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诸天了,谁还纯爱啊? 第69章

作者:雨天会失眠

第116章 摇号!上证破千!

  上海阿宝的名头,在2月1日这天开始在上海各大报纸的头版重复出现,他的名字在这之后真正达到顶峰。

  消息沿着春风,一路从上海吹到了南方。

  这是建国以后,第二次出现大陆商人的巨额捐赠,并且是一次性捐出两千万现金。

  这是报纸为了噱头这么说的,其中一千万是以购买认购证的方式支援慈善事业的,实际上这一千万本不应该算进捐赠里,但是没有人纠结这一点。

  一千万和两千万有区别吗?

  反正我都没有。

  这是市民们的心态,对他们来说,一千万和两千万的冲击还真是差不多的,要有对比起码也要一千万和一亿才行。

  在人均几百元的工资下,这样的数额带来的冲击是以后的人无法想象的。

  “这个小伙子很不错嘛,上次去苏联是不是就是他?”

  一间朴素的办公室里,一个老人笑呵呵的点着烟问道。

  旁边的卫兵说:“为了您的身体,请不要抽烟。”

  “莫要烦,回答我的问题噻。”老人没理卫士,问对面的中年人。

  中年人已经看过报纸,那个肆意张扬的年轻人给他们打了一针强心剂。

  宝总的出现,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他们的正确。

  先带后。

  虽然现在看来,除了宝总,这样的情况并不多。

  他说道:“是他,之前正是他提前告诉了我们老大哥可能要不行了,而且给出的时间一分一秒都不差。”

  老人笑呵呵的说道:“你看嘛,高手在民间,我们要多听取下面的高人指点,聊斋上不是就有这样的故事嘛,不要故步自封,这样的行为不就是说明我们做对了吗?”

  中年人点点头道:“我们的新闻频道今天晚上就会转载这则新闻,明天各地方报纸也会跟进。”

  老人右手挥散烟雾说:“不只是这里,这样的人应该多给予重视,既懂怎么搞市场又能心里想着老百姓,不只是你们的媒体,京城也要跟进。”

  中年人连连点头。

  在这轰动性的消息爆发之后,上海大户传出来的,把认购证数量控制在两百万份,将认购证的成本摊到股票中是一定超值的消息一点水花都没有溅起来。

  人家宝总都说了,是去做慈善了,想骗我们?

  阿拉不傻的!

  除了这部分人,还有一小部分市民因为宝总的慈善举动,觉得三十块钱无伤大雅,反倒热血上头买了一两本。

  在认购证第一次摇号之后,这些人发现手里原本当做收藏的认购证变成了香饽饽,转手一卖便是千把块钱,他们心里纷纷感激宝总给了他们一个发财的机会。

  而那些嘲讽宝总钱多的没地放、傻大款的人则是真正傻了眼。

  不是说做慈善吗?

  怎么还是doller?!

  时间来到二月,整个中国因为宝总开始沸腾,无论是地方媒体还是中央电视台,到处都有宝总的报道。

  宝总的脸在中国大地上烙下了深深的印章。

  随着事件蔓延,香港的媒体也开始转载宝总的事迹。

  【大陆富豪捐款上千万!大陆富豪的红色基因!】

  当然,这是以港岛左派报纸为主的宣传。

  在国外为了关贸开会的中国的代表第一时间收到了消息,第二天的会议上用这件事作为开头,向与会的各国代表说道:

  “各位怀疑我国的市场,我想现在风靡全国的阿宝可以给各位一个参考,阿宝就是一名非常典型的中国商人,同时也是现在的政策培养出来的真正的企业家,如果说我们的市场和你们的市场有什么不同的话,就是我们市场培养出来的企业家,会更加心向人民。”

  “中国有句古话,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长篇大论之后,阿宝这个名字开始在中国之外流传开,尽管只是在一个小圈子里。

  和平饭店的包间里,陈东脸上止不住的疲惫,从京城回来的他现在只想好好睡一觉。

  爷叔也知道陈东这段时间在各地接受采访,稍有闲下来的功夫,还要接待各地过来“取经”的领导,一刻也没闲过。

  “侬这么累,直接回家不好吗?非得先到这里来?”

  陈东偏头笑道:“过来看看,就放心了,宝臣地产的改组效果怎么样?”

