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驿卒开始当皇帝 第805章

作者:秋来2

杨嗣昌出奇的要吃饭,故而猛如虎、刘国能等人都颇为兴奋。

他们又得知皇帝把靖辽侯吴国俊给派来剿灭张献忠的事情,越发的感到欣喜。

倒是消息传到左良玉那里,着实是让他有些吃惊。

他看着杨嗣昌一副快要病死的神情,心中隐隐有些得意的。

反正这个人没什么本事,就会拍皇帝的马屁,属实是一个佞臣,死就死吧。

左良玉当真是没想到皇帝为了这个佞臣,竟然会把吴国俊给派来支援他。

这下子倒是有些难缠了。

“爹,吴国俊这个人是有些手段的,深得皇帝宠信,来帮助杨督师,必然会针对你的。”

对于儿子的话,左良玉也是点头,以前杨嗣昌手里没有什么牌可以制约他。

再加上他认清楚了杨嗣昌在军事上就是个纸上谈兵的料,根本就不会打仗。

“不过吴国俊也不是一个安心听杨督师话的人。”

左良玉站起身来走了几步:“只要他认识到杨嗣昌是废物,不想把自己的人马都填进去,就会选择跟咱们一样,到时候我与吴国俊便会站在一起。”

“哎,爹说的对。”

左梦庚连连点头,不用他们出手,只要吴国俊与杨嗣昌稍微接触就晓得他就是个赵括,甚至还不如赵括呢。

作为把大明职场玩明白了的左良玉,十分期待吴国俊的到来。

张献忠把那些属于他的粮饷给拿走了,这怎么能行?

必须打他丫的,什么钱该拿什么钱不该拿,他心里没谱,就打他。

左良玉完全没有什么要为大明尽忠的责任,能混一天是一天。

不过倒是让左良玉的愿望稍微落空了,因为吴国俊是带着贺今朝的命令来的,可不是要为崇祯办事。

倒是傅宗龙一路回到京师,作为秘密媾和的使者,早就做好了随时被扔出去背锅的准备。

反正这又不是第一次了。

陈新甲与傅宗龙二人去见稍微有些小恙的朱由检。

“你见到贺今朝了?”

“回陛下,尚未见到,议和之事全都是杨鹤一人操办,只崞县待着,锤匪并不允许我深入山西内部。”

崇祯眉头微微皱起,对于锤匪的消息,他先前也派出锦衣卫去打探过。

但一去不返,兴许就被贺今朝给抓住了。

所以朱由检对锤匪的消息知道的不多,唯一听闻逃出来的那些士绅以及宗室成员说。

贺今朝把属于他们的田地都分给了百姓。

这种事崇祯想都不敢想,他唯一希望的就是这些人能够给他捐助一些钱财,用于围剿流寇以及支撑辽东战事。

本想着这次通过使者也去打探一番,没成想贺今朝防范朝廷极为严格。

“你就没有私下与百姓交流过吗?”陈新甲在一旁补充提问道,免得皇帝问出来怪罪。

他好不容易才把傅宗龙从诏狱给整出来,可不愿意再因为些许小事给送进去。

毕竟杨嗣昌弹劾傅宗龙不能及时调拨粮草,傅宗龙反手弹劾杨嗣昌说他浪费国家的钱粮,不能平叛,反倒借着皇帝的宠信欺负朝臣。

再加上他与洪承畴、高启潜互相抨击,惹得崇祯大怒。

毕竟南北两个督师都是他最受重视的人,全都被傅宗龙给批了。

你傅宗龙在四川损兵折将,连秦良玉那种悍将都能被你给指挥的全军覆没,连亲儿子都战死沙场,差点要下令处死傅宗龙。

幸亏陈新甲给他求情,正好让他往山西那里走一遭,若是媾和之事事发,再把傅宗龙给丢出去,免得他死的没有价值,崇祯这才同意。

傅宗龙摇摇头:“那些百姓都知道我是大明的官,不愿与我接触,我纵然是花银子收买他们,他们只会道谢,并不说我想要知道的事。

不过我在沿途走路的时候,发现山西尽管大旱,但许多百姓都在修建水渠,挖掘深井,尽量减少粮食的损失,而京畿附近的土地全都是大片荒芜,走半天都不见一个百姓。”

傅宗龙的这番话让崇祯咳嗽了几声,脸上的神色十分不好看。

这说明了什么?

