旗军的起义将领宋景诗。这也是《宋景诗》电影拍摄的起因。

……青年甲:“居然还有这样一个起义军领袖。”

青年乙:“我大学读的历史书里面都没有这个人的名字。”

老农:“你们读的书是官老爷写的,俺们老百姓记着自己滴历史。那年代,是我爷爷还在九庄讨生活的时候……”

……

不错不错。到底是汤导演,镜头和演员驾驭都很纯属,专业导演就是放心。

现在场景真的切回19世纪了。第一幕是少年宋景诗在九庄,驯服惊马挽救运粮食的大车。嗯,这是介绍人设:热心仗义、武艺高强,也是为了秀3D效果,表明这是一部立体电影。

刚才被八一五角星的光芒、航拍泰山震撼过的观众,又被直冲屏幕而来的惊马震了一次。

起义的场景过后,节奏就变得很快,黑旗军连续攻占13座县城,然后败于胜保,投降被编为特许继续打黑旗的靖东营。

赵丹扮演的“武训”(略换了名字)出现。

胜保被击溃,宋景诗找到机会脱离清军再度起义。

“嗖!——”黑旗军战士在马上,用长矛突刺,正对着镜头,观众好像真的被矛捅了一样。尽管电影是他自己拍的,汤晓丹这时候还是在坐席上一哆嗦,下意识地就想猫腰躲避。

与僧格林沁的大战才是重头戏。因为足够激烈,而且历史记录本身就有很强的戏剧性——战至一半突然出现洋枪队,然后各路起义军还是把洋枪队碾平了。这也是剧组的拿手好戏,他们在山东找到的群众演员一个个专业得不得了,骑马玩枪全都在行。

另一个戏剧冲突点是柳林团在大战的时候奔袭起义军老窝,多个重要角色身亡……这里就直接套用故事片套路,突出宋景诗两难的选择。

僧格林沁被一刀砍了,影片的悬念还没最后结束。几十匹马赶回村庄,在关键一刻截击柳林团,民团溃散,妇孺得救。

片尾字幕出现,影厅还是很安静。十几秒后,唐华才听见影院里哗~~~哗的掌声。

江处长:“电影处要把《宋景诗》拿到捷克斯洛伐克,参加明年的卡罗维法利国际电影节,你们做一下准备。”

拿去评奖没问题,可是现在的电影节没有什么最佳特效奖,或者说没有任何技术类奖项,这倒是个遗憾。

“恭喜,汤导演,”唐华和汤晓丹握手,“去年的《智取华山》拿过一次奖,今年《宋景诗》应该也能拿奖。”

第108章,不要打水漂了

“电影剧本我是这样写的:全片一共2小时时长,我先把它分成八等分。”

《宋景诗》看完了,剧组以及特邀VIP观众在试映厅没走,大家都感觉兴致未尽,想聊聊再走。唐华就先聊他从陈白尘、贾霁那里拿过剧本之后到底怎么改得亲妈都不认识的。

“电影的开头大概是这样的三部曲:铺垫-发展-激励事件”

“开篇三部曲大概占全片时长的八分之一,最多不超过四分之一。在电影的四分之一处,必须出现本片的对手或目标。什么意思呢,比如《宋景诗》这样的战争片,反派应该在四分之一处出现。如果不是战争片而是其他类型的电影,那么就是主要目标。”

“从四分之一到八分之三时长,是摸索-事件升级。”

“从影片的八分之三到二分之一时长,还会经历一次继续摸索,发现真正的对手,或意识到实现目标的必经之路。还是用刚才《宋景诗》的例子,那就是在四分之一时长出现反派胜保,二分之一时长时出现大反派僧格林沁。”

“从二分之一到八分之五时长,提升自己,明确同盟,朝目标前进。”

“情节继续推进,到时长的四分之三时,为实现目标与对手交锋,并遭遇严重挫折,这时候剧情的最大危机也就出现了。不,一定要有一个剧情的重大危机,只有重大危机作为铺垫,才会迎来全片的最大高潮。”

