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风流人物 第927章

作者:瑞根

  王熙凤甚至还在咸水沽附近买了几百亩地,种起了冯紫英一直赞不绝口的土豆,甚至比在冯紫英在陕西那边还要方便快捷。

  毕竟这里就挨着静海那边不远,徐光启的实验基地就在那边,而有人愿意主动来帮着推广,徐光启那边也是求之不得,也给了许多方便。

  目前第一批土豆已经收获进库,王熙凤甚至还亲自去尝了土豆的滋味,按照冯紫英所说的,烤土豆、蒸土豆,似乎味道都还过得去,不像之前所担心的那样食不下咽。

  按照冯紫英所言,土豆这玩意儿营养不差,不比粟米和面粉差多少,若是加些酱醋调料,还有滋有味,至少王熙凤觉得自己能吃得惯。

  不过用土豆售卖谋利的想法却遭遇了挫折,吃得起的人不愿买,愿意吃的人没钱,弄得王熙凤索性就把这土豆放在工坊里来加餐,免费提供给在工坊里干活儿的工人,这立即在工人里边引起了极大的欢迎。

  按照水泥工坊的规定,只管中午两顿饭,基本上都是粟米粥加炊饼,但炊饼数量有限,现在突然免费加餐土豆,在工人们看来土豆并不难吃,关键是能大大填饱肚子,这晚上一顿吃了之后挺到明早都完全没问题,早上来了也有几个土豆奉送,干活都能更卖力了。

  当然工坊这点儿消耗对于三百亩种植土豆产量来说九牛一毛,三百亩土豆王熙凤收获了足足五十多万斤,比在陕西亩产要高不少。

  一方面是土质原因,一方面有徐光启这边派人亲自指导,所以产量的确要高一些。

  所以王熙凤干脆就自己设立起了赈济点,把土豆蒸好,免费提供给周围的饥民灾民,也算是为自己儿子积福。

  不得不说这一手相当漂亮,原来王熙凤还只是在官场和军中有些人脉了,但现在立即为他在穷人中也树立起了威望。

  说一千道一万,都不及几个土豆能救自己一家人性命来得真实。

  虽然地方上也有粥棚,但是那等清汤寡水的稀粥根本就不耐饿,远不及土豆入肚来得踏实,一来二去,王熙凤也就成了天津卫周近有名的女菩萨女善人。

  冯紫英可能做梦都没想到自己无意间和王熙凤说的一番话也能引来如此大的变化,王熙凤还一跃成为天津卫左近人人称颂的女菩萨了,若是知晓,也不知道抱着女菩萨欢好的滋味是不是有些不一样了。

  “奶奶,看样子布奶奶还有些困难啊。”红玉手中绞着汗巾,伸长脖子往屋里窥探,听得素来刚强的布喜娅玛拉居然都呻吟叫唤起来,不由得不寒而栗。

  若是换了自己,还不得疼昏死过去?

  “嗯,她都是三十过了,又是头胎,能顺产就不错了,也亏得她平素习武,身子活络,否则换一个人,只怕就是一尸两命了。”

  王熙凤也有些感慨,这布喜娅玛拉还真的是够倔强,一个人也敢怀着孩子,就这么来自己这里,还要生下来,冯紫英也是对自己够信任啊。

  “这双生子,布奶奶吃得消不?”林红玉脸一红,“爷也真是厉害,……”

  “厉害不厉害你不知道?”王熙凤嗤笑一声,“你不也在床上被他折腾得死去活来,小蹄子,也想男人了吧?”

  林红玉瞟了王熙凤一眼,见对方也是眉目间有些期盼怅惘,犟嘴道:“看看奶奶的模样,难道奶奶就不想爷?虎子也想爹啊。”

  王熙凤叹了一口气,“想他又如何?陕西离这里三千里,去一封信都得要两个月,他现在忙得脚不沾地,那里还有闲心来想其他啊。”

  “是啊,奴婢看奶奶夜里也经常翻来覆去睡不着觉,肯定是想爷了。”林红玉抿着嘴道:“这女人有了男人和没男人就是不一样,……”

  “骚蹄子,居然敢撩拨起我来了?”王熙凤脸也是一红,“你比我还不堪呢,成日里……”

