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安心的石头
璀璨夺目,熠熠生辉。
微风袭来,带来一片湖水的清新,再混杂着花园的芬芳,两人心中都是十分的惬意,神情悠然。
李世民在临湖的一片空草地上慢慢的渡着步子,时不时活动一下身子,舒展一下案牍劳形之乏累:“说吧,有什么问题,父皇给你解答。”
“是,父皇!”
李言心里暗暗斟酌了一下,问出了一个如今只有李世民才能回答,而自己又一直盘桓心头的问题:“父皇,经过长期的阅渎史书,纵观历朝历代之兴衰荣辱,儿臣发现,其实打江山,历来是需要打两遍以上的。”
‘嘶’
李世民本来带着微笑的随意表情,听到李言的问题后,浑身蓦然一僵,豁然转身,眼神精光四射,如同一只捕食的猛虎,死死的盯着李言。
吓得李言脸色一白,瞬间屏住了呼吸,一脸忐忑的看着威势四溢的李世民。
“父皇,儿.儿臣说错什么话了吗?”
看到李言稚嫩的脸上一幅慌乱的神情,李世民深深的吸了一口气,压下了沸腾的血液和内心深处的震憾。
转过身,语气有些僵硬的低声说道:“没什么,朕一时想到了别的事情,和你无关,你继续.”
“为什么说要打两遍以上呢?”
李言知道这个问题对李世民的冲击有多大,实际上自己在得出这个结论后,也是久久平无平息内心的悸动。
但这样的事情,又不足与外人道,若说如今的大唐能有一个人可以坦露襟怀的探讨一下这个问题,那就只有眼前的李世民了,所以李言是真的想听听李世民这个现存帝王的真实看法。
印证一下自己的判断和结论,到底对不对?
“是这样的,父皇,儿臣发现,近代以来,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是秦朝,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始皇天纵之资,绝顶聪明,当年是何等的意气风发,威临天下,若说他是昏君,那天下就没有明君了。可这样一位旷古绝今的人物开创的一代皇朝,竟然二世而崩,这又是何等的令人唏嘘。”
第757章 以史为鉴(二)
2024-07-13
李言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到后世都让无数人为之侧目的丰碑,李世民点了点头,没有开口。
他知道,李言只是在做铺垫,真正的重点还是后面,所以没有打断,只是颔首表示让李言继续说下去。
李言会意,继续分析道:“而秦朝未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力拔山兮气盖世,于万军中之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的楚霸项羽,又是何等的不可一世。”
“蔑视群雄如视草芥,巨鹿一战五万对四十万,一战而定天下,诸侯跪迎,莫敢仰视。”
“可这样一位英雄人物建立的西楚,却连五年都没管到。”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又起,最后三分天下,终被雄才大略的魏武帝所建立的曹魏政权所吞,可甚至等不到天下安定,就被老谋深算的司马氏所窃。”
“南北大乱数百年,至前隋文帝杨坚一统寰宇,九州归一,可依然免不了始皇覆辙,二世而亡,被我李氏取而代之,接掌神器。”
李世民这时眉头紧蹙,情绪已经有些渐渐不安,逐步失去耐心,整个人显得颇为烦燥。
做为皇帝,他比任何人都希望江山永固,世代流传,以往的那种江山流转,他最不想看到的。看到史书上一代代江山,一朝朝轮换,即让他触目惊心,又后怕不已。
以前少年时,每当看到史书上描绘的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的逐鹿场景都让他热血沸腾,憧憬不已,恨不得跃马扬鞭,凭手中七尺长槊,搅动宇内乾坤,打出一片火红的江山。
可现在当了帝王之后,再看到史书上那一行行的字,一慕慕的场景,都让李世民极度的厌烦和暴燥。
恨不能将史书撕成碎片,以往那一个个让人崇敬的乱世枭雄,现在再看来,是那么的刺眼,都是些野心勃勃的乱臣贼子,都该抽筋扒皮、挫骨扬灰。
但李世民是明君,亦是智者,知道杀人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无论是秦始皇还是楚霸王,亦或是魏武帝隋文帝,都不是心慈手软的人,哪个人手上不是粘满了鲜血,若是杀人能解决问题,他们也不会吝于举于手中的屠刀。
李世民也是这样的乱世走过来的,他深知,问题的核心不在野而在朝,不在臣而在君,不在于那些趁势而起祸乱天下的反王,而在于朝庭和统治者能否治理好天下。
让这个世道海清河晏,让无数的百姓能过上太平日子!
