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风流人物 第1123章

作者:瑞根

  无论是牛继宗本人还是孙绍祖,包括这里边牵扯到的很多人,都和冯紫英有着关系瓜葛。

  京营和上三亲军,宣府军和蓟镇军,加上其在朝廷中枝蔓牵连的人脉,谁想要忽略他的存在,那绝对要付出代价。

  也幸亏冯紫英现在去了辽东,也才给了大家机会。

  现在冯紫英已经解决了建州女真的威胁,这么短时间让牛继宗都为之震惊,想必万统帝也一样是心急如焚,再这样下去,等到冯紫英真的回朝,那军队体系中的影响力足以让很多事情都要变成空谈,所以才会要抢在冯紫英回朝之前就把有些事情做成既成事实。

  不过让牛继宗最为堵心的是这一次的事儿王子腾却显得有些“心不在焉”。

  自己两度找他,万统帝那边也已经和他见过一面,也屡屡给他提及此番,但他虽然没有反对,但是感觉得出来对此事并没有太大兴趣,或者说信心不足,这让牛继宗也很是恼火。

  你说他反对吧,也不是,你说他赞同吧,却又没太多表现,像和宣府军与京营的旧部联络,他都是很被动很不情愿地做了些表面文章,更多的是还是牛继宗亲自做,这种态度很诡异。

  当然牛继宗约摸能猜测出王子腾的一些担心,无外乎就是觉得京中驻军不比往日了,经过冯紫英的清洗和调整之后,朝廷掌控力太强,要在京中做事,难度太大,风险太高。

  但牛继宗却不认为,上三亲军的确是冯紫英一手打造出来的了,但那点儿兵力还不足以逆转乾坤,京营中绝对忠于朝廷,或者说内阁那边的,还真不好说有多少,麻承勋那边牛继宗知道万统帝肯定有安排,萧如薰走了李三才得门道,但李三才和万统帝之间的关系,现在牛继宗还不能说。

  关键在于只要京营分裂,效忠万统帝这一部分能打开城门,短时间内稳住局面不被横扫,宣府军一进城,京营那点儿人马和战斗力,要和宣府军这种边军比,还差了许多。

  这里边也还有一个关节,那就是速度一定要快,务必要抢在蓟镇军反应过来之前,彻底控制住京中局面,让皇上掌控大局。

  有李三才、汤宾尹这几个阁臣支持,牛继宗认为这不过是拨乱反正,回归到元熙时代或者说永隆前期的朝廷正常运作模式,并非什么大逆不道,甚至可以说是水到渠成才对。

  就算是朝臣们,面对这样一种局面也不可能有多少抵触情绪,毕竟利益受损的就是那一小撮人罢了。

  至于地方上,恐怕甚至还没回过神来,这个局面就已经结束了,皆大欢喜而已。

  牛继宗相信万统帝的手段还不仅止于此,就像孙绍祖一样,不也是一个意外惊喜,龙禁尉那边呢,五城兵马司那边呢,顺天府那边呢,不是每个人都对内阁现在的做派就心悦诚服的,一样有很多人不满意于现在内阁的独断专行骄横跋扈,齐永泰不必说,顾秉谦和黄汝良的强势已经让很多人不满,包括一些湖广士人,所以牛继宗甚至怀疑如官应震、柴恪、杨鹤等人是不是也会采取中立坐观的态度。

  不过这一切呢,都只是一个选项。

  牛继宗下意识地看了一下东北方向。

  他不相信冯紫英会对这一切一无所知,哪怕对方远在辽东。

  龙禁尉也好,刑部也好,还有冯紫英自己在京中的人马,不是聋子瞎子,不会对这潜移默化的变化毫无觉察,但冯紫英迟迟未作任何举措。

  牛继宗甚至不相信自己这段时间的一些动静,刘綎的一些活动,还有萧如薰和麻承勋的角色扮演,冯紫英会觉察不到,哪怕慢一些,可时间也过去了这么久了,他会毫无反应,这就有些蹊跷了。

  弄得牛继宗都差一点儿想要主动去提醒一下冯紫英了,你该有所表示了。

  如果不是冯紫英真的疏忽大意了,那就是冯紫英有意为之了。

  牛继宗更倾向于后者,因为王子腾这个老狐狸的表现也让他很是起疑,或者是冯紫英早就给了王子腾暗示?

