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911章

作者:一斤小鳄梨

  三个月前,贝尔加湖畔。

  赫鲁晓夫面色红润的在湖畔钓鱼。才刚刚钓了一个小时,他的鱼篓里面已经有十来条大鱼了。

  贝尔加湖因为面积够大,所以鱼获资源丰富。尤其是白鲑鱼的产量不少,这种鱼和虹鱼、三文鱼属于近亲,吃起来也基本上和三文鱼一个味道。

  因为油脂丰富,所以不管是烤着吃还是煎着吃,它的风味都极为突出。是一种上乘的鱼肉,在苏联白鲑鱼也是上台面的好鱼。而且相比于黑鱼子酱来说,鲑鱼子酱价格相对较低(在中国的人造黑鱼子酱诞生前)。而且鲑鱼卵更大颗,吃起来爆浆的口感更好。

  自从退出权力的中心之后,赫鲁晓夫能做的事情就不多了。莫罗托夫给了他一个算是美差的事情,那就是监督一下苏联全境范围内的那些中国承包的工地项目。

  不管是列宁格勒还是斯大林格勒的新城项目,还是莫斯科大学的新校区,还有西伯利亚的铁路和公路的建设。

  赫鲁晓夫能到处视察,反正好吃好喝的不会缺,他随便走到哪儿都是别人供着他。但是权力是没多大了。纯纯的养老职位。

  这样倒是把赫鲁晓夫给养的极好。面色红润,气血充足。就像是现在,他在这边钓着鱼,那边就有人帮他把鱼烤上。

  甚至于赫鲁晓夫现在能有空带着家人一起到处钓鱼玩耍。

  只不过他没有想到,他就是愉快的玩耍呢,还能有人来找他。

  “格鲁什科夫?他要见我?“正在钓鱼的赫鲁晓夫一个不注意,一条六斤重的大白鲑鱼就被钓了上来。

  “他现在找我有什么意义?算了,来都来了,让他过来吧。”

  赫鲁晓夫整理了一下衣装,等他看见戴着眼镜,文质彬彬的格鲁什科夫向自己走来的时候,赫鲁晓夫张开双臂热情的拥抱他,并且道:“教授,你来的真好,你看火炉上的鲑鱼烤的正正好。现在正在滋滋冒油,这个时候撒上一些黑胡椒和盐,再来上一点点大蒜,它的味道就美妙极了。你一定要试试。”

  格鲁什科夫也热情的回应笑道:“谢谢你,赫鲁晓夫同志。闻到这些烤鱼的味道就已经让我食指大动了。”

  “那么别客气,快来尝尝。"赫鲁晓夫笑哈哈的招呼道。必须要说,赫鲁晓夫当领导的水平不是很行,但是钓鱼水平却是各中好手。钓上来的白鲑鱼又大又肥。一烤就是滋滋冒油,看着就觉得好吃。

  入嘴之后更是满嘴生香。当真是顶级的好美食。再配上保温箱里装着的冰镇葡萄酒,那就更是顶级享受了。

  和一般学究派的科学家不同,格鲁什科夫是个人情交集往来能力很强的科学家,在这一点上他和钱学森很像。

  在吃饭喝酒的间隙,他和赫鲁晓夫聊天聊的赫鲁晓夫极其的开心。

  等到酒酣耳热之际,格鲁什科夫说道了此行的来意:“赫鲁晓夫同志,关于我和基托夫的研究……”

  他的话还没说完,刚刚还在哪里因为美酒美食而傻笑的赫鲁晓夫瞬间醒酒了。

  “这个,难办啊。你知道的,我现在不当权了。虽然说在几年前你给我看过你们的研究之后,我确实认为你们的研究很厉害,很伟大,甚至可以改变苏联。但是要知道,现在的苏联不是我说了算的。”

  赫鲁晓夫站起来,让自己的家人和手下都去湖边玩水后,他才坐下来对格鲁什科夫如此说道。

  “OGAS很厉害,你之前写给我的信件我也有看。没错,我确实是支持你们。但是你们看到了,我输了。没有办法了。”

