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太子 第239章

作者:夜星月语

朱标对着工部尚书又说道:“中书六部之中本宫来的最多的便是工部,殷殷期望卿当知之,数年太平京营便有所萎靡,百十年后何以对扛生于马背长于骑射的外族,终究是要指望火器之利。”

“所谓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魏晋南北五代十国宋元之祸还不足以醒?大明初立自是战无不胜,可不趁盛时进取巩固根基,等到将来百弊丛生岂不晚矣?”

“《战国策》左师公曰云‘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朱标起身上前弯腰拉起二人恳切的说道:“本宫为国朝储君,卿等为国朝大员,大明初立至今也不过堪堪数载,正如孩童,我等何不为其深远计?”

话都说道这份上,料想他们俩也说不出什么了,而且还必须得拿出政绩,否则如何对得起太子爷的情真意切殷殷期望呢。

还是那句话,朝廷的钱粮什么时候都不会够用,但什么时候都也够用。

“圣上已经祭祀完返程回京了,等圣上回来本宫会奏禀户部之难,节流再多也不是长久之计,开源方能充盈国库。”

“商税要往上提一提,但对商贾的政策要放宽些,鼓励民间贸易,矿山冶炼可以下放民间允其自负盈亏,户部也要集思广益,到时候到圣上面前有所建言。”

“臣等谨遵殿下谕令。”

“二十万两军饷微臣会立即筹措尽快运往征西军,再从国库及江南各省粮仓调拨七十万石粮草运达四川。”

“好,赵爱卿办事本宫是信得过的。”

朱标又勉励了几句后就离开了工部,赵文景也是急急忙忙回户部去了,上面一句话下面跑断腿,户部尚书确实很难,也亏得赵文景能力出众。

也没了心情再去其他各部,径直回了谨身殿后显示拟了一份对赵文景加封的旨意,其本身是正二品的户部尚书去年时候皇帝还加授了资德大夫,二品之顶了。

按说文官至此要么继续上前为中书省为从一品平章政事继而为左右丞相,或者下放地方总理一省之封疆大吏。

除了这两条路可走外,也就剩致仕乞骸骨时皇帝恩遇加封往上提一提了,但赵文景情况特殊,户部离不开他,现在又要人家拼命,自然是要格外开恩加封了。

朝廷待士之恩,莫重于褒锡,着由礼部传旨加封户部尚书赵文景正治上卿特进荣禄大夫,勉效忠勤,以称任使,官无崇薄,不忝为才钦哉。

正治上卿乃是文勋十级当中的第三位次,荣禄大夫则是从一品的散阶,寻常尚书大臣致仕时能有这些就已经是极体面风光足以荫扶子孙三代了。

而朱标现在就加恩给了赵文景,也就是告诉他,好好干将来你要追求的不是加恩荫子这点小事,而是要追求文字当头的谥号了,光宗耀祖名载青史。

谥者,行之夡;号者,功之表;有大功者,则赐之善号以为称也。

文武臣子想要朝廷的谥号在史册上给自己盖棺定论可不容易,汉朝和晋初,只有侯以上的爵位才资格获得谥号,唐朝时期三品官以上才能定谥号,老朱则是将标准提升到了一品。

也就是正二品的六部尚书们本来是根本没有资格进行评谥的,怎么也得是一品大员才行,现在哪怕是六部中最贵的吏部尚书都还没突破这层限制。

北宋时规定文官武将统一用文、武开头,李善长宋濂等定下文臣者以文正为最贵,武将者以武宁为最重。

赵文景这个人管财政是好手,但治国佐政确属平平,文正文贞是想都不用想,就以老朱的性子,估计本朝也就李善长现在有机会想一想,刘伯温都差得远。

要知道北宋南宋如此厚待文臣,数百年时间,得“文正”谥号的不过也区区九人而已,可见皇帝就得把这个文人心中的白月光捂的死死的才好。

赵文景能从成、忠、端、定、简、懿、肃、毅、宪、庄等里面得一个也就不枉此生了,子孙数百年都得以此为傲。

……

第687章 旧事

对三品以下的官员还可以用加官晋爵来诱导,但对三品之上的官员来说,生前能维持现得的就足矣了,并不是所有人都想当宰相。

宰相就如大户人家的掌家儿媳,上要侍奉公婆下要抚育儿孙,还得维系家中各房的关系,哪头都要照顾哪头又都不好照顾,凡出事就必有责任,实在难当。

其实到了三品,到哪里都是尊荣不尽的朝廷大员一部堂官,一呼百应起居八座,就连君主也得唤声爱卿,不比当儿媳两头上下受气强?