所以李世民当了帝王后,宵衣旰食,殚精竭虑,一刻也不敢懈怠,战战兢,一个囫囵觉都没有睡过,整天扑在朝政上。
对外,在大唐遇到灭顶之灾时,以皇帝之尊亲自去便桥,拦住突厥肆掠中原的铁蹄。关键时刻牺牲自己的儿子去反贼的营中为质,并封疆割地许官赐爵,软化罗艺的造反决心,为朝庭争取时间。
对内,包容那些老臣的倚老卖老,在朝堂上搅风搅雨,撺掇着自己儿子们相互残杀,容忍萧禹和魏征这样的倔强脾气,整天骑在自己头上指指点点,约束着自己的言行举止。
这步步的退让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千金买马骨,以身做则,让才能之士都能效仿自己,群臣群策群力把江山治理好,而不是去挑动矛盾,扯旗造反。
但就这样,燕郡王罗艺、庐江王李媛、义安王李孝常、长乐王李幼良等接连造反做乱,甚至这些人里还有本应成为皇族羽翼的李氏宗亲们,他们不是为了天下百姓,纯粹是为了自己的野心。
可以说李世民无时无刻的不在想着,怎么样让江山永固,永远在李家的手中,而不是未来被其他的世家大族或者地方反王们所取代。
李言提出的疑问,李世民早就想过无数遍了,由其是那些完成了大一统的王朝,为什么他们守不住,项羽和曹操就算了,李世民自认自己能力在他们之上。
提到赢政和杨坚,李世民就有点踌躇了,这两人建立的王朝,和在他们当政时期王朝的强盛程度,都不是现在的大唐所能比拟的,李世民自觉这两人都不是昏君,不然也不会取得那样的成就。
可连他们都守不住自己的江山,自己行吗?
前两者至少没有在活着的时候,把天下搞定,可后两者呢,不但完成了大一统,还治理的颇为强盛,可前脚撒手人寰,后脚天下就乱了,是继承人没选择好,还是江山本身就不牢固呢?
胡亥还好说,时间太远了,历史上记载的就不是个好东西,更是勾结大臣擅自篡位的。
可杨广之事就发生在自己的眼皮下,历历在目。
杨广那人自己也见过多次,绝对不是个昏聩无能之辈啊?
统一南北,举科举,开大运河,征高句丽,一庄庄一件件,都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儿,现在的大唐都因此而受益,至于高句丽,说实话,在李世民心中,自己早就想征了。
贪安一虞的弹丸之地,却屡屡与天朝上国相抗衡,若非杨广因征高句丽而亡国,现在朝中谈高句丽而色变,无论谁提起来,都会受到满朝文武的齐声讨伐,使得李世民也不敢提。
不然,他早就尽起大军,将之扫灭了。
在李世民看来,高句丽灭之不难,杨广就是太贪心了,又想征伐,又想利用征伐之事发动对世家贵族的战争,两面做战,腹背受敌,这才致使诺大的帝国轰然坍塌。
若不动内部,仅仅只把征伐高句丽当成一次纯粹的军事对外战争,大军一到,绝对将高句丽碾为齑粉。
大隋之亡,李世民看得很清,绝不是因为征伐高句丽的原因,倒有一些像秦朝时期,民力透支太过,内部矛盾太多,再加上外患,内外一齐爆发,杨广无力收拾才导致隋朝二世而亡的。
虽然自己在名义上也是帝二代,但在李世民的心里,自己才是大唐真正的开国之君,实际上的帝一代,李渊不过是刘邦的刘太公而已,只是自己孝顺,才让他装了几年逼。
自己早就该做皇帝了..
而当了皇帝之后,李世民考虑的事情就只有两个了,第一是如何才能让自己长生不老,永远的享受下去;第二个就是万一前一个达不到,自己也要遴选一个优秀的后世之君,万勿重蹈历史上那些短命王朝的覆辙。
所以他才对自己的太子那么看重,花了诺大的心血去培养和浇灌。
他知道自己和赢政、杨坚一样都是雄才大略的英主,只要自己还活着,大唐就肯定不会出任何问题,可架不住再伟大的人物,都抵抗不了天道法则,生死病死的循环。
李世民也不得不面对,是人都会死的。
自己的太子会不会变成秦二世,隋二世,让祖宗抛头胪撒热血,抓住了千载难缝的历史机遇,披荆斩棘、荜路蓝缕开创的江山二世而亡。
他该怎么样,才能让江山牢牢的掌控在自己的子孙后代手中呢?