  她才二十七,正值青春韶华,也有过两个男人,贾琏不说了,银样镴枪头,但冯紫英却真的是满足了她的一切幻想,无论是哪方面都能把自己给吃的死死的,所以她才会在怀了孩子之后一咬牙要生下来,否则她完全有一百种法子避孕,就算是怀上了也能打下来。

  生孩子之前还不觉得,但生了孩子之后,王熙凤发现自己似乎反而对冯紫英更依赖更渴望了,经常夜里做梦都能梦到和冯紫英恩爱欢好,只是一觉醒来却是深闺独守,也幸亏还有个孩子,否则真不知道如何熬得过去。

  林红玉现在是她贴身丫头,自己许多事情瞒不过,也没有打算瞒,但辗转反侧甚至只能自我满足的情形被红玉看到,还是让王熙凤有些恼怒。

  她不是找不到男人,不过眼界高了,对寻常下人根本就看不上眼了,便是原来荣国府里生得俊俏如贾蓉、贾芸这些哥儿,现在看来也如土狗,不是说离了冯紫英就活不了,而是真的看不上其他男人了。

  “嘻嘻,奴婢想爷从没遮掩过,就是盼着爷能早点儿回来,奴婢也能承欢一回,……,不像奶奶,还要碍口识羞,这府里人又有几个不知道奶奶和爷的关系?”林红玉说着话简直就能赶得上司棋那莽丫头的语气了。

  自打平儿走后,林红玉上位的速度如火箭一般,迅速成为王熙凤身边的头号丫鬟,让丰儿和善姐这些老早就跟着王熙凤的丫鬟们都眼红不已。

  不过林红玉做事的确能干,而且嘴皮子也利索,甚至还敢和王熙凤犟嘴,这让丰儿和善姐都自叹弗如,也就熄了和红玉争宠的心思。

  两主仆正在斗着嘴,伴随着一声清亮的哭啼声,王熙凤精神一振,生了。

第二百六十八章 喜上加喜,龙凤呈祥

  “回奶奶,第一个出来了,是个丫头,……”稳婆出来报喜。

  王熙凤还以为应该是一个儿子,没想到第一个居然是一个女儿。

  但很快第二个啼声也传了出来,稳婆这一次出来报喜就是满脸堆笑了,“奶奶,生个儿子。”

  待到房间里一切忙碌完,王熙凤才带着红玉一道进屋。

  不得不说布喜娅玛拉还真的是强悍,虽然一口气生下两个孩子,脸色略显苍白,额际汗水浸透了发丝,让她略微多了几分柔弱感,但眼睛依然明亮,说话依然声音响亮,与寻常无异。

  “东哥,还真的是龙凤胎一儿一女,你一下子就儿女双全了。”王熙凤上千贺喜,一屁股坐在炕头上,看着两个瞪大眼睛的婴儿。

  两个婴儿睁了眼,就靠在布喜娅玛拉的身边,但让人惊讶的是都没有再哭泣。

  “哎,可算没把我折腾死,长这么大,还第一次遭如此罪。”布喜娅玛拉话语里流露出一抹疲惫,“难怪都说女人生孩子是过鬼门关,我算是体会到了。”

  “谁都免不了走这一遭,但若是没有一个孩子,那女人还能叫女人么?”王熙凤悠悠地道。

  “凤姐儿,你这话倒是说得挺通透,难怪你要替他生一个,也是这个原因?”

  一句话就把王熙凤破了防,脸一红,难得地有些忸怩,王熙凤沉吟了一下才道:“也不完全是,我本来就有巧姐儿了,但巧姐儿是贾家的人,贾琏虽然不仁不义,现在不管巧姐儿,但日后难免会要来索要,加之我和离之后和他好上了,也就没有避孕,一来二去就有了,他也说有了就生下来,也不是养不起,说得倒是轻巧,他一个大男人当然无所谓,但他能不顾他的名声风险,我还能说什么?再说我本来也想要一个孩子,日后年龄大了,总能有个傍身的,……”

  王熙凤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总之和布喜娅玛拉在一起的时候,她就特别能放得开。

  什么话都敢掏心窝子说,甚至原来和平儿都不好说的话题,在布喜娅玛拉这里都能和盘托出。

  而且布喜娅玛拉也不像其他女人那样自己需要顾忌这样担心那样,她也是和自己一样的,甚至还不及自己,外族女人,未婚先孕,对大周世俗这一套满不在乎。

  正因为如此,抛开了这些羁绊,二人才能有许多共同话语。

  “嗯,当女人的好像都觉得若是没有一个孩子,日后就没有跟脚,就缺了依靠。”布喜娅玛拉微微仰头,“他也是这么和我说的,我原来还不这么想,但是后来觉得我这一辈子反正也没法嫁人了,也不想嫁人了,那生个孩子好像也没什么,自个儿养着就是了,他管不管孩子我都无所谓,……”

  “那你家里那边呢?”王熙凤很关心布喜娅玛拉部族那边怎么看这桩事儿,“他们知道你有孩子了么?”