  “目前没看出来什么,不过还是不能放松警惕,你出让百分之十的股份给冯伦他们,万一他们有什么坏心思,你的公司分分钟就不是你的了。”爷叔说道。

  陈东不在意道:“他们可以试试,再说了,以我现在的股份照样是最大的股东,我一直认为这些人都是人中之龙,人品不谈能力绝对有的,等公司做大了他们有了新的追求,大家好聚好散也没什么,说不定我还能帮他们一手。”

  “但是他们要是想要与我为敌,那他们以后就看不到这么壮丽的黄浦江了。”

  陈东的声音沉稳有力,他的实力毋庸置疑,这话并非吹嘘。

  在这里,只要是他想,几乎所有人都会配合他。

  爷叔说道:“我老了,人一老就想得多,侬不要见怪。”

  陈东看着爷叔的眼睛,情感真挚道:“没有爷叔就没有我的现在,爷叔这样说就是在打我脸了。”

  说完,陈东笑了一声,爷叔摇头跟着笑起来。

  “以后只要你不犯什么大错,没有人敢动你。”爷叔感叹道:“原本只是买认购证,没想到能牵扯出这样一大摊子事,竟然能恰好和南边的讲话打起了配合,真不知道你的脑袋怎么长的。”

  陈东没说话,灵光一闪罢了。

  像他以前说过的,愚者一得。

  二月过去,三月到来。

  3月2日,第一次认购证摇号,陈东的一百万本认购证中签十五万本,一本中签的认购证可以购买三百股一百元面值的股票。

  在陈珍的带领下的宝珍舰队在上海股市高歌猛进,整个上海股市在宝珍证券入场之后,很快就进入暴涨阶段。

  6日,第一份正式总结之前的讲话的文章,从根本上肯定了股市的发展,利好消息不断。

  上海豫园、兰溪凤凰、众城实业等股票一经上市,便如同飞驰的骏马一路突发猛进,所有上市公司的股价翻几倍都算是垃圾股了。

  像众城实业,三月份刚开始一元面值,到了六月直接暴涨到二百多元,回报率高达两百倍。

  上海豫园从开年的一元面值蹿升到108元,回报率一百多倍,而这就是92年的第一次摇号之后,整个股市真实情况一角。

  看到股票这么挣钱,而且认购证中签率竟然这么高,原本三十元一本的认购证三月当月就涨到了一千元一本。

  因为这次认购证全年有效,后面还有三次摇号的机会,以现在股价来看,是绝对不会亏的。

  6月3日第二次摇号,陈东的一百万本认购证中签五十多万本,中签率高达百分之五十。

  随着热度不断高涨,黑市上的认购证价格一路被炒到了一万元一本的巅峰。

  股市如此繁荣,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5月21日那天,股市全面放开股价正是原因之一。

  从那天开始,大盘直接跳空高开到1260.32点,比前一天涨幅达到104.27%。

  上证指数从当天616点飙升到1265点,三天后冲到了1420点,这也是上证指数第一次破千。

  麻袋装钱成了上海股民的共识。

  越来越多的上海人借助地理优势,纷纷涌入股市,手中多年积攒的积蓄全部洒向股市。

  这再次带动了股市的发展,五只上市的新股面值飙升250倍以上。

  以至于传起来一个俗语:要嫁就嫁上海人。

  六月摇号之后,陈东已经从之前的忙碌中抽身出来,在股市的红利中,陈东获利超过十亿。

  原本的一千万购买费用,在巨大的利润下,显得那么的不起眼。

  六月十二日,印花税税率突然宣布调高至千分之三,但是人们已经被炒股的暴利冲昏了头脑,整个股市依旧是欣欣向荣的样子,没人意识到不对。

  在这样的情况下,清醒的人是少数。

  在宝珠金融大厦的宝珍证券公司里,陈东不容质疑的第一次下达了三月以来的第一个命令:开始退场。

  “为什么?”陈珍惊讶不已,她不明白为什么要在这么好的条件下退场,然而嘴上这么问,她的心里已经开始考虑到底是因为什么,会让宝总下达这样的命令。

  她知道,所有人都知道,宝总没错过。

  所以一定是有什么东西被她忽略了。

  “跟着爷叔学了这么久,只有这个水平吗?”陈东毫不客气的质疑她的水准。

  “是印花税?”陈珍并没有生气,在炒股上她对宝总和爷叔从来不会有质疑,她清楚的知道爷叔和宝总的水平是她此生都难以追上的。

  爷叔的炒股技术走的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路线,至于宝总完全是平地起惊雷的艺术,每次的做法都会让人有疑虑,然而最后宝总的决定一定是对的。

