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约翰留着长长的胡子
“……是美国人。”汤姆呆呆地说。
汤姆是英27旅的士兵,在他面前的汉江有一个小弧度的U形转弯,这让事情变得更加糟糕。U形转弯的河道让部分江水的流速降低,这十几具美军尸体就不再朝下游流动,而是在河湾里打转。转来转去,有些尸体干脆就被冲到了岸上,距离汤姆也就七八十米的距离。
“伙计们,能帮我一个忙吗?”汤姆转头,是随英27旅行动的一名战地记者,穿着便服、身背相机,手里一杆早就准备好了的红十字旗。
“我们一起去河边,把那些尸体从江里捞上来。刚才第2营的长官已经呼叫联系到了对面的朝鲜军队,只要我们挥舞红十字旗,他们就不会开火。”
汤姆和老士官长两人陪着记者一起去河边。当汤姆用钩子钩起第3具美国人的尸体时,残缺的半个脑袋让他终于把今天的早餐吐了出来。战地记者的适应性比汤姆好得多,戴着厚厚的口罩,除了时不时皱一下眉头,并没有其他不正常的举动,手中的相机一直咔嚓咔嚓拍个不停。
……
这场战斗发生在昨天晚上。二十多年后,派拉蒙电影公司拍了一部关于这场战斗的反战电影《Bleeding River》,国内引进译名《血红的汉江》。
5月13日,美步2、3师仓促的急行军进攻被20军58师和坦克一师的自行反坦克炮狠狠教训了一顿。之后美军两个半师的炮兵集结在一起,14个炮兵营对磨石隅里炮击了整整一小时。
也在同一时间,陆战一师和美骑一师的8个炮兵营在汉江南岸的河南市,对北岸的志愿军阵地开始了长时间的炮击。从上午轰击到下午,期间陆战一师还把重型坦克也推到汉江南岸,隔着七八百米的汉江开炮打对面任何可疑的目标。对面的志愿军阵地一片静悄悄,连像样的反击炮火都没有。
七八百米宽的江河,步兵游泳过去是很难的,也没法在敌方火力下强架浮桥。好在参与进攻的是陆战一师,这两天范佛里特还用火车拉来了很多冲锋舟。在炮火的掩护下,八十多艘冲锋舟摆在江边,陆战一师第1团的一个营准备上船强渡汉江。
乱糟糟的上船现场很快招来了一顿炮火。还是长津湖时见到的中国造的小火箭炮,还是那么精准的炮击——可能比六个月前的长津湖打得还要准。
美骑一师和陆战一师的重炮立刻对火箭炮发射的方向进行反覆盖,但无论美骑一师还是陆战一师的师长,都明白这种反覆盖应该没啥效果。因为在半个小时后,新补的四十多条冲锋舟放入汉江,美骑一师步兵营准备上船时,汉江对面的某处又射来了一大堆的炮弹。
如果说有什么举动让陆战一师师长杰拉尔德·托马斯最为后悔,那就是他在13号黄昏时下达的夜间强渡汉江的命令。
陆战一师现在的师长是杰拉尔德·托马斯,在长津湖与志愿军9兵团杀得昏天黑地的奥利佛·史密斯少将已经被解职了。
托马斯决定让一个陆战队营作为第一波,夜间上船强渡汉江时,美骑一师对托马斯发出警告:前些天的战斗中,中国军队的坦克在夜间有能在1000米以上的距离观察和射击的能力。
托马斯表示,会对中国军队的坦克保持警惕,但是夜间强渡无论如何都比白天有更高的成功率。至少部队在准备出发前——将冲锋舟推进汉江然后上船的这段乱糟糟的时间,不会遭到对面小火箭炮的集中轰击。
托马斯信心的另一个来源,是中国军队的坦克、反坦克炮在白天的战斗中一辆都没有露面。因此他认为,中国军队的坦克很可能被另一个方向美步2、3师的重装甲部队攻势完全牵制住了。
5月13日晚上9时,陆战一师第5团战斗工兵营随着一声令下,800多人全体冲向汉江边的冲锋舟群,以最娴熟的动作跳上船,向对岸驶去。
船队刚刚离开汉江南岸,对面漆黑的夜色里就冒出了三十多点橘红色的火焰,大约有7到8艘艘冲锋舟在爆炸中倾覆或被炸得粉碎。工兵营没有意识到这样的炮击意味着什么,还是继续前进,毕竟以冲锋舟的航速,横渡汉江只需要3到4分钟。
15秒后,又一轮炮弹打来。
当中国军队第三轮开火时,工兵营营长终于意识到大事不妙。如果第一轮炮击是中国军队运气太好或自己太倒霉,那么此后每一轮炮击,冲锋舟的损失都在10条以上,这就很糟糕了!