对于这等人,也唯有精神层面的东西才能刺激他们继续奋力拼搏了,像赵文景已经是打定主意做个孤直之臣了,别说对胡惟庸及其他朝廷大员,就是皇帝太子也敢硬怼,可见是没打算进一步谋求发展。

朱标将谕令大体写好后盖上太子印玺着由人先送至中书省,中书省通过后到翰林院翰林承旨处将旨意添词拟好重新送回朱标面前加盖老朱留下的大印,然后吏部记录在案,最后才是翰林院或者礼部的官员前去宣旨。

刘瑾见自家殿下终于写完赶忙招手让几名宫女捧着糕点盒走了进来:“爷,奴婢看您方才在王府进用的不多,回来颠簸使人疲累,用些糕点吧。”

难得出宫吃的还是宫里御厨做的饭菜,自然是没什么好胃口,朱标微微点头,一盘盘精美至极的糕点摆放开来。

蜜渍金桔桎榴花饼鱼茸露糕雪菊桂花糕芙蓉莲子酥,另加一盏梅子酒,以及两盘时令水果,看着是极好看的,尝起来倒没什么新意,但也没什么失望的。

“念吧。”

“诺”刘瑾从怀中取出一张信纸,快速的读了起来,其实以他的记性既看过一遍起码数日之内是不会有半分差错的,但谁让自家殿下吩咐的是念呢。

内容其实倒也没什么特殊的,就是京中的物价,亲军都尉府每日都要纪录并汇总报上来,朱标不会每日都问,但隔三差五还是会听一听的。

盐粮布等基础物品的价格很能反应问题,京城又是天下都城,风吹草动都会立刻反应出来,比如江南案期间,粮食布匹的价格就上浮的厉害。

就在这时门口传来通禀声,刘瑾微微抬头瞧了眼然后便停下汇报侧立一旁高声宣人入内,亲军都指挥同知尚泓海快步走进来跪倒在地。

刘瑾见状微微挥手,殿内伺候的宫女们都退了出去,仅留下了数名身材高壮的太监默默垂首肃立在两旁,尚泓海胆敢稍有异动就会被他们立刻拿下。

由此也可知朱标对其的信任还是有限的,他起码还需要数年或者几件大功才会得到一个心腹应有的体面与赏赐。

太子储君的信任,就是这世上最珍贵的体面与赏赐。

“起禀殿下,末将得到高丽传来的密信,齐王殿下中箭落马,疑似有人刺杀,经太医诊治虽无性命之忧,但起码要卧床静养三月。”

朱标面色不变,这并算太意外的事情,特意安排两个太医随行也是为了应付这等情况,只是没有想到会如此之快。

原以为起码得再过月余才会对朱棣下手,看来是有些按耐不住了,莫非是朱棣表现的太好的缘故?或者真就是一场意外?

战阵之上瞬息万变,历来误中流矢的几率也不小,如鄱阳湖之战中陈友谅就是从船中伸出头来指挥作战,却被不知何处飞来的流矢射中,贯穿头颅,当即死去。

他倒不担心朱棣的小命儿,因为朱棣在外人眼中不过是个乳臭未干的少年皇子罢了,上上下下足有十多个兄弟,将来还会更多,没有什么特殊的。

为了争权夺利下黑手将他踢出局不算什么,可真要他的命就过了,那将引来滔天之祸,朱标哪怕是为了向自己父皇表明心迹也会将此役一切获利者全部诛杀。

想来那些人也不至于那么蠢,为了杀一个象征意义大过实际意义的皇子,就把自己给搭上。

朱标现在其实也不知道是谁下的黑手,有可能是李成桂,可能是李仁任、可能是姚广孝蒋思德,也可能是明德太后,甚至是纳哈出也有可能。

他们或多或少都有理由对朱棣出手,无非就是所图不同罢了,李成桂希望朱棣留在后方当个吉祥物,李仁任不希望大明过多的参与到高丽,明德太后更不希望大明染指王氏对高丽的统治。

