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约翰留着长长的胡子
……
1949到1955年,老郭逐渐调整了原来中央研究院的研究机构,把各个研究所改造成学部,然后学部下辖一个或若干个研究所,分布在全国各地,当然,北京最多。
现在的中国科学院共有学部委员(院士)135人,中国工程院有学部委员(院士)120人。
但是唐华已经感觉到,以后中央可能更看重中国工程院。
唐华记得后世的一种说法:中国科学院院士最大的问题是可能学术造假和纵容学术造假。中国工程院院士也会出问题,他们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非法挪用资金(腐败)。
后世工程院院士动则调动数以亿计、甚至十亿计的国家建设资金。而科学院院士除了小部分热门专业领域的外,其他的院士……并不是土豪。
这个时代的工程院,大概率也是这个样子。
考虑到这一点,中国工程院的办公厅还是不能省略的,除了编制通发给所有学部委员的中国工程院技术简报,另外一个重要使命就是监督院士们对资金和资源的调用情况,别半路走错了。
……
成立大会期间,唐华基本和数学-物理学部的学部委员们在一起聊。数学-物理学部一堆的熟人,除了赵忠尧、钱三强这样的双料院士,还有吴有训、王淦昌、华罗庚、苏步青、陈省身、彭桓武。
“唐部长,我们搞的那个东西,最近就会有突破。”华罗庚对唐华说。
唐华把食指放在嘴边“嘘~~~”了一声,表示不要在这里多说。
“完全明白。华老,辛苦了。”
华罗庚现在给王永俊当数学理论顾问。王永俊主持的工作是计算机加密机研发。
从抗美援朝结束,王永俊回到北京时项目启动,到现在正好两年时间。但计算机加密机并不是一个可以很快做出来的东西。在设计加密流程时,王永俊就不断地考虑“如果我来破解这个密码,我有强大的超级计算机,那么会不会把现在发明的这套密码体系破掉”。
王永俊表示数学理论方面需要更强的数论支持,唐华就游说华罗庚加入了研究小组。
华老在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几个方面的研究都可居于世界最顶尖的那群人之列,独创的成果是“华氏定理”、“华氏不等式”、“华—王方法”。
他也是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列出的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
华罗庚见唐华做出神秘莫测的动作,也笑道:“不辛苦。很有干劲。”
突破是在5月初,唐华已经看见了“华-王加密法”最终完成的报告。
“华-王加密法”不是华罗庚和王元,是华罗庚和王永俊。虽然王永俊表示他只是个密码破解验算人员,算法是华老搞定的,但华罗庚坚持用两人的姓氏命名这套加密理论。
这个加密法等于杜绝了一切用经典手段破解密文的可能性。即便用计算机,在知晓了加密算法的情况下,要暴力破解获得密钥,用TC55来演算,也要算六百年。
华罗庚加入研究小组,知晓了我国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密码破解战绩之后,他是兴奋得抓耳挠腮,过去的两年时间他甚至将自己的工作整理成了三篇论文,虽然没有能发表的地方,但华老把论文写得非常精彩。
……
中国工程院。
趁着成立大会刚开完,学部委员们都会在北京呆上一段时间,工程院就召开了8个学部的首届学部委员会议。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完全就是自家人在开项目总结会和项目讨论会。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的情况也差不多。钱学森带着学部委员们规划下一步中国的航天工业体系如何构建。
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黄汲清就在这个学部。不巧的是,李四光今天也从中科院跳到工程院来参加学部会议。
本来唐华的意思是把这两个老头隔离开来,一人呆在一个院多消停。看来是无法隔离了。
他们两人……的黑历史……大概是这样的:
李四光创立了中国大地的地质力学。黄汲清创立了多旋回构造理论。
黄汲清提出不仅海相生油,陆相也可以生油。李四光的地质力学体系提出中国新华夏构造体系有三个隆起带和三个沉降带。
两人的理论一合,就是唐华编写的有限元数值分析程序的基础。
但是,黄汲清和陈国达合作创立的“地洼说”,与李四光的“第四纪冰川运动”学说是格格不入的。
于是两人就掐了起来,到现在已经掐了十多年了。
总之,今天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的委员会议,唐华听两人争论时蹦出的地质学名词越来越难懂,虽然都是汉字,连起来字面上是一个意思,但听两人的前后文,好像又是另一个意思。
“那什么……谢委员,您要不也说两句?”趁李四光和黄汲清喝水的空当,唐华看也是地质学家的谢家荣在会上就是坐着听,不怎么发言,就提醒提醒。
谢家荣放下本子,摇摇头。
“李先生和黄先生二人的学说,如果我只纠正其中一人论述中的错谬之处,今天的会或许能讲完。但两位今天都发言了,谬误太多,我都不知道该从哪开始说起呀。”
唐华:……
两人角力变成三方混战是什么感觉。
人类对地底下的东西所知实在有限,21世纪如此,20世纪50年代更是如此。每个潜下心来,专注研究地质的学者,都会发现前人没研究过的领域,然后在自己的独家发现的基础上形成一套理论。但每个人做出发现的领域都不一样,把各种理论合在一起,就是一场混战。
……
农学部的委员会议就一片祥和,这气氛太舒服了。
原因也很简单,李森科学派在科学院,摩尔根遗传学派在工程院。
这就没什么争执了吧。
“今年3月青岛遗传学座谈会大家有的参加了,没有参加的也看到会议报告了,”唐华说,“基因遗传学说的科学地位现在是获得了肯定。但是,我说个个人看法,分子遗传学现在仍然有很大的碰运气成分。”
一片祥和的会议,那唐华就来扔个炸弹。
“如果想让遗传学说从一种猜想演化为一种工程技术,还需要对遗传物质进行分子层面的分析。1953年沃森、克里克提出的DNA双螺旋结构,各位是否进行了跟进?”
1953年2月,沃森、克里克在分析罗莎琳德用电子显微镜拍摄的DNA晶体X射线衍射照片时,突发灵感,构筑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磷酸根在螺旋的外侧构成两条多核苷酸链的骨架,方向相反;碱基在螺旋内侧,两两对应。
DNA模型还提示了DNA的复制机制:由于腺膘呤(A)总是与胸腺嘧啶(T)配对、鸟膘呤(G)总是与胞嘧啶(C)配对,这说明两条链的碱基顺序是彼此互补的,只要确定了其中一条链的碱基顺序,另一条链的碱基顺序也就确定了。
唐华提出这个问题,在坐的十几人中只有一两个人点头表示略有了解或听说过。
看来,国内的摩尔根遗传学派还需要一台好的电子显微镜。
“华南的粮食生产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大学农学院在做选育优良稻种,改进栽培技术的工作,希望农学部能予以更多的支持。”
丁颖说。
唐华:“丁老,说到这个我想起来一个事,您1926、1927年成功进行了水稻的杂交育种,我看过您之后发表的论文。”
丁颖:“哦,那个啊。……是我初步掌握了遗传方法之后,做的一次试验。论文是《广东野生稻及由野生稻育成之新种》,没想到唐院长也看过。”
1926年,丁颖在广东茂名的南路稻作育种场工作时,看到国外各种作物杂交有时候能增产的论文,就试着用竹黏稻与一种叫“犀牛尾”的野生稻杂交,培育出一种新稻种。经过几年的反复测试,定名为“中山一号”。
“中山一号”是中国第一种杂交水稻。然而……它的产量和竹黏稻没有一点差别,就是根扎得比竹黏稻略微深一点点,比较耐操。
上一篇:重生之老婆孩子热炕头
下一篇:华娱之黄金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