在距离汉江北岸100米的地方,F连上士克斯塔斯乘坐的冲锋舟被坦克炮击中。
汉江南岸的迫击炮阵地一直在发射照明弹,照亮了对岸的陆地,克斯塔斯能看见那辆朝他开火的中国坦克,它只露出一个圆乎乎的小炮塔,车体应该隐藏在一条深4英尺左右的壕沟中,这样就可以将车体遮挡住,炮塔却可以探出来横扫江面。
工兵营的冲锋舟一直在黑暗中,中国军队并没有向江面发射照明弹。但坦克的那一炮分明不是蒙的。
85毫米榴弹爆炸的能量一下子将冲锋舟前半部分炸碎,克斯塔斯被抛入水中。身上的救生衣此时起了作用,他浮在水面上,努力划水保持头朝上的姿态,这时候他看见那辆坦克不但主炮在开火,并列机枪也在开火,机枪子弹一串串地准确打在离他不远的另一艘冲锋舟上。
绝望的克斯塔斯抛掉了手里的冲锋枪,又解开身上背着的爆破筒让它沉入水底,现在他只想活着。奋力游动了许久,克斯塔斯奇迹般地游到汉江北岸上岸,只是登陆地点比预计的更偏向下游。
5月13日晚上的这次夜间强渡,工兵营在江面上就有一半的士兵阵亡或失踪,勉强靠岸的冲锋舟也没能完成任务,中国军队的坦克不只是拦射渡河的冲锋舟,上岸的陆战队员也一样被这些坦克的机枪和大炮准确压制。在那之后,工兵营营长听见三个方向都传来尖利的喇叭声——中国军队开始冲锋。
……
5月13日夜,南朝鲜第9师终于被美步25师接应回到了加平。
整整一个白天的战斗,南朝鲜第11师在山谷中被截为4段,在前所未有的混乱中毁灭了。
此时的南朝鲜第9、11师都十分残破和疲敝。在范佛里特的驱使下,这两个师在反击的头两天各出了一个团猛扑中国军队的阵地,毫无悬念地,两个团都跪了。5月8日,南朝鲜第9师在威廉·霍奇的要求下又派出了一个完好的团,在45师的阵地前表演了1天,最后败下阵来。
因此,在5月13日白天,大名溪谷的战斗中,出现了朝鲜战争中难得一见的场面:志愿军9兵团28军的79、80两个师,向南9、南11两个师发动了包围歼灭战。
志愿军两个师两万人。南朝鲜军两个师也是两万人。
之不过,南朝鲜军的两万人是从两个师满员时的三万人被削到两万人的,一线的战斗骨干力量——三个步兵团,损失早就过半了,在两个战力基本完整的志愿军师面前,这两个南朝鲜师就是待宰的羔羊,唯一比较难啃的是那个殿后的美步25师工兵营。但此时的工兵营并没有时间构筑防御工事,甚至也没有可供他们构筑工事的合适的地点,只能与志愿军在山谷中玩冲锋和反冲锋游戏。战至5月13日下午,南朝鲜第11师在山谷中的部队开始大规模投降,意犹未尽的79师就让80师收拾残局看管俘虏,自己掉过头来又对退却的南朝鲜第9师一阵猛打。
“我军基本全歼南11师。可惜了,如果15军也有一个师投入战斗,可能南9师的大部分也要留在大名溪谷。”志司,谢方略有些遗憾地对叶TING说。
“15军已经够累的了。”叶TING说,“被美军18个炮兵营扎堆连着轰了6天,每天吃两三万发炮弹,要是换了一般的部队,现在恐怕已经被炸傻了。15军是这次加平阻击和反击战的首功。”
第154章,62个苏械师怎么配?