  说内心话,牛继宗一直认为冯紫英应该和他们是一路人才对,武勋出身,亲近武人,而且为人行事以及做派都更像武将作风,当然这家伙的手腕思路比武人要厉害得多。

  既然冯紫英觉察到了这一点,却迟迟没有动作,那是要做什么?

  借某人之手来清洗,或者是故意引人上钩,趁机解决?

  考虑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明白对方想得到什么。

  冯紫英在辽东两年了,挂的职衔是都察院右都御史,正二品大员了,但却又不是都察院的一号人物,理论上和七部尚书与都察院左都御史还差一线,若是要回来,给一个某部尚书或者接任左都御史都是水到渠成的事儿,但是对方会甘心么?

  只怕这家伙还是瞄着阁臣的位置才对。

  但要说回来就能直入内阁担任阁臣,牛继宗觉得可能阻力不小。

  现在内阁中是六人,齐永泰作为首辅年龄偏大身体不佳,倒是的确可能退下来,但不是说齐永泰退下来,冯紫英就能接任的。

  北地士人中资历威望比冯紫英深厚的多了去了。

  乔应甲,冯紫英的恩主,现任刑部尚书,冯紫英能越过他么?崔景荣,现任户部尚书,人家当侍郎时,冯紫英还是秀才呢;还有王永光,人家当通惠书院山长时,冯紫英才入青檀书院读书呢,这还没说韩爌、孙居相这些人,哪一个不比冯紫英资历强太多?

  齐永泰要强推冯紫英入阁,将乔应甲、崔景荣以及韩爌这些人置于何处,如何说服这些人?

  真要恣意妄为,那必定会有引发北地士人内部的分裂,齐永泰未必敢如此。

  所以牛继宗也很怀疑这里边是不是有什么古怪。

  或者齐永泰和冯紫英早有默契,甚至就是要用这种形式来为冯紫英回归铺路。

  一旦李三才卷入,那么日后被逐出内阁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甚至汤宾尹也可能会被牵扯,一下子就能空出两个阁臣位置,如果齐永泰再退出,那就意味着有三个阁臣位置出来了,那冯紫英机会就增大了无数倍,尤其是如果冯紫英在这一事件中再立下功劳,似乎就简直完美了。

  只不过如此事件一旦席卷开来,会不会如冯紫英所设想那样呢?冯紫英就这么胸有成竹?

  或者冯紫英就是有意纵容这种情形的发生,以期达到某种目的?

  这个某种目的几年前他和王子腾隐退之前王子腾就若隐若现地和他提及过,虽然含糊其辞,但是心照不宣,冯紫英也应该是对当下的某些局面不太满意的,但是却无力改变,但如果换一种方式来解决,甚至还可以置身事外,最后来充当一个拯救者,似乎就更圆满了。

  不过这一切现在都还是一个未知数,冯紫英还在辽东,京中的事情已经是箭在弦上了。

  “绍祖,你的山西军过来了,刘綎也就更有把握了,至于说京营,也未必就如你所说的就只能是冯紫英一人掌控,麻承勋虽然冯紫英举荐的,但那也不过是冯紫英顺手之举,冯麻两家在大同关系并不好,还有萧如薰这边,我们也给他了足够的支持,……”

  牛继宗观察着孙绍祖的表情变化。

  把这个人拉进来,也是考虑到刘綎的宣府军可能还要应对蓟镇军那边可能存在的干预,要力争大一个措手不及,让尤世功等人没时间介入,实际上也就是拥皇上“亲政”而已,只要木已成舟,这些边镇应该不会有什么异动,到那个时候就算是冯紫英回京也不可能逆天行事。

  退一步说,真的局面翻转了,那也无所谓,既然早就有默契,这样的举动不也是符合冯紫英的意愿么?

  大家心照不宣,自己就算是当一回坏人也是暗地里罢了,事毕有的是办法来洗脱。

  孙绍祖深看了牛继宗一眼,淡淡地点点头:“牛公既然这般有把握,那末将也就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了。刘綎的宣府军加上麻承勋的五军营,还有萧如薰,卢嵩的龙禁尉也该有所表现了,似乎一切都很圆满啊,只要时间节点把握得好,好像还真的能水到渠成呢。”

  牛继宗一凛,这家伙似乎也嗅出了一点儿味道啊,不过既然来了,说明这家伙还是有些想法的,只要有想法就好。

  “放心吧,绍祖,你要相信皇上等了这么多年才等到这个时机,其实他想要的不就是一个最正常不过的要求么?现在这种情形才是最不正常的么?”牛继宗笑着道。

  “嗯,牛公说得是,是该‘正本清源’‘拨乱反正’了,免得久而久之还真的就成了惯例了。”孙绍祖咧嘴一笑,“我等武人也不愿意见到此种情形,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啊。”

