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吾谁与归
袁彬听完这个理由,嘴角抽动的说道:“细川君是细川氏的家督,据我所知,细川君并无兄弟,也无子嗣,为了女人,至自己和家族于危难之中。”
“细川君,受人挑唆,色令智昏,你在做出决定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细川氏的安危吗?!”
“我错了!”细川胜元趴在地上,手向前,将鼻子碰到地面之上,大声的喊道。
袁彬看着细川胜元,怒其不争的摇了摇头说道:“现在我们来谈谈条件吧,你先把山野银山的俘虏放了,将山野银山归还于我。”
袁彬之所以客客气气的说话,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山野银山,毕竟经营了那么久。
袁彬都这么客气了,细川胜元还不知好歹,他就只好自己打回来了。
细川胜元趴在地上,声音很低的说道:“我并没有山野银山的俘虏,我也没有攻破山野银山,窑民太过悍勇,实在是无法攻破。”
季铎、岳谦、李秉和袁彬无不愕然。
在制定换家战术的时候,他们四人完全没有预料到,细川胜元居然没能攻破山野银山。
他们得到的消息比较晚,当时再回防有些来不及了,才制定了换家战术。
袁彬愣愣的说道:“你居然没打下山野银山?那边一个武士都没有。”
“没有。”细川胜元痛苦的说道。
袁彬扶额,嗤笑了一声说道:“细川君还真是年轻有为啊。”
“袁公方……”细川胜元想要辩解两句,不是他们细川氏的武士不卖力,实在是那些窑民的悍勇和抵抗意志,实在是太强了。
袁彬坐直了身子说道:“既然如此,劳烦细川君投降吧,日后整个堺港都归我了,想来细川君不会反对吧。”
“当然,我可以给细川君每年三十张空白勘合,细川君日后就做个富家翁吧。”
袁彬原来的打算,只是拿堺港三成的收益,他来到倭国就是为了三件事,搞钱、搞钱,还是特么的搞钱。
山野银山的分量在袁彬的任务中,可是比堺港重要许多。
但眼下既然细川胜元废物点心,没有攻破山野银山,那袁彬自然不会客气了。
细川胜元还想讨价还价,但是他趴在地上认真的思考了良久才大声的说道:“谢袁公方不杀之恩。”
细川胜元没有兄弟,但是他有堂兄堂弟,细川胜元只是其中最强的那一系而已。
袁彬要的也不是细川氏所有的财产土地,他只要堺港。
其实袁彬完全可以借着这件事,对整个细川氏宣战,然后开始讨伐。
但是意义呢?细川氏手下又没有银山。
袁彬和细川胜元的会谈很顺利,因为细川胜元手中并没有任何的筹码可言。
而倭国各守护大名们,都默认了袁彬占据堺港这一事实。
袁彬带着百余骑卒,向着山野银山而去,倭国并没有马匹,也没有骑兵,袁彬带领的骑卒,是唯一一股骑兵。
“吁。”袁彬看着偌大的山野银山,只有一丈高的城墙上,满是窑民黝黑的脸庞。
“袁公方回来了!”不知道哪个窑民大喊了一声,袁彬回到了他忠诚的山野银山的消息,就如同长了翅膀一样,飞进了所有银山窑民的耳中。
袁彬驱马上前,无数的窑民跪在山道两边,颇为恭敬。
“长谷川次郎呢?”袁彬翻身下马问道。
长谷川又次郎是山野银山倭人领头之人。
“死了。”一个男子痛苦万分的说道:“细川氏攻打银山,我们不会守城,只好打开城门和他们拼了。”
“长谷川君他第一个冲了出去,被武士杀死了。”
袁彬看了看那片满是尸首的战场,显然并没有人打扫战场。
一个老迈的耆老,颤颤巍巍的跪倒在了袁彬的脚下,低声说道:“袁公方是要抛下我们了吗?”
