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于火红年代 第9章

作者:新科奶爸

事实上他的反应并不是过敏,而是确实学校有人加强了对他的注意,教室,宿管方面都有人盯着他,说白了他弄得那本科幻反特小说玩的太大了一些。

少儿出版社的总编最终虽然没有下决心出版他的那本小说,但是这本小说的剧情比较精彩,对未来的描写又太过惟妙惟肖,所以出版社的员工就偷偷的采用手抄本的方式将这部独特的小说流传出来。

京师脚下,随便有些风吹草动都会引起注意,更何况一部流行起来的小说,所以一来二去,这本小说就被有心人注意到了。

首先是肢体语言透露出人的心理状态,虽然有关专家没有进行总结,但是擅长审讯的刑侦人员很早就发现了这些,经过验证,除了一些夸张和错误的地方,至少有一半的肢体语言描述是准确的。

而书中描写的那些电子产品,录像机虽然做不到小说描述的那么小,但是现在国内已经研发出实物,预计过不了两年就可以投入实用。之所以这本小说一开始引起注意,也是因为录像机被写了出来,让有关方面误以为发生了泄密。

而高速铁路有RB的新干线投入使用可以作为范例,表明时速三百多公里的高铁是很可能实现的。

至于手机,网络,电脑,会接收信息的卫星等等,经过咨询,相关的科学家都认为随着技术的进步,都很有可能实现,最起码军中使用的步话机就是手机的原型。

但是要做到如小说那么精致,需要的时间也许很长,但是网络的设想却让科学家们眼前一亮,此时美帝已经有了早期网络的雏形,华国虽然没有但也有所耳闻。

虽然此时摩尔定律还没有被公开发表,但是最顶尖的电子专家对这方面已经有所意识,此时正是电子技术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而国内留学欧美,建国后回国的优秀科学家不在少数,他们也早就意识了这种趋势。

至于通过一根头发,一滴血从而确定犯人身份的神秘仪器,这一点目前还没有原型,谁也不知道,只不过有指纹为例,未来也许有这样的技术也说不定。

所以最后有心人得出了结论,写这本书的作者应该是对刑侦工作有一定了解并且有较高文化水平的技术人员。现在问题来了,这样的技术人员怎么会留在湖县这个小地方,看通信的地址,似乎还是一个老师,这就有些奇怪了。

所以一开始有心人的想法就是让这位老师与相关业务岗位的同志们进行一番交流,别的不说,那些肢体语言如果真能总结出来,对于刑侦工作是有重大意义的。

上面动动嘴,下面跑断腿,湖中地区和湖县的相关工作人员在年前就动员起来。经过调查,发现整个湖县二中就没有叫孙祖杰的老师,无奈之下只得扩大了调查面,毕竟湖县不大,所以有背景的相关技术一员一一排查,结果竟然找不到这个人。

这段时间正好是春节,参与调查的工作人员连年都过不好,最后经过仔细筛查,符合信中描写的孙祖杰和周琼身份的,似乎只有一个人,但那只是一个十一岁的初一学生,这不太可能吧。

而周琼正好是地区公安处政治部主任周波同志的女儿,此时正好去了魔都探亲,经过对周琼的调查发现,周琼经常把家里收藏的反特小说借给孙祖杰阅读,所以理论上说孙祖杰了解一些刑侦工作是有可能的。

而孙祖杰同学的读书成绩很好,大考小考都是第一名,并且据了解他已经自学到了高中,所以孙祖杰似乎也有相应的知识水平写出那部作品。

最后在孙祖杰的宿舍,工作人员发现了无面人这部小说的原稿和孙祖杰自学高中数理化用来验算的部分稿纸,小说稿件没有被拿走,只是进行了拍照。

毕竟办案人员只是受命找到作者,并不是把孙祖杰当成敌人。办案人员做事十分细致,以至于孙祖杰竟然根本不知道他已经被查了个底掉。

这份报告很快被报告上报,上级不置可否,最后下令关注一下孙祖杰同学读书期间看有没有跟人有异常接触,说白了上面还是不太相信这份结论,这也太夸张了些,什么时候十一岁的小朋友能写出这样的小说,这难不成真是一个天才?

但是所有的证据显示,孙祖杰出身贫下中农,成绩非常突出,政治立场也很坚定,确实是一个又红又专的好孩子,难不成孩子聪明了还有错不成?