锤匪治下百姓在积极抗旱救灾,反观朕治下的百姓全都逃亡了,田地成了荒地。

清军屡次入关劫掠,着实是给大明京畿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对于这些事,崇祯毫无办法。

“户部当真没有救灾吗?”

兵部的两个大佬以沉默应对。

朝廷花赈灾的银子,在傅宗龙看来,真没贺今朝花的多。

再说了现在朝廷哪里还有银子再去赈灾?

首先能维持军队不散,才能保证大明的统治。

崇祯嘴上说着在苦一苦百姓,心里也是这样认为并且做的变本加厉,毫无收手之心。

要是放以前他还得痛骂贺今朝这个驿卒不思大明养他的恩情,把他裁撤之后立即扯旗造反,简直是无君无父的典范。

但现在这些话他已然是骂不出来了。

“罢了罢了,事已至此。”崇祯随口问道:“许鼎臣表现如何?”

“回陛下,许巡抚他日夜在雁门关枕戈待旦,想着朝廷能派大军收复山西。

听闻我是前去议和的,痛哭大醉一场,待到臣从山西返回,他也不来见我。”

第1002章 整治广东

听了傅宗龙的话,崇祯再次沉默,连咳嗽都不咳嗽了。

对于许鼎臣的情况,崇祯是极为复杂的。

因为当年山西左布政使王象坤临死前,把许鼎臣给参了一本。

要不是许鼎臣东奔西走,那锤匪贺今朝还不会顺利攻克太原,从而还与长城外的林丹汗勾搭上了。

可当初许鼎臣是无人愿意前往山西任职,被硬派遣去的。

他身为山西巡抚,要比不干活直接摆烂的宋殷统强上不知道多少倍,积极调拨人马剿灭贼寇本身就是巡抚的职责。

奈何贺今朝军事能力强,直接打的许鼎臣葬送了山西北部。

再当时看,崇祯对于许鼎臣的所作所为是极为生气的。

可再过几年看贺今朝的战绩,他就觉得许鼎臣还能坚持抵抗再锤匪的第一线,勇气可嘉。

现在他听闻朕要与锤匪议和,心中苦闷也是可以理解的。

毕竟这么多年的坚持,在君主面前连个屁都不是。

所以崇祯对于许鼎臣这个臣子的所作所为的感情是复杂的。

谈不上高兴,也谈不上责备。

总体而言,要比大部分臣子都要强上许多。

至少许鼎臣不会总向朝廷要钱,多是要粮食养兵。

对于议和这件事,崇祯心里也是十分不得劲。

不过现在木已成舟,他倒是庆幸贺今朝有坐山观虎斗的心思。

要不然锤匪再发难,朱由检觉得按照目前的趋势,真的是难以招架。

“陛下,那锤匪贺今朝狼子野心,必然不会安静的在西北待着。”

傅宗龙再次拱手道:“若是山陕之地的干旱稍微好一些,说不定就是他东征的日子。”

对于傅宗龙的话,崇祯又何尝不清楚呢?

奈何现在朝廷连张献忠、李自成二人都没有办法立即剿灭,现在又要提防锤匪贺今朝。

道理是在那放着,谁都懂。

但目前的情况是,朝廷哪里又那么多的余力啊?