  赫鲁晓夫一摊手,如此说道。格鲁什科夫也深感无奈。

  本时空之中因为有李锐这个蝴蝶的翅膀,所以很多东西都改变了。如果说对苏联最大的影响是什么,那大概就是斯大林比元时空多活了几年。

  而他多活了几年,很多人的命运也就改变了。

  比如说说格鲁什科夫和基托夫的命运就发生了深刻的改变。这两位可以说是牛人中的牛人,苏联科学家中的佼佼者。

  但是这两人在苏联的科学界中却多少有些政治不正确。在40年代,美国科学家维纳提出了控制论的理论。最早是由相关科学家根据传统的统计学原理提出了信息量的问题。

  然后经过科学家们不断的完善,最后发展出通过信息反馈,然后进行控制转换的理论。

  如果换成一个普通人可以理解的说法,那就是在一艘大船上有一个精密的舵手。他根据船上的水手们汇报的风向水文变化以及水文条件。来精准的控制掌握将这艘船带到目的地。

  控制论就是如此。通过大量的信息反馈,最后归纳总结得出一个控制船舵的方法。带领人类的艘巨轮驶向正确的目的地。

  控制论这门学问在50年代全世界都非常的受瞩目。不仅仅是美国,包括中国英国,法国,德国,摩洛哥,智利,南非这些国家都在研究。

  不过在苏联这里这门研究好像是被束之高阁的。因为政治意识形态的问题。也因为苏联内部学阀的问题。所以控制论被打入了伪科学的地步。当然维纳最开始提出控制论的时候,有一些唯心主义。有一些灵论的痕迹。

  后来是钱学森在美国时期为了降低美国对他的戒心。所以他转型研究过一段时间控制论。对控制论的学科进行了再次的归纳总结和深挖发展。让控制论的学科变得更具有科学性。

  自那以后控制论才能算是一门显学。

  苏联虽然说禁止控制论这样的学科在苏联内部传播,但是作为世界两极之一的大国,他们还是在军方的图书馆里面批判性地保留了一些控制论的书籍。

  基托夫就是在那里接触到了控制论的书籍。并且一学就无法收拾。因为他发现这玩意儿真的能够改变苏联。

  但是他的研究显然在苏联没有办法公开。毕竟在斯大林的时代,意识形态的对抗是尤为严重的。

  苏联可不仅仅是一个控制论,有很多美国的学问,他们都是不公开研究的。最多是批判性的看一看。

  这也是元时空之中,苏联有不少学科落后于美国的原因之一。毕竟美国很多时候可没有什么底线。即便是意识形态对抗他们也会研究苏联搞出来的东西。最多换个名字把那个东西宣称是美国人弄出来的就好了。

  而原时空之中,基托夫研究控制论最后能获得相对宽松—点的环境,主要原因还是在1953年斯大林突然去世了。

  然后是赫鲁晓夫上台。赫鲁晓夫在意识形态的对抗上没有那么激烈。甚至在原时空之中,他和美国人还谈过一个戴维营谈判。

  差一点点美苏就要联手来瓜分世界了。还好主席当时诨了赫鲁晓夫一把。利用金门炮战,把美苏的戴维营谈判成果全都化为乌有。

  要不然的话,怕是美苏一联手,中国就先完蛋。

  本时空之中,苏联的斯大林同志没有那么早离世。好好的活到了59年。这也导致了苏联的意识形态对抗一直持续到了59年,即便是现在上位的莫洛托夫,他也是完美的继承了斯大林的意志。

  这就导致了基托夫和格鲁什科夫的研究更加的困难了。只有苏联军方愿意让他们用自己的理论搞一个军队的内网。

  但是格鲁斯科夫在这些年的研究中得出了一个结论。“现在苏联实行计划经济,大量的数据汇总。光是分析处理这些数据都占据了我们大量的人手。而且效率极慢。”

  “在斯大林同志时代早些年的时候,我们苏联的经济规模较小,尚可支撑。但是到1960年我们全国范围内仅仅是为了满足计划经济的运行。专门为计划经济委济员会工作的会计财务统计员等相关人员的数量已经超过了300万。”

  “那可是300万名接受了高中至大学教育的高学历人才。随着计划经济的不断膨胀,随着我们苏联经济的不断上升,规模逐渐变大。我可以预言在1990年,苏联就会被计划经济彻底拖垮。”

  在原时空之中,格鲁什科夫就是这么说的。在本时空之中,他依旧这么对赫鲁晓夫说。

  赫鲁晓夫深吸了一口气。早几年的时候自己还没有被排除到权力中心之外。自己倒是和基托夫以及格鲁什科夫这样的科学家打过不少交道。

  当时自己也考虑要为接班铺路。毕竟在那个时候乾坤还未定,自己还有机会。而自己对格鲁什科夫的话和判断也确实深信不疑。因为这位仁兄总会用简单易懂且准确无误的语言让自己相信他的预言。

  但是现在的情况不一样了,自己现在就是一个投闲置散的养老人。不可能再进入权力的中心。

  所以即便是格鲁什科夫这么说,他也没有什么办法。“莫洛托夫同志又让国家安全委员会驳回了你的请求,对吧。”