“电影的高潮,可以概括为升华和绝地重生,最终战胜对手/实现目标。在《宋景诗》中,就是鏖战激烈之时,四路义军赶到增援,形成统一战线,协力击垮僧格林沁和洋枪队。”

“最后,电影的结局。”

……

唐华在白板上写写画画,最后画出了X轴、Y轴和函数曲线,曲线上一个,一个,点了一串的点。

“这些点……一共15个,大概可以算是15个剧本必备转折……”

最后,当唐华为了说明影片的兴奋点,在白板上写矩阵公式时,来看试映的VIP观众们:

土狗瘫痪表情.jpg

VIP观众约有一半是北京电影制片厂和八一厂的,另一半是中宣部、中宣部电影处的。

唐部长这一定是故意难为我了,写个电影剧本还要学线性代数么?

玩笑归玩笑,唐华讲的剧本套路其实不难理解,就是与他们以前所想的电影艺术有亿点点差别。

“所以呢,《宋景诗》的剧本就这样改完啦。众所周知,我是搞科学的,不是搞艺术的,就是用设计机器的方法来设计这两个小时的电影剧情。”

……

《宋景诗》的拷贝正由汽车火车各种交通工具送往各个城市,上映日期大概就是后世的贺岁档——但现在一部电影的上映期很长,能从元旦假期一直放到正月十五,火爆的电影有可能会半年之后拷贝的使用率还处于高位。原因无他,电影年产量太少。

至于3D放映机和电影院发给观众的偏振3D眼镜,在拍电影这9个月的时间,已经在几个城市布置好了。反正总共就5座城市8座电影院……

从辽东半岛演习回来,唐华的正常工作节奏就恢复了,日常上班、下班以及等待《宋景诗》上映。元旦前两天,还没等到电影开映,倒是等来了从乌梁素海回来的钱学森。

“唐部长,在乌梁素海一共有三个事情。第一,12月21日,冬至日那天用探空火箭对大气层电离层进行了第二次观测;第二,我用DF-1导弹带300公斤战斗部打到了850公里射程;第三,虽然用DF-1打出了850公里的射程,但是弹着点有点偏,误差43公里。”

“等等,660公里射程的东风-1你打出了850公里射程?”唐华叫到,“你打了一发钱……不对,助推-滑翔弹道的测试弹?!”

钱学森两手一摊:“今年数控加工中心到位,高强钢构件的精密加工不是什么难事;大气层边界的水漂弹空气动力模型做过风洞测试,我也用大型机进行了演算。所以,从49年起我一直在琢磨的滑翔弹道,就初步具备做测试的条件了。”

……

时间回到7天前,12月22日,乌梁素海导弹试验基地。

“乌拉特中旗跟踪雷达站工作正常。”

“巴彦淖尔跟踪雷达站工作正常。”

“阿拉善跟踪雷达站工作正常。”

“和楚达巴跟踪雷达站工作正常。”

“酒泉跟踪雷达站工作正常。”

“红柳泉跟踪雷达站工作正常。”

7月份试射TK-3和DF-1,激活了从乌梁素海到张掖的四个跟踪雷达站。这次的跟踪雷达站略有不同,六个雷达站连起来,是从乌梁素海到酒泉西北方,一条长1000公里的走廊地带。

发射架上,一枚DF-1弹道导弹已在八小时前起竖,并在半小时前完成了燃料的加注。外观上看,这确实就是一枚普通的DF-1导弹,但它的战斗部不再是一坨炸药,而是两片可打开并抛弃的整流罩,里面是一个锐角三角形的滑翔体。

“5,4,3,2,1,发射!”

老张喊出发射命令,DF-1喷出橘红的火焰升上天空。

在冲出大气层后,整流罩分离脱落。

在大气层外,火箭发动机继续燃烧了一小段时间,燃料耗尽,三角形滑翔体与导弹弹体分离。

由于没有空气,分离后的滑翔体和弹体一前一后相隔不远在太空中按惯性(抛物线)弹道飞向目标。不过弹体在重入大气层时由于空气阻力会迅速与滑翔体拉开距离烧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