第七百一十三章 暗通款曲,各有手段

  冯紫英是在奔赴广宁中左屯卫的路上接到老爹的来信的。

  挺有意思。

  孙绍祖率军进入宣府地盘轮战了,但觉得有些问题,牛继宗联系了他,没明说什么,但言外之意都懂,有不可预测之事会发生,让他待机而动。

  这还有什么好说的,不就是兵变或者政变么?

  只不过这个政变要通过兵变来作保证,而政变还是万统帝想“亲政”。

  说来也可怜,登基几年了,五十好几的人了,居然没法“亲政”,受制于内阁,连太子之位都没法自己做主,这等憋屈,如何能忍?

  冯紫英不用猜都能想到,万统帝能用哪些人,还不就是牛王孙这些人,刘綎应该是单线拉来的,而麻承勋和萧如薰应该是被李三才笼络了,像柴国柱等人也是这种情形,只不过相距太远,派不上用场罢了。

  孙绍祖悄悄把消息传递给老爹,而牛继宗和王子腾也都与老爹联络过,或明或暗地提醒了一些消息,老爹也都传递给了自己,不过孙绍祖也如此懂事,还是让冯紫英颇为惊讶。

  没想到这家伙居然还有这般头脑,也不知道当初为何要跟着牛继宗、王子腾他们走,否则这会子也该有一个总兵身份了。

  不过这一次总算是聪明了一回,还知道通过自己老爹来递消息。

  不管这厮真实目的意图是什么,但起码这份姿态是摆足了,而且似乎也认定自己早就有所准备,甚至有所预谋,这也让冯紫英很是有些感慨。

  自己在招抚王子腾和牛继宗时就很含蓄地提及过对当下军务上的一些看法,认为以文驭武的模式是值得商榷的,相比之下,更推崇于唐代以诸卫将军领军作战的模式,当然府兵制不可取,当下这种常备军的模式对财政压力虽然巨大,但也是防范外敌入侵所必须的。

  唐军一直推崇以武将领军的这种模式是最受牛王等人喜欢的,这样一来他们这些武勋出身的子弟就能够有足够的机会把持军中的职位,就算是要和那些武举人武进士出身的寒门竞争,他们也能有更多机会,而且也不必受那些外行文人的欺压。

  估计自己的一些观点给了牛王等人无限遐思,不过冯紫英也知道至少在目前,自己的这些观点虽然符合牛王等人的心思,但是要先付诸实施并不实际,如果朝局没有巨大的改变,这种武将想要摆脱文臣驾驭的想法是很难实现的。

  不过冯紫英认为随着后勤对军队的重要性日益加大,尤其是热兵器时代的到来,后勤装备的制约力更是凸显,已经完全没有必要对每一支军队的使用都比要用文臣来掌军了,只要牢牢抓稳后勤,无论那个武将想要有不轨之心,都要好好掂量一下。

  把自己老爹的信函交给吴耀青,吴耀青略作浏览之后又交给了贾环,他已经意识到冯紫英在有意识的培养贾环。

  贾环显然还没有接触到这么多信息,看完之后也还是一头雾水。

  “孙绍祖?可是原来二姐姐那个……,嗯,大同军的,现在去了山西镇,带兵进京轮战?这么巧?”贾环虽然不清楚底细,但是还是觉得这未免太巧了。

  “呵呵,环哥儿也看出来了?无巧不成书嘛。”冯紫英笑意盈面,“这也不算是坏事儿,可以检验很多事情。”

  贾环沉吟着道:“孙绍祖通过伯父把消息传过来,而且还和牛继宗有往来,这都指向皇上在背后运作啊,可是这种情形也意味着皇上可能分别安排了很多条线来布置,或者说留了很多手。”

  冯紫英欣赏地看了贾环一眼,“这种事情,关系万千人身家性命,再怎么谨慎周全都不为过,换了谁都如此。”

  “可是,小弟却觉得冯大哥您好像不太在意,这么大的事情,您难道不打算尽早切入表明态度么?”贾环对这一点是最疑惑的。

  既然已经这么些人已经在磨刀霍霍要对朝廷动手了,这就是叛乱在即,当然,这个叛乱说起来也有些尴尬,是皇上在背后支持的,是军人要兵变,要夺权,士人绝不会允许,当然要反击。