  “是的。"格鲁什科夫难掩自己脸上的失望之色:“目前所有的研究都中断了。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全不认同我们的判断。也不认同我们的研究。现在他把我们放到您这儿。说是一起统计监管中国在苏联的基建项目。”

  对于赫鲁晓夫来说,负责看一看中国的基建项目,算是投闲置散。但是对于基托夫和格鲁什科夫这样的科学家来说。这是让他们蛰伏一段时间。

  其实就是要磨的他们没心气了以后再用他们。毕竟科学家们只需要考虑科研就好了,而政客们需要考虑的东西就多了。

  很多东西都是心知肚明但是不可说的。

  所以现在的赫鲁晓夫即便是知道格鲁什科夫来找他的目的。但是赫鲁晓夫依旧只能抱歉的摇摇头:“对不起,这件事我真的帮不了你。”

  “赫鲁晓夫同志,我并不需要您帮我说服苏共中央。如果说退一步我们在中国帮助苏联的基础建设这些项目上,尝试性的使用我们的理论……”"

  “不可能的,格鲁什科夫同志。你的理论把它落地是需要大量的金钱来支持的。我上哪给你搞那么多电脑?我又从哪里去协调工厂去生产你所希望的其他部件?我现在只是一个离开了权力中心的普通干部罢了。连乌克兰的主席都不是。你还能指望我做点什么呢?”

  听到赫鲁晓夫这么说,格鲁什科夫才是彻底的死了心。他原本想要退而求其次,先干出一点成果。然后在说服苏联中央。

  但是现在看来却是没戏了。

  他沮丧的靠在椅背上,就连冰镇的葡萄酒都变得那么苦涩。

  看着格鲁什科夫的状态,赫鲁晓夫突然之间灵机一动,他毕生的智慧在这—刻涌现。

  【等等,说不定我的政治生命和格鲁什科夫的科学生命都没结束,如果这样的话……

  “格鲁什科夫同志,有一个地方可能可以实现你的目标。那里的电脑更便宜,那里的计划委员会的长官更年轻。如果你愿意尝试的话,我可以牵线搭桥。"赫鲁晓夫就像是个循序善诱的魔鬼。

  “您说的是……”格鲁什科夫原本黯淡的眼神再度亮起。

  “中国!“赫鲁晓夫笑着说出答案:“中国!那里的计划委员会成立时间更短,掣肘更少。关键是那位副主任,他可能是个比你想象的还要激进的激进少壮派!“

第三百一十五章 困难

  钱学森很忙,他的工作性质决定的。

  这个世界上科学家很多,顶尖科学家不少,但是又懂政治又战略,略还能兼具顶尖科研能力的人则是凤毛麟角。钱学森就是这极少数中的极少数。

  毕竟能把科学和国家战略规划相结合,并且制定一个长达半个世纪的科研战略,甚至是分支触角触及国家众多行业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钱学森其实最多只有一半的时间能坐在办公室里搞科研,剩下的时间就需要全国到处跑,协调各部委以及各种相关部门。

  钱学森正准备上飞机,前往下一个工作地的时候一辆吉普车直接开进了南苑机场的停机坪。

  上面下来了一名工作人员快步跑来:“钱总工程师!钱总工程师!请您等等!李主任请你马上回去一趟!“

  工作人员边跑边喊,生怕钱学森前后脚就上了飞机,直接走了。

  还好钱学森停下了脚步,他目光看向这名工作人员:“有什么事情吗?”

  “钱总师,李主任说有重要的事情请您先回去一趟。"工作人员擦了擦额头的汗说道。

  钱学森握紧了自己的皮包,里面还装着从李锐那拿来的—斤龙井茶叶。

  “好。"钱学森点点头。

  “李主任,一斤龙井茶叶罢了。也没必要派人跑去机场把我拦下来吧。知道你舍不得,诺,这一斤茶叶给你还回来了。”

  钱学森刚进办公室就打趣着将皮包里的一斤茶叶给拿了出来,放在了李锐的面前。

  “物归原主,现在我可以走了吧。”

  “哎呀,都什么时候了,你还和我打岔呢。"李锐一把将钱学森按进沙发里:“诺,看看。”

  不由分说的,李锐将谢诺夫给他的东西交给了钱学森看。

  关于《OGAS》的相关内容和摘要都在上面了。

  钱学森目光一凝,也没有和李锐开玩笑的心思了。他开始认真的翻阅起这份文件。

  李锐也不急,这份文件自己看了一遍。囫囵吞枣的也算是看懂了。

  虽然自己科学素养一般,但是大概齐能弄清楚里面的意思,再加上网咖还有很多关于OGAS的资料可以查阅,所以搞懂不难。

  只要李锐不去深究里面的技术细节就好了。

  钱学森这一坐下来就是半个小时,他一直在看这份摘要里面的内容。

  钱学森看书速度极快,普通人看这一份摘要需要半个小时。但是普通人这半个小时只是看一遍。但是钱学森这半个小时是已经完全看懂了,搞清楚里面的一些技术细节,脑海中已经形成一个概括结论了。

  他揉了揉鸡鸣穴来让眼睛松弛一下。“这份文件是谁送来的?”