  这是无数次的胜利积攒出来的威势。

  “还不算蠢到家。”陈东坐在沙发上云淡风轻的说道。

  陈珍横他一眼道:“我之前也想过这个政策会对股市有一定的冲击,但是目前来看,股民并没有被吓到,所以我觉得没必要这么紧张”

  陈东的脸上看出不他在想什么,他对陈珍耐心的说道:“股市就是战场,战场作战要料敌于先,现在看不出什么只是因为市场的惯性,这是之前积攒的利好消息一次性释放出来的结果,你要是现在不抽身,抱着庆幸,那股市会教你做人的。”

  陈东指着太阳穴说道:“记住,股市挣钱打的就是信息差,千万不要像现在的市民一样,在最高点进入,最低点卖出,这是最愚蠢的,一个人愚蠢不要紧,但是你不是一个人。”

  他指了指外面在电脑前操作股票的员工道:“你要对整个公司负责。”

  陈珍深吸一口气,道:“我明白了。”

  “去吧。”陈东扬起下巴,接着站起身道:“我还要去宝马汽车厂看看,再有两个月宝马的第一辆汽车就要正式亮相了。”

第117章 燃起来了!!!

  对宝马汽车的研发,陈东插不上什么手。

  他能做的就是砸钱,从经济衰退的日本往这边源源不断的挖墙脚。

  毕竟现在日本整体经济开始衰退,资金外流已成定局。

  之前林太在台岛股市跌落谷底之后抄底,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如今已经渐渐回升。

  陈东偶尔提点林太几次,便让林太的资金蹿升。

  林太现在恨不得把所有钱交给陈东操作,那收益和其他人帮他打理完全不是一个水平的。

  但是很可惜,陈东现在穷的就剩下钱了。

  因为资金撤退,日本出现了很多破产或者失业者,这其中很多人都因为炒股炒房倾家荡产,里面不乏一些技术大牛。

  陈东与日产的人合作,解决了他们的债务问题,给他们签了近乎卖身契一样的合同,买走了他们接下来的十年时间。

  汽车厂这边原本基于苏联引进的生产线,结合一汽的技术合作已经造出了原型车,但是因为陈东引进了日产的发动机技术,周跃东与技术小组讨论后向陈东提议,第一辆车或许还有提升空间。

  尽管陈东并不是处女座,但他还是希望宝马第一辆车能够尽可能做到最好。

  从苏联回来之后,他扩建了之前建立的发动机研究所。

  原本研究所的主要人员都是用“卖身契”挖过来的日本技术人员,老大哥解体后,很多生活不下去的高技术人才在苏尔科夫的推荐下,过来投奔他,研究所的规模在私人企业中独树一帜,甚至能与国家级别的比一比。

  因为陈东在国外攫取了大量财富后,怎么花就成了一个问题,所以顺手给浙、苏、沪的几个大学捐了图书馆和教学楼,很多教授现在也可以光明正大的来研究所兼职,这对宝马的发展再次注入了一阵强心剂。

  因为教授们不是一个人过来的,还有他们的学生。

  再过几年大学停止包分配后,陈东就有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现在这几所大学的学生和教授们除了自己的研究任务,还有一个陈东特意提醒过的小任务,就是偷师。

  把日本技术人员掌握的先进技术学过来,虽然有些不地道,但是陈东至少让这些人免于因为破产而妻离子散,甚至失去生命。

  某种方面讲,陈东觉得自己也是个大善人来着。

  发动机方面有专业的技术人员负责,外观方面陈东倒是可以提出一些意见,反正向日后的汽车造型看齐就行。

  面对这么舍得给钱的老板,整个宝马从管理人员到技术工人都纷纷干劲十足,宝马汽车的设计也不断地完善。

  春节的时候,陈东的父母已经去过了汪小姐的家里,因为陈东现在的地位和汪小姐的工作问题,最终没有直接定下两人的婚期,只是给了一个大概的时间。

  在这方面,阿宝的父母比汪小姐的父母还要着急,因为过完年陈东就三十七岁了,他们不能眼睁睁看着陈东奔四了还是孑然一身。

  不过他们的意见在陈东面前除了让陈东烦一会儿,并不能起到什么作用。

  因为陈东已经打定主意不会结婚了。

  让两家人见面不过是安一下汪小姐父母的心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