  “太早切入并不意味着就会收获巨大。”吴耀青在一旁解释道:“环三爷,大人终归是要回京的,但回京如何安排一个合适的位置,现在还有些混沌,估计朝中争议不小,甚至包括许多与大人相善的,也因为各种原因而不愿意大人更上一层楼,他们希望大人在忍耐几年,……”

  贾环还是有些不太明白,看着吴耀青,希望对方能解释更清楚。

  “环三爷,一句话,朝中尸位素餐占着位置却不做事的人太多了,有些人已经跟不上形势的发展,需要清理,但是他们并没有太多的其他出格表现,动他们肯定会引来很多非议,如果因为卷入某些事情而让他们走人,那就顺利成章了。”

  吴耀青看了一眼冯紫英,终于还是点明了。

  贾环恍然大悟,心中越发佩服冯大哥的运筹帷幄了。

  这些人不愿意主动退出历史舞台,那么就给他们制造机会,让他们自己如逐臭苍蝇一般自己扑上去入彀,最终因此而黯然出局,那也就怪不得谁来了,谁让你自己看不清形势,要自寻末路呢。

  只不过这样一个局牵扯面太大了,而且是挣个大周朝的朝局为棋局,以兵变政变来作为推动的动力,而卷入其中的人随便拉一个出来恐怕都是总兵参将或者阁臣尚书一类的角色,这未免太骇人听闻了。

  就在冯紫英一行马不停蹄沿着辽西走廊往京畿而来时,从万全都司也就是宣府镇治所——兴和所往怀来卫的驿道上,上百骑骑兵席卷而过,卷起漫天黄尘。

  刘綎扬鞭策马,一骑当先,直奔怀来卫而来。

  向兵部禀报的与来轮战的山西镇进行一场配合演武,演练一旦遭遇察哈尔人大军入侵,宣府镇如何在外镇兵力配合支持下,击败察哈尔人。

第七百一十四章 磨拳搽掌,大干一场

  从一接手宣府镇开始,刘綎就一门心思要摆脱在辽东镇时候的种种束缚制约,想要把宣府镇打造成为属于自己的边镇。

  在他看来,辽东镇时候曹文诏和赵率教都没能真正控制住整个军镇,所以才会让辽东镇的战斗力始终无法展现出来。

  真正称得上游刃有余的还是得李成梁时代,冯唐也有些向李成梁发展的架势,可惜担任总兵时间太短,只有李成梁时代才算是真正把辽东镇拿捏顺了,无人敢违抗命令。

  到了宣府镇,上边再没有总督的制约,宣大总督空缺,也给了他机会,加上李三才的大力支持和辽东镇本身的调整,很多原来和刘綎亲善的武将就源源不断地从辽东调入宣府,而他不太满意的武将也轮换到蓟镇和辽东去了。

  可以说这两年是刘綎过得最称心如意的两年,而对整个宣府镇的把控力也大大加强了,所以他才敢大明其道地调动宣府军在延庆、怀来这边进行一场大规模的“演练”。

  说是演练,刘綎却知晓这后边的故事。

  不过他是骑虎难下,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没有李三才,没有他今日,顶多就是在边镇中的副总兵来回倒腾,很难走到今日这一步。

  冯紫英对他并不信任,孙承宗对他有些嫌弃,所以他只能依靠李三才,而现在更有了皇上的背书,他没有理由不搏这一把。

  若是此番能成功,那么日后宣大总督或者蓟辽总督之位也并非不可能。

  他当然也知道这里边蕴藏着的巨大风险,如果只是皇帝本人的意图,哪怕自己父亲曾经担任过皇帝的武学老师,刘綎也一样会毫不犹豫地拒绝,但是加上李三才就不一样了。

  齐相已经病倒了,而李三才是北地士人中威信尊崇仅次于齐永泰的领袖,而且更为关键的事李三才作为北地士人首领与江南士人关系素来亲近密切,所以在未来的首辅争夺战中,其实力丝毫不亚于现在的次辅顾秉谦。