  “德尔格勒,我一个堂兄可能知晓,也不清楚他是否告诉了我兄长和叔父。”对这一点布喜娅玛拉倒不太在意,“不过就算是他们知道了也没关系,我也没打算再回辽东,除非叶赫部真的面临生死存亡,但那种情形下,我回去又能济得了什么事儿呢?”

  如冯紫英所言,她已经为叶赫部付出了太多,连婚姻大事都被叶赫部拿来作为各种噱头加以利用,而且也为叶赫部带去了最大的助益,现在她都三十岁了,难道还不能为自己考虑一下?

  “你倒是看得开。”王熙凤感叹,布喜娅玛拉不是汉人,在这边也没有什么亲戚,可以无视外界的眼光,自己却没法做到。

  “不是看不看得开的问题,是现实就是如此。”布喜娅玛拉看了一眼王熙凤,“我和你不一样,没那么多羁绊,也不在乎人家怎么看怎么说,所以坦然得多,他也说了,我愿意在汉地这边生活,自然要替我安排好,我倒是觉得我没那么多讲究,能过平常日子就行了,至于孩子么,长大了自然有他们的造化,不必太过计较。”

  布喜娅玛拉的满不在乎让王熙凤也有些羡慕,不在乎人言,没有亲戚朋友羁绊,的确就不需要患得患失。

  三个人的生活,再怎么讲究,对冯紫英来说也算不上什么,冯紫英肯定对布喜娅玛拉有过什么承诺,所以她才会这般有恃无恐。

  想到这里,王熙凤又有些酸意,这个花心男人,怎么就把这些女人一个个都骗得死心塌地,甘愿替他生儿育女,而且还不在乎名分?

  布喜娅玛拉没有王熙凤想的那么复杂,从三段婚事都作罢,她就知道自己这一辈子是没命有一个正常的婚姻和家庭了。

  三十岁还未出嫁,无论是在汉地还是草原上都是不可想象的,而叶赫部贝勒的女儿这一身份也决定了她无法随心所欲选择自己的配偶,所以她索性就丢开这一切,不再考虑这件事儿。

  现在她反而觉得很轻松,生下孩子,还是一对龙凤胎,有些出乎意料,但也算是喜事,至于日后的事情,那都走着看。

  屋里突然安静下来,王熙凤有心事,而布喜娅玛拉也一样。

  男人不在身边,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在才能再见面,这种离愁始终挥之不去。

  “他那边不知道情形如何?”布喜娅玛拉突然问道。

  “我也不是很清楚,但是听说还算顺利,剿灭了许多乱军。”王熙凤只是知晓一个大概,许多都是从《今日新闻》上得来的,但具体战事却不可能清楚。

  “那他这一任巡抚大概要干多久呢?”布喜娅玛拉不是很清楚大周朝廷这种文官体制的任期。

  “一般是三年,但是要根据任务来定,短的一年也有,长的一般不会超过三年。”王熙凤还是比较了解这种巡抚任期,就是一个临设性的职位。

  “三年,那也未免太长了。”布喜娅玛拉有些失望,但随即又道:“等待孩子满一岁,我就带他们去陕西,……”

  王熙凤吃了一惊,“那怎么行?孩子这么小,万一在路上生疮害病,如何是好?”

  “哪有那么夸张,我们草原上的孩子还不是一样跟着羊群每年都要迁徙,……”布喜娅玛拉不以为然。

  “那能一样么?”王熙凤连连摇头:“紫英也绝对不愿意你这样去冒险,万一孩子有点儿什么,你岂不是要成罪人了?”