就这样能维持大明的统治,已然是烧高香了。

“陛下。”陈新甲急忙把话题引过来:

“李自成攻克洛阳号称五十万人,又把目标放在了开封,一副想要拿下周王的意思,以臣之见,莫不如调傅宗龙专门去对付李自成吧。”

他害怕傅宗龙再在朝堂内办事,指定会被皇帝下令再一次关进诏狱,或者直接处斩。

那不就是白费口舌把他从诏狱里放出来了吗?

崇祯对于傅宗龙的表现也极为不满意,一看见他就想起自己与反贼贺今朝议和的事,这让心中极为恼怒。

现在听陈新甲要派傅宗龙出去作战,便闭上眼睛直接答应了。

就当眼不见心不烦。

傅宗龙作为和锤匪议和的使者,刚从山西复命回来,就一脚被踢到河南那个烂泥坑去了。

自两汉以来,以古番禺(广州)为中心的广东地区,即以地处滨海,利于发展对外贸易的地理位置,在经济上自成一方特色。

在中原人的心中,这里是“取富”的地方,从两汉到唐宋期间,长江以南的农业水平有了较快的发展,而广东的农业经济水平远远落后于中原和江南其他地区。

待到南宋开始,广东的水利工程以及先进的农业技术才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而在大明的时候,广东已经种植经济作物了,甘蔗。

广州冰糖,潮州的蚕桑、苎麻、茶。

柑橘、荔枝、龙眼之类的别说赵小五都没尝过,享受了一把杨贵妃的待遇。

而且赵小五还发现了新作物:花生。

当然杨文岳看到的是,潮州地区种烟极多,据说是从吕宋传过来的,叫什么金丝叶,性最酷烈。

因为广州因为地理位置,农作物已经不是单纯的满足饱腹的功能,更多的是去海上赚取“外汇”。

杨文岳与赵小五二人在广州分别走访。

对,就是走访,官军的战斗力太差了。

再加上锤匪说要废除苛捐杂税这么一个口号,百姓就已经倒戈大半。

这里不同于中原内陆,百姓对于中央王朝并没有那么多的忠诚,活不下去就下海,属实是基操了。

杨文岳手里拿着册子,看着远处所谓的沙田、洋田、咸田、潮田。

广东的有识之士已把视线触及于“广南之余地在海中者”,认为近海的岛屿如潮之南澳,雷之涠洲、蛇洋洲,“皆广百里,开辟之,可以为一县。”

那些被赶跑的广东士绅多是靠着自家养的海盗,跑到这些岛屿上暂且躲避,等待朝廷援军来收复广东,他们在回来继续享福。

在垦辟这些动辄延袤数十里的沙田、洋田的过程中,人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杨文岳瞧着雷州海岸的万顷洋田,听着本地主动投靠的小地主说:“用力少而所入多,岁登则粒米狼戾,公私充足;否则,一郡告饥”。

收成好坏关键就在于“海岸修没修”。

岸修则可免咸潮泛濫伤败田苗,还可保证渠闸水利功能的正常发挥。

不仅,如此,杨文岳还被科普到,经常疏浚堤内的水菜,也是不可偏废的要务。

工程大的堤渠整治,当然需要能以此为先务的官府出面组织。

杨文岳微微颔首,这种活官府都不管,多是本地大地主组织的。

至于规模较小的墩坝修筑,则顺德、新会、香山诸县滨海百姓早已付诸行动了。

现在他们全都跑了,那这些田地自然是归锤匪所有,该分润分润,他带来那么多流民,正好与本地百姓夹杂在一起分田。

当然更让杨文岳惊诧的是广东的耕田面积不断的加大,甚至在罗扶山上,利用瀑泉的自然流水,都改造出了一年两收的“天田”。

甚至有些地方的稻米一年三熟,就这样本地百姓的粮食都不够吃。

他们所持的大米都是要从交趾以及广西方面的输入,所以出现饥饿事情是在所难免的。

因为在大明官方海商的把持下,许多地里都是种着经济作物。

“龙眼、甘蔗、烟叶、棉花、香、青靛(染料)等等,以至于民富米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