姚广孝蒋思德可能是为了向朱标表忠,身为储君的臣子,他们是不希望看到藩王势大的,打压总不会有错,至于纳哈出,可能就是为了出口气,或者挑拨一下,毕竟他是注定要失去在辽东高丽的一切了,任性是他最后的权利。

空降的大人物总是惹人排斥,他的到来就代表着要狠狠吃下一大块肉,能在府军卫的护持下伤到朱棣不容易,或许是大家不约而同的默契。

自辽东高丽开战这数月以来,朱棣的表现不俗,领兵打仗这种东西,真的是看天赋的,有些人打一辈也都是糊涂仗,而有些人只要站在战场上,他就是能看清整个战况并且知道怎么打才能获胜。

老朱徐达常遇春蓝玉这些人难道是什么将门之后吗?自小看过什么兵书学会什么章法吗?事实就是他们在极短的时间内成长为了这世上最会打仗的一批人,并且打下了一整个的天下。

朱棣显然也具备这种天赋,跟朱标北伐的那段时间虽无机会统兵,但他还是学会了很多东西,在这次高丽战场上展现了出来。

也正是这种天赋,才让朱标没有针对朱棣,历史上朱棣靖难成功后,对朱标的儿女可没有丝毫的留情。

朱允炆不必多提,三子朱允熥由吴王被降为广泽郡王,没多久又将其废为庶人,与四子衡王朱允熞囚禁于凤阳,兄弟俩先后暴毙。

五子徐王朱允熙被降位后与其母亲居住在朱标陵墓中,十六岁时府邸无故失火,朱允熙被烧死……

长女江都公主降位为郡主,其丈夫被诛,江都公主忧郁而死,朱标的次女宜伦郡主被嫁给了于礼,一个小小的锦衣卫百户。

三女静怡暴毙,而小女儿南平郡主终身未嫁……

不仅要对他的儿女们下狠手,还在自己着人编写并颁发了《奉天靖难记》中言:

“初,懿文太子所为多失道,忤太祖意,太祖尝督过之,退辄有怨言。常于宫中行呪诅,忽有声震响,灯烛尽灭,略无所惧。又擅募勇士三千余,东宫执兵卫。”

“太祖闻之,语孝慈高皇后曰:朕与尔同起艰难,以成帝业,今长子所为如此,将为社稷忧,奈何?皇后曰:天下事重,妾不敢与知,惟陛下审之。太祖曰:诸子无如燕王最仁孝,且有文武才,能抚国家,吾所属意。”

天可怜见,朱棣对自己兄长还是给了点面子,只是将他编排成了一个不趁太祖意的忤逆不孝太子,而对自己的侄子,奉天靖难的对象朱允纹小同学可就没这么客气了。

“云其常服淫药,药燥性发,血气狂乱,御数老妇不足,更缚牝羊母猪与交。荒眈酒色,昼夜无度。及临朝,精神昏暗,俯首凭桉,唯唯数事而已”

……

第688章 动向

林林种种毋庸赘言,但朱标不是不可以理解朱棣,谋夺天下不是简单的事情,以小宗继大宗更是悖逆之行。

朱允纹如果真是逃出了宫,蛰伏等个合适的时机振臂一呼也不是绝对没有希望重登帝位,朱棣的底子太薄尤其是文官方面,毕竟是塞王出身,各州府县太多官员镇抚皆非其门下。

朱允纹在某些方面确实个白痴,但能被老朱看中传承社稷宗庙,即亦可知并非一无是处之人,其为政举措专欲以仁政化民。

改定严苛律例,力纠洪武年间冤案、错案,免除各地拖欠租税,赈灾济民,令官府为民间卖子为奴者赎身,下令僧道拥有不超过五亩免除赋税的土地,多余土地应分给需要土地的百姓。