重工业部的苏援引进和工业化计划,最多的就是钢铁、电力项目。唐华手里拿的是1951年洽谈的引进继续,里面就有1个水电项目、2个火电、3个钢铁厂和9个煤矿。
这还只是苏援引进项目的一小部分,52、53、54年中国继续和苏联谈判,拿援助或优惠贷款继续引进项目,最终引进的煤矿项目有25个,电力也是25个,钢铁厂7家。煤矿这种看起来在土里刨东西的基础工矿业,现在中国还没法搞定——现代化煤矿的机械设备动力设备都还不能自产。而且唐华一点也不觉得这么多煤钢项目过剩,看完一遍计划,唐华在抬头写意见,又在山西添了一家大同鹅毛口煤矿/洗煤厂、太原炼焦厂。这些其实是历史上的156项之一,但启动得很晚——原来的方案是东北的煤钢全都搞定之后才开始在华北和西北搞。
去年唐华已经把一台电渣炉运到了太原,阎锡山留下的太钢已经恢复生产。普通钢-特种钢-太原兵工厂,大半条产业链出来了,接下来太钢的产量会节节攀升,那时候洗煤和炼焦可不能成短板。
沈阳第一、第二机床厂的计划也提前了,反正吉林铁合金厂已经被提前到了第一批,那沈机也提前点,这个十分有必要,唐华可不想在中国可以生产工业控制计算机的时候,国内还无法自行制造机床。
历史上,沈阳机床厂的投产被认为是中国工业化第一阶段收官的标志——中国人终于可以生产制造机器的机器。
然后就是唐华现在搞新武器最关心的问题,光学仪器。引进计划在长春增添了一家光学仪器厂,这以后要发展成光电机综合的工厂+研究所。另外中国和东德双方自签协议,从东德引进设备,在太原搞一个光学及精密仪器厂,也算是两条腿走路。昆明那家民国留下的破烂厂正在清点整顿,未来应该也可以补进口部分设备,成为第三家光学厂。
这些项目没啥值得唐华召集开小会讨论的必要了,因为并不需要唐华做太大的改动。50年代的工业化最重要的是“走量”,其次才是攀一些高精尖的工业技术。管他用的是世界三十年代还是四十年代的技术,先搞个几十套,把国内的钢铁和电力总产量抬上去再说。哪怕是最普通的钢材——盖楼用的钢筋,中国的缺口也大得很。不说别的,唐华去年申请开建的电子工业局、北京计算机所、北京通信电子所的新办公楼,用钢量就很小,很多承力结构就不是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是用超厚实的砖墙来代替的。
……
“这次打算引进的地面炮兵师数量不少,一共12个,炮兵师的种类方面我们还没有最后确定。徐参谋长,我的意见是先收集前线部队的使用反馈,第五次战役炮兵第32师已经参战了,而且同时还有全面换装缴获美械的炮兵第8师,这两个师在战役中发挥的作用如何、一线部队的干部战士对手中的炮兵装备如何评价,在我们选定炮兵师种类的时候应该是重要参考。”
1951年7月,中苏要谈判引进第二批苏式武器装备。由于朝鲜战场和全国各地部队的换装需求,这次的苏式装备引进量大大超过以往。这次要一口气引进36个步兵师的重武器和摩托化装备、12个地面炮兵师、12个高射炮兵师、2个坦克师加5个独立坦克团。
这些武器装备怎么挑选,可得忙一阵子了。
徐帅被定为6月底去苏联谈判的代表团团长(唐华现在也忙不开了,抽不出身去苏联),现在还有一个多月时间敲定项目细节。
“炮8师和炮32师的对比,志司发过来了详细的报告,”徐帅说,“美式155毫米榴弹炮,一线部队反映很好,不但炮兵师、兵团,志司都很喜欢。苏式152毫米榴弹炮虽然威力射程接近美式榴弹炮,但机动不太方便,很容易陷进泥里,所以运动和布设阵地都比较慢。但现在来说,我们除了苏式152毫米榴弹炮也没有别的选择,总不能全靠缴获美国人的大炮作战。”
唐华:“榴弹炮师还是有必要引进几个。火箭炮兵……算了,到现在还没赶上参战呢。”
第五次战役发起时,从苏联引进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火箭炮师其实已经换装完毕,并在5月4日开到了平壤。但出现了一个低级乌龙——火箭炮师是开上去了,火箭弹的采购延迟了。没有炮弹,七八十辆BM-13“喀秋莎”只好趴在平壤等火箭弹,这一等就是10天。在等火箭弹的这段时间,志愿军的炮兵司令员每天发一封电报,电报里不说别的,就是骂志愿军总后勤部。
徐帅:“火箭炮师不用怀疑,从第一次战役到现在,咱们的108毫米火箭炮在战斗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大家心里都有数。132毫米的喀秋莎火箭炮只会更厉害。引进的12个炮兵师装备里面一定要有两个火箭炮师。”
唐华:“其实我希望除了BM-13喀秋莎之外,我们再引进一些这种火箭炮。”
徐帅拿起唐华推过来的资料,“BM-31火箭炮?……口径300毫米?!”
唐华点点头,“也是苏联二战末期研制生产的火箭炮,但没怎么赶上二战的战斗。BM-31-12和BM-13一样,卡车车载,12管发射器。口径300毫米,威力是BM-13的好几倍。不过射程很近,最大射程4300多米。”
徐帅:“二战后期,是苏联专门用来做攻坚战和城市围攻战的武器吗?”
唐华:“算是吧。射程近、威力大、适合攻坚战时打破防御圈,在朝鲜的山地攻防战也有很好的效果。”
徐帅:“那就在两个火箭炮师里混编BM-13和BM-31。每个火箭炮师装备一个BM-31团和……BM-13团还是三个,搞四团制炮兵师吧。”
唐华:“那12个炮兵师就这么敲定了。火箭炮师的炮弹,我们初期进口一部分使用,之后我和刘鼐打算在大连自行制造BM-13和BM-31的火箭弹,而且弹种也多样化一些。”
上一篇:重生之老婆孩子热炕头
下一篇:华娱之黄金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