  布喜娅玛拉被王熙凤的话给堵得一愣,想了一想,最终还是摇了摇头,没有再说话。

  “对了,得赶紧给他送信去。”王熙凤想起什么似的,“这么大的事儿,要越快越好告知他,另外,需要不需要告诉他家里……”

  布喜娅玛拉一惊,赶紧制止:“不必,告诉他就行了,他家里那边,还是由他自己来决定,但我希望我自己来抚养孩子,不愿意把孩子送到他们家里去,我也不会进他们家。”

  见布喜娅玛拉语气斩钉截铁,格外坚决,王熙凤也就叹了一口气,不再多言。

  一连串的好消息都快把冯紫英给弄懵了。

  这边儿妙玉和岫烟刚怀上,那边就传来了布喜娅玛拉生下龙凤胎的消息,这也意味着自己一下子就有了三个儿子两个女儿了,这还没有算妙玉和岫烟肚里的,原来还觉得子嗣单薄,现在一看,好像也很容易就让家族香火鼎盛起来嘛。

  只不过王熙凤和布喜娅玛拉那边的孩子不到万不得已,恐怕都不宜进冯家,所以最好的办法还是要让屋里的女人们多生才行。

  人逢喜事精神爽,子嗣问题解决了,做起事情来冯紫英也格外果断利索。

  吏部和都察院的考评组来了陕西,冯紫英也毫不客气地把自己对陕西官场中许多弊端和存在问题一一点出,提了自己的一些建议和看法。

  吏部和都察院这边也实地地走了一大圈,尤其是陕北三府更是重点考察对象。

  看到流民问题基本稳定下来,水利建设如火如荼,土豆和番薯种植推广力度极大,吏部和都察院的联合考察组都是颇为震动。

  原本以为冯紫英年轻气盛,能在陕西弄出这么好局面来,多半还是靠着武力和军功,没想到在民政事务上居然是半点不差,剿抚并用,把流民问题解决下来,这就是天下奇功。

  除了在农事和水利方面的大动作外,冯紫英也深知陕西虽然无法像在北直隶那边那样兴建大型煤铁复合体,但是陕西煤矿资源依然丰富,不亚于北直隶那边,只是在铁矿资源上就不及了。

  通过布政使司那边的了解,现在能查明的就只有在韩城和华阴一些区域有一些规模稍大的铁矿山,而其他地方基本上都是规模较小的铁矿了。

  不过在冯紫英看来,陕西目前的情形只要有资源,大小不论,先建起来,不及顺天府和永平府那边没关系,本身现在能冶铁产出,那就是一大成功。

  陕西现在的铁料许多都要靠山西输入,如果能够依托韩城和华阴这两地的铁矿建成冶铁工坊来实现自给,在冯紫英看来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第二百六十九章 新风潮,《西北时报》

  即便是在陕西政务这边最忙碌的时候,冯紫英也从未疏忽过和原来的人脉关系保持维系。

  除了齐永泰、乔应甲、官应震这几人外,像张怀昌、柴恪、孙居相、韩爌等几位日渐密切的朝中大佬,冯紫英也没有轻忽,一样保持着两月一封信的节奏给对方去信。

  信中既要谈日常事务,也要嘘寒问暖,还时不时送一些陕西这边的特产。

  米脂的小米、青涧的红枣、秦岭山中的蜂蜜、凤县的留坝白果、庆阳黄花菜、秦州核桃,这些物事虽然不值几个钱,但是却也是地方名特产,送回去既能让大佬们记住自己,也能表示自己一番心意。

  当然这些物事也不能少了自己府里的女人们,礼轻人意重,送到女人们手里,她们或许不会太在意这些物事的价值,更在于自己蕴藏于其中的情意。

  除了这些人的联系外,像左良玉、黄得功、贺虎臣、杨肇基,乃至辽东那边的贺人龙这些年龄相仿同辈的武人,也包括沈有容这样的忘年交,冯紫英也一样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所以很多时候在办完公务之后回到家中,冯紫英更多时间就是在写信,基本上保持着每天一封信的节奏,然后半个月左右积成十来封信,在把相关的礼物准备好,就安排人送出去。

  冯紫英来了陕西快一年了,口碑一直很好。

  尤其是清正廉洁这方面更是有口皆碑,不是不收礼,而是不收金银财货这类贵重物事,但如小米、核桃、红枣、蜂蜜这一类地方土特产,他却是来者不拒,这个独特的习俗也让陕西这边官场上啧啧称奇。

  冯紫英也很清楚,在大周这个官场上,同流合污不能做,但是和光同尘却少不了。

  你不能完全杜绝收礼,那会让自己在地方上寸步难行,但是可以选择性的收礼,而且还能自创一套自己说法,家中不缺金银,就喜欢地方土特产,而且他也不吝向外展示自己给朝中大佬们送的也就是这些土特产。