这些举措对武勋及僧众很不友好,朱棣越打声势越大降将越多也是有此缘故,但对文臣们而言却皆是惠民之大者,对他们而言建文帝就是明主,只可惜他们终究是不擅兵事,无法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朱允纹还是太年轻,政治倾向太强,身为君主,屁股太歪怎么可以。

要知道朱元璋何等人物,虽然杀了蓝玉等孙儿难以降服的骄兵悍将们,但怎么会真就一点良将都不给继承者留下。

徐允恭、瞿能、平安、盛庸、卜万、庄德、铁铉、李坚、梅殷、吴高、何福、周兴、刘真等皆是老朱用实战催生出的保嫡将领集团,可谓名将云集将星璀璨曾多次将朱棣逼入绝境。

可这些人其实并没有得到朱允纹的重用,这臭小子登基后认为治理天下依靠终究要依靠士绅诸公,认为搞像自己祖父时期的统治,会大大地危及王朝,只有提高儒家和文官的权威,去掉半自治的诸藩才能使之得到纠正。

这可是开国之初,虽说开国武勋被老朱打掉了半条命,但离武衰文盛还早着呢……

朱标就很清楚这一点,虽然也提拔任用了不少文臣,也曾多次表达对文臣儒生们的重视,但对武将勋贵更是恩泽不断。

文臣就如长江,武将就如黄河,长江清黄河浊,但都会灌溉两岸之田地润泽江山社稷庇佑黎民万千,皆不可偏废也。

于朱棣身上也是如此,一者是自己父皇顾怜血脉,朱标不忍其壮年失子,哪怕这个儿子历来也并不算多讨喜。

二者就是朱棣确实有用,朱标也有信心可以很好的利用他,何况现在都打发到高丽了,将来只会更远。

再三者才是这些年兄弟间相处的感情,如果没有前两条在这条不算什么,一个弟弟罢了,本宫有十多个呢,何足惜之?

但有前两条在,这条也就有了些分量,终归是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若是有必要需要狠心也就算了,既没必要那便罢了,杀血脉手足终不算什么好事。

为君者不能不容人,为君者亦不能优柔寡断,但为君者最重要的还是要能力坐得稳位置,权谋足够节制皇宫、朝堂、军伍、地方、藩国。

普天之下聪明人何其之多,朝廷更是汇聚天下最聪明人之处,皇帝可以坏但不能蠢,坏还可以令人畏惧,蠢只会误国误己。

……

“这是蒋……给您的密奏,末将未曾擅启,里面或许有内闻。”

蒋瓛明面上是被革职流放凤阳了,身上无官无职,他这一时都不知道如何称呼了,直呼其名姓未免有些忘恩负义,毕竟蒋瓛在任对他也多有照拂。

何况太子爷对蒋瓛也并未厌恶,京营之事办的体面,将来必还有复起的时候,但称呼其一声大人就又有些太过谄媚了。

大人之称呼,春秋以前,大人是指体型大的人,如山海经防风氏,春秋时代,大人已不再是单纯的大小之分,而是称呼道德高尚的人,占梦之官。

战国时专指那些血统高贵又品行高尚的人,汉代开始多指父母长辈,唐代,只用来呼父母,个别情况下可用来呼直系血亲尊长,则唐以后称贵官为大人者,乃从旁指目之词,而非见面相呼也,见面称大人,则始于宋元,泛滥于明清耳。