  顾秉谦在江南士人心目中印象不算好,而且性格软弱,绝非首辅好人选,像黄汝良和汤宾尹对其都不是太尊重,特别是汤宾尹与其关系更是恶劣,经常抨击对方。

  可以说在争夺首辅之位的这一战中,顾秉谦并没有多少优势,无外乎就是希望齐永泰按照当初约定“私相授受”交给他。

  如果没有其他因素干预,齐永泰和黄汝良、官应震等人的确可以按照原来叶方二人交位的时候那样传递到顾秉谦手中,但是现在却有了意外因素加入,那就是皇帝的态度。

  刘綎一直对皇帝现在在朝中如此弱势的地位感到不可理解。

  这可是张氏江山,固然是文臣治国,但是内阁现在的做法显然已经侵夺了皇权,这一点即便是在民间也是颇有看法,认为现在的皇帝更像是一个傀儡,内阁的许多做派已经严重逾越了制度规矩,所以也有说当下万统帝就是后汉时候的汉献帝一般。

  《三国演义》现在在民间很流行,所以汉献帝的处境也是尽人皆知。

  只不过这谁是董卓、曹操就不好说了,内阁是一帮人,不是某一个人,就算是齐永泰也不算独掌大权的角色,文臣治国和董卓曹操独揽军政大权也不一样,不过总而言之,皇帝是当得很可怜。

  既然齐永泰要下,无外乎就是顾、李二人争夺首辅之位罢了,各有各的拥趸,顾秉谦得到了齐永泰的支持,黄汝良、官应震也倾向于他,但李三才得到了汤宾尹的支持,看起来似乎更弱势,可是如果皇帝加入进来就不一样了,内阁首辅是要得到皇帝御批认可才能册封建极殿大学士,也写有首辅资格,而得到皇帝亲笔御批才是真正的首辅,这一点上李三才得到了万统帝的支持,几乎就立于不败之地了。

  如果换一个没有什么资历威望的文臣士人,自然不可能得此宠遇殊荣,但李三才的资格够老,他说仅次于齐永泰资历的阁臣,而且又是北地士人,与江南士人亲善,可谓各方面条件都具备了。

  现在唯一可虞的就是皇帝如果没有按照齐永泰的举荐册封御批顾秉谦,而是册封御批李三才为建极殿大学士,让其担任首辅组阁,遭到齐永泰等人的反对,会演变成一个什么样子,会不会演变成为所谓的兵变,比如京营和上三亲军戒严,逼迫皇帝册封授权组阁,或者这会导致京营内部分裂内战,祸及整个京师。

  理论上说京营再没有节度使的情形下,是该由节度副使萧如薰全权负责的,但作为京营三大营的主力,五军营大将麻承勋的实力甚至有超过萧如薰,萧如薰或许对神枢营和神机营还有些影响力,但刘綎清楚对当过总兵又是武勋出身的麻承勋是没什么用的。

  不过幸运的是麻承勋也站在了皇上这一边,那京营就好办多了,或许马进宝和土文秀不太买萧如薰的面子,但对于马进宝和土文秀的下属则未必,多少也是有些影响力的,而且五军营实力远强于神枢营和神机营,神枢营和神机营合起来也无法和五军营比。

  不过如果加上基本上是冯紫英一手任命的上三亲军,那情况就略微复杂了,可以说在双方兵力对比上就是旗鼓相当了。

  至于说五城兵马司和巡捕营这些人手,可以忽略不计,在京中局面正常情况下,这些人手也许还能派上点儿用场,但是一旦各军都兵戈相见了,那这种治安力量是上不了台面的。

  城内双方实力相当,那就要寄希望于城外的力量了,自己的宣府军就是决定胜负的力量,当然东北面的蓟镇军同样也是。

  但现在自己要打的就是一个时间差,只要抢在蓟镇军反应过来之前突入城中,控制局面,皇帝“亲政”,李三才册封御批为建极殿大学士首辅,那就一切万事大吉了,李三才在朝中沉浮多年,自然也是能拉到一帮人来站台入局的,真到了那个时候,那也就是假作真时真亦假了。

  从现在来看,蓟镇那边暂时还没有动静,只要冯紫英不在京中,有李三才牵制,就算是孙承宗要调动外军,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只要自己的宣府军抢先入城,控制京中局面一两日,待到内阁成形,局面稳定下来,再迅速退出京师,就算是完成使命了。

  在这一点上刘綎还是有些把握的,现在自己大军以演习名义已经开进到了怀来卫,距离京师城下也就是百里之地,而蓟镇军除了镇守边关的驻军外,相当一部分还在辽东没有回来,驻扎在三屯营的机动兵力并没有多少,而且三屯营距离京师城更远,所以怎么看这一战都应该很有把握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