李言描绘的朝代更迭,新旧交替的问题,再次将这个问题放到了李世民的面前,让李世民本来愉悦的心情,又想起了这终级难题,以至于李世民的心态也开始烦闷起来。
但李言最开始说的话,又给了他一种深陷迷雾中遇到瞬息而过的曙光的感觉,李世民隐隐感觉到,太子发现的问题,极有可能可以解决一直苦苦困扰着自己的难题。
可那丝光亮就如同远在天边,一直晃来晃去,却又若隐若现的,始终让李世民抓不住。李世民在脑中不断的思索着,却不敢打扰李言,怕因为自己的干涉,使得他对自己的启发半道而止。
此时看到王德准备好了晚餐,过来向自己请示,李世民不耐烦的摆了摆手,神情十分凝重。
吓得王德连忙止步,拦住了后面跟随的人,他知道皇帝发脾气时候的可怕,但有一种更可怕的情形,就是用眼神威慑,连脾气也不发的时候,就更恐怖了。
这时候的皇上就像是受伤的老虎,若是稍有触怒,十有八九是要丢命的!
王德不敢惊动李世民,连忙止住其他下人,慢慢退了下去,远远的站在旁边守侯着,阻止着任何人的靠近。
“你说的这些朕都知道,你有什么办法,把你想说的说出来。”李世民沉声催促道。
“是,父皇!”
李言连忙说道:“历史上从古到今,有史可查的,就只有两个大一统,而且统治时间达几百年以上的朝代,一个是先秦时期的周朝,一个是汉高祖建立的汉朝,一个八百年,一个四百年。”
“周朝时间过于久远,史料不全,我们暂且不讨论,儿臣研究最多的是汉朝,汉朝就像夹杂在这些乱世之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显得格外的壮观和瑰丽。”
“父皇可知为什么只有汉朝可以延续四百年之久,而其他朝代不行?”
终于谈到重点了,李世民精神一震,就算没有永恒,没有八百年,四百年也不错,总比二世而亡要好,先解决四百年的问题,再争取八百年,最后再奢求永恒。
第758章 以史为鉴(三)
2024-07-13
李世民用尽量平稳的口气说道:“朕怎么知道,古往今来无数的仁人智士都在探讨这些问题,至今所总结出来的原因各种各样,什么勤政啊,爱民啊,亲贤人远小人啊,不胜烦多。”
“可你说的秦魏隋这些朝代,也未必没有做到。”
“可难的是一代容易,代代难,甚至连两代三代都坚持不过去,谁能有什么办法?”
李言微微一笑,他的参考样本更多,所以知道这个问题到后世都没有解决,后世宋元明清,数个朝代,无数仁人智士绞尽脑汁、皓首穷经的都在研究,想一劳永逸的解决这个问题。
在时间的滚滚长河之下,新老更替,前赴后继,以后会怎样,只有天知道?
李言叹了一口气,然后说道:“您说的这种问题,是无解的,人的寿命有限,不能长生久视。而江山的延续需要的是一代一代的帝王接力而为,非一代英明圣主所能决定的。”
“这接任的人多了,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人物,大体来说,可以分为三种,明君,常君,昏君,一个王朝遇明君则兴,遇常君则弱,遇昏君则亡,谁也没有办法保证后世之君一直都是明君。”
“别说明君了,不出现昏君都难,而一代昏君坐朝对于江山社稷的破坏都有可能是致命的。”
李世民听到这里也是深深的透出了一种无力感,他能决定上一代,也能掌控下一代,可下下代,再之后的,就无能无力了,就是现在搞一套皇明祖训,也约束不了啊?
变数太多了.
想到这里,做为一个帝王,普天之下最有权势的人,李世民也是无可奈何。
对于无解的问题,索性也不去管了,李世民问道:“你想说的就是这个事情?”
“不是,儿臣想说的是,儿臣发现,开国的时候,能不能稳定江山,其实对于江山的长久传承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李言也是抛开了时间长河的问题,打迭起精神说起了自己的感触:“汉高祖就是因为稳住了开国的前三代,于是后面自然而然的就顺了下去,就是后面再出现昏君弱君导致国祚丧失。”
“可后世凭着先前二百年的影响力,只要出一个英明的人物,依然可以再造乾坤,将社稷延续下去,以至于又传了二百年之久。”
“而那些在开国时期,没有能稳住前三代的,基本上都亡了,要么被取而代之,要么就是分崩离析。”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可见国基肇始之时的状态对后世的影响是何其之大,所以儿臣认为,决定王朝是否能长存的关键,其实就在刚刚开国那几代打下的基础如何?”