“若是抛下你们,我为何还要回来?”袁彬看了眼战场说道:“打扫战场吧。”
长谷川次郎死在了银山保卫战中,这个耆老就是所有人的主心骨,此人名叫山野雄三,世代居住在山野银山。
山野雄三今年刚刚四十岁,但是已经老的像六十岁一样。
在倭国山野银山,四十岁还没死的人,都会自己到姨舍山的山谷里饿死自己,减轻家庭负担。
袁彬说在倭国,百姓们过得很苦很苦,苦到死亡才是解脱,苦到渴求死亡,苦到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
就是他亲眼见到过姨舍山那些饿死自己的人。
山野雄三今年本来应该去姨舍山饿死自己,但是完全不用了。
因为山野雄三的两个儿子完全有能力养活他,今年山野雄三还有了个孙子。
这一切都是拜袁公方到来所赐,山野银山的所有人,都对袁彬等人,感恩戴德。
因为袁公方是他们的大恩人。
袁彬坐定,开口说道:“我去讨伐安艺国,途中得到了消息,说细川胜元联合三管领要突袭山野银山的时候,已经晚了。”
“我只好取了他的本丸堺港,本来打算用堺港置换你们和银山的,你们守住了,倒是意外之喜。”
山野雄三恭敬的跪在地上,颤抖的说道:“我们如此的卑贱,不值得用堺港来交换啊,袁公方……”
山野雄三已经哭了出来,堺港是什么地方,倭国谁人不知?
而袁公方大人居然要用堺港来换他们这些贱民。
哪怕他们这些贱民,不过是银山的添头。
即便是添头,至少袁公方还记得他们。
袁彬没有过多解释,反而问道:“有没有耽误银山生产?八月末,要押运四十万两倭银入明。”
“没有,袁公方所需银两全都备齐了。”
第七百零一章 山不向人去,人自上山来
袁彬在整个山野银山巡视了一圈,叮嘱了下窑民们,然后让十名庶弁将,负责教导他们自保的手段。
山野银山的姨舍山,在日文里的意思是弃母山、弃老山。
长期的战乱导致了百姓们居无定所,本就不多的良田荒废之后,让本就捉襟见肘的粮食,更加匮乏。
稍微年长无法继续劳动的老人,就成为了负担和累赘,这个时候,老人就会自己选择进入弃老山,放弃自己的生命。
这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
在怎么样的情况下,才会选择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呢?
袁彬不清楚,他在白毛风的大雪天里,在及腰的大雪之中,茹毛饮血,艰难前行的不知多久,走到了东胜卫。
袁彬看着山野银山的山道上奔跑着的孩童,露出了一丝笑容。
今参局还在倭国的时候,就十分喜欢在银山逗留,一住就是数十日之久,今参局的理由是等待李大老,就是那会儿还是李宾言的唐兴,出海归来。
其实今参局很喜欢山野银山的生活,这里安定,这里祥和,这里生机勃勃。
这里,孕育着一股生的力量。
大明曾经拥有过一种力量,叫做万夫一力,天下无敌。
袁彬从这些窑民的身上,察觉到了类似这种力量的可能。
或许,这是解救倭国目前困局的唯一办法。
但是他为何要做呢?
大明要的只是倭国的银子,仅此而已。
袁彬在山野银山逗留了三日,安定人心,才奔着堺港而去。
此时的堺港殿守阁内,季铎、岳谦、李秉等人,正在商量着堺港日后何去何从。
袁彬将手中的马鞭放到了门前的架子上,笑着问道:“你们在聊什么呢?”
李秉笑着说道:“袁公方啊,你走后有几条消息来了。”
“第一条是足利义政来了书信,希望袁公方不要误会,是细川胜元自己贪图山野银山的富硕,才蛊惑三管领一起前往攻伐,和他足利义政这个室町幕府将军,没有一丁点关系。”
袁彬嗤笑的说道:“他们就不能提前对好口供吗?各执一词,不去管他,足利义政最迫切的问题是如何在龙潭虎穴的京都活下去。”
推来推去,不过是一起做的决定,为了山野银山的利益。
山野银山谁不眼馋?
