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约翰留着长长的胡子
“你知道我怎么来朝鲜的吗?那是9月份,张书记知道我到了沈阳,让他秘书把我接到他家,一见面就说,黎明,去抗美援朝咱们一起去吧!我说,行啊!没说几句话,就叫我与他一同坐车到东北军区后勤部。”
平壤郊区,志愿军前勤参谋处处长黎明带着后勤站的干部、战士,站立在户外等待国内发出的列车。所有人都冻得哆哆嗦嗦,黎明和身边的后勤站干部一边跺着脚取暖,一边漫无目的地瞎聊几句。
“张书记向李部长了我,说我原来在冀东工作,特别能干。李部长就让我到到运输部做秘书主任。我第二天就去上班了。但干了不到一个星期,张书记说我的工作要有变动,这一变就变到了平壤。之前我还没出过国呢。”
过去国内作战,部队的食宿、物资供应、运输有老百姓支援,解放军只管走路就可。在朝鲜既不能发动农会又不能就地征粮,一切物资都要从国内运送。美军掌握绝对制空权的形势下,铁路运输仅限于安东到平壤,这还只能做到间歇性通车。从平壤到三八线、三七线,还有几百里的距离,只能抽空子“闪送”。志愿军前勤工作即“前线后勤”,就是干这个的。前勤部平壤大站是铁路转汽车的枢纽,后勤部门躲在被炸平的平壤市附近的20个山洞里。
黎明身边的后勤站干部不时地掏出怀表看,他是太惦记列车抵达的时间了。“这运输供应线越拉越长,物资送到平壤我们这里,前面再也不能走火车了,得换汽车,最后没多少能送到前线。这仗太难打了!”
北京计算机所,正在忙碌的向量机小组长张爵突然接到军委的通知,要准备4台定制版的向量机,以及一些备件和零件,越快越好,准备好之后总参的同志就会上门取货。张爵之前已经接到了唐华的电报,不过唐华的电报里并没有告诉他准备4台向量机是拿来干什么的,只是说了定制的向量机要临时增添什么硬件,以及嘱咐计算机所和通信电子所配合总参的同志,满足他们的一切需求。
张爵看看电报里提到的几点,这好像是又把火控计算机——现在研制的向量机的原型上用的一些接口又重新装上去了?
唐华是同时给计算机所和军委发了电报。给计算机所的电报没说任何有关S-25导弹系统的事情,给军委的电报说了长长一大通,虽然还是不能说S-25导弹项目的关键数据,但苏联方授权唐华可以告诉军委这是一种防空导弹,是苏联正在进行的一项高度机密的武器计划,可以击落高空飞行的B-29和B-36的中高空中远程防空导弹。如果导弹研制成功,苏联可以提供给中国“试用”,为平壤市以及平壤以南的我军补给线提供防空保护伞。而导弹能否按期研制出来,关键就在唐华以及北京计算机所那里。
“所以,唐华暂时要呆在苏联回不来了吗?”
徐帅听到唐华、火控计算机以及苏联防空导弹的消息时,问的第一句话就是这个。
第121章,这导弹也太差了吧
莫斯科郊外。
写完给军委的和给北京计算机所的电报,唐华将电报稿交给国家安全部人民委员会的军官。
现在发电报发信给国内都得MGB检查过,检查就检查吧。
送走MGB的军官,唐华整个人瘫在沙发上。
玩脱了,现在回不去了……
这次来苏联,开激光物理会只是明面上的原因,唐华决定来,是因为要卖T51计算机,以及想从苏联这儿搞中高空防空导弹。
唐华当然知道苏联在搞S-25“金雕”防空导弹,也知道S-25现在正在难产。要是不难产,苏联不着急求人,估计中国还弄不到这种导弹呢。
这个时代的导弹,不管是防空还是反舰,不管美国、苏联还是英国法国,研制过程中如果掉了链子,十有七八是计算机或微电子器件的原因。要么是计算机系统可靠性不过关,要么是计算机系统设计缺陷,或者没有计算机系统用超复杂的机电电路来实现某些运算功能,导致系统复杂度超高故障率下不来。
1949年唐华介入590工程的时候,发现最初苏联人就是用极其复杂的机电系统来让导弹红外信号捕捉目标之后发出正确的控制指令。最后唐华是用部分机电电路、部分真空管模拟计算电路来实现的。
因此独家掌握晶体管小型化计算机技术的中国,应该有很大概率能够解决S-25导弹遇到的技术难题。
来苏联前唐华就设想好了,由唐华牵头,北京计算机所、北京通信电子所与第一特别局建立协作关系,双方共享信息,共同解决S-25导弹目前遇到的难题,争取能按斯大林同志给的期限把这导弹搞出来。这样首先是朝鲜战场上,可以从超低空到万米高空建立一个无死角覆盖的地空导弹网;其次双方协作和共享可以让国内获得中远程防空导弹设计的一些技术资料,说不定过几年就可以成立导弹研究所自己单干了。
谈好协作的事情之后,唐华就回国重启防空导弹火控计算机项目组,已经研制过红旗-1导弹火控计算机的北京两所,做这个应该是驾轻就熟。
然而唯一的漏算是低估了苏联人的谨慎程度,他们不相信在北京的由中国组建的研究所,哪怕唐华和中央都做了保证。
明明这种导弹是准备交给中国用,而且是第一时间试用的啊。不过话说回来,研制过程中的技术资料和数据,有时候使用这种武器的国家和军队也未必掌握。
于是现在就回不了国了。电子信息工业局的事儿倒还小,朝鲜那边又该打起来了吧。
还有,今年春节也过不成了。春节是2月6号,现在离春节还有14天时间。14天怎么也搞不完的。发完电报到四台定制版向量机运到莫斯科,至少就要4天呢。
一想到这个,唐华更郁闷了。
拿出酒杯倒点摩尔多瓦产的科里克瓦,在这栋给他这个通讯院士配的别墅边喝边踱步,但半杯酒喝完,唐华还是找不到什么办法,先看看S-25导弹项目的现状再说。
……
“这是邮寄给我妻子的歌曲和曲谱。”唐华把一卷录音带交给MGB军官,再带一封信,“你们检查的时候用什么机器播放?”