  “谢洛夫送来的。赫鲁晓夫牵线搭桥,想要将基托夫和格鲁什科夫两位科学家送过来。”

  钱学森往沙发靠背上一靠道:“这样啊。李主任你怎么看。”

  “还是让我先问问你怎么看吧。钱总觉得这份文件怎么样?"李锐先询问钱学森的意见。

  “想法很好,很有前瞻性。但是落地确实困难。先不论我们的基础建设是不是能跟得上这份理论中的配套。就单单说这份文件里涉及的各部委能否配合就是个难题。”

  钱学森实话实说道。钱学森是个情商很高的人,他很清楚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道理。在李锐面前,他向来都是实话实说,因为李锐是可以信赖的领导。

  李锐耍食指按了按太阳穴,让自己昏沉的脑筋集中一下:“具体的困难能说下吗?”

  “首先是OGAS这套系统本身的设计者基托夫和格鲁什科夫对于计划经济的计算量缺少明确的概念,对电脑的计算能力过度相信。实际上想要达到OGAS里面最理想的状态,即便是我们给所有部门都配上现在网咖里的电脑,每个人都配上李主任你当初拿过来的那种手机终端。把两者相结合,依旧无法满足OGAS的最终形态所需要的计算量。”

  “需要,更强!更强!更强的计算终端!"钱学森说道这里的时候眼神异常严肃。

  “需要大规模的配比李主任你曾经说过的超级电脑才行。”

  “而这还仅仅只是开始。”

  “接下来是全国网络的铺设。这一条其实难度到不算高了,如果有预算的话,在全国铺设电网的时候一并将网络处理好,可以大大的减少重复基础建设的费用。网线的生产虽然不算容易,但想要突破并不算很难。甚至我已经想到了可以预留十兆带宽的方法。这配合着各级部门的电话线━起进去,这也不难。”

  “但是现在的困难是配合问题。如何让各部门配合?苏联搞不下去OGAS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倒不是资金问题,而是部门之间的利益问题。”

  “数据问题可大可小,从基层统计数据到地方,在从地方到省厅,在从省厅到部委,在从部委集中到中央。这其中每一次的合计,都会造成数据的不准确。这对于经济发展未必是好事,但是在官场上未必是坏事。”

  钱学森如此说道。而能看到这些,也就是钱学森和大多数—心醉心于科学的科学家们最大的不同。

  钱学森知道官场上的蝇营狗苟,也知道各种不可明说的潜规则。

  “而这些不准确,就给了各部委各地方各基层一些活动的空间。"钱学森如此道:“我们这是世界和李主任你来的世界还不一样,斯大林同志去世的晚,赫鲁晓夫同志没有上位。也就没有赫鲁晓夫同志在上任的时候搞的去中心化的政策。”

  钱学森所说的去中心化政策算是元时空之中赫鲁晓夫能上台,并且得到大量人支持的一个重要政策。

  因为苏联在之前已经被斯大林的高压政策搞的人人自危。慈父的酒不好喝,慈父的烤肉也不好吃,说不定哪天就会去西伯利亚种土豆。

  所以赫鲁晓夫的全面推翻斯大林,别看各个地方上有不同的声音出来,但是赫鲁晓夫真的给地方权力松绑的时候,又有哪个地方拒绝了?

  当官的总是希望权力更多一点的。

  在苏联去除权力中心化之后,地方掌握了更大的财权和更大的人事任命权。导致了地方实际上形成了割据势力。

  为什么元时空之中勃列日涅夫被推上台?很大的原因就是这位苏勋宗不爱管事。地方上爱干嘛干嘛,只要还能维持苏联,只要还能基本维持国家运转,那么就这么凑合的过下去吧。

  地方财税政策真的给地方搞,地方很可能还会搞砸。那可真是,不需要的时候就说地方有自主权,需要的时候又向中央哭穷让中央救救地方。

  而OGAS是干嘛的?那可是一个垂直管理系统。

  中央直接访问地方精确到乡镇一级的数据。地方上的活动空间变得极小。

上一篇:光阴之外

下一篇:返回列表