虽然办事人员基于家乡情结内心有些腹诽,但是上级交代下来的工作还是要做的,所以孙祖杰这段时间的行踪被人关注就不足为奇了。只不过盯一个孩子,具体办事的人心里也没当回事,就派了几个小年轻练练手,要不然孙祖杰根本没可能注意到。

盯了一段时间,就发现孙祖杰生活非常有规律,要么就待在学校学习,要么就在书店看书,其他地方也没见他去过,也是家里太穷了,孩子这么懂事,怎么可能乱花钱。

工作人员又询问过孙祖杰的室友和新华书店的工作人员,发现他自去年入学以来一直如此,所以工作人员就决定打道回府,现在工作这么紧张,宝贵的人力物力可不能浪费到孩子身上。

半个月之后,孙祖杰就发现他不再被盯着了,又过了半个月,京师的少儿出版社竟然给他回信了,在这封信里编辑将他的这份稿件点评了一番,说写的很好,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不符合少儿出版社对于科幻类小说的收稿要求,说白了,被拒了。

但是接着,少儿出版社又给了他一个惊喜,说他的这本小说刑侦内容写的很精彩,被军队出版社看上了,但是要求他修改删除相关的科幻内容。同时随信还有三百元的汇款单,军队出版社说等他的稿件修改好了会将其余的稿费连同样书一起汇给他。

孙祖杰看完了这封信不由得长出了一口气,真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呀!所以他立刻拿出了无面人的初稿,吭哧吭哧的修改起来,只用了几天的时间就改好了寄往京师,殊不知他的这些举动被有关方面的人盯在眼中,到了此时他们才真正放心。

第17章 轰动

孙祖杰特意跟学校请了事假,说家里有事要回家一趟,然后带着那封出版社的回信和汇款单坐火车先去了隔壁公社,然后又从隔壁公社坐车赶回家,这来回一趟竟然用了一天时间,他很早出门,一直到傍晚时分,才赶回了周吴村。

孙祖杰并没有回家,而是直接去了大队找到了张支书,把那封信和三百元的邮局汇款单递给了张支书,把自己想通过写小说赚钱帮杨妈治病以及筹集学费的事情一五一十的告诉了张支书。

现在钱来了,所以孙祖杰请求张支书帮忙提取这三百元钱,拿到的钱一来归还学校,公社和大队的助学金;二来归来左右邻居当时的赠款;三就是给杨妈治病;这要是还有多余的,可以用作孙祖杰未来的学费。

孙祖杰承诺未来如果还有稿费,除去他在学校的学习日常开销和杨妈的治病花费之外,其余部分就捐给公社和学校,作为国家的建设费用。

可怜的张支书这辈子也没有见过这么牛的小朋友,这才多大了,就会自己赚钱了,还赚了这么一大笔钱,是的,此时的三百元确实是很大一笔钱,要知道当时的公社书记一个月的收入也不过二三十元,而孙祖杰一下子就拿到了书记一年的收入。

听他的意思,这本书的稿费似乎还有不少等书出版了才会寄给他,而对于这笔钱孙祖杰的说法更是符合这个时代的主旋律,这真是一个难得的好孩子!

这是一件大事,张支书发现他必须上报,想想都可以明白,公社大队和学校的助学金给了,现在又退回一笔钱,那这笔钱的来历不交代清楚怎么可能,所以张支书先是亲自带着孙祖杰回到家中,此时杨妈刚好也回到家。

张支书当着众人的面把孙祖杰的丰功伟绩告诉了杨妈和这些左右邻居,这下子所有人都傻眼了,这世上竟然还可以这么赚钱,一时之间以为听到了天方夜谭,所有人都难以置信,一个十一岁娃娃赚的比五六个壮汉还要多。

一个碎嘴的老太太见杨妈的眼泪哗哗的往下流,很快就反应过来,“大嫂呀,小杰这么小就这么会赚钱,你应该高兴呀,哭什么呀!”

说完之后,这位老太太又嘀咕了一句,“这么多钱,该怎么花呀!”

似乎是为了因应老太太的这句话,张支书又把孙祖杰跟他说的一五一十的告诉了乡亲了,听完了孙祖杰的安排,杨妈连连用袖子擦了擦眼睛,心中充满了喜悦,豪气万丈的说道,“他大嫂,你说的对,这伢子这么孝顺,我是不该哭的。”

孙祖杰拿到汇款单之后,找上张支书,把这笔钱的用途分的清清楚楚的,而张支书公开说明,很明显也是帮了孙祖杰一把,要知道不患寡而患不均的道理,张支书也是清楚的。

事实上,当时那些小气不愿意拿钱出来的人已经开始懊悔,要知道这孙家小子这么能干,当时就应该出点力,现在机会错过了,白白被人指指点点不说,日后要想请孙祖杰母子帮忙也不那么容易呀!