李言说的观点,便得李世民瞳孔一缩,眼闪不断闪烁,脑中疯狂的想着历史上各朝各代的情况,良久之后.
嘶.
李世民倒吸了一口凉气,神情一下变得亢奋起来,表情激动的附合道:“咦,你没说朕还没有注意到,好像是有这种情况”
“秦和隋都是二世而亡;曹魏也差不多,曹丕、曹睿早亡,曹芳、曹髦就是个傀儡,名存实亡;蜀汉二世而亡,东吴也差不多;南北朝时期的西魏、东魏、北周、北齐时间都不长,最多的也不过二三十年。”
“南朝的宋、齐、梁、陈差不多也都是短命王朝。”
“而汉朝就不说了,之后的两晋加起来一百五十五年,共传十五帝,北魏一百五十年,也传了十五帝.”
李世民越说越快,眼神也越来越亮,他有种感觉,自从登基之后,一直苦苦困扰他的关于江山延续的问题,很有可能会找到一些解决的途径,这让他越来越激动。
见李世民被自己引导,陷入了深度思索之中,李言没有打断。
他知道,在修行上来说,这叫领悟,是极大的机缘,若是能有所得,就对会未来的江山治理有极大的帮助。
李世民看来对江山的传承也特别看重,以前刚刚成年就在打仗,东奔西跑的,也不可能看太多的史书,这估计也就是完成人生终极目标后,有了更大的追求,这才在历史中下了一番苦功夫。
自秦以降的历史如数家珍,比李言这个来自后世,受过流量时代的信息狂轰滥炸的猛人一点也不惶多让,不但顺序没有搞错,甚至在一些朝代的时间和人物上,说得极为准确。
李言暗暗乍舌不已,看来李世民在宫里还真没闲着,才短短三年,国家不外患就是内灾,还要处理朝政,培养接班人,竟然还有时间将历史给细细的翻阅下来。
虽然李言心思活泛,看书不如古人认真专注,但是他知道,古人在智商和记忆力上也并不比后世的人要强多少,能记得住这么多时间和人名地名,靠得就是熟能生巧。
也就是说,李世民至少要对历史看个七八遍以上,才能搞清这些朝代的承接变更和分分合合,从曹操的几个子孙和魏晋的朝代年限,帝王代数烂熟于心,随口说出,就知道李世民的历史功底之扎实。
其他的那些短期政权肯定也是知道的。
而那些,就连李言也不敢深入探讨,像魏晋时期好多王朝的开国之君姓什么,李言都记不大清了,传了几代而亡更是说不清楚,只知道时间不长。
以至于在和李世民探讨到汉朝的时候,也是十分含糊的用前汉约有二百年,后汉约有二百年的笼统说法概括。
原以为李世民这个皇帝整天不是上朝就是玩弄权术,对内制衡朝臣,对外抵御突厥,剩下的时间还要看着太上皇不搞出事情来,自己做为帝王不得淫乱一下后宫啊?
后宫佳丽没有三千,也有三百,上品格的也有大几十,都是二八年华的花季少女等着自己临幸,哪有功夫去渎书啊?
可没想到,李世民真不愧是千古明君,不但打下了诺大的唐帝国的版图,对治理天下也是呕心沥血,殚精竭虑。
这两个词用在自己身上就是装饰效果,而用在李世民身上,那是实致名归啊。
“承乾,看来伱在东宫也没闲着,父皇都三十多了,天天点灯熬油,才对历史有些了解。而你才十多岁,别说成年了,就是懂事儿也没多久,竟然对历史研究的这么深刻,还能观察出父皇都没有看到的规律。”
“在天赋和努力上面,父皇都不如你啊.”
李世民一脸赞许的拍了拍李言肩膀,随后脸色一沉:“那些杀才们还说你在东宫天天放纵玩乐,整日和宫女嬉戏,睡到日晒三杆才起,荒废时光。”
“哼,那些人是不知道你在历史上的造诣,只有父皇才知道,你能对上千年的历史了如指掌一定是下了无数的苦功夫,甚至在这些基础之上,能得出稳住开国前三代就能让江山安稳的传承下去这种入骨三分的远见卓识,就胜过朝中不知道多少老臣了。”
上一篇:直播科普万界宝物,震惊全世界
下一篇:四合院:开局警司,老婆热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