“对此我并不清楚,以前从来没有做过这种检查。”MGB军官说。
“不许抄袭我的歌,否则我会向斯大林同志告状的。”
MGB军官:……
第一特别局。
“‘金雕’现在项目的进展程度,还有历次试射的靶场报告,现在可以提供给我了吗?”唐华问。
“金雕”项目的总师是来自共产国际工厂的总工程师,在项目组里面,唐华还看见了两个德国人,这可能就是传说中的参与过“瀑布”防空导弹研制的纳粹工程师。这两人是自愿留下在苏联搞防空导弹的,而且已经加入了东德国籍。
在第一特别局,唐华也第一次看见了S-25防空导弹的实体。
真大,真特么的大……
S-75(红旗-2)在唐华看来就已经十分傻大笨粗了,弹长10米,重2.3吨,最大射程才40公里。
S-25导弹全长12米,重3吨,射程也是40公里……
战斗部重量居然有320公斤,比很多反舰导弹的装药还要多,要是用来反舰的话,4000吨的军舰吃一发S-25估计都跪了。更夸张的是,S-25还有第二种战斗部,1万吨当量的核弹头。
这东西竖起来有三层多接近四层楼高,横着放基本没有卡车的车斗能装下,都是用专用拖车带着的。导弹尖头细身,弹后部四片X形的大尾翼,头部四片小控制翼面。气动外形也没什么不正常的。而且,S-25导弹1955年装备部队,虽然后来S-75,S-125、S-200陆续服役,但S-25居然一直用到1982年才被S-300导弹替换掉,说明它的设计应该是没有致命缺陷的。
“第一和第二次靶场测试的报告都在这里,”总师说,“还有高速摄影纪录。”
在第一特别局的靶场试验分析实验室,唐华看到了用高速摄影机拍摄的导弹试射全程跟踪影像。
说是高速摄影机,其实也就是120帧/秒,可以比正常速度放慢五倍。但在这个时代,几乎就是顶级的特种摄像设备了,如果估计得没错,商业电影圈包括好莱坞和奥运会,都要在七八年后才有条件购置使用这种级别的高速摄影机。
更不用说这套高速摄影机还有简易的自动跟踪系统,能让飞行中的导弹始终处于屏幕的中央。这是为导弹和武器试验特别定制的机器。
唐华忍不住先问了个题外话:“这种高速摄影机要多少钱?”
“四万四千卢布一台,倒不是特别贵。”总师说道,“就是胶卷的价钱比较难以忍受,高感光度胶片的价钱是普通胶片的十倍……”
唐华:那算了……
唐华看文字版的试射报告,第一次靶场试验打了10发,第二次靶场试验打了12发。
第一次的10发有6发失控,第二次12发有8发失控。
这是全体西伯利亚种土豆的节奏啊……
现在第三特别局的人已经分组出动,第一组找控制舵面和机电系统的单位撕,第二组找弹上无线电指令接收系统的单位撕,看看问题是不是出在别人身上。
但以苏联机电装备大粗重但可靠性高的传统,大概率这两个单位是没问题的。
接下来看高速摄影纪录片,看到第二枚导弹时,唐华发现个大问题。
这导弹飞到一半,折断了?
这导弹也太差劲了吧。
重看,速度放慢5倍。嗯,S-25导弹飞出去,大约10秒,发动机推进剂快烧光的时候,断成了两截。放慢10倍再看,是从弹主翼前折断的。
把22枚导弹的试射纪录片全看了一遍,有4枚导弹中间折断或解体。三枚弹是从弹主翼前折断成两截,有一枚弹就比较奇怪了,是从导弹靠前大概是脖子的部位折断的。
上一篇:重生之老婆孩子热炕头
下一篇:华娱之黄金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