刘瑾接过密信奉上,朱标看了眼火漆封蜡然后拿起一旁的火白玉龙钩柄书刀划开,取出信件快速的看了起来。

蒋瓛从全旭哪带走了百多个最出众的少年,带往了高丽,朱标花费如此资源培养的锦衣卫如果仅是要用于监视国内文武未免太大材小用了。

这里面大概的说了他们一行人这数月来的动向,顺利同蒋思德汇合后,一切就都很顺利,他们俩人有没有什么利益冲突,自然是都图结个善缘。

目前纳哈出倾力一战,而且还裹挟了不少女真部族,哪怕李成桂指挥得当,但总有防线溃败的时候,不少铁骑冲入了高丽腹地劫掠屠杀。

这本也不算什么,调遣地方驻军围剿便是,最重要的问题竟是粮草供给不上了,由于高丽王朝上下贪腐成风,原本准备足够维持半年多的军需粮草竟然在这短短二三月就告急了。

李仁任下令强征百姓赖以为生的存粮闹的叛乱频起,可最后运到前线的粮草竟仅有区区十几万石……

朱标看到这也忍不住摇了摇头,前方吃紧,后方紧吃,国焉不乱矣?

李仁任这等身居高位的柱石大臣或许看的分明,但他下面的族人以及高丽其他世家大族的官员可不会错过这等良机,每个人想的都是朝廷征收这么多,我拿一点何足道哉?

你一点儿他一点儿我一点儿,到最后也就剩那么一点儿了,这倒也不用嘲笑高丽,任何国家都会遇到这种情况,人性如此,事不临头管他洪水滔天。

最后才是关于朱棣的消息,原来朱棣早有防备,箭矢不过擦伤左臂,箭头虽附毒但伤口不深毒性也不烈加之有御医在很快就处理好了,丝毫不影响行动。

受重创卧床不起是朱棣自己放出去的消息,看来是想看看幕后之人到底是谁,朱标站在局外都觉得谁都有可能,更别说身在局中的朱棣了。

到底是朱棣身份不一样,下黑手的人连毒都不敢用太烈的,生怕不小心真把他弄死了,到时候吃不了兜着走。

他们承担不起一个亲王之死,到那时就无须什么证据了,一切有嫌疑的都要给他陪葬,帝王一怒浮尸百万血流千里将被证实。

朱标随手将信丢至书案上,刘瑾上前小心的收起,这样的机密书信是要带回文华殿封存,起码要存储三四年之后才会焚烧。

纳哈出确实是在按照约定,不计代价的发动着猛烈的攻势,他麾下的兵力在迅速消耗,根据前几日辽东送来的密奏,女真各部都已经起了异心。

纳哈出统治辽东期间对女真各部用的依旧是元朝那套极尽压迫的政策,大量的征收青壮为兵,多下禁令广收赋税。

如今纳哈出实力大减,女真各部都瞧出了机会,正在积极的同高丽及大明沟通,只待条件谈妥就会举兵掏了纳哈出的老窝前后夹击覆灭纳哈出。

女真到底是建立金朝的民族,别看这百多年来被蒙古人奴役,但其依旧有复兴之志,同大明高丽提出的条件如出一辙,那就是愿意俯首称臣纳贡,但要大明和高丽将辽东一部分规划给他自治。

……

第689章 东瀛

女真这条件其实本来是可以谈的,起码在当下骗他们去死战没什么不好的,无非就是事后不认账而已,本来拿下辽东后朝廷也必然是要先扫荡一圈。

可女真现在这情况,派遣来的使者前后来了四批,各个都是出身于不同的部族,虽然所求大体相同,但想要达成确切的协议也是不容易。

尤其是战斗力最强的野人女真也就是海东女真根本没有派人来,听辽东亲军都尉府的探报,组成海东女真的瓦尔喀、呼尔哈、窝集三部都没有遣人参与这次建州女真及海西女真组织的部族大会。

纳哈出南下后,后方空虚,大明自然是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亲军都尉府指挥使毛骧亲赴辽东,辽东都司也派千骑精锐威巡各部。

尤其是对建州女真的胡里改、斡朵怜、托温三部,海西女真的乌拉、哈达、辉发、叶赫四部,及蒙元时期迁来辽东的兀良哈、翁牛特、乌齐叶特和札剌亦儿等蒙古部的试探及安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