趁着袁彬讨伐安艺国之时,占领山野银山,瓜分丰厚的利益。
可惜,他们连只有窑民的银山都打不下来。
菜,就是原罪。
李秉拿出了第二封书信说道:“第二条是细川胜元的堂兄堂弟都找来了,希望袁公方能够庇佑他们。”
“细川胜元倒下了,眼下细川氏群龙无首。”
“好处呢?”袁彬坐定,灌了一口凉茶问道。
不叫保护费就想得到保护?
李秉满是笑意的说道:“他们给袁公方提供每年十八万石的粮食,并且推举袁公方为新的三管领之一,这样一来,袁公方就可以上洛了。”
袁彬反问道:“没有他们的支持,我若是想上洛,还去不得吗?”
“自然是去得。”李秉倒是不以为意的说道。
有没有细川氏的支持,袁彬都可以上洛,只是时间问题。
“粮食能换成白银吗?”袁彬想了想,按照倭国的粮价,十八万石粮食能换近二十万两白银。
李秉摇头说道:“细川氏没有银山,他们没有能力换银成银子,有些粮食还是极好的,万一银山有了饥荒,也能赈济。”
袁彬频频点头说道:“按李御史说的办。”
倭国缺粮,每年从交趾和安南贸易粮食就要三百万石左右。
粮食在倭国是硬通货,这十八万石粮食留在手里,当成常平仓防饥荒,的确很有必要。
这就是为何山野银山的倭人对袁彬等人感激涕零的原因。
李秉和袁彬等人不觉得奇怪,这是应有之义,但是在倭国,这是天大的恩德。
留点粮食在手里防止饥荒,不就是防止在银山上的倭人饿死吗?赈济谁?难不成赈济袁公方和他的战友们?
李秉笑着说道:“细川氏还有倭船近千艘,虽然勘合不算多,但是去交趾、安南贸粮,还是能用的。”
“海贸所获除抽分外,他们会给袁公方三成利,换取袁公方的庇佑。”
如果商路畅通的话,可以从倭国起运白银、硫磺等物,到大明市舶司换取大明瓷器、丝绸、布料等物,到交趾、占城换取粮食,再运回倭国换取白银。
袁彬这才点头说道:“只收现银。”
李秉理所应当的说道:“那是自然。”
“第三个消息是陈福寅传来的,大内氏和尼子氏又到了安艺郡,商谈共伐石见国占据银山之事。”
袁彬想了想说道:“不急,就是占下来,咱们也没有那么多的工匠来挖矿,先让他们狗咬狗,五十张勘合,足够他们去咬武田山名氏了。”
李秉拿起了最后一封书信说道:“最后一个消息是来自大明的,也是我们接下来要商议的事儿。”
“难波京市舶司、巡检司、水马驿落成之事,堺港已经在我们手中了,我认为已经到了难波京市舶司建立的时候了。”
海权大会中,讨论了海权的问题,海外市舶司的港口和整个市舶司必须要归大明所有,并且驻扎大明水师。
袁彬颇为赞同的说道:“时机已经成熟了。”
济州岛、那霸港、澎湖都是海外市舶司,但是和难波京市舶司的性质又有所不同。
济州岛市舶司是通过和朝鲜商议进行了置换,而那霸港、澎湖市舶司都在琉球,大明对琉球的郡县化,济州、琉球,这三处市舶司都在大明的四方之地。
而难波京是大明第一次建立在六合之地的市舶司,其意义极为重大。
人事任免、具体职务、水师换防等等,都需要和大明沟通有无。
袁彬将最后形成的决议通过鸽路送回了松江府。
季铎还派了骑卒前往京都府,让室町幕府的征夷大将军足利义政,盖个章。
流程还是要走的,毕竟此时此刻的倭国国王仍然是足利义政。
倭国的本地守护代们不懂规矩,来自大明的山野公方还是懂规矩的。
足利义政派人和山野公方进行了一番秘密协商,难波京市舶司的公文就批复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