只不过现在听孙祖杰这么分配这笔钱,大家伙都没有意见,先归还国家的,再还欠个人的,然后给妈妈治病,最后才是自己学习生活用的,可以说考虑的十分周到。

而孙祖杰之所以找上张支书来帮他取钱,就是把这些钱的来历和用途完完全全的暴露在组织眼中,日后无论出现什么风波,他不会因为这笔钱而倒霉,毕竟赚钱的日子需要再等等,他还很小现在需要的是健康长大。

当天晚上,张支书就骑车把孙祖杰的请求报告了公社领导,公社领导听完了也是面面相觑,一个娃娃这么厉害,谁也想不到。

既然想不到,那就别想了,孙祖杰让张支书帮忙取钱,那他跟着一起去取出来,有些事情他一个娃娃确实不方便,也帮着孙祖杰照看一下他妈妈的病情,这么孝顺的娃子太难得了。

至于孙祖杰别的稿费,这些公社领导也没太在意,能有多少,公社再怎么也有几万的家当,但是一个本乡本土的孩子成了作家,大家伙都很开心,这也是他们工作有方呀!

所以公社给张支书开了介绍信,第二天张支书和孙祖杰母子就又上了那台老解放,直奔湖县县城而去。

此时孙祖杰写书赚了大钱的消息已经流传出去,整个公社都在议论,自然孙爸孙妈一家也都知道了。

第一反应肯定是不相信,但是传信的人说的有鼻子有眼,到了最后孙吴大队的村干部都来恭喜他们生了个好儿子,这就板上钉钉了。

一家人大眼瞪小眼,也不知道是什么反应。过了好久,孙爸一拍大腿,“他妈的,这辈子老子值了!”

孙妈听完,有些欣喜也有些吃醋,“小三拿到钱首先想的可是大嫂,也没见他想想咱们两口子!”

孙爸摇了摇头,“这孩子聪明不假,品行也好,知道知恩图报,大嫂对他那么好,他这么做是应该的。你这个老娘们日后对他好点,别整天咋咋呼呼,他也会对我们好的。”

被孙爸这么一吼,孙妈脸色一红,呐呐的嘀咕了两句,也没说话。而孙祖文在一旁听着,心里不是滋味,什么时候自家小三这么能干了,跑城里念书不说,现在竟然写了一本书就能赚钱了,可怜他一年到头累的半死,可到年底在生产队才拿工分换了多少钱,说出去都丢人。

而二姐秀英则是十分开心,不管孙祖杰跟家里人亲不亲,亲兄弟有出息了,她也高兴呀,而且可预见的未来,家里人也会沾光的。

家里人的反应如此,外面的人反应当然也各不相同,只不过有一点这三百块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而这笔钱的花销也都说了出去,所以本来还有心问孙爸孙妈和杨妈借点钱的人也就消停了。

有识字的算了一笔账,孙祖杰赚了三百块钱,用来给自己读书最多也只能支撑三四年,现在又要还钱又要给他妈治病,自己用都不够,哪能借给别人。

当然他也可能继续写书赚钱,但是村民们再糊涂也明白,这国家的书店又不是孙家开的,说出书就出书,搞不好就是一棒槌生意,所以慢慢的议论的人也少了。

但随着对孙祖杰议论的增多,淳朴的农村人慢慢得出了一个结论,这娃是要读书的,人们心里明白孙祖杰只是一个特例,但是读过书的孩子会认字会算账,不太容易吃亏这总是事实,所以当年周边几个公社儿童的入学率普遍提高了不少,大家宁愿紧衣缩食也要让孩子读书,这也算是孙祖杰的贡献吧。

第18章 后续

张支书带着孙祖杰母子先是拿着汇款单和学生证户口本一起把钱取了出来,这笔钱不少,已经相当醒目,办理业务的邮局工作人员看了好几眼孙祖杰。事实上收款也许用不着张支书,但是孙祖杰请他过来,目的就是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张支书是否真的理解,孙祖杰并不知情,不过这个严厉的村干部确实是很好的同志,取完了款,又带着孙祖杰母子到地区医院安排诊断。

上一篇:北洋反动派

下一篇:美利坚巅峰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