  哪怕是关系相当亲近的同僚下属,在逐渐了解了冯紫英的风格之后也都慢慢适应了冯紫英的这种风格,像潘汝桢和许俊阳都曾经给冯紫英进献米脂美婢,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冯紫英不好峻拒,但后来都退还给二人,但二人坚决不肯接受,冯紫英便以其他方式回赠了同等价值的礼物,但二人送的其他土特产,冯紫英就慨然收下了。

  其实冯紫英也清楚自己这么做在大周官场这种风气下没有多大意义,自己老爹在大同和榆林当总兵,在辽东和三边当总督,不也一样收受下边和外边的供奉敬献,而且毫无违和,理所当然,自己作为陕西巡抚逢年过节收取一些礼物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你要不收,反而让下边不安不说,下边人也会有其他异心。

  但冯紫英觉得还是要有所坚持和保留,倒不是说要当纯臣,而是这方面做得干净一些,自己将来入朝之后,也能避免被人抓住太多把柄,哪怕这些把柄并不足以致命。

  吴耀青进来的时候正看到冯紫英提笔挥毫写完一封信,封好交给宝祥。

  “准备停当了?”冯紫英看吴耀青进来,示意宝祥退下,这才问道。

  “差不多了。”吴耀青点了点头,“定名《西北时报》,逢双出刊,初步打算日印五百份,前三个月均为赠送,……”

  确定要在西安发行一份报纸是冯紫英来陕西之前就考虑到了的问题。

  初来乍到,要给陕西留下自己的印痕,同时要想长期保持自己的影响力,甚至在自己离开陕西之后也要继续保持并增强控制力影响力,就不能仅限于在官场人事上和军中的布局,在舆论阵地上的布子非常重要,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不过西安远无法和京师城比,不但人口只有京师城十分之一,而且经济发达程度更是差得太远,西安府人口固然不少,在整个陕西算是核心,但是西安城中真正能够消费得起报纸这类新生事物的“上流社会”人士,却真的不多。

  冯紫英初步估算过,西安城中的人口不超过十万,其中主要是卫军及其眷属,省、府、县官员及其家属,以及围绕这样一个庞大群体服务的工商服务业人员,真正纯粹市民阶层很小,如果加上城郊农户,大概也就是二三十万人,但是那些群体不可能消费得起报纸。

  西安城就是一个以军事和行政为核心的城市,工商服务行业均围绕这两者来运转,当然也有部分周边士绅、富商群体居于其中,但这个比例很小。

  冯紫英不认为自己来了就能轻易改变这个地方的结构,但是作为陕西的核心,又是关中平原的中心,大力发展工商产业,同时大力兴建沿渭河一线的道路,使得西安成为名副其实陕西核心,并作为中原通往西域的一个交通枢纽节点,再现昔日盛唐荣光,还是可以努力一番的。

  要重塑西安的地位,舆论就必须要先行兵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所以在陕西首开先河的《西北时报》就提上议事日程了。

  从京中来了三个《每日新闻》的骨干,有吴耀青先行率领指导,开始对西安这边的整个状况进行调查摸排,以便于确定《西北时报》的内容针对性和印发数量。

  经过两个多月的筹备,现在也进入了结果期了。

  “五百份,不算多,也不算少了,西安城的承载量恐怕也就只有这么大吧?”冯紫英问道。

  “不仅仅是西安城,按照我们的设想,西安府是四百份,城内估计就是三百份左右,毕竟能识字就那么多人,另外一百份主要是西安府各州县,大概一个州县三五份,还有一百份则是延安、凤翔、庆阳、平凉四府,当然这些地方都不可能每天送,大概就是十天半个月积在一块儿用邮驿送过去,或者有合适的驿传带过去。”

  基本上还是按照以前的套路,省里三司、府衙、长安和咸宁两县县衙,再加上府学以及居于城中的士绅们,少量商人们,也包括卫军,大略就是这些人,估计三百份都还有剩。

  要养成的是一个习惯问题,三个月不够,就送半年,就要培养成这些人掌握信息对《西北时报》的依赖性,培养《西北时报》在他们心目中的信息权威性,使之认定《西北时报》刊载的消息就是金科玉律,笃信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